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作者&投稿:沃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宋为什么要定都开封呢?~

宋朝为何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而不选择长安洛阳做都城?其实在宋初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长安、洛阳久经战乱,因而作废了迁都的念想。到了宋太宗时期,由于其得位尚有争议,加之长安洛阳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便自此定都开封了。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它结束了自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体制。继承了唐朝文学的繁荣,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学打下了基础。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迁都的统一王朝之一,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北宋王朝最重要的统治基础。但是开封仅仅是中国六朝古都之一,它的历史地位相对于洛阳和长安还是要次一些。在北宋的历史上,只有赵匡胤提出迁都西京洛阳,后经考虑之后取消了这个计划。之后北宋的统治者一直没有推行迁都计划,可见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重要性。那么北宋王朝始终定都开封的缘由在于那些方面呢

(一)北宋王朝建立之前的开封。

在地理位置上,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的地区,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我国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古都”。由此可见开封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多个王朝政权的政治中心。据最早记载,夏朝最早在开封一带建立都城232年,史称老丘。商朝也曾在开封建都27年,史称嚣。到了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开始修建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到了西汉景帝时期,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到了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 ,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到了唐代时期,开封成为了水陆便捷的大都会。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由此可见,开封在北宋建都之前,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历史地位。
(二)从北宋建立的历史根源谈开封的重要性。

在北宋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官员任用上还是在军事安排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后周的制度有一定的继承。为什么要对后周政治进行如此全面的一个继承呢?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在于稳固北宋建国初期的统治。我们知道公元960年赵匡胤趁着周世宗死后新继任的皇帝幼小,在陈桥驿发动了政变,夺去了后周的政权。从一个都点检的官职一跃成为了帝王,从身份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越。但是从道德上来讲,却是篡权夺位。而且在周世宗统治时期,后周的政权是较稳固的,有一大批忠于后周的大臣。比如说范质,王薄,韩通等人。这就暗示了赵匡胤经过政变夺来的政权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险。因此,赵匡胤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对后周的制度进行一些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官员任职基本保持不变动,军队安排上等。而这时的开封已经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作为了都城。作为四个朝代的都城,基本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完整的政治体系。比如说宫殿,皇城等。

再者,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政权除了面对前朝留下来的隐患之外,还面临一个四面皆虎的局面。这时的北宋在北方有北汉和契丹的威胁,在南方还存在着十个格局的政权,局面十分的严峻。并且刚刚将建立的北宋,也没有能力再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一个新的都城,更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最后,定都开封也是为了满足当时官员和都城人民的愿望,通过历史我们知道,赵匡胤发动这场政变可以说是基本不流血的政变,也就是基本没有出现杀人的情况,只有一个反对者韩通被杀。因此,许多官员和都城里的百姓也基本上承认赵匡胤的北宋政权。但是他们更加的安于现状,或者说是满足于现状。不愿意离开已经居住了多年的繁华的开封都城。所以赵匡胤经过多方面考虑也只有顺水推舟在开封定都。

(三)开封自身所拥有的优越性.

首先是传统的水陆交通运输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上文谈到,隋唐迄止五代,开封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经过后周的进一步经营,将城内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通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漕运更为便利通畅。通过汴河的漕运,每年可以顺利运送江淮地区的粮食数百万斛,供给数十万京城驻军。而将这此物资转运到洛阳、长安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据史料记载,唐代有些年份,皇帝要带领大臣、军队到洛阳解决吃饭问题,就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所致。因此,宋朝建都开封,着重考虑的就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实际上服从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其次是政治、地理方面的优势。开封经过五代时期的经营,有过近半个世纪的都城史,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各地民众从心理上也认同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定都开封,正是北宋政府利用和顺应时代思潮的政治选择。而从地理上看,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地平无山,无险可守,易于受敌。而黄河改道在开封附近与其说是形成了一道天险,还不如说是悬在开封头顶上一把利剑。黄河水患屡屡给开封造成灭顶之灾,这在自宋代以来的开封城市史上极为突出。因此,如果单从战略防御上看,开封作为都城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开封的地理形势不利于守,却利于攻。因其地面平坦,水陆交通发达,主动出击,南征北战,极为方便。开封天下中心的位置可以保证北宋中央政权随时对地方保持高压态势,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固。

最后是开封综合条件的优势。开封在历史上曾经数度成为帝都,具备定都的社会心理条件。经过后周时代对开封的经营,从城防、城市布局等方面看已经具备了作为国都的规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已有近百万之众,实际上已经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城市。赵宋王朝的班底大多来自后周,他们在开封已经根深蒂固,选择开封作为国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心理期望。因此,尽管一直到仁宗庆历年间,宋廷关于定都、迁都的问题仍然在争议之中,但是,直到1127年北宋灭亡,开封作为国都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宋朝为何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而不选择长安洛阳做都城?其实在宋初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长安、洛阳久经战乱,因而作废了迁都的念想。到了宋太宗时期,由于其得位尚有争议,加之长安洛阳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便自此定都开封了。



开封号称七朝(魏、梁、晋、汉、周、宋、金)古都,但作为南北统一王朝的都城,仅见于北宋一朝,由此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趋势的完成。

一般来说,作为都城,既要适应当时政治、国防重心的要求,又要满足经济上的需要,具备这些条件而能被选为都城的地点,在宋初以开封显得较为优越。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开封居天下中心之位,有利于控制全国,特别是广大关东地区。其二,开封为前朝故都,历经五代时四朝兴修,城池宫阙完备,人烟稠密,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十分重要。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开封有交通之便,周围运河密布,尤其是处于联系东南的汴河之上,避开了三门等险阻,极大地缩短了漕运的距离。总之,开封作为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长安、洛阳的不足。

但是,如果从战略上分析,开封四周无险可守,是典型的“四战之地”,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都城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宋朝立国之初,其主要的威胁就来自北方——北汉与辽国。当政者之所以在权衡利弊后仍定都开封,重要在于开封便利的漕运及交通条件,满足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北宋鉴于晚唐五代以来内轻外重、中央权威扫地的政治局面,采取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支、内外相制的政策,把全国的精锐部队数十万人汇集京师。这样数十万常备军的供给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开封在运河交通上的优越地位,为北宋集权收兵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至于开封地理上不利防御的弱点,宋初统治者在主观上则企图利用京师驻屯重兵的措施加以弥补,正好将收兵权与增强都城的防御结合起来。宋初统治者为确保集权政策的实行,不得不以削弱国防为代价,在定都问题上,以内忧为重,外患为轻。这也就可以解释后来为什么金兵攻破东京后,淮河以北的北宋军队再也不能组织象样的抵抗了。

在德不在险

  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二、定都之举

  虽然宋都汴梁易攻难守,曾令赵匡胤产生迁都之念,但在北宋开国之初,定都汴梁却并非草率之策、错误之举。
  汴梁位居中原,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魏都。隋朝开通大运河,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到了唐中后期,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经济中心移至南方地区。作为南粮北运必经之地,汴梁迅速崛起。赵匡胤建立大宋之际,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连年战乱,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凋弊不堪。对于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在京城驻守着庞大军队的赵宋王朝来说,要解决官府和军队的给养问题,汴梁无疑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汴梁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却未必不利于攻。以四战之地取攻防要枢,纵横捭阖,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进退自由的汴梁城都显得利兵利战。开国之初,赵匡胤为实现统一南征北战,战略上是攻势而非守势,在别人的土地上摆开战场,对自家后院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定都汴梁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汴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时期先后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经历代帝王悉心经营,城市规模宏大。周世宗柴荣修筑外城,使汴梁拥有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守备完善。城内建筑规整有序,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颇具帝都风范。大宋王朝依后周旧制定都于此,应在情理之中。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然后又以“禅让”形式取代后周,兵不血刃,实现了改朝换代。由于追随赵匡胤起家的文臣武将大多为后周旧臣,他们在汴梁安居多年,置下了产业,早已过惯了汴梁的安逸生活。定都汴梁符合多数大臣的心愿,甚至可以说是顺应民心。也正因如此,当赵匡胤接出西迁洛阳时,那些安土重迁的大臣才纷纷反对,以至于使宋太祖在赵光义“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对这种强大的习惯势力做出妥协。
  这种妥协,对于开封来说,是福音,是机遇,因为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鼎盛。可是对于赵宋王朝来说,却是隐患,是灾难,因为它为这个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病根。

  作者: 222.85.126.* 2007-3-1 17:3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一、迁都之议

  那天,应该是个阳光黯淡的日子。残雪斑驳,田野寂寥,东京汴梁城外疏林薄雾,茫茫苍苍。宋太祖赵匡胤站立城头,久久凝视着远方,眉宇间透出少见的凝重。京城四周旷野无际,一马平川。无山岳护卫,无江河阻隔,一旦天下有变,仅凭城高池深、重兵守护,就能够确保京师安然无失吗?定都汴梁转眼已经16年了,他还从来不曾象今天这样忧心忡忡。
  历史上,通常把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地方称之为“四战之地”。战国时期的赵国定都于四战之地,不得不全民习兵,最终还是被强秦所灭。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平原的舒缓地带,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战之地。在北宋之前,强盛的汉唐王朝不是定鼎有潼关天险的长安,就是坐阵有山河之固的洛阳,只有五代时期几个短命的政权定都于此。按照后朝以前朝都城为都的贯例,大宋取代后周,汴梁也就顺其自然成了它的国都。然而此时,赵匡胤登城远眺,四顾茫然,迁都的念头浮现脑际,再也挥之不去。
  这一年是公元976年。三月初四这天,赵匡胤心怀迁都之念西巡洛阳。洛阳是他的故乡,他曾在这里曾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自12岁仗剑出游,数十年戎马倥偬,君临天下后又日理万机,难得再有机会故地重游。赵匡胤看到西洛山川关河雄壮,迁都之心更加坚定,甚至想一迁洛阳,再迁长安。
  然而,随行的大臣们安于汴梁的四通八达、漕运便利、重兵屯驻、府库丰足,无不表示反对。赵匡胤满心不悦,赌气般在洛阳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似乎要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皇上不肯起驾东返,令群臣大为惊骇,一时无人敢奏。这时,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站了出来。他劝谏说:“东京有汴河漕运之利,每年有江淮数百万斛的漕米供给京城数十万兵马,如果陛下留居洛阳,粮米从何而出?况且,府库重兵皆在汴梁,根基深厚,安固已久,怎么可以轻易动摇根本呢?”
  “那就直接迁到长安。”赵匡胤决意迁都,不为所动。他向群臣解释说:“我想西迁不为别的,只是想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听后以首叩地,言辞恳切地说:“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啊!”
  赵匡胤沉默了下来,久久无言。面对群臣的强烈反对,他思前想后,最后不得不做出妥协。在众臣退下之后,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作者: 222.85.126.* 2007-3-1 17:37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三、后顾之忧

  北宋禁军的数量居历朝之首。北宋初年,全国兵员为37.8万人,其中驻守京城的禁军为19.4万人。仅仅过了几十年,到宋仁宗时期,全国兵员就猛增到125.9万人,禁军达82.6万人。由此可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80万禁军教头,并非虚言。
  造成北宋禁军庞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性原因,就是京都汴梁为四战之地,守卫困难。
  纵观北宋一朝,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开国之初,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迅速扫平了南方诸国。可是当他目光转向北方时,却感到有点力不从心了。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顽强地阻止了宋军的攻势。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屡屡受挫,均无功而返。
  北汉之地在黄河以北,距汴梁仅相隔一河。在北汉之北,还有更为强大的辽国。契丹人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何以抵挡呼啸而来的辽军铁骑?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赵匡胤陆续调集数十万精兵驻守京城。然而,要想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择地迁都,据险固之地而立都。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多数大臣的理解,迁都之议遭到反对,未能付诸实施。
  西巡洛阳7个月后,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对北汉用兵,围城打援,分割孤立太原,一举攻灭北汉。赵光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接着便转兵北向,亲率10万大军攻打辽国,结果惨败于高梁河。此后双方互有攻守,宋军几遭惨败,渐渐转攻为守。此后,京城的守卫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宋太祖以后的北宋皇帝,大多羸弱,都没有象他那卓越的军事才能。经过25年的宋辽战争,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北宋输绢纳银,以求得边境和平。随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蒙古人建立的元,相继崛起于北方。面对强敌,汴梁如同极易被破门而入的富家庭院,忧患重重。屡战屡败的大宋找不到确保京师安全的更好办法,除了输绢纳银求和外,只好继续在京城四周集结重兵。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王朝十分之九的税收,国家积贫积弱,京城成了越背越重的包袱。

  作者: 222.85.126.* 2007-3-1 17:3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四、奇妙之思

  相传,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后,考虑到京都汴梁四面平川、无险可守,曾秘密开挖了工程浩大的转兵洞。此洞城内的洞口就在龙亭大殿内的皇帝宝座下面,城外东到招讨营,西到瓦子坡,南到朱仙镇,北到陈桥驿,长各45里,洞内能藏千军万马。一旦京城遭受围困,大宋禁军可从洞中悄悄出城,突袭敌后。
  转兵洞修成以后,由于京城无险,被封了100多年,一直未能派上用场。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犯,将京城汴梁城团团围困。宋徽宗慌忙退位,仓促继位的宋钦宗起用李纲、钟师道率兵抗金。李纲率领少量精兵坚守城池,其余的将士则由钟师道指挥,悄悄进入转兵洞,包抄敌后。一天晚上,无数宋兵突然出现在金军背后,回面合围,犹如神兵天降,杀得金兵抱头鼠窜。大宋将士里应外合,奋勇追击,取得了东京保卫的胜利。
  然而,此后不久,宋钦宗听信谗言把李纲调出京城,钟师道不幸病故。第二年,金兵再次攻打开封,因为已从叛徒口中得知了转兵洞的秘密而做了防备,这才攻下开封,灭了北宋。
  这就是在开封广为流传的“转兵洞”的传说。传说中提到的招讨营、瓦子坡、朱仙镇、陈桥驿,确是北宋时期京城四面的军事门户,但“转兵洞”是否真的存在,却是未解之谜。
  前些年,重修龙亭大殿,曾发现殿中有9个洞,但龙亭为清代建筑,洞的大小也去传说相去甚远,不足为凭。在对棚板街地下设施整修改造时,也曾挖出青石砌就的暗道,有认为是转兵洞,也有人认为是宋徽宗幽会李师师的地道,争论无果。据说开封东郊和南郊的农民在打井时都曾挖出过地洞,洞长数里,幽暗曲折,只是难以确定这些地洞是否延伸到了城里。
  不管转兵洞是否真的存在,“转兵洞”的传说都无疑都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奇思妙想。它反映出了人们希望确保京师安然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也折射出人们对汴梁城防的忧思与无奈。
  辽、西夏、金和元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的军队以骑射见长,机动灵活,在平原作战更是任意驰骋。北方骑兵一旦进入平原,便可以策马扬鞭,千里奔袭,直取汴梁。骑兵可久战,即使一战失利,仍“败不至乱”,随时可以重整队列,卷土重来。而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宋军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耗资费巨大。“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理由。由于经费困难,宋军骑兵只占军队的七分之一。更好笑的是,仅有的这些骑兵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与敌军平均每人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相比,宋后的劣势可想而知。
  没有骑兵,注定要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募兵、养兵导致冗兵,冗兵导致冗费,冗费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走进了难以自拨的怪圈儿。在此情况下,开挖转兵洞以助防守的奇思妙想就应运而生了。遗憾的是,即使真有转兵洞,也不可能多用、久用。定都汴梁168年后,北宋灭亡的丧钟还是敲响了。

  作者: 222.85.126.* 2007-3-1 17:39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北宋定都开封之谜
  五、四顾之叹

  时过千年,开封城四周一如北宋,仍是一马平川。有所不同的是,黄河自北向南推进了数百里,现如今已成为依城之河。赵匡胤发动兵变的陈桥驿被抛在了黄河北岸,那个近在咫尺却隔河相望的小镇已不再属于开封;曾经身踞四大名镇、更因岳飞盛名而家喻户晓的的朱仙镇也日渐衰落,如今已很难找到当年光耀天下的辉煌身影。陈桥驿和朱仙镇,作为北宋兴起与覆灭的特殊符号,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那么,同为北宋都城四面军事要塞的瓦子坡和招讨营呢?它们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据说,瓦子坡素以烧制砖瓦而闻名,直到清朝末年,维修开封城墙所用的城砖仍是由那里的匠户烧制。可惜,历史没有为它留下多少可骄傲的记载,直到今天,它好象始终都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我曾无数次路过招讨营,远远望去,小镇四周的土地田垄全是斜的,横竖错位,前后不照,就象九宫八卦图。也许正是这种罕见的地形,让招讨营有了一个神奇动人的传说。
  相传,北宋名将杨六郎去世后,辽国大将韩昌领兵30万大举进犯,扬言要消灭大宋。宋廷一片惊慌,只好任命女将穆桂英为招讨大元帅,出城御敌。穆桂英率领杨家兵在京城东北的枣林村摆下五方八卦迷魂阵,阵中间为高达三丈的帅台,台下是直通京城内转兵洞的洞口,以便随时增加援兵。布阵完毕,穆桂英派人向韩昌下战书,以决胜负。韩昌欺负穆桂英兵少将寡,率5万精兵杀奔而来。待敌军入阵,穆桂英下令拉响转兵洞的串铃,成千上万精兵从洞中源源而至。辽军被困阵中,左冲右突,死伤及被捉者不计其数。韩昌见大势已去,化装成士卒潜逃。双方激战之际,宋军击鼓撞钟,用力过猛,竟把钟鼻震坏。高悬的大铁钟从空中落下,正好套在一棵小槐树上。小槐树长势旺盛,后来突破铁钟,长成几抱粗的大槐树,人称“铁裹槐”。几十年后,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路过此地,曾在这棵槐树上栓过马。为纪念母亲的功绩,他将枣林村改名为“招讨营”,延用至今。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辽兵进犯到汴梁附近的记载,也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物。招讨营倒中有过一棵在破铁钟里长起来的千年古槐,只可惜前些年在拓宽公路时已被毁。那九宫八卦图似的奇特地形倒是至今未变,当时人说那是因为穆桂英布阵形成的。
  不管怎么说,这又是一个与转兵洞有关的神奇故事,它反映出仍是人们对京城守卫的忧虑。然而,北宋定都开封,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历史因素造成的必然选择,其是非功过几乎难以难以评说。有宋一代,迁都之议时有提起,一代名臣范仲淹也曾提出迁都的主张,但终北宋一朝,都未能付诸实施。
  成为宋都,开封掀开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以人口愈百万、富丽甲天下而傲然于世,而且造就了黄河文明的绚烂、古代文化的高峰。如果仅以一个王朝的兴衰得失放眼,也许我们会象宋太祖赵匡胤那样四顾茫然,心怀遗憾;如果冷静地审视宋都汴梁对世界的影响、对人类的贡献,我们也许应该对历史作出这样的选择充满敬意,无限感叹。(完)


北宋王朝为什么选择定都开封?
北宋之所以选择定都开封,原因有三,一是交通优势,交通便利,水系发达;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位居中心,无论向南向北,都可快速反应;三是,北宋之前,开封就是六朝古都,宫殿、城墙等完善,外加商业繁荣,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一、交通优势。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其中汴河经过开封。晚唐时期,北方受到...

北宋定都为什么都在开封?
一、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都城,是因为该城曾是后周的首都。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政权后,没有改变都城地点,而是继续以开封为都。这是因为开封作为政治中心已有悠久历史,且经济繁荣,无需额外投资建设。二、开封在宋代拥有先进的漕运系统,为理想的都城选择。历史上的长安因漕运问题而迁都,而洛阳虽邻近,却因战...

宋朝为何定都开封
这是定都的不利因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当政权强大时,它的位置却是有利控制中原的。开封“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而且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从北宋代周到宋太宗二次北伐,这一时期宋政权在战略上是攻势而非...

北宋为什么定都开封?
宋朝为何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而不选择长安洛阳做都城?其实在宋初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长安、洛阳久经战乱,因而作废了迁都的念想。到了宋太宗时期,由于其得位尚有争议,加之长安洛阳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便自此定都开封了。

北宋定都为什么都在开封?
北宋定都开封,主要是因为开封之前是后周的都城,北宋继承了后周,自然定都开封。北宋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他曾经是后周的官员,但是在后周皇帝死后,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取代了后周政权。当时后周的都城在开封,宋太祖没有迁都,而是选择继续在开封建立都城。一、北宋定都开封,是继承...

北宋的首都为什么选择开封,而不是长安?
第一、定都开封让宋朝的正统性更强 宋朝定都在开封的首要原因就是五代时期先后有四个朝代把开封作为首都,它们分别是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宋太祖赵匡胤又是接受了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让,所以最初就把首都定在了开封,这样正统性更强一些。第二、开封有完备的城池和政治基础 而不能定都长安还有...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为何北宋没有定都西安或者洛阳,而是选择开封,这让人很不解。其实,赵匡胤之所以定都开封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唐王朝最终亡于藩镇,之后我国历史进入史上最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是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吴越、南唐、南汉等十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较小的势力。当时但凡有点...

北宋为什么定都开封?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结束了唐以来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确立了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体系。继承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明清文学的基础。作为北宋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之一,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北宋最重要的统治基础。但开封只是中国六朝古都之一,历史地位不如...

北宋都城为何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而不是长安或洛阳?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会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作为都城呢?上图_ 燕云十六州 定都开封的先天优势五代时期,中原纷乱,群雄蜂起。此时,契丹建立辽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和外敌攻守易势,国家安全形势陡然恶化。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柴荣在诏书中表示:开封&ldquo...

宋太祖为何定都开封
而且,宋朝立国之初,其主要的威胁就来自北方——北汉与辽国。当政者之所以在权衡利弊后仍定都开封,重要在于开封便利的漕运及交通条件,满足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北宋鉴于晚唐五代以来内轻外重、中央权威扫地的政治局面,采取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支、内外相制的政策,把全国的精锐部队数十万...

南川市13992514721: 北宋为何把都城设在河南开封? -
尔亮肿节: 因为河南开封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没有遭受到战争破坏.因此北宋把开封设为自己的都城.

南川市13992514721: 论剑历史网 - 北宋为什么一定要都城定在开封?宋太祖不是想定都在长安么 -
尔亮肿节: 第一当时开封一直是后周的都城(被赵匡赢兵变取代的一个王朝),经营多年,城池稳固,民众富裕;第二长安虽然是古都,但历经五代十国多次战火洗礼,早已城池凋敝,民众稀少.所以定都开封是上选

南川市13992514721: 宋朝为什么要选开封做为首都? -
尔亮肿节: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

南川市13992514721: 为什麽北宋要定都开封? -
尔亮肿节: 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经济发达;二:交通优越;三军事要地;四:文化卓越;五:地理优越;六:开封又是辽、西夏、大理、吐蕃、回纥、高昌、龟兹、于阗等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与海外的高丽、日本、交趾、占城、印尼诸岛国、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半岛诸国、阿拉伯国家,直至东非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样一个多种功能重叠的城市成为一国的都城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北宋在开封建朝是必然的!

南川市13992514721: 北宋为什么要定都开封呢? -
尔亮肿节: 我们都在知道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夺取开封城,并将赵氏皇族都押送到关外苦地,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康之难”.“靖康之难”与北宋皇帝的指挥失当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很多人也指出了,作为北宋都城的开封无险可守也是北宋灭国...

南川市13992514721: 北宋之所以定都汴京,主要是因为可以借助汴水从南方运输粮食,当时每年大概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担左右.这主要说明 -
尔亮肿节:[选项] A. 汴水是北宋主要的运输通道 B.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已完成 C. 北宋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经济重心仍在我国北方地区

南川市13992514721: 北宋为什么执意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做都城 -
尔亮肿节: 有几个原因.首先,北宋是取代后周,建立的王朝.后周的都城就是开封.在原有都城上扩建,比新建一个都城要方便.其次,开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交通非常好.这是作为一个都城应有的条件....

南川市13992514721: 北宋的国都为什么定都无险可守的汴梁(今开封),而不是像唐朝一样定都长安? -
尔亮肿节: 主要还是经济原因和自身内部政治斗争所导致的.从唐朝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开始,关中地区已经无法承受供养京师朝廷的重担,加之渭河日益淤积,从大运河运输来的物资和粮食只能经黄河水道运到洛阳了.所以从那时起,唐朝朝廷已经开始...

南川市13992514721: 赵匡胤为什么选开封作为都城
尔亮肿节: 因为五代时期开封市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唐朝时的两都长安、洛阳基本荒废了.五代里面除了以唐朝正统自居的后唐定都洛阳,其他的主要都建都开封.继承了后周政权的宋朝当然也是捡现成的首都.

南川市13992514721: 近代朝代中,宋朝是享年最长的.可为什么北宋时却要定都在无险可据,任一个地方都可以长驱直入的开封呢 -
尔亮肿节: 这个原因很复杂.宋赵匡胤夺后周帝位,把都城定在后周的旧都城开封,后来赵匡胤感到开封城无险可据,曾想迁都洛阳.但由于这个时候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担任开封知府,赵光义通过开封府的幕僚控制了当时朝政相当的权利,如果迁都洛阳,那么开封不是都城了赵光义想再以开封府知府的名义干涉朝政就不行了.于是赵光义一党坚决反对迁都洛阳,赵光义本人曾对赵匡胤说国家长久“在德不在险”.于是迁都的事情就此作罢.赵光义上台做皇帝以后,对迁都洛阳的事情就不再提起. 后来宋灭掉南方的南唐等政权以后,江南成了宋朝朝廷重要的钱粮供应地,钱粮的运输当时主要靠的漕运,而开封的漕运很便利,有多条运河过开封,为了取漕运之便,后世皇帝也没有迁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