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什么危机导致美苏军事对峙到了顶点,几乎爆发核战争?

作者&投稿:沈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美争霸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


1.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


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2.经济实力的竞争。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控制西欧。战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的54.6%,到1970年只占37.8%。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约有30%被破坏,损失惨重。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的竞争起决定作用,苏联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这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转入战略攻势,迫使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双方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垒的僵持状态。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在欧洲发动战争。美苏还在全球争夺战略要地和海洋霸权,控制盟国,打击对方的盟国。美苏企图控制世界各国,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各国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苏争霸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既打击亲苏势力,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实际上是实施战略进攻,以“星球大战”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略攻势。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实际上拉开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迫放弃对美国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4.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三)中国与美苏冷战争霸的关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李明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导致了中苏关系走向对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中苏大论战中,双方论战的文字汗牛弃栋,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这场大论战的研究却近乎空白。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过一些研究,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多研究并不十分客观。如有些国内外论著把中苏论战的原因单纯归结为文化差异、国际共运中的权利之争、地缘政治冲突、种族不和、体制缺陷及双方领导人个人性格与行为因素,等等,这些都是不准确、不全面的。现对上述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对中苏论战问题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一、有多少因素引起中苏论战
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看,对中苏论战的研究大多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或对论战原因的分析。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分歧。意识形态分歧始于苏共二十大,主要是对斯大林的评价和“三和”路线问题上的分歧。中苏关系的恶化是1958年苏共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开始的,中共认为苏联想控制中国,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感情。在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如台湾海峡危机,苏联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印冲突,苏美缓和战略等,双方发生了争论和争吵,增加了不信任,矛盾逐步加深。
关于到底有哪些原因引起中苏论战并使论战逐步升级,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叶书宗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引爆中苏大论战。斯大林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到50年代其狭窄的框架就已经容纳不下发展着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时代在呼唤改革,理论需要发展。斯大林逝世后,客观上对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苏联的体制改革变得非常有利。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立即在中央全会上提出忧患意识,着手改革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首先在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包括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取消集体农庄和集体农民的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改革农副产品的收购制度,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等等。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从平反昭雪入手,反对个人崇拜,重树集体领导原则,强调恢复社会主义法制。在世界总体战略方面,赫鲁晓夫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符合当今现实,因而要调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即改变把20世纪看做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世纪的时代估价,改变以暴力革命为手段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决策,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三个理论问题,并希图缓和与美国“冷战”对峙的严重局势。总之,赫鲁晓夫致力于改革斯大林体制,是要寻找苏联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2月,苏共举行第20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中,推出了他的改革思想。尽管在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就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并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对苏共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反对个人崇拜问题,中共就首先表示不同意见。在1956年4月和12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文,揭开了中苏大论战的序幕。
李捷认为,民族传统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战略利益的冲突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其中,就民族传统来看,两国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苏联的前身俄罗斯,是一个领土扩张野心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它是主要的获利国之一。中国则深受其害,中国人民心灵上的创伤是深刻的。在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开始,苏共长期把苏联的国家利益置于各国共产党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之上,并要求各社会主义国家都要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谁要是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本国的国家利益,就是对苏联权威的“大不敬”,就是民族主义。而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恰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传统的道路基础之上的。这种基于民族传统和革命道路的巨大差异,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同理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在斯大林时期还没有表面化,到了赫鲁晓夫执政以后,就逐渐暴露出来。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是中苏关系的转折点,从此,两党两国在战略利益和内外政策上的分歧日益发展,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这是导致中苏关系迅速恶化的根本原因。
左凤荣、潘正祥认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更有国家利益的冲突,还有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其中也夹杂着历史的积怨。赫鲁晓夫执政之初,中苏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同时,赫鲁晓夫也像对待东欧“卫星国”那样,欲把中国纳入苏联的整个战略之中,被中共一一拒绝,使得中国的国家利益与赫鲁晓夫加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以增强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砝码这一战略意图之间存在矛盾。另外,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两人之间也未能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两个人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作为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把中国的独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作为大俄罗斯民族的一员,赫鲁晓夫潜意识中的大国主义不断显露,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这种差异不能不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两国的关系。
曲星认为,从20世纪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的复杂纷繁的种种现象中,可以理出三条相互作用的线索,即中苏之间关于国际战略的分歧,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和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之间的结盟关系有着强烈的利益互求因素,即当时中苏都面临美国严重威胁的战略格局,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苏联也需要在自己的周边建立一个隔离西方威胁的安全区域。但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之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明显差距,原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求及斗争策略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些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弥合,反而越来越大。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中苏从盟友演变为潜在敌人,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教授艾伦·S.惠廷认为,有多种因素促使莫斯科与北京分离。第一,从个人方面说,赫鲁晓夫和毛泽东的个性,就和一般同盟所需要的磋商、妥协与合作格格不入。这两位独断独行者特有的对人的态度,也把正常的分歧变成了相互的敌视。第二,中苏两国之间在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存在分歧。依靠自己取得了革命胜利的中国领导人,在斯大林去世之后与其他共产党领袖相比有如鹤立鸡群,有利于莫斯科的力量对比至少在政治上被有利于北京的威望对比所抵销,出现力量与地位上的不相称。贸易和援助条款以及没有明言的中国在核时代对苏联的军事依赖,对双方来说都引起了实际的与心理上的问题,这在50年代后半期愈来愈明显。中国经济与军事发展的巨大需求,加重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战后东欧卫星国的需求而造成的苏联资源紧张,北京对莫斯科在轻重缓急上的考虑有不同看法是可想而知的。第三,中苏之间在与第三国关系上存在不协调。中国同美国之间缺乏外交承认,而苏联却强调与美国的和平共处并默认美国对台湾的防卫义务;中国与印度发生武装冲突时,苏联却向印度求爱。在对第三世界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上,甚至在对东欧国家的关系上,中苏之间也有矛盾。第四,在第三世界国家共产党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道路上,中苏两个共产党巨人之间意见也不同,其背后是权力和影响的竞争,并最终恶化两国关系。
二、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
导致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争论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是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
张欣认为,中苏论战的产生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除了国家利益的矛盾外,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出现改革的新迹象。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揭露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尽管“报告”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与批判存在着过于草率的问题,但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战后苏联社会发展来看,特定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苏联体制的所有弊端,几乎都与斯大林所搞的个人崇拜有关,不反对个人崇拜,任何社会改革都难以设想;从战后国际共运发展来看,“报告”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冲破了斯大林时代形成的国际共运史上“斯大林体制”的禁锢,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而且也可以从实践中开始独立地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成为可能。
2.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是中苏论战的根本原因
薛钰认为,不应把中苏论战的根源仅归于意识形态、理论观点上的分歧。薛钰指出,正如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共制订对苏“一边倒”政策并不简单地是因为与苏联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而主要地是基于国家安全、外交、经济等现实利益而做出的理智选择一样,意识形态也并不是导致中苏对抗的根本原因。苏共二十大至1959年苏美戴维营会谈前,中共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批评斯大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抱赞成态度,只是当两国利益冲突激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才逐步升级,使中苏分歧呈现为意识领域的大论战。薛钰同意邓小平对中苏论战的总体评价,即所谓中苏论战,并“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在现实国际政治方面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是中苏冲突的根本原因
当年直接参与中苏最高层会晤的当事人,现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资深汉学家列·别·杰留辛著文对苏中冲突的起因做了若干分析,认为苏中冲突首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危机,由此也推动了苏中领导人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在探索中,苏中两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苏联走了一条右倾保守的道路,在中国,“左”倾情绪则占了上风。还指出,从客观的观点看,两党之间,确切一点说,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争论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当年直接参与中苏最高层会晤的另外一位当事人,曾长期担任苏共中央国际部中国处处长,现任俄国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库里克认为,如果我们是去寻找真正的深层的原因,而不是表面上的原因的话,那么,有很多问题,应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当然,两国领导人的个性,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都曾经起过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时期还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认为,如果要寻找真正的深层原因,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理。这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取决于它的对内政策的。根据这个真理,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争论的原因,应当从中国的内政和苏联的内政中去寻找。那么,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他指出,恰恰是在50年代,在两国发生争论的这个时期,两个国家的内政越来越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4.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刘克明认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有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除了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外,还有几件事是赫鲁晓夫对中国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第一,在对美国的政策上,苏共只考虑苏联一方的利益,而置中国利益于不顾。1959年9月中苏会谈时,赫鲁晓夫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答应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第二,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回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第三,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全体党员的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束缚中国手脚。第四,1964年2月,苏斯洛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反华报告,说要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随后赫鲁晓夫根本不同中国党商量,宣布召开由26国党代表组成的起草委员会,筹备所谓国际会议,实际上是作为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的组织手段。阎明复也持这一观点,认为中苏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1958年以后,赫鲁晓夫一次又一次地对我国采取施加压力的步骤,最终导致论战升级和关系恶化。
5.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孙其明认为,意识形态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都对中苏关系的恶化和破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相比之下,国家利益的冲突所起的作用更重要,更带有根本的性质。不过,国家利益的冲突之所以如此,也和它同意识形态的分歧、争论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有关。
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开始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以后,中苏两党在涉及斯大林的评价、和平过渡等理论和政策问题时,看法有了不同,双方出现了分歧。但双方在处理这些分歧时,都比较注意不把与国家利益无关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而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歧并没有影响国家利益和国家关系,反而在1957年达到顶峰。然而,从1958年春夏开始,上述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年两国间涉及国家利益的矛盾和争执与此前的七八年相比,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性质也严重得多了,矛盾和争执已发展为严重的冲突,内部的争论已演变成公开的争吵而且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而且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造成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致使冲突不仅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连缓和一下也难以实现,从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孙其明还指出,由于两国在国家利益方面的争执造成了彼此间的不满和恶感,加剧了彼此间的不信任,各方均开始怀疑对方的动机和目的,甚至认为对方居心叵测。尤其是中苏双方都是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当问题越来越多时,各方都必然要从意识形态上寻找原因,从理论、路线和政策上挖根子。正因为上述争执的出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便把它和意识形态分歧放在一起考虑,开始怀疑苏共中央和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否符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分析以后,毛泽东等人又进而做出判断,认为赫鲁晓夫等人显然已走上了修正主义和半修正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苏联也已发生了变化。在毛泽东等人看来,如果不是在理论、路线上出了问题,赫鲁晓夫等人怎么会干出那么多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事情呢?在苏联方面,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实际上也在运用同样的逻辑推理,认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违背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犯了民族主义、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等等。于是,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大大升级了,从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之争发展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修正主义或教条主义之间的根本原则之争,根本路线之争。双方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对方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都认为真理在自己一方。在双方的争执中,尤其是涉及国家利益的争执中,确实存在着“是非”,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但是,双方都把争执上纲上线,使分歧升级,显然是夸大其辞了,结果反而掩盖了具体问题上的“是”和“非”,不仅分不清是非,反而徒增恶感。
6.中苏论战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骆晓会认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无外乎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造成。但骆晓会不同意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的说法。认为斯大林时期比赫鲁晓夫时期对中国国家利益损害更大,但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在国家利益问题上争执的结果是因小失大,特别是毛泽东是以虚幻的主权损害替代了实在的国家利益损失;1969年以前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针和原则,往往未真正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国际主义高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重于国家利益。因此中苏关系恶化的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之说不能成立。他认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是许多因素累积并相互促进、交互影响下造成的。如果非要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首要的或根本的、关键的因素,那么也不应是两国包括主权问题在内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了中苏关系由盟友走向了敌对,由兄弟变成了仇人,也不会是意识形态分歧将中苏关系引向了绝境。
从以上引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对中苏论战的原因争论较多,但是,国家关系的不平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对外战略的不同等,都可以归结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历史积怨,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和领导人个人因素。

美苏争霸60年代最严重的2件事是,61年“柏林墙”事件,苏联修建柏林墙,阻止柏林东,西的交通。但最严重的是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原因是古巴与美国的关系恶化,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起了美国的强烈震撼和不满,美国认为苏联对古巴的行为是向西扩张的开始,双方对峙达到顶点,热战一触即发…………到60年代末,也让美国转攻为守的境地。这时我们和苏联因领土问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准备拿原子弹攻击我们,所以我们的周总理说,可以和西方沟通一下,因为我们和美国有同一个敌人了,加上美国已处于守式,开始了“尼克松秘密访华”…………在往后中美正式建交,出现了“中美蜜月期”,这期间,美苏争霸到了第三阶段,双方开始比科技,比太空探索……

美国人是一个天生的孤立主义盛行的民族。
因为其从建国开始的地理位置就极为优渥。

周围没有大国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以在62年。当美国人知道苏联在距离美国只有几百公里的古巴设置了可运载核弹头的导弹的时候。
他们第一次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家园随时都能落下核弹头。
于是美国人沸腾了。

在此之前。虽然丘吉尔和既定的事实早让美国人心中明白。自己还有个敌人。
但大部分都不当回事。毕竟苏联想侵入美国还只是个设想而已。

最关键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喽。

古巴导弹危机(百度里搜一下古巴导弹危机就行啦)


20世纪60年代是哪一年
20世纪60年代是1960年-1969年,一般十年为一个年代,一般称为60年代、70年代、80年代。60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当时许多欧美国家的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尤其是学生参加了政治抗议活动,并且爆发了许多反对越战和任何形式的战争。60年代这一时期的音乐和服装也反映出青年人...

19世纪60年代,美.日.俄三国国内分别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
美国:面临着南北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之争,联邦有分裂的危险。俄国: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使得国家动荡不安,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日本:既有西方列强的入侵,又有幕府统治的全面危机,有沦为像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那样的命运。参考资料:资深历史教师 ...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着那些问题日益严重?而且解决这些问题...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剧增和防病治病等问题日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和详细事件
7、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8、19世纪70至80年代:"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人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人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9、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签《马关条约》,中国逐渐沦为...

简要概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清政府逐渐被降服、中国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中国沉沦的历史,洋务运动布新未除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出现...

历史上著名的软件危机事件有哪些?
2、IBMOS\/360 IBMOS\/360操作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到现在为止,它仍然被使用在360系列主机中。这个经历了数十年,极度复杂的软件项目甚至产生了一套不包括在原始设计方案之中的工作系统。IBM公司开发OS\/360系统,共有4000多个模块,约100万条指令,投入5000人年,耗资数亿美元,结果还是延期交付...

生命周期起源
LCA,即生命周期评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能源危机时期。这一研究的早期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解决包装废物问题上,以MRI(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对可口可乐公司饮料包装瓶的全程跟踪研究为例,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都进行了定量分析。进入70年代中期,LCA的研究焦点转向了能源问题...

20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软件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60年代末期所发生的软件危机,体现在软件可靠性没有保障、软件维护费用不断上升、进度无法预测、程序人员无限度地增加等各个方面,以至形成人们难以控制软件开发的局面。

在19世纪60-80年代的边疆危机中,中国涌现出了哪些反抗侵略的著名将领...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1876年(光绪二年)4月,清军在...

什么是软件危机怎么解决这个危机
软件危机的介绍 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20 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刚刚投入实际使用,软件设计往往只是为了一个特定的应用而在指定的计算机上设计和编制,采用密切依赖于计算机的机器代码或汇编语言,软件的规模比较小,文档资料通常也不存在,很少使用系统化的开发 方法 ,设计软件往往等同于编制程序,...

星子县18979757216: 20世纪60年代,导致美苏争霸冲突最激烈的事件是 [ ] A.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B.古巴导弹危机 -
才旦詹氨糖: B

星子县18979757216: 古巴危机 - 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的原因?
才旦詹氨糖: 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古巴导弹危机,亦称加勒比海危机,是美苏争霸最激烈的一次交锋,伴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俄罗斯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公开了有关这一事件...

星子县18979757216: 美苏争霸最激烈的事件是?
才旦詹氨糖: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直接交锋,差点引发核大战

星子县18979757216: 苏美争霸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才旦詹氨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星子县18979757216: 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美苏冷战<br/>背景、表现、影响(意义)br
才旦詹氨糖: 美苏冷战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推行称霸全球战略;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于是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走向对抗,冷战由...

星子县18979757216: 冷战时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及过程?
才旦詹氨糖: 美苏争霸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

星子县18979757216: 美苏争霸时两国的攻守态势是怎样转变的?请大概说一下时间分段以及两国的表现,谢谢.不要复制. -
才旦詹氨糖: 美苏争霸是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时期.以下是美苏攻守态势转变的时间分段和两国表现的大致概述:1.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在这个阶段,美国是全球领先的超级大国,拥有强大的经济...

星子县18979757216: 二十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哪个阶段 -
才旦詹氨糖: 这一时期是苏联主动进攻 美国防守的时期 苏联在各个领域向美国开展了攻势

星子县18979757216: 表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争霸,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的突出事例是 [] A.“柏林墙”的构筑(1961年) B.古巴导弹事件(1962年) C.外交上苏联主动与西... -
才旦詹氨糖:[答案] B

星子县18979757216: 张强同学想探究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争霸的历史,他上网查找的资料中,不应该有 A.古巴导弹危机 B. -
才旦詹氨糖: D科索沃战争从1999年3月24日到1999年6月20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为借口,出动大规模海空军力量,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军事打击,使持续了一个时期以来的危机转化成了公开的战争行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