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概述在哪本心理学书籍中

作者&投稿:庾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哪些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 这本书全面详细,可以让没系统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初步了解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2012年心理学考研大纲
注:2012年心理学考研大纲将在2011年8月或9月由教育部发布,博仁教育建议在新大纲没有发布以前,
考生可以以2011年的心理学考研大纲作为参考,指导复习。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
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
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
究生的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
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 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70分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 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种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四、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视觉理论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五、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组织原则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理解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选择性
4.知觉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模式识别理论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3.感觉记忆的特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的特征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2.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4.影响遗忘的因素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形成
4.概念的掌握
(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
2.推理的种类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种类
4.表象理论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功能
八、言语
(一)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2.言语的功能
3.言语的种类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九、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五)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5.动机的理论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的层次理论
(三)意志
1.意志的含义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动过程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5.意志的品质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才能和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结构
(三)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说
2.智力结构理论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三)气质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四)性格
1.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5.认知风格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十三、社会心理
(一) 社会化
1. 社会化的含义
2.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3. 社会化的理论
(二) 社会认识
1. 自我
2. 归因
3.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4. 社会态度
5. 内隐社会认知
(三) 社会关系
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 亲密关系
3. 偏见与歧视
4. 利他行为
5. 侵犯行为
(四) 社会影响
1. 说服
2. 从众与服从
3. 去个体化
4.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5. 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
6. 合作、竞争与冲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 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3.能够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个体学习、发展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
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
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1.横断设计
2.纵向设计
3.聚合交叉设计
4.双生子设计
(三)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l.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l.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 生态系统理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与基因
2.生命的开始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
2.新生儿反射
四、婴儿心理发展
(一)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 婴儿动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动作发展的顺序
3.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三) 婴儿言语的发展
1. 言语发展理论
2. 词汇的获得
3. 语法的获得
(四) 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句子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五)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2.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3.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4.同伴关系
六、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二) 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三)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四)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品德发展
七、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 生理发育
l.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二)认知发展
l.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社会性发展
1.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2.反社会行为
(五)情绪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常见情绪困扰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
(三)人格发展
l.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临终心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学习与心理发展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的含义
2.学习的作用
(二)学习的分类
1.学习水平分类
2.学习性质分类
3.学习结果分类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
三、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社会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1.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类型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类型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知识的学习
(一) 知识的表征与类型
1. 知识的表征
2. 知识的类型
(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2.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三)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 心智技能的形成
2. 认知策略的学习
3. 动作技能的学习
(四) 学习的迁移
1. 学习迁移的类型
2. 学习迁移的理论
3. 学习迁移的促进
实验心理学
【考查目标】
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
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三)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二) 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1.实验范式
2.实验逻辑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三)心理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四)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3.准实验设计
4.真实验设计
(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3.构思效度
4. 统计结论效度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2.反应时的种类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2.机体因素
(三)反应时技术
1. 减法反应时技术
2. 加法反应时技术
3. 开窗技术
4. 内隐联想测验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1.极限法
2.平均差误法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听觉实验
1.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
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
3.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二)视觉实验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
2.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三)知觉实验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
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
4.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四)学习实验
1.条件性学习实验
2.认知性学习实验
(五)记忆实验
1.感觉记忆的实验
2.短时记忆的实验
3.长时记忆的实验
4.工作记忆的实验
5.内隐记忆的实验
6.前瞻记忆的实验
7. 错误记忆的实验
8. 定向遗忘实验
9.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六)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面部表情的测量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七)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6. 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1. 眼动技术
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心理统计与测量
【考查目标】
1.正确理解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
2.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
3.掌握各种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验,并对其结果进行解释。
一、描述统计
(一)统计图表
1.统计图
2.统计表
(二)集中量数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
3.众数
(三)差异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
2.方差与标准差
3.变异系数
(四)相对量数
1.百分位数
2.百分等级
3.标准分数
(五)相关量数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
3.肯德尔等级相关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Φ相关
二、推断统计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概率
2.正态分布
3.二项分布
4.t分布
5.F分布
6. 样本平均数分布
7. 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二)参数估计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三)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原理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方差齐性的检验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四)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4.协方差分析
5.多因素方差分析
6. 事后检验
(五) 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检验及应用
2.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方程
(七)卡方检验
1.拟合度检验
2.独立性检验
(八)非参数检验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主成分分析
3. 因素分析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基础
l.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二)经典测量理论
1.经典测量理论模型
2.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3. 心理测量的误差
测量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控制;测量误差的估计。
4. 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区分度;项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
(三)项目反应理论
1. 单维性假设与项目特征曲线
2. 单参数模型、双参数模型和三参数模型
3. 项目信息函数与测验信息函数
(四)概化理论
1. 方差分量的估计
2. 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
3. G研究与D研究
四、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一)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题目编制技术
4. 测验标准化
5. 测验等值技术
(二)心理测验的施测
1.测验的设计
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三)测验常模
1.常模与常模团体
2.分数转换与合成
3.常模的编制
4.几种常用的常模
(四)标准参照测验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五)常用心理测验
1. 成就测验
2. 智力测验
3. 能力倾向测验
4. 特殊能力测验
5. 创造力测验
6. 人格测验
7. 态度测验
8. 兴趣测验
9. 心理健康量表
10. 发育量表
(六)心理测验的应用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新近步入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命题,是当今蓬勃展开的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成果交叉、演进的必然产物。这一理论沿着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社会心理学家、理论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对传统认知进行重新思考。本文拟就内隐社会认知的缘起、概念、意义及研究方法等重大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一、内隐社会认知:缘起与界定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理论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历史依据。传统心理学如冯特及其弟* *子的实验心理学,重视意识的内省分析,基本上是意识心理学研究。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氏)一反传统陈规,大胆地探索人类潜意识的奥秘,从而建立了完整而庞大的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他的无意识是指被压抑或被排斥到意识阈限之下的原始冲动、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后来,荣格、霍妮和弗洛姆等人,批判了弗氏无意识中的泛性论,拓展了无意识概念,把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和个人经验纳入无意识中。我们所谈的“无意识”是指拓展后的概念。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是意识的根本动力;“每一个意识内容都具有一个潜意识的初级阶段”。这些思想正是内隐社会认知的滥觞,换言之,这是“社会认知无意识操作”的历史依据。譬如,在下述的内隐态度界定中,可以窥见弗氏“疏泄”概念的影子;在内隐自尊中,可以发现“自我防御”概念的痕迹。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论,为许多科学概念(如内隐社会认知)赋予了新内涵,为后来的大量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社会认知研究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现实基础。社会认知是对传统认知的深化,这一深化过程为内隐社会认知的诞生提供了现实条件。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即物理认知),也包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即社会认知)。然而传统的认知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个体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研究基础之上,如皮亚杰与英海尔德等人的经典认知研究。社会认知的提出是对传统认知的一大拓展,而内隐社会认知又是对现有社会认知成果进行反思、整合的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迄今,社会认知研究在以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个体对“他人”及“自我”认知的研究;自尊、社会态度的研究;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等等。社会认知领域的实证研究为内隐社会认知提供了现实性基础,如果说社会认知是从社会性维度向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那么内隐社会认知则是从无意识维度向社会认知提出了挑战。
  内隐记忆研究为内隐社会认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当代内隐记忆研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产生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不管是传统的记忆研究方法如回忆法、再认法、节省法和反应时法等,还是50年代出现的信息加工法,都把记忆视为个体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等过程。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把记忆看作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恢复。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传统记忆研究提出了质疑。A.S.Reber 及其同事通过大量的内隐学习记忆实验概括了内隐过程的本质:即自动性、概括性和无意识性。他对学习记忆内部机制的探讨为内隐记忆提供了理论依据。Cofer 在遗忘症者身上所发现的“启动效应”,堪称内隐记忆产生的转折点。后来,心理学家们发现,启动效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自动的、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Graf和Schacter(1985)将此称作内隐记忆,而把传统的、需经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称为外显记忆。值得注意的是,Jacoby等人作为该领域的先驱,成功地提出了有关内隐记忆的理论和测量方法,确立了无意识成分在有意识认知加工中的重要地位。由上述内隐记忆的产生过程可以发现,内隐记忆和内隐社会认知在思想渊源和研究方法上不乏相通之处:首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论同时为内隐记忆和内隐社会认知提供了历史性源泉;其次,内隐记忆领域的“补笔”、“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量方法也为内隐社会认知提供了方法学基础;最后,认知(广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同时为内隐记忆和内隐社会认知提供了现实性基础。那么,内隐记忆从记忆领域独立出来的研究现实,无疑为内隐社会认知从社会认知领域的独立提供了理论思路。

  勇于挑战的创造个性和积极反思的批判精神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主体因素。某一学科的思想渊源及其现有研究成果,仅为某一科学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而创造性主体则是将这一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A.G.Greenwald和M.R. Banaji精心收集了大约半个多世纪来有关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整理、科学的反思和理性的加工,最后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这一概念,然而这是一个亟待理论完善和实证支持的概念系统。稍作回顾即可发现:传统的态度、自尊及刻板印象等概念并未涉及到“意识性”问题,即从本质上混淆了无意识加工和有意识加工的界限,很难解释态度、自尊的无意识获得过程,无法揭示“个体显意识上否认歧视(如种族和性别)但无意识中却带有偏见”这一悖论。这些概念暴露了已有社会认知理论的局限性。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范畴,包括了不同的内容,如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初步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通用定义:它是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一结构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如内省状态)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反应(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之为内隐社会认知。此概念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二、内隐社会认知:意义与重构
  (一)内隐社会认知提出的意义
  内隐社会认知有其独立而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的、无意识操作过程,迥异于传统的社会认知概念。首先,已有的社会认知范畴及具体研究混淆了“意识性”问题,即社会认知过程究竟是有意识操作还是无意识操作,是外显加工还是内隐加工的问题。此外,传统社会认知理论对如下现象的解释力愈来愈有限,如描述某种行为的句子就能自动地引发被试对有关行为特征的推理;晕轮效应的无意识生成现象;异**往中的无意识性别刻板效应;跨文化交流中的无意识种族刻板效应,等等。若要完满地解释上述社会心理现象,已有的社会认知理论显得捉襟见肘,而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提出则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它有如下鲜明特征:(1)社会性  内隐社会认知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活动,这一过程包涵着社会历史意义和具体的文化内涵。(2)积淀性 它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与个体的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3)无意识性 它的发生、 发展及其效应均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操作过程,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4)启动性  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社会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迁移效应”。
  内隐社会认知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并提高了社会认知理论的构想效度。目前的实证研究初步表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既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内隐社会认知某一领域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晕轮效应”的实验室研究方法也适用于社会、学校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现在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态度、自尊和刻板印象均含有复杂的内隐操作格式。这一论断突破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传统界限,接通了诸多心理领域的经络,深化并完善了社会认知理论的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其构想效度。
  内隐社会认知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将为验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理论提供初步的实证支持。弗氏精神分析学说自创建以来,在心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相伴随的是,该学说因缺乏充分的实证支持而颇遭微词,甚至被某些人拒之于心理学大门外。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已有人对内隐社会认知展开了实验研究(杨治良,刘素珍等人,1997),并提供了一些实证依据。此外,内隐社会认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研究表明:先前的经验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影响人们当前的态度、判断和决策,如人才评定方面,某些内隐线索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干扰了决策者的“公正”意识,使之做出有偏见的决定。同时还发现,如果让判断者意识到其决断背后的原因,则往往会检讨出自己决断的不当处,进而可能减少日后决策的失误。值得关注的是,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情景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如人际交往、员工招聘、人才选拔和业绩评估等方面,如若采用“意识强化法”,让行为者认识到内隐线索,并引起高度注意,势必会减弱人才选拔中的“晕轮效应”和“性别刻板效应”,从而在心理学意义上实现了“公平”和“择优”;另外,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让交流者认识到产生种族认知偏差的内隐线索,提示其尽力将外群成员个体化,将有益于消除潜在的种族偏见,建立广泛而深刻的沟通。再如采用“蒙蔽法”(即把可能对决策者产生影响的内隐线索完全隐去),如学术刊物常隐去来稿者的姓名、单位等,可能消除审稿人因作者是否有名而产生“晕轮效应”或因男女(种族)而产生“内隐性别(种族)刻板效应”。

  (二)内隐社会认知是对已有实证研究的理论重构
  内隐社会认知固然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因素,我们认为,内隐社会认知这一构想是对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提炼、概括和重构的理论成果,或者说它为已有的研究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解释维度。下面将用已有研究加以阐述。
  态度研究 (1)晕轮效应 早在1920年, 桑代克就提出了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但究竟如何解释晕轮效应呢?传统的解释仅仅停留于表面描述层次,对其形成的内部机制和过程缺乏探索。许多研究表明,外表魅力客观上作为一种并不相关的特征,在评价对象其他维度特征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女性的外表魅力对于男性产生的影响,更胜于男性的外表魅力对于女性的影响。这种不平衡性反映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外在魅力是一条更具内隐性的态度线索,因为在显意识水平上男性会否定因女性外在魅力而产生的晕轮效应。Congo等人(1990)通过元分析认为, 外貌的晕轮效应可解释为:知觉者潜在地预期外表有魅力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必好。 (2)单纯接触效应 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即单纯接触效应。该效应的成因一直令众多心理学家深感困惑。然而,近期的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接触效应正是一种内隐态度效应。譬如,重复呈现的刺激(人或物)增强了被试的知觉流畅性(即再现时辨认更容易),于是被试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对该刺激的喜爱,即不知不觉地对对象产生了正面评价。
  我们试图这样来解释晕轮效应:若被试已知某对象具有特征B, 他日后则可能在无意识中依照B特征产生某种正向或负向的扩散性态度,此态度将会影响到被试对对象特征A的判断。当被试对B影响A 的效果全然不知时,我们即认为:个体对A的判断内隐地受到“他对B的态度”的影响。至此可对内隐态度作如下定义:它是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和行为。
  自尊研究 (1)角色扮演效应  实验者将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观点硬性分配给一组被试,让该组被试为此观点寻找支持性论据;而给控制组被试则呈现出与前者几乎同样的论据。结果发现,参与角色扮演的实验组被试比控制组更确信此观点的正确性(Kanis,1954)。 我们可从内隐自尊的角度对此现象做出较完满的解释:首先,被试在接受角色扮演任务时,就在自我与所分配的观点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其次,被试对自我的肯定性态度潜在地泛化到了所分配的观点上,并对此作出积极评价。(2)判断中的自我偏见效应 许多研究发现, 人们在做出判断时,由于自我的肯定而潜在地产生一种判断上的偏见。在生活中,对于令人满意的结果,人们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而当结果不满意时,人们常从外部寻找原因。一言蔽之,人们倾向于从有利于维护自我形象的角度做出判断,以修正过去的记忆。这一自我认知偏见具有适应性功能,有助于保持自我的完整统一性。进一步来说,自尊要受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及他人评价的影响,旨在社会比较中强调自我提升。譬如,沐浴在名人折射出的光环中,个体会觉得自我与这位成功者存在某种积极的、令人羡慕的关系;当与失意者相处时,自我可能会无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疏远和挑剔。这种无意识的亲和与拒绝,正是由内隐自尊导致的;因为无论是亲和一位有魅力的人还是疏远一位毫无魅力的人,实际上都出于维护个体自尊的需要。我们可以认为:内隐自尊是过去自我态度积累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是个体在评价与自我相关的对象时,由自我态度带来的一种无意识效应。
  刻板效应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刻板效应常常内隐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而个体在意识状态下却否认其存在。(1 )种族刻板效应 Dovidio等人(1986)的研究采用了如下程序, 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启动词(“白人”或“黑人”),接着呈现目标词(积极或消极品质)。请白人被试判断目标词与启动词的符合度。当目标词为积极品质且启动词为“白人”时,发现被试的反应显著快于启动词为“黑人”时的速度。此外还发现,对于消极品质,被试对“黑人”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研究者将此现象解释为“矛盾的种族主义”,即“真诚向往种族平等的信仰”与“矢口否认却内隐存在的种族歧视”之间的一种矛盾。(2)性别刻板效应 实验发现, 当一篇文章的作者被标上一位具有典型男性特点的名字时,其得到的评价显著高于该文章被冠以具有典型女性特点的名字。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正是性别刻板效应在内隐地发挥作用,人们潜意识中总认为男性成就总比女性更大。可见内隐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偏差的结果,是过去经验和已有刻板印象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上无法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某一团体成员特征归纳的心理现象。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研究方法紧密相联。整个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科学理论的进步是随着方**和研究技术的不断突破而向前发展的。正是依赖于间接测量法(如单词辨认、补笔和词干补笔等)才出现了记忆领域的一场变革——内隐记忆研究。不容否认,内隐记忆研究直接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启示,从上述实证研究中随处可见间接测量法的踪迹。
  直接测量法在传统社会认知领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我们仅以1990年有关“态度”研究的光盘检索结果为例:在72项态度研究中, 其中64项研究采用了直接测量法,只有8项采用了间接测量法。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普遍认可的假设:态度是按照有意识模式进行操作的。该假设是基于直接测量法得出的,然而直接测量法仅能测查出有意识水平(内省状态)上的社会态度,对无意识操作的内隐态度则无能为力。所以间接法是测查内隐社会认知的必需工具。不难发现,上述两种测量法明显不同:(1)研究目的与被试操作任务的一致性不同。在直接测量法中,研究目的与被试的操作任务是明显统一的,如研究者欲评价被试的种族歧视水平,便让被试直接对黑人和白人做出评判;而在间接法中,实验目的与被试操作任务则是分离的,如研究者先告知被试所测的对象为A,但实际上却是以A的反应去推断个体对B的态度。(2)测验线索不同。在直接法中,测验线索单一,常为一个明晰的线索,即直接标识社会客体的关键特征;而间接法中,测验线索多样,既有显线索又有隐线索,即标识社会客体关键特征的线索是隐涵的,表面上与被试完成当前任务是无关的。(3)反应指标不同。直接法中, 研究者直接以被试的反应水平为指标;而间接法中,则常以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的反应成绩差异为指标。
  目前,间接测量法在社会认知领域中使用得越来越多,主要有:(1)反应时法 由于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具有相当大的被试内差异,故用实验组与被试组的反应时水平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如Gaerther等(1983)用反应时法来测查内隐刻板效应。(2)补笔法这是研究内隐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即被试学习一列单词后,主试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目前,补笔法已被借用到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如Gilbert等(1991 )用补笔法来揭示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存在。(3)阈限下条件法  主试给被试迅速呈现一组附有情感色彩(愉快或不愉快)的刺激物,继而呈现一清晰的中性刺激物,目的在于测查被试是否对原先的中性刺激做出了情感性判断。如Krodnick(1992)采用此法证明了内隐态度的存在。(4 )投射法 即让被试根据一张模棱两可的照片或图片讲一个故事,或对一个抽象的刺激(如墨迹)进行联想性描述。Koedtner(1-9-8-9)用投射法研究了被试的内隐动机并将其与外界动机相比,结果发现:投射法和直接测量法所测的内容具有质的差异。Spangler(1992)对成就动机的测量进行元分析后发现:用投射法测量的成就动机比用问卷法(直接测量法)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此外,还有其他的测量法。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对象具有纷繁复杂性,所以相应的间接测量法也就很难整齐划一。
  内隐社会认知理论重新解释和整合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社会认知研究的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然而它毕竟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理论范畴,许多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方法学和具体研究技术的突破,内隐社会认知必将在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翻开新的一页。

普通心理学里有。但不是很长很长。社会心理学书里也有。还有人专门写了内隐学习的书。
此外,心理学报,新进展也全有啊。


内隐态度基本介绍
在心理学领域,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是一种微妙且不易察觉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事物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和反应。这种态度源于个体深层的、非自觉的过往经历,或者是一些无法明确追溯到特定事件的情感反应。它在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中起着中介作用,尽管我们可能无法清晰地意识到...

《内隐攻击性研究》
《内隐攻击性研究》从攻击性和内隐社会认知两大视角出发,将传统弗洛伊德攻击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相结合,深入探讨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以期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本书对此前散见于小范围内的零星内隐攻击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有助于对内隐攻击性形成全景...

风险决策过程中的内隐心理研究内容简介
决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管理决策中。心理学视角下的决策研究广泛涉及认知心理学、决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核心在于揭示决策者在实际决策中的内隐心理因素,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决策机制的理解,推动心理学相关分支的发展,还对提升管理者风险决策能力,减少决策...

GO\/ NO-GO联想任务的实验优点
GNAT范式包含了许多内隐社会认知测量的特征。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相对于IAT方法,GNAT主要具有两个优势:1.GNAT可以对单一类别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考察。2.可以从反应时和错误率上同时更全面的的考虑任务成绩的有意义的信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教育美学研究。刘要悟教授从事教学论研究。彭运石教授从事理论心理学与外国心理学史的研究。钟毅平教授从事内隐记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燕良轼教授从事理论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刘铁芳教授从事教育哲学研究。高晓清教授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辛继湘教授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什么叫“补笔法”?心理学名词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受到内隐记忆研究的启发,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一些。1.反应时法 此方法是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比如,有研究者(S.L.Gaertner,1983)曾用反应时法来测查内隐刻板种族效应。在此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呈现若干对字母串,当两个都是单词时...

...探索以及治疗(第九章:面具之下——自恋与内隐自尊)
心理动力学面具理论揭示,自恋者的浮夸其实是一种自卑情绪的伪装,他们通过高估自我和贬低他人来维持自我价值感,这种防御机制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关于自恋者的真实内心,传统的外显自尊测量可能无法揭示全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为揭示自恋者消极自我观提供了新视角,但这一工具在揭示自恋者的心理动态上还有...

什么是外在情感西蒙任务?
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The Extrirts ic Affect Simon Task,简称 EAST)是由霍弗尔(Jan De Houwer)在IAT(内隐联想测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方法,它结合了IAT和霍弗尔提出的情绪性西蒙任务的特点。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与IAT最大的不同在于:IAT效应的计算依赖于两个联合任务反应时...

内隐态度的基本介绍
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内隐态度的定义来自 Greenwald和 Banaji的对内隐认知的相关概念的定义的样例(参阅内隐认知、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尊等该样例的例子):内隐态度是无法内省识别(或准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中介着 (mediate) 对社会上的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认知和反应。注意,...

社会心理学中什么是内隐刻板效应
通俗点说就是:腹诽某一分类下的社会群体。普通点说就是:不自觉的对某一分类的下的社会群体有了标签式的概念或印象。伪·专业说就是:呈内隐性的刻板印象。关于内隐:就是内部却是存在但是没有察觉到的东东。如:叫嚣着独立却受着家长的照顾而不自知的小孩;当你告诉他家长给你一天饭吃你就一天...

左贡县19516528763: 心理学:求内隐人格理论的定义? -
烛柳胃友: 内隐人格理论(IPT)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

左贡县19516528763: 请问有谁知道今年心理学教师编制考试考哪些内容啊? -
烛柳胃友: 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日公布了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有关专家分析,该大纲内容有增减,实验、统计的内容更加细化,难度有所提高.据了解,新大纲中考试科目仍是6个,其中往年的普通心理学名称改为心...

左贡县19516528763: 心理学专业书籍推荐? -
烛柳胃友: 这是我推荐的一些书目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实验心理学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心理学史、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人猿的智慧、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行为主义、科学与人类行动、超越自我与尊严、思想与行为的社...

左贡县19516528763: 1.造成冒险行转移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P - O - X模型. 3.简述挫折及其容忍的原因. 从专业的心理学方面解释 -
烛柳胃友: 1. 冒险性转移:原先倾向于谨慎从事的个体集群后,倾向于冒险的现象.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关于冒险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解释a责任扩散论 b文化价值论 c领导影响论 2. pox模型是由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左贡县19516528763: 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甚么学派 -
烛柳胃友:[答案] 行动主义流派 查看原帖>>

左贡县19516528763: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
烛柳胃友: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

左贡县19516528763: 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材 -
烛柳胃友: 既然是入门就看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心理学与生活 人民邮电出版社(貌似)是美国的飞利浦津巴多写的,这是美国心理学专业的入门教材.写得十分生动有趣,比国内任何一本书都好懂.此外,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左贡县19516528763: 社会心理学全本免费看(社会心理学)
烛柳胃友: 1、(一)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和两们学科的基本理论的影响,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强调社会心理学要...

左贡县19516528763: 江苏自考的一门社会心理学(一)是哪一本书啊,章节目录是什么? -
烛柳胃友: 我也考的这门,红色的封面,主编是,崔丽娟跟尹亭亭.这是改版的,我考过了.书名是,社会心理学.共十一章.分别是: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社会认知 ,社会态度 ,侵犯 ,利他 ,人际交往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背背大点,理解理解就行了,这门比较容易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