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比如贱籍,良籍,贵籍等等……都是怎么分类的?

作者&投稿:虿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籍契是由什么部门组织管理?由平民变贱籍,再由贱籍变平民,规哪儿管?~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贱 籍又称贱 民,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贱 民是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在很多社会里贱 民和奴 隶制度有关。贱 籍制度自古已有,清朝雍正年间废除。雍正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
贱 籍世袭,不得改变,属贱 籍的堕民社会地位很低,不得参加科举,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备受社会歧视。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等。例如,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

户籍籍测指按身份分类。第一等是贵籍,一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二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三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四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第五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

按身份分类。

第一等是贵籍,一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二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三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四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第五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

贱籍又称贱民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贱民是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隶制度有关。贱籍制度自古已有,沿袭千年,清朝雍正年间废除。

贱籍世代相传,不得改变,贱籍社会地位最低,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做官,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备受社会歧视。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山西等省乐户、广东疍(dàn)户、浙江九姓渔船、安徽的伴当、世仆、江苏丐户等。

扩展资料:

贱籍分布全国各地,地位较奴籍还低,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户、绍兴的“惰民”等。贱籍的产生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历史遗留、二是生活环境。前者大多本是达官贵人,因政治问题遭到迫害,祸及子孙后代。

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陕西乐籍、北京乐户是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后代,朱棣登基后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陪酒卖淫,受尽凌辱。陆地居住的广东人,将居船的疍户视为贱民。还有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疍户更为悲惨。

贱籍制度自古便有,至清朝雍正年间才废除。雍正认为,这是相沿之恶习,应开豁为良。下圣旨令各地督抚查明具奏,废除贱籍。上百万地位极度低下的贱民,重归良民。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再次过问此事,这事才算真正完结。在这方面雍正不得不说是位好皇帝。

如果没有豁贱为良,这种歧视关系十有八九会延续到现代。贱籍一出生就定死一个人的未来,未免太不公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贱籍



按身份分类。

第一等是贵籍,一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二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三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四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第五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古代等级极为分明。

但是后来商户籍慢慢的发展和良民一个档次。

不同的朝代会有不同的划分,不过通常贱籍的人都是一些从事贱业的人,比如说教坊青楼的妓女老鸨龟公,卖唱的戏子,终身卖身为奴的奴婢等等,一般都是一些从事下九流职业的,不在士农工商之列的人(有的朝代有的时期会把商人也归入贱籍)。

而良籍则大多为农工商之列,还包括一些没出仕的读书人或者是出家人。而贵籍则基本都是一些达官贵人,身上有则爵位和特权的人。

扩展资料: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

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据以征收户税。

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农村分五等)。

同时,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帐册图簿,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宋取消人口税,仍征丁口之赋,差役也按丁抽派,因又有丁帐、丁口簿、五等丁产簿等单行户籍,均只计男口。王安石主政时行保甲、完税诸法,许多地方又取消丁帐等,改设甲册,并作抽练兵勇之用,亦常作为催科、征赋之据,但亦限于男口。

宋以后,金的户籍登记包括男女老少,较宋为全面。元代则户类、户等复杂,户籍制度颇乱。

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相当完备。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第一等是贵籍,一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二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三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四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第五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古代等级极为分明,但是后来商户籍慢慢的发展和良民一个档次,自古都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哪的看是什么朝代了,不同的朝代会有不同的划分,不过通常贱籍的人都是一些从事贱业的人,比如说教坊青楼的妓女老鸨龟公,卖唱的戏子,终身卖身为奴的奴婢等等,一般都是一些从事下九流职业的,不在士农工商之列的人(有的朝代有的时期会把商人也归入贱籍),而良籍则大多为农工商之列,还包括一些没出仕的读书人或者是出家人!而贵籍则基本都是一些达官贵人,身上有则爵位和特权的人!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强化社会控制。


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比如贱籍,良籍,贵籍等等……都是怎么分类的?_百 ...
第一等是贵籍,一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二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三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四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第五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贱籍又称贱民是指不属于士、农、...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战国: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梦华录》里的“脱籍归良”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梦华录》里的“脱籍归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赵盼儿从贱籍变成良籍,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论证来说是真实存在的,也只能在宋代存在。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古代的户籍制度主要分为五等,最高等的就是贵籍,这种等级的人一般都是世家大族,或者当官的。第二等就是良籍,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平民。第...

古代人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
这个是在古代户籍所实行的保甲法。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二甲六甲就是对这些的称呼。\/view\/712279.htm

古代户籍制度如何与赋役管理相结合?
户籍制度与赋役管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阶层享有政治特权,而"农"被视为基本职业,"工"、"商"地位较低。门阀士族等级在晋至唐初最为突出,名载"黄籍"者可享有特权。军户制度下,军户子孙需世代从军,地位低贱。不同户籍制度,如军籍、旗籍等,都是封建社会等级和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状况的...

古代户籍制度里的二甲六甲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中“甲”为一级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保甲 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

古代犯了什么罪才入贱籍
古代贱籍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籍指的是登记入册,与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相似(农村户口、城镇户口)。古代不同时期分法也不同,最早是管仲为了便于管理分的类别,并无歧视,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被儒生篡改为等级,大致可以分为贵籍(世家大族)、良籍(...

朱元璋发明的“黄皮书”制度是什么?明朝户籍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户籍制度与赋役的关系户籍制度起源较早,与税制关系密切。在商朝早期,国家在准备大规模战争之前会招募平民。这是当时名为《寄宿人》的甲骨文字典里说的:丁友,把你的贞操留给四千人。“登一个人”就是登记人口。征兵前需要统计全国的户籍人口数,才能算出实际能征到的兵数。这是最早的户籍制度的雏形。在...

西汉时期常将有钱人强制迁徙是因为户籍制度吗?
其中,西汉对户籍制度的确立值得我们研究。汉朝首次在户籍制度上,使用了户等划分制度,就是将所有的公民按照钱财的多少,分为了三个等级,这样更有助于统治者统计户籍调查。汉代的户籍制度是继承的秦朝制度,但是也有不同于秦制的地方。尤其是户等的划分,虽然汉代户等的划分没有后来唐宋时期那么明显和...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秦统一后,使...

海安县13985853345: 古代婚姻制度 -
柳耐他迪: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士族...

海安县13985853345: 请研究古代社会学的仁兄帮帮忙 -
柳耐他迪: 基本的排列是渔民>妓女>=婢女首先古代人身份有“良贱之别”,良民,或称齐民,即所谓“四民”.四民通常指“士、农、工、商”,《大清会典》则以“军、民、商、灶”分类,是当时居民所登记的四种户籍;与此相对,“奴仆及倡优隶卒...

海安县13985853345: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怎样的?
柳耐他迪: 户籍是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包含两个概念,以家为户,以人为口.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建立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曾实行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保连坐...

海安县13985853345: 古代三六九等制是什么时候结束 -
柳耐他迪: 三六九等制度是封建社会划分人等的制度,随着1912年清政府的灭亡而结束.衍生知识点——封建社会人分等的情况(1)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分类在地主阶级内部,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秦朝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制度...

海安县13985853345: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以平民几户为一伍
柳耐他迪: 五人为伍~~~……、 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如:伍籍(平民的户籍);伍侯(编民为伍,相为侯望)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 全伍为上.——《墨子·公输》

海安县13985853345: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柳耐他迪: 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易•序卦》:“有天地,... 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

海安县13985853345: 历史上中国古代户籍演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
柳耐他迪: 中国古代户籍演变制度的特点:从松散到制度完备,逐渐精密.但动乱时期,户籍制度就会受到破坏.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

海安县13985853345: 我国古代户籍制度以平民几户为一伍?
柳耐他迪: 五家编为一伍

海安县13985853345: 古代是怎么管理人口的? -
柳耐他迪: 古代有两种方式统计人口,一个是户籍统计,一个是家族统计.户籍统计方法就相当于我们的户口,每家每户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出生,叫什么名字,县太爷那里都有记录,新出生人口和去世的人口都要在出生或去世当年去县太爷那里备案,...

海安县13985853345: 古代是怎样管理户籍的 -
柳耐他迪: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土地制度的基础. 1、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 2、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 (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徭役征发的重要参考 (3)中国封建政府通过制定缜密的户籍制度来配合征收赋税 (4)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