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人物事迹。300~500字就行!跪求啊!!!

作者&投稿:泊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出古今中外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三个人物及事例,一个人100字~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董存瑞
永远的丰碑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中文名: 郭晶晶
国籍: 中国,河北省保定市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1年10月15日
身高: 1.63米
体重: 49.1公斤
运动项目: 跳水
所属运动队: 中国跳水队
主要奖项: 2004年奥运会女子3米板单人冠军
2004年奥运会女子3米板双人冠军
2008年奥运会女子3米板单人冠军
2008年奥运会女子3米板单人冠军

星座:天秤座 绰号:“跳水皇后” 教育背景:人民大学在读生 就读工商管理学 个人爱好:音乐 世界冠军:31个
一次次夺冠,郭晶晶是“后伏明霞时代”跳水世界的女一号;奥运会单人冠军是郭晶晶眼前的目标,人们期待着她能开创自己的“郭晶晶时代”。 她不缺少成绩、美貌和聪慧。人们喜欢将她与伏明霞、刘璇相比,喜欢将她与田亮牵扯在一起。但年轻的郭晶晶似乎天生具有淡然处之的心怀。不管外界的风风雨雨,她依然自信、依然快乐,依然保留着辉煌的跳水之梦,还有对普通人平淡生活的向往。 郭晶晶的技术特点是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动作难度大。尽管如此,郭晶晶的跳水生涯却充满坎坷。5岁开始练跳水,15岁她首次参加奥运会,连续经历了两届奥运会的失败,骨折,改变技术,视网膜脱落,感情出现问题……苦苦等了11年,直到2004年雅典,郭晶晶才最终修成正果。与中国另一位跳水皇后级人物伏明霞相比,郭晶晶是历经坎坷走向成熟的成功女性。 郭晶晶,是中国继伏明霞后又一位跳水皇后,水做的中国女孩,比泥做的男孩们更有动情之处,认真站在一侧看过郭晶晶跳水的人,会发现这个太阳都晒不黑的女孩就像一枚晶莹剔透的荔枝……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的故事

  翻开共和国的年谱,人们清楚地看到,从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2年间,中国在一无资料、二无技术,经济基础薄弱,外国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因难,自行设计、制造,试验并成功地发射了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进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的入门卷,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近乎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两弹一星”,石破天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欢欣鼓舞,帝国主义胆战心惊。
  这一伟大成就是巨人的决心,伟人的筹谋,将军的指挥和广大指战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晶,是火箭、导弹和卫星的总设计师钱学森精心绘制的杰作。
  本文将与读者一起重温这段历史,回顾钱学森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现世界科学巨星的高风亮节。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钱均夫,杭州人,早年就读于杭州求实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忠厚善良,博学多才,谦躬自守,为钱学森营造了一个宁静求实的家庭氛围,开启了他们人生的智慧之窗。钱学森始终认定“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
  3岁的钱学森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师大附小(北京实验二小)和北师大附小(北京市实验一小)。两所附小办学正规,师资力量雄厚,钱学森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当时的北京正值清王朝覆灭,动乱纷繁,人们崇尚权谋,鄙薄实务,社会环境恶化。钱学森有幸进入了北京师大附中这所得天独厚的有利人才培养的好学校,因为这里有一批不甘于祖国沉沦,矢志教育救国的忠诚爱国的知识分子。校长林砺儒是著名教育家,解放后曾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几何教师傅仲孙是一位功底深厚的数学家,他的教学工作十分出色,他经常对学生讲:“我讲的道理是纯粹推理,这样推出的道理,不但教室里如此,全中国也如此,不仅全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不仅地球上如此,到了火星上也还得如此!”钱学森对此记忆犹新。
  北师大附中课业繁多,教学要求高,但文理皆备,音乐美术也受到重视。不求学生死记硬背,提倡重在理解,鼓励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按文史、理工两部再学选修课程。钱学森选学理工,除了理工部正课,还加修了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英语、德语和伦理学。虽然课程多,但思想上没有压力,学得生动活泼。钱学森在耄耋之年,仍然十分怀念母校,“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55年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8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当时人力、物力等条件很差,但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我国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军委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为奖励他的突出功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还有哪些像詹天佑一样为国争光的人吗 说一说他的主要事迹
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

描写为国努力的古诗词
描写为国努力的古诗词  我来答 1个回答 #万元活动# 节日节气研究院 梵之音文化 2022-06-26 · TA获得超过73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描写报效祖国的诗句 1、满江红·写怀 【作者】岳飞 【朝代】宋 怒发...

关于报效祖国忠诚无畏的诗句
4.有关报效祖国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离家自身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三略 大地养活人民,英雄保卫祖国 哈萨克族 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 明·陈子龙 国家的尊严比安全更为重要,比命运更有价值 托·伍·威尔逊 爱家的人才人爱国 柯尔律治 国家实际上放大了的家庭 蒲柏 忧...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的资料100字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不要战争的,近代的,我要写读后感,快!在线等。。。奥运的... 不要战争的,近代的,我要写读后感,快!在线等。。。奥运的 展开  我来答 11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 23445567 2008-09-17 · TA获得超过1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3 采纳率:0% 帮助...

有哪些中华儿女为国争光,为国捐躯,报效祖国
那多了去了 小学学校里的墙壁上都挂着呢~争光的有:刘翔,李小双,莫慧兰等体育健将;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马晓春,俞斌,常昊 罗洗河 古力等围棋高手;詹天佑等设计者;罗盛教,霍元甲等战士 捐躯的有,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 报效祖国的有:王进喜,邓稼先...以上是近代的~古代的就不说了~晕~太多了~本人...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身残志坚 报效祖国——李鹏事迹 李鹏,一个自幼失去双臂的游泳运动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经过血与泪、灵与肉、生与死的磨炼,历经九死一生炼狱般的痛苦煎熬,最终以超常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从开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意外触电 失去双臂 1994年6月30日,生长...

反应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现代人 例 钱学森
反应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现代人 例 钱学森  我来答 15个回答 #热议# 作为女性,你生活中有感受到“不安全感”的时刻吗? 匿名用户 2010-09-25 展开全部 一,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

有关中华儿女报效祖国 为国争光的资料20字一定要20字
3.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

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要长的!!!... 要长的!!! 展开  我来答 6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匿名用户 2009-09-17 展开全部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

漾濞彝族自治县15695464490: 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事迹要简短,20~30个字就行 -
储伯奥芬:[答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

漾濞彝族自治县15695464490: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小故事,300字以内,要具体事例,人物简介之类的废话不要. -
储伯奥芬:[答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

漾濞彝族自治县15695464490: 李四光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
储伯奥芬: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

漾濞彝族自治县15695464490: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人物资料,短点的!!! -
储伯奥芬: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京张铁路最早是在他的支持下修筑完成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

漾濞彝族自治县15695464490: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
储伯奥芬: 钱学森: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一年后,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