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地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

作者&投稿:苗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实心的。
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实心球体。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
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然而,地球的内核、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有的特征。地球外层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壳,下面又有一层黏稠固体组成的地幔。地幔和地壳之间的分界是莫霍不连续面。地壳的厚度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从海底的6千米到陆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地球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所以是实心的~~~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一个实心球体,然而果真如此麽。
1 没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实心的
2 地球肯定空心
3 两极分别存在入口
4 UFO在两极频频出现
1 没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实心的
现在没有一个钻探机可以钻到地球中心只能* 推测。科学家试图用地震波来证实地球是实心的,但是地震波最后还是向旁边扩散而不是向中心去,所以地球是实心的并无根据。
2 地球肯定空心
现在科学家推测地球中心是液体铁和镍,但是铁和镍都是密度极大的物体,虽然各地层对它的引力之和为零但是还有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这些东西必定会离开地心处。所以地球一定空心。
3 两极分别存在入口
在地球空洞之迷的证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那4张来自太空的北极照片了但是自拍摄以后两年没被受到重视直到被一位研究人员发现并公布於世,拍摄到的北极照片是地球空洞的重要证据之一。
4 UFO在两极频频出现
出没於两极的UFO目击事件非常繁多
(1)1913年2月9日“一队奇怪的发光物体”快速飞越美洲大陆。
(2)1931年1月1日,一道“亮光”又掠过加拿大上空。
(3)1952年6月19日,有人看见一个红色物体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夜空。
(4)1952年12月15日,这一现象又一次出现,有人看到它向北飞了。
`````````````

神秘地底民族

你相信地球是一个空心的球体,里面住著一群拥有高度文明的生物吗?为了得到这个谜的答案,不少冒险家和科学家作出了大规模的探素,许多人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更增加了"地球空洞说"的神秘性!一些研究学家提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甜甜圈状体,在两极的洞穴之中有通向内部世界的入口!那麽究竟有谁住在地球内部呢?有人认为在亚特兰提斯毁灭之前,曾有一部份他们的后裔被送往地球内部。也有人说,地底住著一群令人毛骨悚然,既丑陋又好色的恶魔提洛,专门为人类带来灾难。这些看法虽然言之凿凿,但是却始终欠缺实质的证据,所以到目前为止,"地球空洞说"仍是最神秘的谜团之一。

地底小矮人的出现

��匹宾矮国王是谢尔尔玛纽大帝的父亲。民间传说中,这位有名的矮国王曾在古代普鲁士的德利鲁地方,兴建了一座普鲁尼亚修道院。一一三八年,修道院发生了一连串怪异的事件,尤以地底小矮人的出现把事件推上了高潮。
��在一连三,四个月中,藏在修道院地下室的葡萄酒都被发现被人偷喝,院长对此大惑不解,也束手无策,因为地下室的大门在晚间都会有修士巡视,确定己经被锁上,而且地下室四面密封,实在无法进入。
��一天早上,院长到地下室巡视,发现葡萄酒瓶被打开,而在酒窖对面的黑暗角落,似乎有东西在蠕动。院长立时高呼"捉小偷,捉小偷!"。结果,小偷被捉住了。令人惊讶的是,那个小偷竟是一个样貌丑陋,黑皮肤的小矮人!
��突然,一个修士吃惊地叫出来:"这┅┅这家伙是从地底来的!"随著他手指的方向,众人在那?揭去了一块石盖,赫然发现一个地洞的入口,似乎通向很深的地底。当时,所有人都吓得瞠目结舌,没有一个人敢下去看个究竟。
��这个"小偷"被修道院囚禁起来,始终一句话都不说,也不吃不喝。
��后来,院长把这个小矮人带去见主教。主教一见小矮人就惊叫道:"不行!他是恶魔的部下,快把他赶走!"小偷一听完这话,就张惶逃往酒窖,回到他的地底世界了。
��一七七零年,当一名隧道工程人员在地底工作时,突然听到一阵声响来自大石后面。基於好奇心驱使,工程人员用工具把那大石搬开,在眼前竟然出现一条平滑的石阶,似乎是通往地底的深处!
��起初,工人以为自己发现了宝藏,打算进去看看,但是当他走到地洞的深处,才发现自己置身於一个很大的石洞中,并有许多巨大机械。当他打开手电筒,就发觉一个头戴头巾,身穿奇装异服的人朝自己方向走来。惊慌之馀,工人转身,撒足就跑,逃回地面。
��后来,工人回去向人证实自己的遭遇时,那地洞己不见了┅┅

地下走廊

��现代的地球物理学家一般认为地球的结构是:地 , 内部地 , 岩浆。然而,半径六千四百公里的地球内部真是如此吗?美国古代地球研究学家恩。多利鲁博士反对这一说法!
��博士提倡"地球空洞说"。根据他的学说,地球的结构是从岩石 , 熔岩 , 洞穴和地底道 ,地下水道,巨大洞穴,重金属。地球的中心不是岩浆,而是直径一百六十公里的大空洞。虽然这一学说并没有大量的实质证据支持,但是仍有不少人相信地球到处都有大地下道的存在。
��例如,北美大陆的洛矶山脉,南美的安地斯山脉,以西藏为中心的中亚附近沿岸的卡鲁马鲁他,狄利克,欧斯克那等地都有所谓"地下都市"的地下大洞窟存在。
��以巨石叠造而成的印加首都 : 库斯克曾出现怪盗。每次警方发现怪盗,追捕到城角的地方,怪盗总会像消失在空气中一样,逃之夭夭。后来,"怪盗"因在旧家具店中贩卖赃物而被捕。他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高楚人,供出原来城填地下有很多地道,他就藉著那些地道逃走。
��后来,有关方面调查所得,确定在库斯克的圣多明谷寺院的地底,有一条通往玻利维亚,有名的狄瓦那可神殿地下走廊,这条通道甚至可延伸至北方的厄瓜多尔和墨西哥┅┅

地底空洞的入口

在人造卫星艾沙7号拍回来的照片中显示,北极圈附近有一个黑色的部份,有可能就是地底空洞的入口!一九六八年一月,美国气象卫星ESSA7拍摄到北极有一个开口洞穴的照片。美国和苏俄两个强国都知道这件事,不过由於这是一项高度的国防机密,所以不少国家都被蒙在鼓?。
��地洞说学者威廉理德针对北极探险家蓝先的探险记「北极的任务」中所说的「冰原中的海」(open water)和北向潮流等难解的现象,力证地洞的存在!地球内部热气往上喷,漫著雾气,於是影响到潮流!再者,北极圈上空出现「水云」(water cloud),空中出现海水等现象都不是海市蜃楼,而是从另一侧看地球内部的海所造成的结果!
��在极北的西伯利亚各地所发现的长毛象尸体,就是从地球内部的绿洲迷路出来后因气温或食物问题而死的。由於地球内部的温度高,所以在北极的喷口处发现了「动物学上难以解释」的蝶蛾,蜘蛛等生物。而在最近的南极调查中,也发现了几个不冻湖。
��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文学,哲学博士 : 雷蒙得。巴得纳也很支持空洞说。他因研究过
理德的著作以及挪威渔夫的记录,而创立了有名的构造论!在他所涉猎的文献当中,某位船长的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随著船苹接近极地,才发觉到海面呈现某种弧度。继续向前进时,罗盘针却显示一直往南航行,可是我们应该是一直向北前进的 针却指向反方向的南方。不久,前面出现了巨大的冰山,阻挡了我们的去路,於是我们只好掉头┅┅」
��这究竟是甚麽意思呢?「北海的弧度」,「指南的罗盘针」┅┅此外,在日�其馀
部份也出现「异样的气温出升」等字句,巴得纳推测这艘船是从北极的洞穴潜入地球内部的海面。一直向北航行是船长的错觉,其实船在不知不觉间己从北极边缘进入了地球的内部,朝南航行,所以罗盘指向南方是理所当然的。
��而所谓的海市蜃楼并非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气象现象,乃是通过往内部的入口所见到的反面风景,所以它是实景。极光现象,神秘火光等其实都是地表空气引起的恶作剧,可是在极地,类似的现象都是实像,而不是虚像!不论你是否认同巴得纳的理论,他的著作目前己经成为空洞论的经典著作!
��一九四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空军的巴德少将想尝试从空中征服南极点的飞行。在这之前,巴德是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当时,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因为没有卫星的观测,只有旧式的单引擎飞机,所以巴德要设法保持低飞,才能避开巨大的气流。
��出发当天,万里无云,巴德独自驾著飞机飞向南极点,并不时向基地报告自己的情况┅┅起初一切正常┅┅但是当飞机到达南极点上空时,巴德却向基地发出一个不可
思议的报告:「眼下白色的世界不见了,在我下面是一片宽广无垠的绿色大地。不是说谎,它绝对不是幻觉或错觉。那?,哦┅┅有两头长毛象!不对,是三,四头。悠悠地在吃草。其他的小动物也在附近跑来跑去,这些真的是我亲眼所见!┅┅飞机不稳定┅┅」
��后来,巴德还是平安地回到基地。然而美国空军却没有把他的报告发表,因为这报告实在太过疯狂,而且还可能隐藏了军事上的珍贵资料┅┅但是这报告却被泄露,并在报纸的小记上有以下解释:「巴德少将一定是从南极的入口进入空?面,因为老炼的飞行员是不会看错眼下目标的。」值得一提的是,巴德所用的是速度缓慢的螺旋桨引擎飞机,他一定能有充足的俯瞰观察时间,而不会看错目标。
��然而,巴德却一直对此保持沉默,似乎有难言之隐。
��空洞说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学说,如果它是真的,我们以往所学的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甚至是天文学的很多理论都会被推翻,誓必会在学术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以来,我们对此学说都所知不多(可能是基於军事理由,或者是怕引起恐慌,各国於是把消息封锁起来),但是从一些仅有的证据看来,空洞说绝非是信口雌黄,反而令人觉得它是一个有待证实的事实。

地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
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U)。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者相差约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立方厘米。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13个地点,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埃及人的测量更早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一 子午线上,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按照这个参考椭球面,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公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N·M^2/KG^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5.975x10^24kg克。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2毫秒,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是气象因素引起的;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图:世界地形 】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 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由地面向外流出的热量,全球平均值约为6.27微焦耳/厘米秒,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 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与地面热流很相近,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有一小部分,约为1× 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 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地球核有约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在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在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0摄氏度。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地球是太阳的从里往外数第三颗行星,距太阳大约有150000000公里。地球每 365.256 天绕太阳运行一圈,每 23.9345 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为 12756 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根据板块构造说,地壳由几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炽热的地幔上缓慢移动。它的运动方式基本有两种:扩张和缩小。扩张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远离,地下岩浆涌出形成新的地壳;缩小运动表现为两个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钻到另一板块的下面,在地幔的高温中逐渐消融。在板块交界处常常存在许多巨大的断层,地震频繁,火山众多。
地球的外壳非常年轻,它不断受到大气、水和生物的侵蚀,并在地质运动中不断地重建。所以地球表面没有像月球那样坑坑洼洼地遍布陨石坑。这样的地壳构造在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
地球有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在这个大气层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表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千帕。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存在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到今天,它们几乎都被结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量溶入了海洋或被植物消耗掉了。
地壳板块构造运动与生物活动共同维持着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仍然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带来了温室效应,这对维持地表气温极其重要。温室效应使地球年平均气温从早期的-21℃提高到了宜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生命将不复存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变得越来越严重。

一般认为是实心的,但

地球空心论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一个实心球体,然而果真如此麽。
1 没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实心的
2 地球肯定空心
3 两极分别存在入口
4 UFO在两极频频出现
1 没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实心的
现在没有一个钻探机可以钻到地球中心只能* 推测。科学家试图用地震波来证实地球是实心的,但是地震波最后还是向旁边扩散而不是向中心去,所以地球是实心的并无根据。
2 地球肯定空心
现在科学家推测地球中心是液体铁和镍,但是铁和镍都是密度极大的物体,虽然各地层对它的引力之和为零但是还有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这些东西必定会离开地心处。所以地球一定空心。
3 两极分别存在入口
在地球空洞之迷的证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那4张来自太空的北极照片了但是自拍摄以后两年没被受到重视直到被一位研究人员发现并公布於世,拍摄到的北极照片是地球空洞的重要证据之一。
4 UFO在两极频频出现
出没於两极的UFO目击事件非常繁多
(1)1913年2月9日“一队奇怪的发光物体”快速飞越美洲大陆。
(2)1931年1月1日,一道“亮光”又掠过加拿大上空。
(3)1952年6月19日,有人看见一个红色物体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夜空。
(4)1952年12月15日,这一现象又一次出现,有人看到它向北飞了。
`````````````

神秘地底民族

你相信地球是一个空心的球体,里面住著一群拥有高度文明的生物吗?为了得到这个谜的答案,不少冒险家和科学家作出了大规模的探素,许多人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更增加了"地球空洞说"的神秘性!一些研究学家提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甜甜圈状体,在两极的洞穴之中有通向内部世界的入口!那麽究竟有谁住在地球内部呢?有人认为在亚特兰提斯毁灭之前,曾有一部份他们的后裔被送往地球内部。也有人说,地底住著一群令人毛骨悚然,既丑陋又好色的恶魔提洛,专门为人类带来灾难。这些看法虽然言之凿凿,但是却始终欠缺实质的证据,所以到目前为止,"地球空洞说"仍是最神秘的谜团之一。

地底小矮人的出现

��匹宾矮国王是谢尔尔玛纽大帝的父亲。民间传说中,这位有名的矮国王曾在古代普鲁士的德利鲁地方,兴建了一座普鲁尼亚修道院。一一三八年,修道院发生了一连串怪异的事件,尤以地底小矮人的出现把事件推上了高潮。
��在一连三,四个月中,藏在修道院地下室的葡萄酒都被发现被人偷喝,院长对此大惑不解,也束手无策,因为地下室的大门在晚间都会有修士巡视,确定己经被锁上,而且地下室四面密封,实在无法进入。
��一天早上,院长到地下室巡视,发现葡萄酒瓶被打开,而在酒窖对面的黑暗角落,似乎有东西在蠕动。院长立时高呼"捉小偷,捉小偷!"。结果,小偷被捉住了。令人惊讶的是,那个小偷竟是一个样貌丑陋,黑皮肤的小矮人!
��突然,一个修士吃惊地叫出来:"这┅┅这家伙是从地底来的!"随著他手指的方向,众人在那?揭去了一块石盖,赫然发现一个地洞的入口,似乎通向很深的地底。当时,所有人都吓得瞠目结舌,没有一个人敢下去看个究竟。
��这个"小偷"被修道院囚禁起来,始终一句话都不说,也不吃不喝。
��后来,院长把这个小矮人带去见主教。主教一见小矮人就惊叫道:"不行!他是恶魔的部下,快把他赶走!"小偷一听完这话,就张惶逃往酒窖,回到他的地底世界了。
��一七七零年,当一名隧道工程人员在地底工作时,突然听到一阵声响来自大石后面。基於好奇心驱使,工程人员用工具把那大石搬开,在眼前竟然出现一条平滑的石阶,似乎是通往地底的深处!
��起初,工人以为自己发现了宝藏,打算进去看看,但是当他走到地洞的深处,才发现自己置身於一个很大的石洞中,并有许多巨大机械。当他打开手电筒,就发觉一个头戴头巾,身穿奇装异服的人朝自己方向走来。惊慌之馀,工人转身,撒足就跑,逃回地面。
��后来,工人回去向人证实自己的遭遇时,那地洞己不见了┅┅

地下走廊

��现代的地球物理学家一般认为地球的结构是:地 , 内部地 , 岩浆。然而,半径六千四百公里的地球内部真是如此吗?美国古代地球研究学家恩。多利鲁博士反对这一说法!
��博士提倡"地球空洞说"。根据他的学说,地球的结构是从岩石 , 熔岩 , 洞穴和地底道 ,地下水道,巨大洞穴,重金属。地球的中心不是岩浆,而是直径一百六十公里的大空洞。虽然这一学说并没有大量的实质证据支持,但是仍有不少人相信地球到处都有大地下道的存在。
��例如,北美大陆的洛矶山脉,南美的安地斯山脉,以西藏为中心的中亚附近沿岸的卡鲁马鲁他,狄利克,欧斯克那等地都有所谓"地下都市"的地下大洞窟存在。
��以巨石叠造而成的印加首都 : 库斯克曾出现怪盗。每次警方发现怪盗,追捕到城角的地方,怪盗总会像消失在空气中一样,逃之夭夭。后来,"怪盗"因在旧家具店中贩卖赃物而被捕。他是一个二十二岁的高楚人,供出原来城填地下有很多地道,他就藉著那些地道逃走。
��后来,有关方面调查所得,确定在库斯克的圣多明谷寺院的地底,有一条通往玻利维亚,有名的狄瓦那可神殿地下走廊,这条通道甚至可延伸至北方的厄瓜多尔和墨西哥┅┅

地底空洞的入口

在人造卫星艾沙7号拍回来的照片中显示,北极圈附近有一个黑色的部份,有可能就是地底空洞的入口!一九六八年一月,美国气象卫星ESSA7拍摄到北极有一个开口洞穴的照片。美国和苏俄两个强国都知道这件事,不过由於这是一项高度的国防机密,所以不少国家都被蒙在鼓?。
��地洞说学者威廉理德针对北极探险家蓝先的探险记「北极的任务」中所说的「冰原中的海」(open water)和北向潮流等难解的现象,力证地洞的存在!地球内部热气往上喷,漫著雾气,於是影响到潮流!再者,北极圈上空出现「水云」(water cloud),空中出现海水等现象都不是海市蜃楼,而是从另一侧看地球内部的海所造成的结果!
��在极北的西伯利亚各地所发现的长毛象尸体,就是从地球内部的绿洲迷路出来后因气温或食物问题而死的。由於地球内部的温度高,所以在北极的喷口处发现了「动物学上难以解释」的蝶蛾,蜘蛛等生物。而在最近的南极调查中,也发现了几个不冻湖。
��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文学,哲学博士 : 雷蒙得。巴得纳也很支持空洞说。他因研究过
理德的著作以及挪威渔夫的记录,而创立了有名的构造论!在他所涉猎的文献当中,某位船长的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随著船苹接近极地,才发觉到海面呈现某种弧度。继续向前进时,罗盘针却显示一直往南航行,可是我们应该是一直向北前进的 针却指向反方向的南方。不久,前面出现了巨大的冰山,阻挡了我们的去路,於是我们只好掉头┅┅」
��这究竟是甚麽意思呢?「北海的弧度」,「指南的罗盘针」┅┅此外,在日�其馀
部份也出现「异样的气温出升」等字句,巴得纳推测这艘船是从北极的洞穴潜入地球内部的海面。一直向北航行是船长的错觉,其实船在不知不觉间己从北极边缘进入了地球的内部,朝南航行,所以罗盘指向南方是理所当然的。
��而所谓的海市蜃楼并非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气象现象,乃是通过往内部的入口所见到的反面风景,所以它是实景。极光现象,神秘火光等其实都是地表空气引起的恶作剧,可是在极地,类似的现象都是实像,而不是虚像!不论你是否认同巴得纳的理论,他的著作目前己经成为空洞论的经典著作!
��一九四七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国空军的巴德少将想尝试从空中征服南极点的飞行。在这之前,巴德是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当时,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任务,因为没有卫星的观测,只有旧式的单引擎飞机,所以巴德要设法保持低飞,才能避开巨大的气流。
��出发当天,万里无云,巴德独自驾著飞机飞向南极点,并不时向基地报告自己的情况┅┅起初一切正常┅┅但是当飞机到达南极点上空时,巴德却向基地发出一个不可
思议的报告:「眼下白色的世界不见了,在我下面是一片宽广无垠的绿色大地。不是说谎,它绝对不是幻觉或错觉。那?,哦┅┅有两头长毛象!不对,是三,四头。悠悠地在吃草。其他的小动物也在附近跑来跑去,这些真的是我亲眼所见!┅┅飞机不稳定┅┅」
��后来,巴德还是平安地回到基地。然而美国空军却没有把他的报告发表,因为这报告实在太过疯狂,而且还可能隐藏了军事上的珍贵资料┅┅但是这报告却被泄露,并在报纸的小记上有以下解释:「巴德少将一定是从南极的入口进入空?面,因为老炼的飞行员是不会看错眼下目标的。」值得一提的是,巴德所用的是速度缓慢的螺旋桨引擎飞机,他一定能有充足的俯瞰观察时间,而不会看错目标。
��然而,巴德却一直对此保持沉默,似乎有难言之隐。
��空洞说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学说,如果它是真的,我们以往所学的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甚至是天文学的很多理论都会被推翻,誓必会在学术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以来,我们对此学说都所知不多(可能是基於军事理由,或者是怕引起恐慌,各国於是把消息封锁起来),但是从一些仅有的证据看来,空洞说绝非是信口雌黄,反而令人觉得它是一个有待证实的事实。

经典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实心球体。实心论者是目前物理界的权威。他们认为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在地表以下1000千米深处,温度可达1400℃-1500℃,地球的平均温度在2000℃左右。不言而喻,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储体。 对于地球空心的观点,实心论者说:如果地球是空心的,那么地球质量就要比实际轻的多,就没有足够的引力吸引大气,那么地球的大气层会变的很稀薄。其次地球如果中间是空的,为什么海洋还存在?只要引力还在,水就会往下钻。如果是空的,地球表面就看不到海洋了。

我把重点给你复制出来~如果是空心的,估计地球就无法支持重量而早就崩塌了,而且就算是空心为什么要隐瞒真相啊同学

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地球地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为什么
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实心球体。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

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地球不能用实心和空心来容,只能用地球的结构进行说明,说空不空说实不实。即是地球有空心也是自然的形成及人类开挖形成的,实的部分也只是地壳、地墁和地核。地壳表面约有6\/10的水、3\/10的山和1\/10的田组成。地墁:内有多种不同的矿物质,地核:物质更复杂,受较高温度、压强的平衡条件组成地核。

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所以是实心的~~~

地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实心的。物理学家认为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实心球体。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

地理吧的大神们,地球里面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实心的 地球的内部可分为地壳 地幔 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

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地球肯定是实心的,而不是空心的。下面是地球中心的构成:质量构成 地核(Core):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地核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从体积上看,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地幔占83%...

谁能来给我科普一下,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按照地球的质量、半径及平均密度计算,地球是实心的。科学家说,地球的地质结构是这个样子的。

地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圈层构成的实心球,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心的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可流动;内核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科学家提出地球空洞说,地球内部真的是空心的吗?
当时有不少科学家都认可地球空洞说,认为地球是一个中空的星球,并且地球内部是适宜智慧生命居住的。尽管目前人们普遍认可地球是实心的,但是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地球是实心的。毕竟人类的力量还是有限的,科学家试图用地震波来证实地球是实心的,但是地震波最后还是向旁边扩散而不是向中心去,所以地球实...

地球有没有可能是空心的
目前并不能确定地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因为从来没有一台钻探机深入地钻挖过地球,所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了解都只是通过对地震波的测定。人类目前所有的对地底的探索,都只停留在10——15千米左右。而地球地壳厚度就有33千米,因此人类对地底的探索根本只是皮毛而已。但历史上曾有人提出“地球空心论”,...

定远县17172352840: 老师您好,请问地球是空心的吗 -
裔省华威: 地球不是空心的,核心部分被称为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内核,则可能是固态铁.地核内部这些特殊情况,即使在实验室里也很难模拟,所以人们对它了解得还很少.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否是空心的? -
裔省华威:[答案] 不是空心的 是实心的地球内部有四个同心球层.(1)、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30多千米,海洋地壳仅5-8千米.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下...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中心是空的吗? -
裔省华威: 不是啊,地球是实心的,地球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到底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
裔省华威: 不是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地壳是实心的,而地幔和地核有可能是液态的,或者是空心的.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呢 -
裔省华威:[答案] 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
裔省华威: 地球肯定是实心的,而不是空心的.下面是地球中心的构成:质量构成地核(Core):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地核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
裔省华威: 不是空心的 是实心的 地球内部有四个同心球层. (1)、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30多千米,海洋地壳仅5-8千米.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
裔省华威: 其实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赶不上人类对外太空的认识程度,要探索地球内部要解决很多科研问题.”地球空洞说“就描述“地球内部是空心的”,但这只是假说,但大多数人接受地球是实心的.我们的教科书都认为地球是实心的,高中地理就会有介绍.但这些都是假说,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明,只是地球内部实心的可以更好的解释地磁现象,和地球的质量、密度等.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
裔省华威: 以现在知识的理解,如果地球不自转的话,那中心一定是实心,实心的话,地震和火山活动就会减少.到最后地球的的岩浆层就会完全凝固,因为每次地震爆发和火山爆发,都要消耗能量.但现在地球是自转的,可想一下,地心可是几千度的液态岩浆,而且地球正在以高速自转.在中心有巨大的离心力不可能有固态的物质存在在那里,无论多大空间应给有一个空洞.

定远县17172352840: 地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
裔省华威: 实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