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文言文中所有“之”分别的意思

作者&投稿:贲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鹬蚌相争文言文》里的故,愿,乃都是什么意思?~

分别是因此、希望、于是。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地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地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地嘴不取出来,明天你地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地秦国要成为渔夫了。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赵文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地计划。
《鹬蚌相争》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孰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一般与“渔翁得利”连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意思是鹬和蚌争斗对抗,僵持不下,使过路的渔翁捡了便宜,比喻前两方争斗使第三方得利。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渔者得而并擒之:这个之是指上文的蚌和鹬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这个之是无意义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第一个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说白了就是它无实意,不用翻译。第二个之:代词。代指上文所说的那件事。可翻译成“它”。

。。。擒之:这个之是指上文的蚌和鹬
。。。强秦之为渔父也:这个之是无意义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熟计之也:第一个之:无义。第二个之:代词。代指上文所说的那件事。可翻译成“它”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求古文《鹬蚌相争》中“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中的“雨”的读...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中的“雨”属于动词,表示从天降落、下雨、以及灌溉的意思,因此读四声: yù。《说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如:“雨雪”-下雪、“桔槔声里雨春畦”-灌溉滋润春天的田畦。

鹁鸟啄鱼文言文阅读答案
帮助的人:36.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鹬蚌相争文言文答案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

【鹬蚌相争】文言文中渔翁之所以得利是因为
【鹬蚌相争】文言文中渔翁之所以得利是因为——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张融文言文答案
4. 鹤蚌相争文言文答案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

课外文言文鹬蚌相争告诉我们的道理
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不懂请追问!有用请采纳!

鹬蚌相争文言文中为什么苏伐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渔翁得利

孟母诫子文言文翻译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急求铁杵磨针,鹬蚌相争,穿井得一人,孟母诫子这四篇古文的...

何稠文言文答案
5. 鹤蚌相争文言文答案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

文言文:学奕。 翻译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学习目标是从身边的平凡的小事中,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文言文中苏代燕做说客有什么特点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 之的意思!一定是“之”的意思“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中的“之” -
厍全瑞芝:[答案] 之 代词 表示鹬蚌二者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文言文中所有“之”分别的意思 -
厍全瑞芝: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
厍全瑞芝: 之 zhī〈代〉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之 zhī〈助〉 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文言文加点字意思且:谓:曝:喙:即:亦:支:弊:恐:之;熟:计:之: -
厍全瑞芝:[答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不知你要的加点字是什么,我给你写一些 且:将要 谓:对.说 曝:pù,晒太阳.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箝:通“钳”,夹住. 即:就 亦:也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弊:同“蔽”,蒙蔽. 恐:担心 之:代词,指鹬和蚌. 熟:仔细 ...

富源县15797731891: 文言文版的鹬蚌相争中的个别字是什么意思?(已按顺序排列). -
厍全瑞芝: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古文加翻译 -
厍全瑞芝:[答案]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鹬和蚌分别代表指什么? -
厍全瑞芝:[答案]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的寓意是什么? -
厍全瑞芝:[答案]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文言文全文的意思 -
厍全瑞芝:[答案]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

富源县15797731891: 鹬蚌相争是什么和什么相争
厍全瑞芝: 鹬蚌相争是鹬和蚌相争,比喻争执双方因互不相让,最后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本文道理: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