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是否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

作者&投稿:干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秋雨的《阳关雪》主要是写什么的?~

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
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扩展资料
作品选自《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余秋雨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余秋雨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阳关雪

在《文化苦旅》 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按理说作者非常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的。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渐渐气派的船老大,继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旖旎风光, 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可以说,这些都是余秋雨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来的,纵然在文学艺术上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和代表作,更奠定了余秋雨的文学风格。
《文化苦旅》的写作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小我”的思路,一扫委靡之气,转而变成“大我”,叙事抒情“不小气”。《我的山河》中,余秋雨写道:“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星球的嶙峋一角。”书中选取的题材和现代人关注的问题紧密相扣,并从中建立感情的脉络,赋予自然景物和人生命运的终极感悟。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碎片”,并将这些片段一一串联起来,历史和当下、悲天悯人和轻柔婉约,均成为可以书写的对象。在《莫高窟》、《道士塔》中,在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柔美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江南文化的婉约,又同时将世情表现得深刻入里。书中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的生动描述,也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仰慕。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繁庞杂,但余秋雨总能找出他们的文化品格,并能在历史的真实中品味人世间的悲喜和沧桑。
总之,余秋雨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试图去探究历史本源,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虽寄情于山水风物,却让读者从中发掘人生的真谛和不断对文化灵魂的探索。
《文化苦旅》简介:《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汉族。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戏剧教育家。

文化苦旅目录

自序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雪   沙原隐泉   柳侯祠   白莲洞   都江堰   三峡   洞庭一角   庐山   贵池傩   青云谱随想   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   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   狼山脚下   上海人   五城记   牌坊   庙宇   夜航船   吴江船   信客   酒公墓   老屋窗口   废墟   夜雨诗意   笔墨祭   藏书忧   腊梅   家住龙华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   这里真安静   后记



是滴,《文化苦旅》第三篇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老人的睿智,有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

《文化苦旅》读后感?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及人群,每每、处处无不宣泄着...

文化苦旅作者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2.作品解析 在《文化苦旅》[3] 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

文化苦旅阳关雪读后感400字
在《文化苦旅》中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看完文化苦旅,不如写一篇文化苦旅读后感纪念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文化苦旅阳关雪读后感4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文化苦旅阳关雪读后感400字篇1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诉说着...

《余秋雨散文》《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汪曾祺散文》的读后 ...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不但历史性强,而且书卷气浓,人文气息强烈,《文 化苦旅》亦是如此,读了让人大开眼界。人文掌故,先生随手拈来,略加编辑, 即成美文。《道士塔》一文通过对壁画的描述,道出了中国艺术与历史朝代的关 系,就是写《夜航船》与《阳关雪》也离不开人文。其文章让人认识到人文精神 对国家和民族发展...

《阳关三叠》叠在何处?
先请看讲述诗本身叠法的例子: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在论述“三叠”唱法时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句子个性签名
《文化苦旅》 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借我一生》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阳关雪》 在迪伦马特笔下,罗慕洛斯...

关于阳关故址的诗句
1.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饮席戏赠同舍》唐. 李商隐 2.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 --《答苏六》唐. 白居易 3.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畴昔篇》唐. 骆宾王 4.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从军行》唐. 李昂 5.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

托体同山阿——《文化苦旅》杂感
厮人已逝,他们早就走了,尸骨入土,魂魄归西。他们留下的东西还在,小到泛黄的纸张和砖瓦,大到建筑和园林,上面镌刻的都是最宝贵的东西——华夏的文化。      在《都江堰》里,他赞扬千年前的丰功伟绩;在《莫高窟》里,他提到关于文化保护的问题;在《阳关雪》中,他描绘...

请教中国古典十大名曲的由来
三、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 “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

南浔区17289464712: 请分析《阳关雪》的散文类型 -
李实二甲: 余秋雨的《阳关雪》属于游历散文类型.这篇游记的散文给我们描述了中国壮美的河川大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以一个文人的视角抒发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景仰和慨叹之情.供参考.

南浔区17289464712: 给我推荐一本书 (书本要求:高中生阅读,用于精读,不必太长,对高考作文有帮助,不要小说、作文书) -
李实二甲: 余秋雨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

南浔区17289464712: 余光中的《文化苦旅》一共收集了多少篇散文在里面? -
李实二甲: 晕,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写的 道士塔 1 莫高窟 9 阳关雪 17 沙原隐泉 22 柳侯祠 27 白莲洞 34 都江堰 4l 三峡 48 洞庭一角 56 庐山 64 贵池傩 74 青云谱随想 82 白发苏州 9l 江南小镇 99 寂寞天柱山 116 风雨天一阁 128 西湖梦 144 狼山脚下 155 上海人 163 五城记 184 牌坊 194 庙宇 202 夜航船 211 吴江船 219 信客 227 酒公墓 235 老屋窗口 244 废墟 252 夜雨诗意 258 笔墨祭 265 藏书忧 281 腊梅 290 家住龙华 296 三十年的重量 304 漂泊者们 312 华语情结 330 这里真安静 349 一共37篇

南浔区17289464712: 我想要《文化苦旅》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和读后感(1000字以上) -
李实二甲:[答案]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

南浔区17289464712: 余秋雨以什么散文集出名 -
李实二甲: 《文化苦旅

南浔区17289464712: 对余秋雨的文章怎样看待 -
李实二甲: 简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 /郑扬摘要: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

南浔区17289464712: 余秋雨散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它的文化寻觅的 -
李实二甲: 贯穿余秋雨散文的主题是:对文明的召唤和呼喊.他的散文主题和题材的扩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

南浔区17289464712: 余秋雨的哪部散文著作适合高二的学生阅读? -
李实二甲: 我个人觉得余秋雨的散文都挺难懂的,不太适合高中生的思想与脾性.但是如果楼主想看的话,我推荐你去看以下几本: 一 文化苦旅1 阳关雪2 沙原隐泉3 白莲洞4 都江堰5 贵池傩(节选)6 白发苏州7 五城记·成都8 五城记·兰州9 五城记·广州10 夜航船11 吴江船12 信客13 老屋窗口…… 二 山居笔记 三 霜冷长河 四 千年一叹 五 行者无疆这几本是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推荐我看的,我觉得挺适合高二学生阅读的.希望你会喜欢!

南浔区17289464712: 文化苦旅阳关雪妙词佳句 -
李实二甲: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层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阳关雪》 赏析:采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说明统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权,因而不可能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与下文的“九洲画风黯然”,“阳关再也难享用温醇的诗句”,文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阳关坍弛了”等内容相照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