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往齐学《韶乐》,自谓“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向他询问政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者&投稿:焦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资料~

  孔子没读过大学,那时没有大学。
  孔子的老师:老聃、苌弘,师襄。
  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老聃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于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于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2.苌弘
  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3.师襄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孔子去齐国学韶乐,听了之后,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究竟是什么意思?《论语正义》说:“言君当思所以为君,臣当思所以为臣,父当思所以为父,子当思所以为子。乃深察明号之大者。《白虎通·三纲六纪篇》: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下之所归心;臣者,缠坚也,属志自坚固;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纪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君臣父子都需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君自己做得端正,才能使下民之心自愿归附;臣自己做得端正,必须坚持志向而不违背道义、礼义;父亲要按照法度、规矩来教育子女,而不能感情用事;子女要使家族不断地繁衍下去,而且父母有错误就必须谏诤而不是一味顺从,否则便是陷父母于不义。
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无权要求臣民拥戴,也不可能得到真心拥戴;如果君王违背道义,成为虐民害物的昏君,就会被百姓推翻。臣子不尽臣子的责任,则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百姓,君王不对这样的臣子进行贬黜,就会使国家吏治腐败,最终使国家灭亡、全国遭殃。父母不尽父母的责任,不仅自己将来无法得到子女的孝敬,而且更是父母的失职,一方面对不起祖先,另一方面也对不起子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子女不尽子女的责任,使父母年老没有生活保障则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见父母有错误而不劝谏则是第一不孝。
人人尽责,国家必然安宁康泰,君王尽责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臣子,再次是父母,所以,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倒过来,也就是说,君王不尽责而只去要求臣民尽责,臣子不尽责而只去要求民众尽责,父母不尽责而只去要求子女尽责,是不符合儒学之道的。但是,君王不尽责,臣子三谏而不从,可以辞官为民;但是,父母不尽责,子女三谏而不从,却不能抛弃父母而不管。

“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他饿了三个月,连肉是什么味道都忘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上要像君上,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关于谦虚求学的古诗句
”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 3.描写谦虚的古诗句有哪些 1.《登白云绝顶》 宋 刘过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

一些孔子写的关于学习的名言,要带意思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意思
意思是: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出处:出自《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

赞美孔府的诗句两句
”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 4.孔庙对联集锦孔庙楹联大全 曲阜:孔庙 上联:德侔天地 下联:道贯古今 曲阜:孔庙 上联:圣...

把学当乐趣的文言文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 6. 有关做人学习的古文 为学[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

论语三十则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

以孔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以一篇议论文 600百字左右谢谢
2. 学而不思则罔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

求论语四十则译文和翻译。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3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3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B>译文: 叶公问子路:...

广水市19183665780: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如何理解? -
达奚亭力勉: 《论语·述而第七》:“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解释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后用“三月不知肉味”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

广水市19183665780: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 -
达奚亭力勉: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广水市19183665780: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什么意思 -
达奚亭力勉: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全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广水市19183665780: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
达奚亭力勉:[答案] 一个典故了 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 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

广水市19183665780: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什么意思 -
达奚亭力勉: 那个年代肉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是富贵人家才能吃得到的美味.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是说韶乐太好听了,...

广水市19183665780: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思 -
达奚亭力勉: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广水市19183665780: 孔子为何“三月不知肉味?” -
达奚亭力勉: 〖释义〗谓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译〗...

广水市19183665780: 孔子对《韶》乐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韶乐》传说... -
达奚亭力勉:[选项] A. 尧时 B. 舜时 C. 周文王时 D. 齐桓公时

广水市19183665780: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什么的?
达奚亭力勉: 三月不知肉味原为孔子用来形容音乐的独特魅力,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韶》乐,被深深吸引,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他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