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是

作者&投稿:邵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夏商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反古着不可非,而循礼者不多~

商鞅,商鞅是卫国公子后变法有功被封商地。商鞅变法的时候舌战群雄啊…

  这种文章很多,《三国志》里面写吕蒙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另外《鲁施氏有二子》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此外,韩非子《五蠹》中也有这方面的描写: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工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其实说到不要用老眼光看事,描写最精彩,论据最充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商君书·更法》,以下是全文,你可以看一下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
  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
  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
  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
  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
  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
  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
  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
  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
  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
  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
  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
  ;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

商汤(能够)称王(使得诸侯臣服),并不是因为遵循古时候的例子(舜将王位禅让给禹,而是以武力抗争)从而能够(使商朝)兴起;夏桀和商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不改变(陈旧的)礼法。因此反对遵循旧例旧法的不一定是错误的,而遵循陈旧礼法的人也未必是值得坚持称道的。您不用再心存疑虑了。
问问题能给个全的不?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中的《察今》一文,原文是“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是”。
其中,“汤武”指的是商汤和周武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君主。而“殷夏”指的是商朝和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朝代。
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古代的制度;而商朝和夏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没有改变不合时宜的礼仪。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遵循古代制度就一定是好的,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改变不合时宜的礼仪就一定是正确的。对于君主来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决策,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古代制度或者改变不合时宜的礼仪。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

商鞅变法的故事150字左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望采纳!!! 谁能讲讲商鞅变法的故事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商鞅人秦,向秦孝公进言强国之策...

和南门立木相关的历史事件
在关商-鞅的典故有:一、因事制礼 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

历史问题?
(1)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2)秦孝公;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

商君书更法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多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事例_百度...
阅读下列材料: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事例...

哪一次变法,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以历史进化论驳斥了旧贵族复古主张,商鞅为实施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夏商之灭也,不易礼而 ...
商鞅,商鞅是卫国公子后变法有功被封商地。商鞅变法的时候舌战群雄啊…

历史变革: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历史上谁比管仲厉害
商鞅舌战群臣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

商鞅的一生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准备变法,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因为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与他们进行辩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

塔河县17075048869: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锓、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是什么意思 -
鄂陈恒康:[答案]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是说商汤和周武没有因循旧制而兴盛; 夏朝没有即使改革而灭亡 是提倡改革的意思.

塔河县17075048869: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理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治理国家应该1.遵守礼制2.与时俱进... -
鄂陈恒康:[答案] 2,不循古,易理

塔河县17075048869: 商鞅舌战群臣 故事 -
鄂陈恒康:[答案]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

塔河县17075048869: 英语翻译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翻译 -
鄂陈恒康:[答案] 治理国家不要只拘泥于一种方式,也不要一味效法古人(这两句是互文).汤、武称王的时候,没有遵循古法却兴盛起来了,殷朝和夏朝,并没有改变礼法却招致灭亡.这就说明反对古法的未必就要非议(它),遵循礼法的也不一定就有多少好处.

塔河县1707504886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释这一句 -
鄂陈恒康:[答案]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语出 《商君书•更法》 法家提倡效今不法古,是说在旧方法(即...

塔河县17075048869: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
鄂陈恒康:[答案]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

塔河县1707504886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夏商之灭也,不易礼而亡.请说出这 -
鄂陈恒康:[答案] 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

塔河县17075048869: ...《史记•秦本纪》材料二: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读过李悝的《法经》,他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 -
鄂陈恒康:[答案] (1)由材料一“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读过李悝的《法经》,他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

塔河县17075048869: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1:孟子2:商鞅3:荀子 -
鄂陈恒康:[答案] 2、商鞅. 出自《史记.商鞅列传》.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

塔河县17075048869: 商鞅说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 -
鄂陈恒康:[答案] 不效古法,变法强国.属于法家学派 扩展----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 李斯等.主张法制,反对礼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