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几篇关于长江黄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的论文啊?在线等。。。

作者&投稿:苌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6000多年前就孕育了‘半坡文化’。5000多年 华夏族 就是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这就是我们被称为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的原因。

长江,全长6380公里注 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古称“江”、“大江”。

和半坡文化几乎同时期 长江流域也孕育了河姆渡文化。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中华民族的摇篮虽在黄河流域,但据史载,周武王灭殷后,领域南达长江流域,此后黄河、长江两流域便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庆、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岸有许多名胜古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不少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黄河

啊,黄河 ,

你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着祖国的花朵;

你有母亲的情怀,

哺育各族儿女;



啊,黄河

你是历史的证人,

见证五千年古国文化的成长;

你像一个巨人;

用你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你是一条天河,

用你那汹涌的金涛,

筑成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中华儿女在你的哺育下,

成为了祖国的花朵;

你是祖国的英雄,

我们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你,

成为你身后另一座护国的屏障;


……



一直以来,我都被这样一个思想左右着——东边有我的梦中美人儿,西边是那黄河流。这是我不由自主地就找到了一种“坐看庭前花开花谢,仰望西天云卷云舒”的悠然。这感觉就像诗一般的潇洒,像诗一般地让人魂牵梦绕。

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我又开始了我的流浪。牵着我的马儿,行走在没有尽头的红叶古道上,任晚风落霞轻浮着我略显疲惫的步伐,我不禁扬笛吹起了浪子小调。声声清脆的旋律带着我的梦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个逍遥快活的地方,因为有梦的追寻,我便更坚定了流浪的步伐。

追梦,像风一样来去自如,像云一样自由自在。去天涯海角,一路上走走唱唱,我要唱出我心中的洒脱,我要唱出我明天的希望。在这漫漫的长路上,我从来都不会寂寞,因为有小鸟的歌唱,还有花儿给我的微笑。此时此刻,就算是黄金万两、功名利禄放在我眼前,又算得了什么呢?还不都是镜花水月、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有我漂遥江湖来得实在,来得逍遥洒脱!

累了、困了,静坐在西子湖畔,去欣赏夕阳照水的优美,感受柳风湖面的悠然!那感觉就像去西天观月,去洞庭沐浴!末了,在夕阳渐去那最后一刻,我去寻找那一丝不愿割舍的牵挂——牵挂的是我那东边的美人儿。我知道我需要这种思想的寄托,因为远方有我梦中美人雁子回时的期盼。带着这种淡淡的醉人的牵挂,我无怨无悔地涉足在流浪的长路上,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迷失自我。

万里江湖梦,千里雪独行。我选择,我喜欢。过足了安详的生活,我要去追寻那一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激情——飘渺人生,醉卧沙场。带着那满腔热血,还有那不可一世的冲动,我翻身上马,去边关征战。此刻,我已不再儿女情长;此刻,我终于找回了人生的归途。在战场上,我不顾一切的拼杀,长剑在握,如一条飞龙直上青天,荡起漫天豪情的尘沙,挥洒着我英雄霸气的飒爽。那一刻我纵然是战死沙场,也是一种潇洒,一种畅快……。

征战归来,最美不过去畅饮一番。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顺着小牧童的指向,我信步走进了江南微雨的小巷。选了一家河边的酒楼,把马儿栓到岸边的柳树下,摘下斗笠,上了二楼,吆喝小二上了一壶上等的“女儿红”。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放下随身携带的长剑,便痛快地喝起来了。

突然间,窗外一阵“咯咯….”的笑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放眼望去,在那座小桥流水上有几位好姑娘在嬉戏着,她们撑着桃梨花红的油纸伞,像梦一样地在小石桥上飘摇。烟雨蒙蒙里,她们的身影时隐时现,像仙子一样让我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不觉中,我已酒过七旬,昏昏沉沉、飘飘欲仙乎!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刻,我想也仅有这句诗最适合我了。牵过我的马儿,我悄然地走了。我没有留下什么,也不愿带走些什么,我只想来去自如、自由自在,一路上走走唱唱。

笑看人生,人生难得几回潇洒。放下一切爱恨情仇,放掉一切功名利禄,逍遥快活地唱着那一首不老的情歌——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呀西边黄河流……

【美文欣赏】解读黄河

  黄河是一条河。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它以5400多公里的长度,4830米的落差,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余条溪川,千回百折,横贯西东。流经9省区,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过亿,耕地3亿亩。以平均年径580亿立方米的流量承担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数十座大中城市供水。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4000吨土壤被侵蚀,一年坏灭耕地550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10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年均泥沙筑成宽1米、高1米的墙体,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倍,是赤道的27倍。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骜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凡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
  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期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烦,惊悸与困惑,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掀开阴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怒吼。北斗斟满了雷声,绿草和黄金在梦里汹涌。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来决昆仑,咆吼触龙门,落天走东海,九曲万里沙。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河,风风火火欢欢喜喜的河,吹吹打打哭哭啼啼的河,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河,携来沉沉浮浮的代代子民。季节的景色在浊浪中轮回。多少王朝倾覆,多少宫殿掩埋,多少王公贵族落魄,多少能臣骁将饮恨,多少迁客骚人哀号,多少佳人美姬消殒。
  河东河西河南河北,头顶火盆跪拜神圣的源头。当石头碎为粉末,当骨头朽成泥土,当高粱淌成鲜血,当眼泪凝成麦穗,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黄河,你还是受尽了磨难的子民最想唱的歌!

美文:黄河之畔看金城

千年以前,诗仙李白吟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时此刻,我也站在了黄河之畔,而且是如愿以偿地站在“天下黄河第一桥”上,用心聆听东去黄河水澎湃汹涌的奔流,感受着金城兰州的妩媚风韵。

  每个没有到过黄河之畔的人,大抵都有亲眼目睹母亲河风采的急切愿望。小时候,我总是喜欢一边翻看父亲的照片,一边听父亲讲着往事,而那些照片大多数是比我的年纪大的。其中有一张照片很吸引我,是父亲站在一座铁桥上照的。从父亲口中得知,那座桥叫“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为“中山桥”,位于省会兰州的滨河路中段,美丽的白塔山下。她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桥下的自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那时起,我便天天想着什么时候自己能像父亲一样,站在这座铁桥上看母亲河,看我们的省会兰州。

  省会兰州是祖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唯一被黄河贯穿中心的城市。有母亲河穿城而过,兰州的文明史自然可以追溯到很远,虽然没有太多古渡关城的留存,却也实实在在是一座古城。我曾看过滨河路上的城雕群,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黄河母亲”就在其中。“黄河母亲”无疑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幸福快乐、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我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兰州的母亲河,她永远呵护着兰州。对兰州来说,黄河就是雕塑中神态慈祥、面含微笑的母亲,而兰州便成了母亲怀中那个举首憨笑、顽皮可爱的男婴。

  记得有一次我问海南的一位同学,面对黄河和大海的感觉有何不同,他回答,自己也说不清楚,倒是兰州偶尔的沙尘天气给他的印象很深。我当时只是笑着对他说,黄土弥漫的沙尘天气的确让兰州有点“金城”的感觉,但那是地域所致,就如同海南会经受台风一样,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不过却是各有千秋,海南长夏无冬、终年湿润,而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尤其是在夏天,更有“莫道兰州近阳关,避暑胜过昆明城”之说。

  至于说兰州为何又称“金城”,倒是值得探究一番,只是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一般认为兰州之所以称“金城”,是取了“固若金汤”之意。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将万骑,出陇西”,在西征匈奴凯旋途中,于西固北侧南渡黄河,并命其礼宾官李息主持,在今西固黄河南岸修筑了兰州历史上第一座城堡,取名“金城”,意寓“言城之坚,如金铸成”,亦其能“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贾谊《过秦论》中的“金城千里”,《汉书·荆同传》中的“金城汤池,不可攻也”,“金”都是用来喻城之坚固的,而兰州砺山带河,形势险要,东接陇原,西控阳关,南临巴蜀,北砺朔方,乃当时的西陲重镇,自古就是以黄河为天堑,雄踞西北的兵家必争之重地,用作此意倒也合理。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寨阔远”“羌番为敌”之故,从汉武帝时设立的天水、陇西、张掖三郡中各取二县,置金城郡(后增至十三县)。隋开皇年间,文帝废郡置州后设立兰州总管府(因市南有巍峨挺拔的皋兰山而名之“兰州”),至此,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大业初,府废,改为金城郡。从此,人们就把金城、兰州并称了。也有传说“金城”是因筑城时挖出了金子而得名,且《汉书·地理志·注》有“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的记载,或曰该城位于京城长安(今西安)之西,当是以五行中“金”字命名。

  诗仙太白让人想起酒来,他不光是诗坛的天才,更是饮酒、品酒的天才,对太白来说,一诗一酒成就了他完完整整的一个世界。而在兰州人身上,你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酒的那份特殊感情。如果和他们开怀畅饮过,你就会发现沉淀在浓厚的酒文化中的,是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爽直豪放,是他们性格的粗犷与淳朴热情,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正是在所有勤劳智慧的兰州人民不断的奋斗拼搏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洗礼中,向有“皋兰山下科学城”之誉的兰州已完完全全变成了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已成为永远的过去,解放以前那“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的景象也早已成为遥远的回忆,现在的她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向着西北的金融中心不断成长、发展。我相信此时此刻在这座黄河铁桥上,黄河之畔,那些正在欣赏着这座城市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便有人在感叹着她的繁荣发展。而黄河母亲只是静静地,执著地见证着这一切。

  在黄河之畔看着奔腾的黄河水,看着这座“陆都心脏”,不禁让我心生感慨。时光往往是白驹过隙般飞快,几度斗转星移,此时呈现在我眼前的兰州,已和父亲留下照片时迥然不同。黄河之水依旧在不变地流逝,也将永远见证这座城市的变化。

中华水文明在世界水文明中的地位
摘要: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导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条件单纯,有的虽自然条件具备但历史较短,有的历史虽长但记载较少,所以就水文明而论,整个欧美加起来才可与中国相比拟。而中国的水文明史内容十分丰富,拥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理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关键词:水文明 地位

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导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条件单纯,有的虽自然条件具备但历史较短,有的历史虽长但记载较少,所以就水文明而论,整个欧美加起来才可与中国相比拟。而中国的水文明史内容十分丰富,拥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理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一流的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它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的顶点,可自流引水灌田上千万亩,兼有供水、航运之利。创始于秦昭王末年(约前255~前251年),李冰主持兴建。
都江堰是天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水工建筑群,它包括鱼嘴(分岷江为内、外二江)、飞沙堰(分洪减沙,水大时可自溃)、宝瓶口(现宽20米、高40米,横剖面形状肚大口小)以及百丈堤、人字堤、金刚堤等,一般可以保证水小时够用,水大时灌区不致成灾。都江堰工程巧夺天工,举世罕见,中外水利专家无不赞叹其精妙奇绝。它能历千古而不废,与它的简便合理有关,也与它拥有一整套科学管理措施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历朝历代都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河大堤
修建黄河堤防可追溯到史前的共工与鲧。战国时期,沿河各诸侯国纷纷在各自境内修建堤防,奠定了系统堤防的基础。东汉王景治河后,新堤防形成系统,直至海口,长千余里。黄河夺淮时期,黄河下游形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堤防系统,其中有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子堤、戗堤、刺水堤、截水堤之分,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地图上依然可见的“明清黄河故道”。
现在的黄河大堤与明清故道类似,它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逐渐形成的。从郑州桃花峪至山东利津河口,河长767公里,两岸大堤及其他有关堤防总长1583公里,一般顶宽9~12米,高10~14米,底宽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人们形象地称它是“水上长城”。黄河大堤被认为是维系东方文明的代表性工程。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长约18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铁路出现以前的500年里,它一直是中国维系国家政治稳定和南北经济交流的生命线。京杭运河是在历代运河工程基础上扩建、增建而成的。最早的一段叫邗沟,始凿于公元前486年。隋代大开运河,已曲折连通京杭两地。现有航线上最关键的工程建成于元代。全河于1293年贯通、1688年基本定型。
京杭运河横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翻越山东地垒,因地形起伏、水源缺乏,沿线设置了大量陡门、船闸、水柜、水库等,涉及的水工技术、泥沙工程技术相当复杂,备受中外学者推崇。
洪泽湖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人工平原水库。
现今洪泽湖水位13米时,面积2350平方公里,库容42亿立方米;洪水位17米时,滨湖圩区破坏,水面最大可达4345平方公里,库容176亿立方米。它拦蓄淮河,为苏北2000万人口和3000万亩土地提供防洪屏障及灌溉水源等。
洪泽湖大堤为均质土坝,其前身叫做高家堰。1578年大修时,高家堰仅高4米左右,长六十里。以后为了抬高淮河水位,大堤一直加高到10米左右,最长达67.25公里。创建于1580年的迎水石工墙最长曾达60.1公里,直立高度7~10米,坚固耐久,宛若水上长城,极其壮观。现出于防风浪考虑,大多已改造为缓坡迎水。
海塘
海塘即抵御海潮、台风的堤防,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海岸,以钱塘江北岸的浙西海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
浙西海塘出现于秦汉,初为土塘;宋代创修石塘;明清多改为石塘。许多清代海塘经过改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古代海塘规模巨大,举世罕见。江苏、浙江等地的主要海塘,总长约935公里。明清鱼鳞大石塘,高6米左右;基础打密桩,夯三合土;石块之间用油灰或糯米汁灌缝,用铁锔(蝴蝶铁)嵌扣。由于海塘对保护沿海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历朝历代均不惜人力物力而为之。据文献统计,公元713~1780年之间,用工万人以上、筑塘千丈以上的大型工程有35次,小工程不胜枚举。而国外同时期同类工程的记载尚不多见。
圩垸
圩,也叫围、垸,是在近水地带修建环状堤防所构成的封闭的生产活动区域。防洪排涝与引水灌溉是这类工程的主要作用。因此,圩堤上都建有闸涵,圩区都有排灌渠系。
圩垸自古以来就是开发湖区和滨江地区的首要工程措施。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圩垸在南方大河中下游平原区大量兴起,不断发展。一个圩小者几十亩,大者可达20万亩,且往往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圩垸相连成片。著名的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江南圩田、洞庭湖与鄱阳湖区圩垸、珠江三角洲基围等。由于有圩垸水利作基础,这些地区后来都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一流的技术
坝工
古代挡水坝有许多叫法,如坝、堰、埝、埭、碶、堤、塘、陂等,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水系的干支流上。中国坝工起源很早,如安徽省的芍陂水库,大约建于公元前598年~前591年,是现存最早的蓄水工程。
古代坝工类型齐全,因地制宜。从类型上分,有拦河坝、溢流坝;从材料上分,有土坝、木坝、砖坝、灰土坝、堆石坝、砌石坝、木笼填石坝、竹笼填石坝、桩基砌石衬砖夯土混合坝等等,设计、施工都十分科学。南北朝时期的浮山堰横断淮河,高约3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坝。浮山堰下游不远处的高家堰,存在历史很久,在明代被改造成洪泽湖水库拦河坝,当时长约37公里(后延长至67.2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坝。
埽工
埽工技术是中国在水工技术上的一个创造。埽工起源于先秦时期,其技术的成熟以宋代的卷埽和清代中叶的厢埽为代表。
卷埽一般用若干个埽捆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每个埽捆均用柳梢、秫秸、芦荻一类的“软料”分层铺匀,分层压上碎石和土料,穿上大绳,最后像卷帘子一样推卷成捆。大埽直径可达几丈,上千人同时用力才能移动。
厢埽技术是在堤外置一排厢船,在船与堤之间铺绳索加料,就地捆埽,加土后层层下压,直到压到河底。
埽工种类丰富,使用灵活。它就地取材,可在短时间内制成庞然大物,而且秸草等“软料”有柔性,容易缓溜停淤,所以常常用于黄河等多泥沙河流的护岸、堵口等,在临时抢险及堵口截流中特别有效。
堰埭和复闸
船闸的发明,是我国古代航运工程技术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国船闸的发明,经历了堰埭、斗门、单闸、复闸等几个阶段。
在运河上的缺水地段,为了节水,最初的办法是隔一段修一道拦河低坝,称为堰或埭。
堰埭工程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堰埭的上下游坝坡很缓,以便顺斜面拖船过坝。拖大船时需在两岸架设绞车,在堰埭表面涂抹水草、稀泥作润滑,这就是原始的斜面升船机。
唐代运河上出现了许多斗门,即单闸;也有“扬子津斗门二所”的记载,似乎是复闸,但不太明确。宋代乔维岳于公元984年创建的楚州西河二斗门,交替启闭,送船过闸,文献记载十分详细明确,是不折不扣的复闸(即船闸)。西河闸比欧洲同类船闸要早五六百年。
防洪工程
中国古代的各大江河上很早就出现了形式多样的防洪工程,其中以黄河最为突出。公元前21世纪前后,在埃及和中国就有在尼罗河和黄河上筑堤防洪的传说。中国在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即沿黄河筑堤防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公元前132年黄河上著名的瓠子堵口工程。随后,公元前69~前66年,在黄河下游曾开直河道裁减急弯3处,并修筑类似丁坝的护岸建筑物。宋代已有了埽工护岸、木龙护岸、挑溜护岸等。国外则在1817年才有德国莱茵河裁弯工程。中国唐代在海河流域的永济渠(今南运河的一段)以东开挖减河,增辟入海水道,并在永济渠以西利用大量的洼淀滞蓄洪水,减轻洪水压力,保证通航。明代潘季驯治河时期在黄河下游修建了由遥堤、缕堤、格堤等组成的堤防系统,修建了骆马湖、洪泽湖等作为滞洪水库,并在黄河两岸建有许多分洪溢流坝,使防洪治理由单一的措施逐步发展到各种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并由局部河段的治理向流域的全面治理发展,不少河流特别是黄河下游已形成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水力机械和提水工具
古代水力加工机械有水碓、水磨、水排、水硙等。据记载,水碓出现于西汉。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时期,水磨、水硙已普遍使用。唐代关中水碾大为流行,并将这一技术传入西藏。宋元时期,水转大纺车问世。这是水力机械对手工业技术的一个重大改造。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2500~3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桔槔和辘轳等提水工具。有人研究认为桔槔的历史甚至可上溯到3700年前。东汉毕岚创造翻车(又叫龙骨水库)和筒车。自唐以来,始出现用畜力、风力、水力驱动的龙骨水库。
古埃及和古希腊几乎与中国在同一时期使用吊杆(类似中国的桔槔)提水。在古希腊还出现了唧筒(即简易的往复式泵)、阿基米德螺旋管(即简易螺旋泵)和波斯轮(即蹼轮)等提水工具。
一流的理论
《管子·度地》
先秦水利大发展时期的科学技术结晶。它强调除水害兴水利是治国的首要问题。在渠系规划方面,它将地表水分为干流、分枝、季节河、支流、人工河和湖泊等,以便区别治理利用。在设计方面,它提出明渠坡降不宜过陡、过缓,以千分之一为宜;初步归纳出明渠流和有压流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并针对水跃和弯道环流等破坏性水流,设计了比较合理的渠系建筑物形状和尺寸。在防洪工程上,它指出:要设立专官巡查修守,秋冬准备,春季施工;堤防上要种树,迎溜处要防护;盐碱洼地要辟作滞洪区等等。
《管子·度地》全文仅2000字,但它反映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是十分卓越的,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贾让三策
西汉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上策是:开辟滞洪区,移民让地,实行宽堤距,禁止乱围乱垦、与水争地。他认为这样做花费不太多,却可以千年无患,所以称为上策。中策是:开渠建闸,设置水门,旱时开引黄闸门灌溉,涝时开泄洪闸门分杀水怒。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淤灌可改良土壤,二是旱地改水地可提高产量,三是可以发展航运。他认为这个方案花费最少,但不能一劳永逸,只能维持数百年,所以叫做中策。其下策是:维持旧堤,加高培厚。修修补补,永无终止,所以称为下策。
贾让三策是最受后人重视的治河议论。贾让运用了经济比较概念,批评了单纯的堤防政策,对后代治水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堪称人类治水思想宝库中的明珠。
泥沙理论
在泥沙理论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在世界上保持了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从战国以至明清,凡论及治河者,无不兼论泥沙,如《管子·度地》中就论述过弯道会引起河岸河床冲淤变化,西汉张戎第一个提出了利用水力刷沙的思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人们在实践中能主动地运用泥沙理论知识解决泥沙问题。古代治沙主要为五大类。第一类为上游水土保持。这是南宋时提出来的。保土拦沙措施有农业种植措施、涧谷淤地堰坝、引山洪淤灌及放淤。山洪淤灌相传始于先秦。第二类为下游治沙。常用的治沙方略有散水匀沙、束水攻沙、放淤固堤、引洪淤灌和以清释浑等5种。最典型的散水匀沙是清代对海河水系的治理。明代潘季驯则系统地提出了束水攻沙理论,在黄河下游大力实施“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并在黄淮交汇处修建洪泽湖水库“蓄清刷黄、以清释浑。明代后期至清代,北方多沙河流上普遍实行放淤固堤和引洪淤灌,并有系统的经验总结。第三类为放淤及淤灌。利用泥沙肥田造田,起源甚古,自然淤灌可以上溯到史前,人工放淤也有几千年的历史。第四类为渠道中之治沙。古代除了人工挖沙以外,还通过改变渠道断面来冲沙或沉沙,如宋代汴河上修建狭河木岸以防淤积,通过沉沙池(湖泊)使浑水变为清水。第五类为沟洫治沙。明清两代都有散水以治河、分沙以肥田的治沙理论。
水文学
我国古代水循环理论早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圜道》中就有记载,所谓“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所处海陆地区水循环的客观规律。水文测验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发掘表明,战国时代李冰在都江堰工程上开始用石人观测水位,其他地区也有历代的“水则”保留下来;唐代开始,在四川涪陵长江里的“白鹤梁”上已有枯水题刻(石鱼)。至于洪痕或洪水题刻则遍布全国,不计其数。降雨观测方面,秦代就有了各地向中央报雨的制度;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还提出了各种量雨器计算雨量、雪量的方法;清代故宫有《晴雨录》,依照十二时辰记载1724~1903年北京地区的降水情况,其间资料共有174年,昼夜不断。泥沙测验起源也很古老,“一石水而六斗泥”即是先秦时期关于黄河、泾河的普遍认识。关于流量,宋代改建汴渠时用平方尺计量河槽断面,用水流的“湍缓”来定性描述流速,初步有了流量概念;元代文献把一平方尺称作一“徼”,以徼计算的水量叫“水程”或“水直”;计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水量的方法在清康熙年间陈潢已完整提出,同时代的康熙皇帝本人作了更明确的描述:“先量闸口阔狭,计一秒所流几何。”这与现代流量概念完全一致。
对于江河涨落,古人早有总结,秦汉已有“桃花水”“秋水”的称谓,北宋时每个月的水涨水落均有专名,并认为河道涨水有定期出现的规律,所以起名叫“信水”(守信用的水)。到明清,信水的说法被“水汛”取代,相沿至今。快马报汛制度至迟始于16世纪。
我国古代水文测验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确凿的记载,以至国内外专家谈到水文测验史,言必称埃及、中国。但是我国古代水文学理论定性描述的多,定量描述的少,在测量工具、数学计算、模型试验等方面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以致近代落后于西方。
水利文献
中国古代水利文献之多为世界之最。现存水利专著有通史、专史、河道史、地区水利史、渠塘史、闸坝史等,粗略估算在300种以上。正史、政书、各种一统志、省志、府县志及地理书中也有大量水利记载。加上各类著作中的水利事迹记载,字数在1亿以上。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名著为《尚书·禹贡》,它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前222年),记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的水利科学总结是《管子·度地》。第一部中国水利通史是《史记·河渠书》。第一部记述全国河道水系的专著是《水经》,约成书于公元220~232年间。现存最早的河工技术专著是《河防通议》,成书于1048年。最大的古代水利总集是《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和《再续行水金鉴》,它上起远古,下至1911年,共有1000多万字。其他名著还有《治水筌蹄》《河防一览》《治河方略》等。丰富的水利文献记述历史,探讨理论,指导实践,对促进中华水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流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科学家,都江堰的创建者,他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都江堰工程,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我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一带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县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同时修索桥、开盐井等。人民怀念他的功绩,建设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神话。
王景
在东汉初(公元69年)王景治河后,有几百年史书上关于黄河水灾的记载几近空白,以致有了“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说法。但不论是否“千年无患”,王景治河确实功劳不小。这次治河动用几十万人,从荥阳至海口摆开千余里,其规模在古代空前绝后,其措施除了常规的疏河、筑堤以外,过人之处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王景是“墕流法”(侧向溢流堰泄洪技术)的发明人,与贾让提出在黄河上“多张水门”以“分河流”设想的时代(公元前6年左右)也很接近。由此有学者推断,王景是把贾让中策的设想部分地变成了现实,在黄河上采用了建闸控制分流的技术,至少在黄河、汴河分流处是这样。许多学者认为这也是王景治河成功的关键所在。王景在黄河这样的大河上建闸,人为控制水流,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践,是人类水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是元代杰出的科学家,擅长水利及天文历算,“巧思绝人”,曾任都水监、太史令等职。他在今宁夏河套地区、京冀豫地区以及京杭运河山东段开通前夕的汶泗河地区做了大量的勘查测量工作,提出了二十几条有关水利的建议,治理河渠塘堰几百所。
在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他主持重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主持建设了最后打通京杭运河全线的通惠河工程。郭守敬设计制造了20种天文仪器,进行了南北一万一千里、东西六千余里的天文大地测量,1280年完成《授时历》。他首先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早560多年。
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是明代著名治河专家,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在治黄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建树。针对当时河势散漫的情况,他在徐州以下黄河两岸高筑大堤,挽河归槽,实现束水攻沙;堵塞高家堰决口,加固高家堰大堤,逼淮水尽出清口,以清刷黄;以洪泽湖拦蓄淮河洪水,并为运河提供水源。他还提出了利用黄河本身冲淤规律实行淤滩固堤的措施。由他奠定基础的明清河道一直维持了300年之久。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点:①把治沙提到治黄方略的高度,实现了治黄方略从分水到束水、从单纯治水到注重治沙的转变。②提出并实施了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三条措施,即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淤滩固堤。③著成《河防一览》一书,系统总结、完善了堤防修守的一整套制度和措施。后人评价说:“治河人员只要能记住他书上的一两句话,提出的措施办法就会高人一筹。”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是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教育家。他早年留学德国攻读水利,1915年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第一所水利学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授、校长,以后又任陕西水利局局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在陕西,他应用近代技术规划了“关中八惠”灌区,并亲自参与了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建设。1933年他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李仪祉重视引进西方先进水利技术,通过对黄河、淮河、长江治理的规划,将许多西方的先进水利科学技术引入我国,同时还培养了大批近现代水利人才。1931年,他倡议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利学术团体——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并当选为会长,以后连选连任,直至去世。
在近代史上,古老的中华水文明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已落后于西方。而李仪祉则是这一时期促进东西方水文明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序号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中华文明的源头 祖国富强的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学文科 2008/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黄河 长江——中华文明的摇篮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黄河、长江与中华文明起源 湖北社会科学 199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学习与实践 1995/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序号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直根系 华中建筑 2007/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自然环境对黄河文明形成的影响——炎黄二帝称谓的内涵与中华文明的诞生 农业考古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黄河 长江——中华文明的摇篮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演进述略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黄河、长江与中华文明起源 湖北社会科学 1996/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文史哲 1992/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论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兼谈夏王朝建立的契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一共11篇,要就追问


麻烦各位帮帮忙给我找一篇有关于励志的比较新颖精彩的演讲稿!早上晨读...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

谁能帮我找几篇作文?
帮我找3篇优秀作文,要有100字评价,谢谢了!... 帮我找3篇优秀作文,要有100字评价,谢谢了! ...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

谁能给我找几篇散文啊?
也许,在座各位也没有几个人曾经留意过这片景象吧……我们都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得越来越麻木,似乎最起码的触动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我们的人生似乎太匆忙,我们忘了驻足。 记得那是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生活节奏,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每天所能做的所能想的就只有高考。满脑子的卷子,闭眼睛就是公式,生活中的...

帮帮忙,帮我找一篇600字的,关于母爱的作文
第三篇 母爱被歌颂了千百万遍,千百万年,但是永远不能停息,因为它从未停止。小学的时候,老师留过很多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对我而言,每次都是不疼不痒地写完了事,对于它真正的含义,我并没有深刻的感受,也就是说,对妈妈是怕和恨占了上风。因为,妈妈对我非常严厉。妈妈对我的严厉,曾经被我无...

帮忙找几篇散文!
帮忙找几篇散文! 大家帮我找5片简短的散文急用~简短!!!按质量给分... 大家帮我找5片简短的散文 急用~ 简短!!! 按质量给分 展开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岁月不寒 高粉答主 2008-02-1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3万 采纳率:...

能帮我写一篇关于刘德华的文章么?(1000字左右)
他刚入行的时候,香港电影业正好是很蓬勃的时候,机会很多。当时的电影业主要是寻开心,好玩,所以他演了很多追女仔和江湖片,很多导演找他,只要找到他,电影就变得很有噱头。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出现低迷状态,很多低成本制作的电影。香港拍电影的很多人想赚快钱。但在低迷时期能坚持下来的才...

大家帮我找几篇关于父爱和母亲的文章啊,谢谢叻
大家帮我找几篇关于父爱和母亲的文章啊,谢谢叻 展开 1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冰木町 2007-03-28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父爱如杉 作者:胡双庆 夜里,梦见父亲了,他慈祥地对着我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丛生...

可不可以帮我找几篇中学生日记啦,谢谢
我向西一望:啊!我第一次见到了雪山,它平生第一次离我这么近,仿佛就在树林的后边,仿佛只要骑上车,不一会儿就可以去登雪山了。山上聚着厚厚的像棉絮一样的彤云,原来是云彩在夜里散播雪的消息。白云都回家了。中午,忽然刮起风来,把这些雪吹散开去,就像一个精灵在寒冷的冬天嘘着长气。地上的...

谁能帮我找几篇关于母亲节的范文?
谁能帮我找几篇关于母亲节的范文? 很急,谢谢了... 很急,谢谢了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于入水 2008-05-03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82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3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找几篇极品作文题目
请你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文章。 找几篇关于作文题目《角落里的阳光》的故事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角落里的阳光 拥挤的大街上,明雅低垂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那些刺眼的月考分数,像一把把利刃,残忍地割碎了她受伤的心。 九门课就有五门没及格,她不想再伤害她脆弱的...

雅江县18214028812: 关于赞美长江黄河的文段 -
政钓炎可:关于赞美长江黄河的文段: 一、赞美长江的文段:1、天色越来越暗,天上飘着红色的云彩,江面上漂着绿色的浮萍,好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2、江水又凶猛起来,此时长江改头换面,身披银甲,威风凛凛.江水咆哮起来了.黑暗和长江就...

雅江县18214028812: 有关赞美长江黄河的散文或是作文,谁能帮偶!!
政钓炎可: 1、《凝望长江》 很久很久了,总想写一点文字--关于长江.可我的思想却如干涸的岩石,找不到一点湿润的智慧.为此,我感到无比的惭愧.因为,你是母亲,我还没有长成你所希望的模样!我,曾在你的流域里彳亍、徘徊,努力搜求、印记...

雅江县18214028812: 关于长江黄河的诗词
政钓炎可: 4. 祭黄帝陵 长江黄河, 奔流着, 中华血脉. 五千年, 涛声依旧, 雄风犹在. 席卷神州血与火, 倾注人间情和爱. 汇集成, 诗词三百首, 尽感慨. 论是非, 言成败. 通古今, 晓中外. 忘却了英雄, 多少无奈? 天生神勇冠三军, 宇宙大气...

雅江县18214028812: 关于古今描写长江的文章2篇 跪求!! -
政钓炎可: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最为奇秀壮观、最为摄人心魄的风景,当属渝鄂交界处的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数亿年的天地造化,成就了这独步天下的天然山水画廊. 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

雅江县18214028812: 关于赞美长江黄河的散文、诗歌 -
政钓炎可: 光未然的<<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雅江县18214028812: 长江黄河优美句子 -
政钓炎可: 长江黄河优美句子解答 可以写句子: 黄河,像一位母亲,哺育着中华儿女!黄河,像一条巨龙,引领着中华民族!

雅江县18214028812: 关于黄河长江 -
政钓炎可: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

雅江县18214028812: 有关长江黄河的现代诗,文章 -
政钓炎可: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雅江县18214028812: 找关于长江黄河的诗句
政钓炎可: 描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

雅江县18214028812: 黄河的作文 -
政钓炎可: 众所周知,亚洲第二长江——黄河,又名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以固得此名. 尽管我从未见过黄河,但我心中黄河是由三种颜色组成的——红、黄、蓝.红色是血的颜色,它代表的是愤怒与拼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