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时候的儒道争论 谁给我说说

作者&投稿:菜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乱世行霸道,什么时候行儒道这句话怎么说~

治世行儒道

儒家 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也就是“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于是孔子站了出来,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总的来说,荀子的学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充满侠义精神,很富有平民色彩。另外墨家重质轻文,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鲜明。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拜师于荀子,因此他继承了荀子重法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也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了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从这三家学派的服务对象上来说,法儒都 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先后被统治阶级推崇,而为全民服务的墨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时代趋势,受到排挤、冷遇,后沦落为游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却渐趋衰微,后来侠客也被官方围剿,结果不是隐逸山林就是沦落为朝廷鹰犬,大多变了性质。这也反映出为国为民间的巨大矛盾。 儒法在政治上的影响在古代形成了一套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历代君主莫不如此,和平盛世,用儒来宣扬仁义粉饰太平,如有人胆敢危害其利益,立马拿出那套严刑峻法来铲除异己。不过前者要公开干,大张旗鼓,后者只能偷偷地进行,实在不行的话也要打着前者地旗帜去干,这一显一隐,无不显示出统治阶级地本质。 道家 在这几家学派稍前,还有一派影响很大,那就是老子领衔的道家,他的思想就有点诡秘了,探讨的都是些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探索的是宇宙原始,追寻的是万物本源,说的都是些玄思,其关注的多是自然方面。老师曾经有一段很形象的比喻来概括老子和孔子:如果说孔子是行走于大地的象,那么老子就是翱翔于九霄云外的龙。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也。 道家的另外一位重量人物就是庄子,他关注的多是人生,在老子的“无为”学说的基础上进而齐万物(天下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尚返真,追求主观精神上的恬淡逍遥,避世自得,形成了与儒墨诸家学派的对立与互补。这种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在世人眼中看来多属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与世俗隔得太远了,故道家多受冷遇虽然在朝代之初帝王多用道家得“自然无为”来进行休养生息,但始终无法取得和儒法一般的地位。 道家的影响对对于文人来说形成了一种隐逸、洒脱的精神气质,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气质吧。 总的来说,虽然学派之间有诸多差异,不过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比如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孟子、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和“礼乐”学说,墨子原来也是师儒的,其思想也是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还有韩非师荀子,发展了其重法思想。 如果归纳起来,从社会态度的角度来看,“儒法墨”可成一派,道家自成一派,前者强调入世,要积极地干预社会政治,后者强调出世,回避社会现实,说成回避而不是逃避是因为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本来就难以分清对错,是否消极积极往往不可轻易盖棺定论。作为前者不管是“仁”还是“法”都是要求人们融入社会,在世俗中改造人生关注生活,后者则是以一种亲近自然的态度去追求自由,不愿在世俗中受束缚,这种要求个性解放、张扬自我的态度往往在仕途中走不通,为什么许多有志之士、富有思想的年青人一进入官场就似乎沉沦了,一腔热情都被“案牍之劳形”给熄灭了,最后沦为平庸。这是因为有太多束缚,之前的理想都淹没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年复一年的事业竞争勾心斗角中了,于是一种质朴、自由的隐逸生活多为向往。“大隐隐于市”,许多人也会在市井中享受他们安逸潇洒的人生。

在武帝以前,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的无为学说于是成为官方的正统学说,尤其是汉朝是一个有外戚专权的朝代,太后权利最大,而当时的太后最好黄老学说。然到了武帝早年时候,汉朝国力强盛,武帝早年又接受了儒家思想,认为儒家的思想更容易建立中央集权,成就霸业。于是便看重儒学。当时武帝还是太子,针对太子的矛盾想法,汉景帝便举行了这场辩论。
这场辩论由开始的学术观点的争论,后来便成 了对一个敏感问题的争论上去了——刘邦称帝的问题,此时儒家说了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帽虽旧,必戴于首;履虽新,必穿于足”认为汉代秦不正确,这就犯了大忌了(电视剧汉武大帝说是道家人说了,是错了的。)于是这场辩论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太后知道了这件事,让儒家学者辕固生去赤手空拳打野猪,这就是后话了,也反应了一时间儒学很难成为官方唯一合法思想。只有到后来武帝即位并掌权,决定开始一展宏图的时候,才开始独尊儒术。当然,表面上是罢黜百家,其实主要是打击道家,说是独尊儒术,实际上武帝还很注重法家,尤其是法家的霸术和王者之道。

汉景时候的儒道争论是怎么来的呢,大概在汉武帝的时期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全国上下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第一次被帝王列为正统学说,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一些民间黄老学术的风气开始向宫廷蔓延,一些士大夫开始接受黄老道学,慢慢的道学也被提倡与儒学平起平坐,于是从景帝时期开始一场儒学与道学的学术争论开始旷日持久的持续下去了

汉带前期主要崇尚黄老之学.如刘邦就很讨厌儒生. 可是到景帝中后期,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较为切合实际的儒学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 再加上政治斗争等原因就产生了儒道之争.

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让儒家学者辕固生去赤手空拳打野猪。
三楼说得对,哈哈哈哈哈。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思想界高度发达,形成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从秦朝开始,每一个统一集权的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朝,统一人民思想,需要有国家意识形态(比如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在秦朝,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发家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是很有效的,所以秦朝会一统六国,但是法家是赤裸裸的谈厉害,讲究权术,所以君王特别暴躁,很容易亡国。
汉朝取代秦朝之后,鉴于秦朝的迅速灭亡,所以汉朝统治者不敢只用法家,但是法家对于治国特别重要,又不能丢弃。所以汉朝统治者以黄老之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黄老之术并不是道家,而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之前国家是一直压制儒生,比如说,刘邦看见儒生,非要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还有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是黄老之术的遵奉者,他曾经把一个儒生(辕固生)投到野猪卷里。最有名的是汉景帝时期的黄生(道家)和辕固生(儒生)之争,他们讨论商汤革命的正义性,汉景帝很是尴尬,如果赞同商汤革命,害怕将来有人推翻自己的王朝,如果不赞同商汤革命,那么汉朝取代秦朝就是不合法的。
等到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这时儒道之争达到了顶峰,以至于牵动于朝廷官员,也是汉武帝和窦太后之争,窦太后死后,基本上没有了儒道之争了,因为独尊儒术。


港北区15086381903: 试论道家,法家和儒家学说与汉代政治的关系 求答案 -
松咳必纳: 汉初以黄老学说(道家思想)为国本,目的在于与民休息,恢复秦朝到汉初战争破坏的国力.至汉景帝在位期间,出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争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布正式以儒家思想为郭策.但这时的“儒术”和“儒道”——儒家思想是不一样的,这是治术而不是治道.它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在本质上是包装成儒家思想的法家内容.这种外儒内法的模式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之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港北区15086381903: 大概是汉武帝时期,是不是董仲舒与另一位大臣辩论说前秦无道,汉取而代之是合法的,另一位大臣说是不合法 -
松咳必纳: 你说的事情应该是这个吧.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 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

港北区15086381903: 怎样理解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中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松咳必纳: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1,西汉开国百废待兴 2,汉武帝朝的儒道之争 首先,说说百废待兴: 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楚汉之争) 本身就是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 高祖提出减轻赋税修养身息(MS:就是一句空话,没...

港北区15086381903: 儒道两家有哪些对立的观点 -
松咳必纳: 大道所致,殊归同途.

港北区15086381903: 有人说中国古代治国是假儒实道对吗 -
松咳必纳: 以儒治国从汉武帝开始 汉朝开国时沿用秦制,治国方针却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即法道结合.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时,制度是儒皮法骨.道家也从这时候从政治转入宗教.中国古代实际治国是融合法家治国之术的儒家,儒皮法骨就是说的这个.道家沦落为宗教,失去了政治地位.

港北区15086381903: 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
松咳必纳: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儒道互补-内涵 中国哲学具有...

港北区15086381903: 请比较一下儒家和道家说说他们的同异之处.如果可以提供一些西方人对
松咳必纳: 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祟尚之典籍,这里...

港北区15086381903: 7. W hen was Han Dynasty? -
松咳必纳: 汉(前206——220)西汉(前206——公元25)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东汉(25至220).汉初以儒、道、法结合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

港北区1508638190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
松咳必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

港北区15086381903: 谁有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简述? -
松咳必纳: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一、“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