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吏系统,从古至今,有当代的也行,详细说明结构、品级、职称、职务,说得越详细越好

作者&投稿:氐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从古至今的历代人口是多少??~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1992-01
  2002-10-29 修订

  时间
  公元
  户数(万)
  人口(万)
  每户人数
  增长率
  备注
  出处

  战国末年 -220
  2,000.0000


  汉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亿亩 汉书-地理志下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续汉书-郡国志五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 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汉章帝章和二年 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汉和帝元兴元年 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汉安帝延光四年 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汉顺帝永和5年 140
  4,915.0000

  0.06%

  汉顺帝建康元年 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汉冲帝永嘉元年 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汉质帝本初元年 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续汉书 -郡国志五
  汉桓帝永寿二年 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续汉书 -郡国志五
  [吴大帝赤乌五年] 242 53.2
  240.0000


  晋书-地理志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 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货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 263 66.3423
  443.2881
  6.68

  -- 晋书-地理志
  [魏主奂咸熙二年] 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吴主皓天纪四年] 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晋书-地理志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货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间] 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齐幼主承光元年] 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 通典-食货七
  [陈后主祯明三年] 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货七
  隋文帝开皇年间 600
  4,450.0000

  0.32%

  隋炀帝大业五年 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货七
  唐太宗贞观年间 649 300.0000


  通典-食货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资治通鉴卷208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书-地理志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 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亿亩 通典-食货七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一说310余万 唐会要卷84
  唐宪宗元和二年 807 247.3963


  不全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 旧唐书-穆宗纪
  唐穆宗长庆间 824 394.4595


  唐敬宗宝历间 826 397.8982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显德五年) 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230.9812


  册府元龟卷486
  [荆南] 963 14.2300


  [湖南] 963 9.7388


  [后蜀] 965 53.4029


  [南汉] 971 17.0263


  [南唐] 975 65.5065


  宋太祖 976 309.0504


  [清源] 978 15.1918


  [吴越] 978 55.0680


  [北汉] 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 996 457.4257


  田3.1252亿亩 太宗实录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佑元年 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佑五年 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亿亩 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 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志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 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口 金史-食货志
  [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 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续通考-户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纪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 1330 1,340.0699


  续通考-户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亿亩 明太祖实录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 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乐元年 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亿亩 明孝宗实录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万历六年 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亿亩 明熹宗实录卷4
  清世祖顺治八年 1651
  1,063.3326

  -4.97%
  2.9085亿亩 清实录世祖卷61
  清世祖顺治九年 1652
  1,448.3858

  36.21%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1682
  1,943.2753

  0.98%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1685
  2,360.0000

  6.69%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赋制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1713
  2,358.7224

  -4.20%
  6.9308亿亩 清实录圣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 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乾隆六年 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实录卷157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 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 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实录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1887
  37,763.6000

  -0.24%
  9.1197亿亩 光绪会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1901
  42,644.7325

  0.87%

  清逊帝宣统三年 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国二年 1913
  43,200.0000

  12.49%
  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民国十七年 1928
  47,478.0000

  0.63%
  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民国二十年 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报年鉴
  民国三十六年 1947
  46,100.0000

  -0.02%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当代 年份
  人口(万)
  增长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官方统计数字并不完全准确, 如只是局部统计,豪强隐瞒户口,只统计"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后的中国人口实际已经超过一亿,官方统计大大偏少

  请注意历代中国疆域的变化
  有关中国人口史的经典著作: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一些文章:


  中国近代人口发展史考察
  曹树基: 人口爆炸: 中国人口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先秦时期土地属于国有。当时曾实行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因土地被划用“井”字形,故名。根据不同的记载,各国的井田规划并不完全一致。



一般是以百亩(约合今31.2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为一成,十成为一同。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计算的。在标准的井田中间,有排灌水渠系统,称作遂、沟、洫、浍、川,与之相应的道路系统称作径、畛、涂、道、路。纵横在井田上的道路称作阡陌。在相当数量的井田周围,“启土作庸”,形成封疆。井田在法律上属于王属所有。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差数的土地,其中就是一定数量的井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二、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秦国在统一之后,实行爰田制,虽然承认土地私有,但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休耕地,政府对土地的使用权干预较多,而赋税的征收也比较繁琐。统一之后,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黔首)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两汉时期,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称作“公田”,由皇帝“假”给农民耕种。

三、曹魏时期的屯田制

曹魏建国后,实行屯田制。当时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所谓民屯是把召募来的流民和收编的黄巾军家属按军事制度编制起来,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民屯的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是大司农→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屯司马→屯(田客五十人)。军屯又叫兵屯,是由军队进行的屯田,由大司农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军屯所在地管理军队屯田。其编制仍以军队的营为单位,每营有佃屯田兵六十人。屯田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云:“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四、西晋时期的土地制度

根据门阀政治的需要,西晋王朝在经济上实行了占田制。所谓占田,是指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并不是由国家授田。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百姓占田的规定。普通百姓,男子占田70亩,女子50亩。一是对官员占田的规定。品官一至九品可占田50顷至10顷。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均田制。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一般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为备休耕,露田加倍授给。露田年满七十还官;桑田可作为私田,不必还官。(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但原有桑田超过二十亩的可以买卖其超出的部分。(3)地主可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情况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与农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亩,但仅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职大小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6顷。

五、北魏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是唐朝前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它包括:(1)对百姓受田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笃疾、废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2)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府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府田的地租充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买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硙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量。

唐代均田的办法,和前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受田的对象跟前代有些不同,即寡妻妾以外的一般妇人、官户以外的一般奴婢和牛都不受田,而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可以受田。②关于官吏受田的规定比前代各朝更完备,封建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可普遍受田,官越大,受田越多。③土地买卖的限制益形松驰。④优待府兵官兵。所有上述这些变化,大都开始于隋而完成于唐。特别是官吏受田办法的完备化,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显示出大土地私有制日益占优势。

六、宋元以来的土地占有形式

唐代以后,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但国家和皇室仍保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以“皇庄”、“官庄”的面目出现,经营方式与地主经营没有多少差别。明代清丈土地,绘制《鱼鳞图册》,确定土地的私有权。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南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 ( 指南录 ) 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 ? ”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 ( 中书、门下、尚书 ) 各部长官 ( 尚书 ) 的副职 ( 详见“三省六部”条 ) 。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 ( 刺史 ) 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这个很复杂的 没个朝代都有不同 你挂长一点吧 等我比较空闲的时候上一些

四个字,上面任命


中国历代官制
当时按照田、野的不同组织形式,分别设置各级官吏进行管理。辽金官制辽朝官制--北面官:设有北、南枢密院,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为其长官。北枢密院掌管...明朝地方行政系统为省、府(州)、县三级制。秦汉官制一、中央的三公九卿等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汉时的三公,主持国政,...

简述秦汉 官员考课
这样,秦及西汉丞相考课制、秦汉郡国考课制、东汉三公考课制,构成了秦汉人事考核制度的主要框架,汉元帝时《考课课吏法》正式颁发,可视为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我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也在此时基本确立。 考课 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除了县级政权对...

按时间朝代顺序列出中国古代不同的政治制度
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

唐朝的官衔和军队的等级制度怎么划分?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

官僚制度一直是历史的焦点,最早系统地确定官职的是在哪个朝代?
最早系统地确定官职的是在夏朝。中国古代官制源远流长,其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后期,也就是古史中所说的传闻时代,那时已经有了官的萌芽。如黄帝时期,黄帝以云为官,炎帝以火为官,太昊〔hao号〕以龙为官。到了尧舜之际,官名逐渐增多。据记载,舜曾任命禹管平水土,弃管农事,垂管百工,益管...

中国古代官吏监察,管理制度的发展
一部封建监察制度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说是一部维护皇权独裁史。历代统治者在弱化对自己监督的同时,必然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历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的总原则就是有利于皇权的强化。西汉武帝时创立的“刺史制度”,便是证明。汉武帝时,疆域不断扩大,行政机构,郡国数亦大为增加,原有监察系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
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

唐朝吏员怎么称呼?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

我国古代的官职有哪些?
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

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我们从中国国际法学史角度看,他在鸦片战争中,不仅是维护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
田帖芦丁: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吏制度的核心

秀峰区18384661664: 简述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及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趋势 -
田帖芦丁: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其概况如何?(名称,职能,演变,作用?) -
田帖芦丁:[答案]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
田帖芦丁: 汉代的举孝廉叫做察举制,汉武帝还创造了征辟制: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创立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多为豪门大族所垄断,有“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之说,以后的两晋南北朝都是这种方法选拔人才.知道隋朝建立,因为百余年的战乱,门阀士族实力大不如前,隋文帝才能顺利推行科举制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制和地方官制有哪些 -
田帖芦丁: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
田帖芦丁: 第一阶段:秦以前,主要是“世卿世禄”的制度及根据军功授爵.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发展成以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第三阶段:魏晋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第四阶段:从隋开始创立了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科举制度,以后历代相沿并加以一些改进,一直延续至清朝.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各个朝代的中央和地方的监察机构分别是什么? -
田帖芦丁: 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

秀峰区18384661664: 我国古代主要出现过哪些选拔官吏的制度或规定?
田帖芦丁: 一、主要制度或规定: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爵禄的特权... 4、隋唐科举制,以考试办法选拔官吏. 5、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使品学优秀者...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急,朝代 政官 近侍/顾问 军事 其他 备注 周代 春秋 秦代 汉代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清 -
田帖芦丁:[答案]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一下子也整理不出来,你可以到网上查一下《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有好多版本,你可以看一下韦庆远编的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秀峰区18384661664: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有什么特点 -
田帖芦丁: 其实每个朝代的管事制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秦朝三公九卿,而后汉承秦制.皇权与相权相互制衡,可以在唐朝政事堂看出;宋朝的话则是文官政体,文人掌朝;明代之后,皇权就越来越强化,中央集权高度集中,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