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节岁时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投稿:刀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季岁时习俗是怎样产生的?~

春季节气共有6个,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最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它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春季节气节日习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春季也是忙碌的季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勤奋,春季播种什么,秋季就能收获什么。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在有一年的立春前,有一个村庄突然间瘟疫四起,全村百姓顿觉头昏脑涨、四肢无力,人们像泥一样瘫倒在地。
正在这时,一个老僧打扮的人来到了这个村庄,是他及时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了医治瘟疫的方法,赶来这个村庄拯救人们。
观世音菩萨让僧人弄来一些青皮、红皮萝卜,让每个人都啃吃几口。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头脑立刻清醒了,胃肠通顺了,身子骨轻松了,胳膊腿也都有力气了。
人们纷纷起来给僧人下跪叩头,谢他的救命之恩。僧人说:“大伙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房舍里还贮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
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大伙都及时地啃吃萝卜,一时间瘟疫很快解除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那位僧人,更不会忘记把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下人冬天里都要在菜窖里多贮藏一些萝卜,以备在立春这天啃萝卜。
于是,“啃春”的习俗由此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天。农谚“打春吃萝卜,通地气”就是这样产生的。
“立春”,古时作为春天之始。在古人眼里,立春是个重要的节气。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直至清末民初,官家都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举行种种迎春的庆祝活动。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就记“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到了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史书《后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东汉时期汉明帝还遵照西汉的做法,于“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可见,千百年前,迎春活动已经多样化,并且形成了—套程式,世代相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第一,迎春方向选定东方,或出东门,或在东郊。为什么要选在东方迎春呢?因为北斗星的斗柄移向东方,冬天过去,春天便来到了,万物萌生。所以向东迎春是合乎时令的。
第二,迎春所祭之神称为“青帝句芒”,也叫“芒神”。相传句芒是古代主管树木的官,死后为木官之神,又称“东方之神”,也是司春之神。
第三,迎春的官员要穿青衣,有的要戴青巾帻,这是古代习俗。后来,虽不一定穿戴青衣青巾,但规定穿戴朝服和公服,表示隆重。
第四,迎春活动中要做“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各朝代塑造土牛的时间不同。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5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清代则在每年农历六月,命钦天监预定次年春牛芒神之制,到冬至后的辰日,取水塑造土牛。所谓“春牛芒神”之制,实际上是根据历法推算哪天是立春之日,以便确定春牛和芒神的位置。
芒神虽然是神,并且还是天上的青帝,但是,这位青帝却跟老百姓非常接近,大家感觉这是一位平凡之神,很亲切,往往将芒神塑造成牧童模样。
《礼记》上所说的“策牛人”,后来,就演变成牧童,而称之“芒神”了。迎春活动做土牛,既表示送寒气,又告诉人们立春的迟早,要求适时春耕。
如果立春在十二月望,牧童走在牛的前头,说明当年春耕早;如果立春在十二月底或在正月初,牧童与牛并行,说明农耕不早不晚;如果立春在正月中,牧童便跟在牛后,说明农耕较晚。
至清代,每年官府向朝廷献呈《春牛图》,图上画出牧童在牛的前后位置,提醒朝廷要掌握劝农耕作时机。
有意思的是,据记载,土牛用桑柘木做胎骨,身高4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头至尾全长8尺,象征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牛尾长1.2尺,表示一年12个月。
迎春以后,要举行“鞭春”,用意在于鞭策春牛,辛勤耕耘,结果却是将土牛击碎。唐宋时期,打春完毕,土块散地,围观的百姓争着拾取。得到土块,就像得到芒牛肉,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
迎春活动还需要制作春幡,表示迎来了春天的一种庆贺。春幡,民间一般都是彩纸剪成小旗,也有剪成春蝶、春钱和春胜的,插在头上或缀于花枝。春回大地,透露了人们的喜悦心情。
据说有一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立春这天,头上也插了春幡到弟弟子由家去。他的侄子们见了,都笑着说:“伯伯老人家也插春幡哩!”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有关农事的节令,不少都带有娱乐活动,不乏勉农、劝农,而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为大众接受。
至清代,立春这天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扩大,民间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庆典。《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和《燕京岁时记•打春》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立春的活动情况:
立春前一天,顺天府官员要到东直门外的春场去迎春。所谓“春场”,不过是在郊外选上一块空地,临时搭起彩棚,里面放置了事先做妥的春山宝座、土牛等,待官员们到彩棚进行迎春仪式以后,便将春山宝座等送到礼部。
至立春之日,各部官员都要穿戴朝见皇帝的朝服,生员们都穿戴官吏的礼服。生员们从礼部抬着春山宝座、土牛等,由天文生引导,从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一直进到午门前。
这时,大兴、宛平两县的县令早已将安放春山宝座的案桌陈设在午门外正中央。生员们进来,便将宝座放在桌上。
待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和府丞率领属员全部到齐,钦天监候时官宣布立春时刻,生员们又抬起案桌,由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顺天府尹和府丞后随,从午门中门进昭德门,到后左门外停下。由内监出来接抬宝座,礼部官前引,礼部堂官及顺天府尹府丞跟从,到了乾清门,这时,所有官员都不准进去了。
在内监将宝座抬进乾清宫的同时,顺天府呈上《春牛图》,推测当年的收成情况。礼毕回到顺天府。
至于各地县府,都在立春前一天,在官署前陈设迎春牛座,第二天以红绿鞭打或用杖击春牛。不过,打击春牛的人,也有装扮成春官如牧童模样的。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古代川西一带在雨水这天,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是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地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川西民间这天有个特定的拉干爹的场所。这天不管天晴下雨,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
如果希望孩子长大有知识就拉一个文人做干爹;如果孩子身体瘦弱就拉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人做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有的能挣掉就跑了,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大多都会爽快地答应,也就认为这是别人信任自己,因而自己的命运也会好起来的。
拉到后拉者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就摆好带来的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快拜干爹,叩头”;“请干爹喝酒吃菜”,“请干亲家给娃取个名字”,拉保保就算成功了。分手后也有常年走动的称为“常年干亲家”,也有分手后就没有来往的叫“过路干亲家”。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1.2丈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砂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
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
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
“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必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客家民间以“炒虫”方式,达到驱虫的功利目的。其实“虫”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的习惯。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同时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在每年的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意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而且富有趣味。
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其中的科学道理真不少。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毫米至0.8毫米之间。
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3个“小山”和由这3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
此外,之所以要选择生下后四五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卵磷脂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昔日,岭南的开平苍城镇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作“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时还有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两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10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放到田边地坎,名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放得高。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意思是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共有15天。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帖,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渔家流行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妈祖保佑。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南方有谷雨采茶的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采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谷雨之后,天气进一步转暖,人们开始热衷于户外活动,郊游、踏青以及蹴鞠等。

秋季节气共有6个

龙抬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

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唐代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3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至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炒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至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炒玉米花吃。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其实,二月初二“龙抬头”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28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4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据东汉时期语言学家许慎《说文》称,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

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每年的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小时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在此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人们将这天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后来逐渐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此外,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对龙的日常信仰当中。

人们对二月初二龙抬头节格外重视,人们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祈求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期,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至周武王时期,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从古至今,人们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剃龙头、引龙伏虫、吃猪头肉等。

舞龙,就是在二月初二这天上街舞龙庆祝。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龙,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早在汉代,就有杂记记载舞龙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的,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舞龙的形式多种多样。耍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

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我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所谓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二月初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引龙伏虫也是龙抬头节习俗之一。我国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蠃、鳞、毛、羽、昆五类,称为“五虫”。

嬴虫指的是人类,鳞虫指的是水族,毛虫指的是走兽,羽虫指的是飞禽,昆虫就是昆虫了。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正是百虫萌动之时,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惰的青龙、引来象征富贵的黄龙,保佑人财两旺。

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能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则可以招福祥、避虫害。

在北京民间,二月初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初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陕西省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后来,也出现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龙降虫的做法。

二月初二这天,大人们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做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

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名为“开笔”。二月初二简单的举动,饱含着人们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也饱含着大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北方人在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啦,二月初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

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初二吃了。

关于吃猪头肉,宋代苏轼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

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

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写道: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

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二月初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宋代王中令吃蒸猪头,品“猪头诗”,那番景象已经是历史。现如今人们吃“扒猪脸”就不一般了。人们更偏向于用猪头肉做其他的菜肴,一是为了图方便;二是因为过完春节家里很少有完整的猪头了。

“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12道大关卡的标准化生产,历经10多个小时的修炼,才能端上餐桌。

吃“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

二月初二吃“扒猪脸”,回味5000年的餐饮历史,该会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现。这正是:二月初二,春龙节,龙的传人过龙节,龙节要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比如山东地区的吃炒豆,北京地区的“咬春”,山西地区的“司钱龙”,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放龙灯”等。

在山东地区,二月初二这天家里要停止一切家务,尤其是要停止针线活,免得“伤了龙目”;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据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不过,山东地区过二月初二最不可缺少的,则是在流传甚广的吃炒豆习俗。

清晨,家家用盐或糖炒豆,谓称“炒蝎子爪”。很多地方还在用很古朴的方法:用提前筛好的沙土炒黄豆,还有蚕豆、黄豆、玉米花、青豆、豌豆等品种一应俱全,口味各不相同。

山东内陆地区对二月初二的讲究更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围粮仓。

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3圈,多则5圈,围单不围双。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在北京地区,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要烙一种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吃春饼名称“咬春”,也叫“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挂炉烤的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则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

豆面糕在清代时,经营者现制现售,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了“驴打滚”这一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欢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做得最有名气。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引钱龙时要紧口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吸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吸水以后,随走随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头,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此外,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家中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忌讳磨面,认为磨面会榨到龙头,不吉利。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

除上面介绍的活动及食俗之外,还有吃蝎豆、击梁驱虫等。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春节初一到初七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所有中国人从小都知道,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初一到初七,要遵守的习俗和做事的讲究更是必不可少。初一时,家里是不能扫地的,所以通常家里的长辈都会让我们在大年三十以前就搞好家里的卫生。因为传说初一在家里扫地,会扫走家里这一年的好运气。到了初二,就是女儿女婿回门的日子了,...

春节的由来及风俗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

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

湖南岁时节庆习俗主要有哪些?有何特点?
民俗中,七月十四那一天黄昏正是鬼门关大开之时,地府放假半天.尊老的资兴人们按风俗在家中祭祖,在神台上放上供品,买彩纸做剪成各位各位的衣服之类的,意为孝敬祖先,为其做衣做裤,烧给祖先,随后放鞭炮,请有祖先.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中秋节有“赏月”之风俗习惯。“实,分食月饼,名曰“...

《北京的春节》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清明节岁时习俗是怎样沿袭的?
15. 扫墓是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至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旧时,山东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4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山东省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来历,习俗?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习俗: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

春节的民间习俗是什么?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

与春节习俗有关的作文(多多益善)800左右一篇!谢谢咯!急!!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

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圆饭、守岁等习俗,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

克东县15236323290: 龙抬头的来历及传统习俗
宁胖甜梦: 龙抬头的来历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

克东县15236323290: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习俗是怎样形成 -
宁胖甜梦: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在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的前后.“惊蛰地气通”,自此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蛰伏的昆虫开始出土,各种动物恢复了活力,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就要抬头升天,布云兴雨了,民谚有曰“二...

克东县15236323290: 广东茂名市龙头节是怎样的? -
宁胖甜梦: 农历二月初二日,茂名市农村称之为“龙头节”,此时家家户户炒些包谷花,拿到村路上撒下,这个习俗有个生动的故事—— 相传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自封为大周皇帝.天上的玉帝知道后便大发雷霆,立即派白金星传谕给司雨海龙王:三年...

克东县15236323290: 二月二龙抬头习俗活动
宁胖甜梦: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二月二龙抬头习俗活动,仅供参考,欢...

克东县15236323290: 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来的? -
宁胖甜梦: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

克东县15236323290: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
宁胖甜梦: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每当春龙节到...

克东县15236323290: 龙抬头的习俗及注意事项
宁胖甜梦: 龙抬头的习俗1、理发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有“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会再理,而是等...

克东县15236323290: 龙抬头的来历 -
宁胖甜梦: 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 二月初二龙抬头 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还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清潘龙陛《帝京岁时记胜》:“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枣糕、麦米等油煎为食,曰薰虫.”

克东县15236323290: 为何把二月二这一天称为龙抬头 -
宁胖甜梦: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

克东县15236323290: 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
宁胖甜梦: 1.【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