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 如何理解?

作者&投稿:乘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 如何理解?~

回向众生
的答案可以了。
就是中观的看法。
一切法
只是叫所法
这就是中观。
就是空有不住。
因为空有都是虚幻。所以你说的空(断空)不是
空(真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一种佛教哲学概念,可以理解为:
“空”是指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存在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独立的。
“不空”是指虽然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但是生命和世界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由因缘而起,相互依存的。
“空而不空”是指虽然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存在的,但是生命和世界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是由因缘而起,相互依存的。
“不空而空”是指虽然生命和世界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存在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独立的。
因此,“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表达了一种关于无常、无我、因果和缘起的深刻哲学思考,强调了宇宙和人生的无常性和无我性,以及人类需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理解这句话,关键是搞清楚在佛教中什么空是合法的、什么空是不合法的。在佛教中合法的“空”是指事物作为独立不变实体并不存在,而是缘起地存在,即“缘起性空”。不合法的空是连缘起也否定的“毕竟空”。事物(法)的存在(有)不是因其自性而有,而是缘起有,这就是“妙有”。

我曾写过一个“色不异空”的词条,用了较多的概念分析,或许有帮助。请参看:

色不异空
梵:s/u-nyata-ya- na pr.thagru-pam
英:form is not different from emptiness

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系统的重要理论命题。见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四、卷四百三十、四百八十,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卷一,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处。
“色不异空”的梵文为“s/u-nyata-ya- na pr.thagru-pam”。取消音变、拆开连声后为“s/u-nyata-ya-h. na pr.thak ru-pam”。s/u-nyata-ya-h.,阴性、单数、从格,“from emptiness”;na,否定词;pr.thak,副词,“different,separated”;ru-pam,阳性、单数、体格,“form”。所以整句话的含义用英文表示是“form is not different from emptiness”。
这里的“色”(ru-pa)指的是“色蕴”(ru-paskandha),它与“受”(vedana-)、“想”(sam.jn~a-)、“行”(sam.ska-ra)、“识”(vijn~a-na)合称为“五蕴”(pan~caskandha)。“色”有广义,有狭义,这里是广义的,含义为一切有形质、能产生“质碍”的东西(英译为form),即物体或身体。具体而言,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种”,四大种的聚合物,“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视觉的对象,即狭义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等。笼统而言,可理解为一切物质现象。“空”(s/u-nyata-)是由形容词s/u-nya(空的)加上词缀ta-转变而来的抽象名词(其关系类似于英文的empty和emptiness),指空无或虚无的状态、特征、性质,在多数佛典中被译为“空性”。所以,“色不异空”的大致含义是“一切物质现象与空无或虚无的状态没有区别”。
为什么“色不异空”呢?《心经》中有一个连续的论述。该命题所在的上下文为:

a-ryaivalokites/varabodhisattvo gambhi-ra-ya-m. prajn~a-pa-ramita-carya-m. carama-n.o vyavalokayati sma pan~ca skandha-h. | ta-m.s/ca svabha-vas/u-nya-n pa s/yati sma||
iha s/a-riputra ru-pam. s/u-nyata-s/u-nyataiva ru-pam| ru-pa-nna pr.thak s/u-nyata-, s/u-nyata-ya- na pr.thag ru-pam| yadru-pam. sa-s/u-nyata-, ya-s/u-nyata- tadru-pam||
evameva vedana-sam.jn~a-sam.ska-ravijn~a-nam||
直译如下。圣观自在菩萨正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行,(他)看见五蕴处于“自性空”的状态。舍利子(佛陀的弟子之一)啊!色是空性,空性是色。空性与色没有区别,色与空性没有区别。什么是色,就是空性;什么是空性,就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在于ta-m.s/ca svabha-vas/u-nya-n pa s/yati sma(“〔他〕看见它们〔指五蕴〕处于‘自性空’的状态。”玄奘译本“照见五蕴皆空”似缺“自性”一词。法月译本为“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自性”一词(svabha-va)由接头词sva与名词bha-va(存在,existence)构成,其基本含义类似于西方哲学所说的实体性的“自有”、“自存”、“自因”(existence on their own),换言之,“自性”就是“不待众缘、独立自存”(离开关系和条件独立存在)的东西。龙树《中论•观有无品》对“自性”论述道:

自性(svabha-va)由众因缘和合而生,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假如)自性是从因与缘当中生起,那么它就是被造的。(鸠摩罗什译本:“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般若-中观系统乃至整个佛教都认为,一切法(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因与缘的产物,是缘起的。所谓“缘起”(prati-tyasamutpa-da,英文dependent arising),是指依存、观待于条件,即《杂阿含经》中所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既然如此,一切法便都不是自我规定的、自因的、自存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这种“一切法没有自我规定性”的状态,就叫做“自性空”(svabha-vas/u-nya-n)。
下文中,由“空”转化来的形容词“空性”(s/u-nyata-),所表示的就是这种“自性空”的状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属于“一切法”的范围,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上,所以说“空性与色没有区别,色与空性没有区别。什么是色,就是空性;什么是空性,就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通常的使用中,由于“色不异空”后连带着其余四蕴,因而常被理解为“一切法不异空”观念的代表。
“色不异空”这个命题对佛教般若-中观系统乃至整个佛教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说明了事物不是自因的存在,不是像西方哲学中所说的“实体”那样的东西,而是在关系和条件中产生的。这就否定了奥义书及印度六派哲学当中种种关于实体的说法——比如梵(Brahman)我(a-tman)论、极微论、二元二十五谛论、句义论、声常住论等。由于色不异空,因此,人们不应该把事物执著为自因的常住实体,即:想要把握事物的真相,想要求解脱,就应当去除“法执”、远离“常见”。
另一方面,它说明了“空”(空性)不是离开具体事物的抽象存在。佛教所说的“空性”是指事物“自性空”的状态,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空”,离开具体事物根本就找不到“空”。这就否定了印度哲学中顺世论与怀疑论等学派以及佛教中“方广道人”的“断见”。由于色不异空,因此,人们如果想把握事物的真相,想要求解脱,就不应该绝对地把自己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引遁于山林、诸事不管,相反,应当深入世间,行菩萨道,帮助众生、利益大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下化众生”的过程之中“上求佛道”。
以上两个方面,构成了佛教般若-中观哲学乃至整个大乘佛教哲学的基本点。

附:大乘佛教中“空”、“有”的两类对象、语境与其合法性

--对象--语境--含义--性质
有-自性有-胜义有-毕竟有-邪见(常见)
|-缘起有-世俗有-相对有-正见
空-自性空-胜义空-相对空-正见
|-缘起空-世俗空-毕竟空-邪见(断见)

我只说我自己的肤浅理解,真正的空性要跟随善知识闻思修然后在实证的过程中自己去理解。建议您去看一下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唯识的一些观点》、《二谛》
空而不空,第一个空,说的是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实体的一种存在,就像水中的月亮不是实际的月亮一样,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一种显现,就像看电影,电影屏幕后面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人或者物
第二个空指的是世俗理解的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真正的大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在空性之上可以建立缘起。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

也就是虽然从本体上面来说是空性的,是不实在的,但是并不是说显现和作用等等都是没有的,所以说体性上说是真空,缘起作用显现上面可以说妙有
就像水月没有一个实在的月亮在水里面,但是你可以看到&真实的月亮在形象上面一样的显现,所以说空而不空,是妙有
不空而空的第一个空就是上面一句第二个空,第二个空就是前面一句的第一个空。这才是真正的空是不堕于任何边执戏论的才是真空
不空而空,非有而有,空有不二,是中道观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空而空,非有而有是说中观道是远离有、无、具、非、空、不空任何的一种边执的。
当你远离了任何的分别边执戏论以后呢,你就会显见中观道,那是不二的,也就是缘起性空的综合体,是一种牛乳和水一样的不二,头&身体的不二,去掉任何一个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法了,而不是强硬的把黑白两种不同的绳子硬撮起来

呵呵,缘起性空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可以单独的拿来解释的,执着任何一边都不是究竟的,就像头和身体如果分开就不是人了一样,各自都失去了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死扣每一个字的意思,妙有就是缘起,就是在性空上面可以建立各种缘起(包括作用形状颜色等等)就像你明明知道衣服是空性的,但是却可以御寒一样。我建议您阅读一下慈诚罗珠堪布写的《二谛》《佛教世界观》等等高僧大德的开示
另外空而不空和不空而空是一种两边界不执着的说法,而不是执着一边破除另外一边,这个您看一下中论就明白了。

我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希望有助于你的理解
没明心见性 不应该讲佛法 会误人的

我没有悟 纯用意识来解这句话
空而不空 第一个空说的是指一种意识不能认识的东西,因为我们只能用意识去认识世界,意识不能认知当然就叫无 叫空.虽然不能被意识认识,但法性 真如 本心却真的存在 要靠证悟才可 所以又说它不空.因为它确实"存在".而且是唯一存在.那个不空 叫它有又不恰当 故也叫妙有 真是妙不可言.
不空而空 说的是虽然不空 当却不能被认知 在我们凡夫看来 就是无 就是空.

追逐空而不当空,不追逐空反而得空
追逐空 就好比我们要去见性 见性就是要除去妄想 若你有一个见性的念头 或是除妄想的念头 其实这也是妄想了 自然不能见性 自然不当空 因为你能追逐到的无非是妄想 意识认识的 而且追逐的时候 起心动念 那个在追逐的 不就有心 有空 又如何追逐到 骑驴找驴而已.

不追逐空 就是说不执着 心无所住 妄念不生.有人说不追逐不就是什么都不做吗?什么都不做何尝不是一种执着?何尝不是在执着什么都不做?万念放下 自然得空.有句古诗叫 有心摘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所求之心 才会有所得

佛性这东西 非空非不空 要做不二解
认为它是什么 一定是着相了 是人行邪见 不能见如来
认为它不是什么 又岂知万物皆有心生 十方三世都是佛 体和用的差别
说是说不清楚 只能去悟了
学佛要真参实修的 不开悟这个问题不可能真明白
觉的明白一定也是不明白

希望善知识指教修正我的说法

个人见解,望指教!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空而不空。要放下你的执著,放下心里的担子,把事情放干净,让自己的心态平和,这是说空,那不空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你虽然不执著,心态平和,但事相该做还是得做,该工作就工作,该学习就学习,样样做,样样不著!

不空而空。正在做事时是不空,用心做,做时不想别的事,可是你反观,这个做事的是谁呢?谁在动呢?谁没动呢?谁在做?

听老法师说,“空”并非无,是相有体无。但是性相不二。教众生不要着相的意思。因为万法不生不灭,只是缘聚缘散而已。所以佛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要着。心里不能执着着一个念头,要去破这个相。因为有了这个念头,就又产生了一个妄想。古大德说过,意思是不去追逐虚妄,自然就能得到真。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永昌县19375813007: "空即不空,不空即空.空空如空,人生本就是空.人因空而出,又因空而结.空又如何?不空又如何?"求解释 -
杜宗永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些抽象的理解而已,不同的经历会有不同的见解,人因事而异,事因人而无常,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是不一样的.若说这句话是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观念,那未免感觉有些消极,虽然个人对世界对历史微不足道,来去空空,生不带来,死亦不带走,但活过一次,仅仅是为了享受阳关么.有很多美妙的东西,有理想,有追求,有亲情、友情、爱情.一些个人见解,经历后才会成长,等我有所改变,有所成长,我会再次品读这句话,相信楼主每次看到这句话时也都不是一样的心境.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世间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循环在循环.重复在重复,无空无空.

永昌县19375813007: 佛说无欲无求才是人生真谛,谁能告诉我四大皆空指什么 -
杜宗永瑞: 四大是组成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地指骨骼等坚硬性,水指血液等,火指温度,风指运动性.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

永昌县19375813007: 佛学论坛 - 佛学最高境界是空吗?最近看到一些佛学论坛,佛学中的无我与空,是否
杜宗永瑞: 佛学的最高境界肯定不是空,因为空是和“有”相对,没有“有”也就没有空,空“有”是不可分的,空落在了二边,而佛法是不落二边的.所以心经里说,空不异色,色...

永昌县19375813007: 佛经中 真空妙有 是什么,非空之空,空而不 -
杜宗永瑞: 真空妙有 是空而不空,我们的心是无形无相,周圆十方,不生不灭,万法本自具足,能随缘 现相.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还没有动一念之前就是以真空妙有的状态存在.是真心为因,无明为缘而现万法.

永昌县19375813007: 如何理解"空" -
杜宗永瑞: 如何理解空? 佛法中的空,不等于“空无”,空无所有只是相空,佛法的空理,阐明的是“性空”,即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都无自性;而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假有的.因此,正确的空观,应与缘起论联系起来,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观察事物“自性空”的同时,亦要了解“如幻有”,防止落入恶取空与断灭见.正如经中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以中道妙解空观方是佛法正理.

永昌县19375813007: 佛何能测,人不易知.如空而往,知幻即离 什么意思?? -
杜宗永瑞: 佛何能测:(一切法)佛是怎么知道的(乃是如来果地上的知见), 人不易知:我们凡夫就不容易明白; 如空而住:我们所住的境界与空无二(不空而空,空而不空,空有不二) 知幻即离:知道是幻即离开,离幻(离妄想分别执著)是觉悟.

永昌县19375813007: 见犹离远,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复空是什么意思 -
杜宗永瑞: 原文: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复空注1:《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见的作用中,见到所见的事物之时,眼前所见的事物并非能见的自性;能见的自性,是远离所见的事物和能见的功能的,因为能见的自性,不是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注2: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著于内外一切法为空.注3:《宝积经》云:“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又,《中论·破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永昌县19375813007: 什么是空性? -
杜宗永瑞: 有两种,在世间法的范围内.一种叫空性,那叫断灭空.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和凡夫所说的.什么也没有的空,就说是空房子,真空含有无量德能.真空才是真实的存在,看到房子里没有人.一种叫空相,但还有空气存在,因此真空本身其实并不...

永昌县1937581300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色即是色,色即是不色什么意思 - --|| -
杜宗永瑞: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去理解?非常重要! 比如,这个“色”字,假如我们把它解释成“女色...

永昌县19375813007: 佛教中的空是什么意思?是指内心麻木或无所事事吗? -
杜宗永瑞: 这个问题,须弥山宗教众筹平台的须弥空师兄是这么回答的: 在佛经中,空可做十八种义.在《心经》中我们可以佛法中”缘生性空“去理解,万事万物乃是因缘聚合所生,我们要剖析万物的究竟实相,却是不可得,万物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比如房子可分为石头水泥、石头又可分为各种微粒、微粒又可分为分子、分子还可以继续分,到究竟,实际上是无法可得的,这个道理佛陀早证之; 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一旦诞生就是破灭的开始,不可能留得住,谓之无常,这也是缘起性空; 既然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便应不为人生虚幻而执着迷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