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控矿和赋矿构造特征

作者&投稿:景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矿区控矿构造~

石碌铁矿床位于海南岛西部近EW向昌江-琼海深大断裂和NE向戈枕韧-脆性断裂的交会部位的东南侧(图3-1)。矿区赋矿地层(主要为石碌群)和其内矿体主要受一轴向NW—SE向、局部倒转的复式向斜控制(图3-7b、图3-10a)。铁矿体、钴铜矿体即赋存在该复式向斜槽部及两翼向槽部过渡的部位(图3-10b,c)。该复式向斜向西扬起、收敛,向东南倾伏开阔(图2-9),自北而南,由北一向斜、红房山背斜和石灰顶向斜等一系次级褶皱组成,其中北一铁矿主要受北一向斜控制。此外,在该复向斜上还叠加有NE以至近SN向的次级横跨褶皱,并以在北一向斜中表现最为明显(详见第四章 )。因而该复向斜总体显示“S”形褶皱构造特征,即褶皱轴线平面上呈“S”形展布,轴面三维空间形态呈麻花状,褶皱中段轴面近于直立、西段轴面倾向NE、东段轴面波状起伏。

图3 - 10 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铁矿区构造地质图


图3-11 石碌矿区西部北一矿段至东部花梨山区段垂直剖面图(见图3-2 中A-A' 剖面)

伴随褶皱发生,断裂构造也较发育(图3-10),计有NW—NWW,NEE—EW及NNE—近SN向三组。NW—NWW组以F1,F20,F21,F22,F25,F30等断裂为代表;NEE—EW组以F26,F27,F5,F23等断裂为代表;NNE—近SN组以F19,F29,F32,F6,F7断裂及戈枕断裂等为代表。其中矿区最重要的北一区段矿体分布范围内以NNW及NEE(近EW)向两组断裂最发育,而矿区南部的NWW向F1断裂(图3-7、图3-10)则可能为一A贯矿区的主导矿构造;一系列近SN(NNW/NNE)向断层则不仅在矿区东部A截复向斜,而且使矿体沿走向或倾伏方向滑移,整体上则使矿体自西向东逐渐埋深(图3-11)。

(一)赋矿层位及容矿岩石特征
1.赋矿层位
前已述及,从震旦系到三叠系的各系中均有金矿化产出,但以三叠系最多,其次为泥盆系和二叠系。统计表明(图4-2),产在三叠系中的金矿床数约占本类矿床总数的一半,其中大型占80%,大中型占54%,特大型的全部,已探明储量占总储量的70%;产于泥盆系中的矿床占矿床总数的19.5%,其中大型占10%,大中型占26%,探明储量占总储量的14%;产在二叠系中的矿床约占矿床总数的17.5%,其中大型占10%,大中型占11%,储量占8%。产在上述三个层位中的矿床数占本类矿床总数的90%左右,储量占总储量的95%。同时目前已知的大型矿床全部产出在这三个层位中。

图4-2 产于不同层位的矿床综合对比图

1—矿床储量;2—特大型和大型矿床;3—大中型矿床;4—大中小型矿床
在不同地区,金矿的赋存层位虽有所不相同,但在同一地区,总是以某一层位为主,再辅以其他层位。如黔桂滇成矿区和川西北成矿区,赋矿层位以三叠系为主,其次为泥盆系或二叠系。湘中成矿区及南秦岭成矿区南带则以泥盆系为主。但在西秦岭南带由于处在复背斜和复向斜两个构造单位中,因此出现了两个主赋矿层位,在复背斜中以泥盆系为主,在复向斜中则以三叠系为主。
2.赋矿层的形成及特征
(1)赋矿层的基底为“扬子型双层基底”。其下层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组成,固结较强。上层基底由中-新元古界组成,岩石变质结晶程度较低、固结较弱,活动性较强,由其组成的含金建造,在地壳浅层成矿作用中,可通过基底断裂提供成矿物质。
(2)主赋矿层具有陆缘海过渡型沉积特征,主要形成于扬子陆块边缘的活动带,海西期-印支期拉张裂谷海槽,以及随后由碰撞聚合作用而产生的弧后拉张盆地或前陆海盆中。在这些海盆中,海底地貌变化大,浅水向深水过渡的斜坡带发育,浊积沉积、复理石或类复理石明显,同时有海底火山喷发和气液喷流的参与,易于形成初始浓集层及赋矿层。
(3)赋矿层通常是由物理化学性质差异的互层岩石组成,常见的如细碎屑岩、泥质岩与碳酸盐岩(不纯)互层,细碎屑岩与泥质岩的互层。这些差异主要是在含矿溶液运移和矿质沉淀过程中起流通与屏障作用。在不少矿床中,赋矿层往往就是矿源层(或孕育有矿源层),它们通常形成于深水滞流环境,并有海底气液喷流物质参与,沉积韵律发育,单层较薄,富含有机碳,同生沉积黄铁矿发育,金及其相关元素的丰度较高,浓集系数较大。
3.容矿岩石
容矿岩石种类较多,最主要的是细碎屑岩类,其次是不纯碳酸盐岩类和硅质岩类。统计表明,以细碎屑岩类为容矿岩石的矿床占矿床总数的三分之二,不纯碳酸盐或碳酸盐岩类和硅质岩类只占三分之一,而后者又少于前者。其中细碎屑岩类,主要是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板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板岩)等组成的一套岩石组合,有时可夹有少量薄层灰岩、泥灰岩和硅质岩。其矿物成分除陆源碎屑外,常含有碳酸盐、微晶石英、凝灰质和同生黄铁矿。这套容矿岩石常发育在浊流沉积、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中。
碳酸盐岩类多为不纯碳酸盐,即岩石中混有粘土质点、硅质及陆源碎屑(主要为粉砂级)等,往往成为泥质灰岩、硅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粉砂质泥灰岩等。并常过渡为钙质粘土岩、钙质粉砂泥岩等。层理比较发育,常组成中薄层组合。
硅质岩类多数为硅质板岩,其中炭质、铁锰质和泥质含量较高,并常有火山凝灰质物出现。
(二)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
1.大地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前已述及,扬子陆块边缘坳陷和周边陆缘活动带,从整体上控制了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分布,其中又以陆块西北和西南的陆缘和陆间印支褶皱带最为重要,几乎集中了所有大型和特大型矿床。成矿构造区的主要特征是:基底具有多层含金建造;显生宙以来处在地壳相对活动、特别是海西期-印支期受古特提斯构造活动影响较大地带;印支运动表现较强,基底断裂和浅层次构造变形明显;中-新生代受滨太平洋或新特提斯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较强。
2.深部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我国深层构造分别呈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个方向分带,由于两者交切而形成块状分布的深层构造格局,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即主要分布在其中的西南幔坳和东南幔隆过渡地带。从中国莫霍面深度来看,矿床主要分布在从西向东深度变浅的陡坡梯度带内,而且是陡坡局部隆起地段。其地壳厚度主要变化在38~56km之间。
地壳深部构造对浅部构造有重要影响,地壳深部陡梯度变化带的上部是地壳的活动地带,也是地壳挤压应力的主要集中带。在一定深度下,地幔隆起区的上部地壳可为隐伏岩体和地幔射气活动提供广阔空间,有利于形成构造岩浆水热体系,为成矿提供地热异常等条件。
3.褶皱构造及其控矿
(1)控矿褶皱的形成时间:大多数中型以上矿床产于印支褶皱层内,尽管有些地区赋矿地层时代较早,但主要褶皱都是在印支运动完成的。由于印支运动的挤压作用在地壳浅部表现强烈,因此与本类金矿浅部成矿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
(2)控矿褶皱特征及控矿:控矿褶皱均属地壳浅层构造,同时受基底断裂和古地貌的影响,因而常出现束状背斜与宽缓向斜相间,而背斜常呈带状斜列,此消彼长。控矿褶皱主要为穹隆构造,短轴背斜和线型褶皱的局部隆起。其中穹隆构造常与古隆起、海底岛链或交叉格状古断裂有关。
在褶皱过程中,层间滑动断裂、轴部虚脱构造发育。在褶皱后期沿短轴背斜翼部和轴部,或沿古隆起超覆不整合面发育有高角度纵断裂,并与深部基底断裂或构造滑脱面相通,成为含矿热液的活动空间。
金矿化主要发生在背斜轴部、两翼近轴部、背斜倾伏端,并具有高角度纵断裂切割或层间断裂发育地带。如紫木凼金矿产于灰家堡短轴背斜西端北翼,纵断裂与层间断裂的复合带内;戈塘金矿产于戈塘穹隆南翼,上、下二叠统之间的层间压扭性断裂带内;板其金矿产于纳板穹隆南翼的压扭性断裂下盘层间断裂带中;丫他金矿分布于磺厂短轴背斜南翼近轴部的两条高角度纵断裂之间;高龙金矿产于高龙穹隆周围硅化带中;金牙金矿位于凌云隆起东侧巴哈复背斜向东呈鼻状突起的倾伏部位;西秦岭拉尔玛金矿产于白龙江复背斜核部的高角度纵断裂带中。
4.断裂构造及其控矿
在陆块边缘活动带中,断裂构造发育,构成了地域内的重要控矿条件。按控矿断裂的规模、生成序次和控矿程度,可分为不同级别的控矿断裂,构成逐级断裂控矿特点。
(1)区域性深(大)断裂:在本类金矿的分布地域内主要有:古亚洲断裂系统的阿尼玛卿-玛沁-略阳断裂带、天水-唐藏-商南断裂带和临潭-山阳断裂带(呈近东西或北西西向展布);华夏断裂系统的狮宗-弥勒断裂带、宜春-柳州断裂带和醴陵-衡阳断裂带(呈北东向分布);特提斯断裂系统的理塘-甘孜断裂带、南丹-紫云断裂带和右江断裂带(呈北西向延长);龙门山断裂系统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西缘活动带内,断裂走向为北北东或近南北向。上述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和复合性强的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在前印支运动的拉张阶段,表现为沉积同生断裂,主要控制含矿建造、赋矿岩石组合的形成和分布;在印支运动期间以挤压和剪切为主,控制各成矿区的构造变形、成矿区(带)的展布以及在成矿中的导矿作用等。
(2)矿区断裂:包括矿区主干断裂及其派生的低序次断裂。它们共同组成矿区范围内的控矿构造网络。
主干控矿断裂,是与深(大)断裂或基底断裂有成生联系的次级断裂,多形成于褶皱期间,主要控制矿化带或矿体的分布及延伸。断裂多以高角度压扭性纵断裂和层间断裂为主,其分布常受褶皱部位、基底断裂和构造软弱带的制约,多产生在差异性岩层的接触面、沉积不连续界面、古隆起超覆界面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带等。矿体主要分布在挤压应力集中带,即挤压应力值的最大地带。
低序次断裂,是由矿区主干断裂派生的更次级断裂,包括主干断裂两侧的羽状断裂(裂隙)、层间裂隙、层间虚脱和岩石节理裂隙等。低序次断裂往往密集成群出现,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低压扩容地带,其方向常具有与主干断裂平行、垂直和斜交多组,显剪切、拉张和张扭性。在成矿作用中,主要提供矿体定位空间。
(三)金矿化特征
1.矿体特征
金矿体或矿化蚀变体受赋矿地层和控矿断裂的控制,其主要展布方向与挤压应力场有关。矿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矿体与围岩的关系:由于金矿物是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分布于容矿岩石(蚀变岩)中,因此矿体、矿化体和围岩之间无截然界线,三者常为渐变过渡关系,加之金在岩石中是作为微量组分,而且含金矿物粒度极其微细,宏观上常难以区别,因此矿体的圈定主要借助于化学分析,按工业指示而圈定。但在有的矿床中,由于控矿断裂挤压破碎较剧烈,蚀变、特别是硅化蚀变较强,形成诸如硅化(或硅质胶结)角砾岩带,因此围岩与矿化体之间界线清楚,但矿体与矿化体之间仍为过渡关系。
(2)矿体产状:矿体分布总体上与该区主构造线方向一致,并随主构造线方向的变化而改变。一些其他方向的矿体,多处于从属地位,是由同一应力场下的配套断裂控制所形成的。矿体的倾向比较复杂,不仅不同矿床之间表现不同,即使在同一矿床中也有变化。总体上看,矿体的倾向主要取决于控矿断裂的类型,当控矿断裂为层间断层时,矿体的倾向和倾角与地层基本一致。当控矿断裂为走向断层时,则矿体的倾向可与地层倾向一致或相反,但前者的倾角与地层不同。
(3)矿体形态:矿体形态多样,包括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脉状、板状、漏斗状及不规则状等。按照矿体的产状可分为“整合型”和“非整合型”,所谓“整合型”是指矿体的产状与围岩一致或基本一致,而“非整合型”是指切割围岩的矿体。“整合型”矿体多数呈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等,产在背斜核部受层间虚脱控制的矿体则呈鞍状。“非整合型”矿体多呈脉状、板状、漏斗状、透镜状等。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有膨胀收缩、分枝复合和尖灭再现等现象。
(4)矿体组合:在同一矿床中,常有多个矿体存在,它们常呈平行排列或雁行斜列。沿走向和倾向方向,矿体可反复出现尖灭再现现象,尤其是沿倾斜方向出现的向下斜列,可存在隐伏矿体。
2.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为了反映矿石的主要造矿矿物、造矿元素、生成条件及类型等,根据矿石的矿物成分按矿石建造对本类金矿划分为以下几种矿石类型:①金-黄铁矿建造,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黄铁矿,部分为白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铁白云石及粘土矿物等。本类矿石分布较普遍,但金品位一般较低。②金-毒砂-黄铁矿建造,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在不同矿区还含有少量砷黄铁矿、辉锑矿、辰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铁白云石及粘土矿物为主。此类矿石分布较广,常成为各主要矿床、特别是大中型矿的主要矿石类型,金品位一般较高。③金-辉锑矿-黄铁矿建造,金属矿物以黄铁矿和辉锑矿为主,不同矿区常含少量辰砂、雄黄、方铅矿、闪锌矿等。非金属矿物包括石英、铁白云石、方解石及粘土矿物等。其中辉锑矿在矿石中常呈细粒浸染状分布,在有的矿区中还出现有粗大柱状辉锑矿,但这种辉锑矿一般不含金,其与金矿化为非同期产物。此类矿石的分布仅次于上述几类,其金品位偏低,而且变化较大。④金-雄(雌)黄-黄铁矿建造,除黄铁矿外,雄(雌)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硫化物,高者可达工业品位。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方解石,或单以方解石为主。雄(雌)黄矿物虽然在本类矿床中分布比较普遍,但作为矿石类型则分布比较局限,仅见于坪定等少数几个矿床中。⑤金-辰砂-黄铁矿建造,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辰砂含量相对较高,多呈浸染状分布。此外还含有少量辉锑矿、毒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
除上述主要类型外,还有一些过渡类型矿石。
原生矿石在地表经改造而成为氧化矿石,一些硫化物转变为新的矿物,如褐铁矿、黄锑矿、臭葱石、黄钾铁矾等。同时在氧化淋滤作用下,一些易溶矿物流失,金被粘土矿物等的吸附而次生富集,使金品位在单位体积内相对提高,特别是由于“去碳”作用,使金矿物在选冶中不致因有机碳的阻挡而不易被氰化物萃取,从而成为易选矿石。
(2)矿物特征
根据对我国各主要矿床的统计,如果把沉积(及部分变质)期形成的矿物计算在内,矿石中矿物种类近70种(表4-1)。单就某一矿床而言,一般都在10种以上,多者达40余种,但与金有关的热液期矿物则为数较少,其特征如下:①金属硫化物含量较低,属贫硫化物型矿石。②矿石中最常见的矿物有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雌黄、辰砂、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粘土矿物、重晶石等,它们常以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含量出现在不同的矿床中。③矿物组成中,绝大部分属低温矿物组合,其中较普遍存在的毒砂均为低温条件下形成的。④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常在0.1%~0.5%之间。⑤有的矿区见有自然铝、自然砷、自然硫、自然铜、自然铁等单质矿物出现,有的可指示近地表浅成条件。⑥在矿石的金属硫化物中,主热液期黄铁矿、毒砂的含量常与金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3)载金矿物的标型特征
矿石中,特别是含金较高的矿石,常以主热液期的黄铁矿或黄铁矿-毒砂为主,不同矿区还配有辉锑矿、辰砂、雄黄等组成金矿化的标型矿物组合。
A.载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载金黄铁矿一般以细粒和微粒为主,呈疏密不等的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晶形以他形粒状为主,部分晶形较好者常为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和后两者的聚形。其中具有晶内环带结构的黄铁矿最有标型意义。
黄铁矿主成分硫、铁值与标准黄铁矿理论值相比,均有明显亏损,亏损部分可能被其他相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所补偿。微量元素主要富砷,其含量多数在1%以上,金、锑、铅、锌等含量高于普通黄铁矿,有的还含有较高的铊、硒、碲等。此外铜、镍、钴等元素的含量有向深部增加的趋势,钴镍比值小于1,硫硒比值在几万至十几万之间,两种比值介于沉积型和热液型黄铁矿之间。

表4-1 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石的矿物组成一览表

黄铁矿的晶胞参数较大,其中晶棱长一般高出普通黄铁矿0.05nm左右,可能是由于微量元素对主元素替代而膨胀的结果。
黄铁矿的热电性(测试样品多采自垂深200m以上的浅部),以空穴导型(P型)为主,其次为过渡型(NP型)。据丘洛和二人山矿区分别采自矿体上部、中部和深部(深度大于200m)的样品测试结果,上部以空穴型为主,中部以过渡型为主,深部以电子导型(N型)为主,并且向深部黄铁矿含金量有增高趋势(邵洁涟,1990)。
多数黄铁矿的热台爆裂频率较高,曲线峰形明显,常具有由主峰和次峰组成的多峰特点,表明黄铁矿的形成具有多阶段叠加。
B.与金有关的石英颗粒较细,常具隐晶-微晶结构,呈网脉状、细脉状和不规则团块状分布。颜色较杂,包括灰白、灰黑、桔红和斑杂色。常见显微裂隙、晶体错位、变形纹和波状消光等现象,表明这些石英形成于构造活动阶段。
石英中氧化铝和砷、锑、汞、钠、钾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氧化铝含量常在0.2%~2%之间,其中铝可参加石英晶格,取代硅氧四面体中的硅,配位不均衡部分常由钾、钠等元素补偿。
包裹体爆裂测定常出现沸腾包裹体群,并在同一矿物中出现两个阶段或多阶段的爆裂温度,表明矿物的形成与热液沸腾有关,并具有多阶段增长。此外矿物密度小,而晶胞参数较大。
C.载金毒砂,自形程度较高,晶形常呈针柱状、茅尖(锥)状、毛发状、放射状、鱼刺状和花环状等,有的呈细粒集合体,常可见到菱形自形晶的横断面。粒度较细,多在0.01~0.1mm之间。
与标准毒砂相比,在矿物主元素中,硫和铁含量较高,而砷含量较低,多余的硫和铁形成微粒黄铁矿,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于毒砂中。在微量元素方面,一般金、锑、铜、锌、铅等元素含量较高,有些还含有较高的镍、钴、硒、铋、碲等元素,钴镍比常在0.2~0.6间,表明物质来源与沉积岩有关。
D.与金有关的辉锑矿主要呈细粒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晶形为他形粒状、短柱状、针状、叶片状,或呈放射状连生。粒度较细,多数在0.05~0.25mm之间。微量元素以砷含量最高,其次为铜、铅、硒、铋、银、金等,金含量变化较大,最高达72.12×10-6(拉尔玛矿床)。在多数情况下,含金的辉锑矿矿物包裹体爆裂活度值较大,常在5000~10000之间,而不含金者的爆裂活度均小于5000。
E.与金有关的雄黄,常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度多数在0.05~0.8mm之间,常含有汞、锑、银、金等微量元素。在矿石中多呈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
(4)矿石化学组分
矿石的化学组分主要取决于容矿围岩和矿化蚀变程度,通过对各矿床矿石与围岩的化学组分对比,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A.矿石中造岩化学组分之和,即(SiO2+Al2O3+Na2O+K2O)+(CaO+MgO+CO2)的总量有所减少,但减少量较小,一般在5%左右,故其变化不大,可视为碳酸盐质-硅铝酸盐的等化学系列范畴。
B.矿石中不同化学组分变化较大,一般SiO2、Al2O3、K2O等有所增加。其中SiO2增加明显,特别是对原岩为钙质岩石的增加量较大;MgO、CaO的变化与原岩性质有关,而原岩为碳酸盐岩者明显减少,而原岩为硅铝质岩和硅质岩则有增加的趋势;Na2O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微量(成矿)元素金、砷、汞、锑等剧增。以上说明原岩经热液矿化蚀变后,带入了大量的二氧化硅,同时带入金等成矿元素。对CaO和MgO来说,在不同的原岩中分别发生带出和带入。K2O的增加和Na2O的减少则与粘土化作用有关。
C.氧化矿石与原生矿石相比,SiO2、Al2O3和Fe2O3的含量增加,CaO、MgO、Na2O、CO2和硫明显减少,金有进一步富集的趋势。
3.围岩蚀变
本类矿床都具有以低温热液为主的蚀变特征。常见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粘土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不同矿区还出现有重晶石化、地开石化、石膏化、菱铁矿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等。
蚀变分带不很明显,不同蚀变类型常相互叠加。但总的来看,蚀变中心相对较强,主要发育硅化、黄铁矿化、铁白云石化、粘土化。向外蚀变减弱,以绢云母化、方解石化、重晶石化等为主。
蚀变作用具有多阶段性,其总的趋势是,早期以硅化、绢云母化等为主,硅化表现为“面状”渗透,即所谓“硅质先锋”。主期在硅化的同时,以大量出现金属硫化物为特征。晚期则多以方解石化、雄(雌)黄化、重晶石化、石膏化等为主。

根据矿区地质调查、地质体产状和应变测量以及钻孔资料和地质勘查剖面的解译,发现石碌矿区矿体的产出主要受一轴向NW—SE向、局部倒转、且向NW翘起和闭合而向SE倾伏和开阔的复式向斜控制,该复式向斜自北而南可由保秀向斜、三棱山背斜、北一向斜、红房山背斜、石灰顶向斜等多个次级褶皱所组成,且它们的褶轴(LF1)均呈弧形弯曲,因而整体上该复式向斜显示一“S”形褶皱构造特征(图3-7b),即褶皱轴线平面上呈“S”形展布,轴面三维空间形态呈麻花状,褶皱中段轴面近于直立、北西段轴面倾向北东、南东段轴面波状起伏。矿区构造形态的形成可能与其北面的近EW向昌江-琼海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有关。根据矿区复式向斜轴面产状及形态,结合海南岛旋转构造体系分析(详见第二章 第二节 ),我们进一步认为整个矿区构造形态更类似于一旋转构造(图2-9),即以北一矿体为砥柱、以复式褶皱轴面为旋转面。

地球物理勘查(包括瞬变电磁法TEM和高精度磁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也证实了石碌矿区复式向斜构造赋矿特征(图4-26、图4-27)。而区域和矿区地质调查,以及地质勘查成果(图3-10、图4-13以及图4-16至图4-22),进一步揭示了铁矿体和钴铜矿体主要赋存在矿区复式向斜的槽部及两翼向槽部过渡的部位。

图4-26 石碌矿区E11勘探线瞬变电磁(TEM)电压剖面图和高精度磁测剖面(黑线)

从单个矿体的形态特征来看,虽然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严格控制,但矿体主要沿一组近EW向和NW—SE向的S-C组构产生;矿体形态则受一组追踪早期S-C组构发育的近EW向和NW—SE向X共轭剪张节 理控制。矿区所发育的多个方向的断裂构造对矿体也有重要的控制和/或改造特点。从矿区断层相互错开关系来看,其中的NW—NWW向断裂可能形成较早,多数显示左旋剪切性质,如北一露天采坑+60m标高采面东段所见(图4-1);而NE—NNE向断层可能形成稍晚,或与NW—NWW断层呈共轭镜像关系,但前者在活动晚期可能以张性为主,大量岩脉沿这些断裂的侵位就是一例证。另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来看,近SN(NNW/NNE)向的一系列断层如矿区东部F6,F32,F7等断层(图3-10和图3-11)也表现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特点,这些断层所穿过的地段除岩层表现强烈剪切变形、构造角砾岩发育、并有岩脉侵入外(图4-10、图4-11、图4-28a,b),它们不仅还在矿区东部A截复式向斜、使赋矿围岩和矿体为上覆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所覆盖,而且因断层的走滑整体使矿体向矿区东部滑落并使之自西向东逐渐埋深(图3-11)。此外,从矿区南部沿NW—SE向的F1断裂上盘所分布的铁矿体来看,矿体形态主要呈“S”形,且走向与F1断层基本一致,断层所经过的地段断层角砾岩也异常发育(图4-28c,d),而主要赋矿围岩———二透岩与石碌群第五层的界线则呈不规则状、港湾状,这种地质界线与石碌群其他各亚层之间的过渡界面完全不同,但与F1断层的出露界线重合。由此说明,石碌群第六层二透岩与第五层接触关系不能用沉积接触来解释。

图4-27 石碌矿区E11勘探线可控源(CSAMT)二维(data)反演电阻率断面图

图4-28 石碌矿区断层滑动及断层角砾岩野外照片

我们进一步对矿区枫树顶和枫树下矿段两剖面进行了大比例构造-地层测量(图4-29)。由图4-29可以看出,石碌群第六层二透岩与第五层石英绢云母片岩在产状上存在突变关系。第六层二透岩有自E向W、自地表至深部倾角变陡趋势,且倾向变化较大;第五层岩层产状也存在同样的变化特点,因而推测它们在深部可能构成一类似于扇状或箱状褶皱的构造式样。根据地层关系和运动学分析,指示了石碌群第五层自NE向SW滑覆于第六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大型呈NWW—SEE的滑移断层(即F1),并与矿区近SN向F6正向断层活动密切相关。上述特征均暗示F1断裂可能为一A贯矿区的层间滑脱断层,对成岩作用和成矿作用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矿区南六到枫树下、枫树顶一带的铁矿体在垂向上有可能延伸更深、因而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图4-29 石碌矿区枫树顶、枫树下矿段构造-岩性剖面图(a)枫树顶矿段;(b)枫树下矿段

根据区域和矿山地质调查、钻孔勘查和综合分析,石碌矿区矿体的产出特征及其主要控矿和赋矿构造特征可总结如下。

1)整体上,铁矿体如北一矿段主要沿一组NW—SE向的构造面理(即剪切带内面理Ss)产出,其次是沿一组近EW向构造面理(即糜棱岩面理Sc)发生,而晚期所发育的一对NWW—SEE或近EW向和NW—SE向X共轭剪张节 理则导致铁矿体旋转变形及其内方解石脉的发育,因而平面和垂直上矿体呈“S”形或反“S”形透镜体分枝尖灭,推测它们在深部可能连成一体,状如“锅底”;应力椭球体初步分析,晚期的X共轭剪张节 理的形成可能与近SN向挤压或近EW向剪切旋转变形有关。

图4-30 石碌矿区二透岩底板等高线分布趋势图

2)铁矿体的主要赋矿围岩为条带状二透岩(即角闪岩质铁英岩),其次为铁质砂岩、铁质千枚岩,且两者主要呈突变关系、走向近一致(NW—SE向),反映其形成与构造面理密切相关;但在剪切断裂带附近,还出现以富矿体为对称中心向两侧由富铁矿向贫铁体(即含石榴子石条带和绿帘石蚀变的二透岩)、强硅化含铁二透岩、含铁二透岩过渡。特别是,赋存于贫铁矿中的条带状石榴子石呈香肠状、囊状和无根钩褶皱,表现出强烈的塑性流动变形和压扁拉长,但整体产状与贫铁矿体构造面理基本一致,即NW—SE向;而当间隔劈理出现时,贫铁矿中局部也有富铁矿出现,这一现象在北一矿体最为突出,目前E11,E12,E13,E14等勘查线钻孔也均揭示该地质规律。上述特征,不仅反映富铁矿体的形成与剪切构造变形密切相关,而且反映剪切构造变形过程还引起了含矿变质流体的形成,导致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

3)钴铜矿体主要赋矿围岩为白云岩、二透岩化白云岩或白云岩质铁英岩、二透岩,且与剪切构造变形也有密切关系。矿体主要沿一组NW—SE向和近EW向的S-C组构发生,但整体上沿NW—SE向的剪切面理Sc产出,并显示旋转变形、拉伸线理、层内剪切褶皱和无根钩状褶皱等特征;晚期一对NW—SE向和近EW向共轭X剪张节 理则控制了钴铜矿体“S”形或反“S”形透镜体形态,系追踪早期S-C组构发生。

4)铁矿体、钴铜矿体的产出特征还反映剪切构造变形过程同时相伴有多期热液活动。因多期构造和多期热液活动的影响,其中的钴铜矿体或沿裂隙充填呈脉状、网脉状、放射状及不规则状,或呈胶状角砾型矿体等,而铁矿体则主要呈角砾状。

5)通过以往勘查线剖面图如北一矿段还发现,上部铁矿体和下部钴铜矿体均显示揉皱变形、蛇形弯曲特征,进一步揭示两者具有同构造成矿特点。

6)同构造变形和热液活动形成富矿体时期,是与岩浆活动分不开的,如矿区内一系列晚期脉岩呈“S”形或反“S”形沿NNE、NE向断裂、或者是不同岩性界面侵入,进一步揭示这些断层在活动晚期具张性特征。

7)矿区主要赋矿围岩———二透岩底板等高线分布表明(图4-30),二透岩埋深有自NWW向SEE、自NE向SW和自SE向NW逐渐变深的趋势,但最深处位于北一向斜轴向东的F6与F32断层之间及其两侧,可能暗示系NNE—SSW或近SN向挤压和NW—SE或NE—SW伸展联合控制的结果;此外,二透岩顶板等高线分布趋势也表现同样的特点(图略)。




西矿带构造成矿控矿规律与预测
3)西矿带诸多NE、NNE组扭性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第三期之后,相当于红河断裂带自中新世后发生右行走滑阶段出现引张并赋矿;4)区域地球物理判明的深部构造是本区控矿的主要条件,广泛存在的深部EW向构造,是吴底厂横断层成矿控矿并导致成为矿带矿化元素分段集中的原因;5)吴底厂穹窿构造东侧矿化分布...

矿床地质特征
金矿床赋存于沿上述地区发育的寒武纪—三叠纪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中,其中以含碳钙质粉砂岩是最佳赋矿围岩。许多矿带定位于易矿化岩石单元与高角度正常断层相交切的位置(图2-3)。Teal和Branham(1997)指出,卡林型金矿的控矿因素主要是4个方面:①古大陆边缘地壳薄弱部位长期活动带,主断层发育;②地壳减薄的区域性构造...

控矿构造及其控矿规律分析
4.5.2 主要容矿断裂发育古构造应力场分析 根据小秦岭金矿田容矿断裂研究成果,将矿田内的容矿断裂分为2类:一类演化历史较长,早期为韧性剪切带,后期基本上沿原剪切带发育了脆性剪切面。这类断裂一般规模大,切割深,断裂面波状起伏特征显著,是成矿的良好场所,该区的大型矿床均产于这类容矿断裂中。第二类容矿断裂...

成矿地质条件、构造特征与典型矿床对比
将吉林延吉五凤金矿床和五星山金矿床上述地质和成因特征与明矾石-高岭石型(高硫化型)和冰长石-绢云母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表4-10),五凤金矿床和五星山金矿床在形成时代、地质特征、控矿构造、赋矿围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环境等方面,...

控矿地质条件
5.3.2.1 控矿地层 (1)矿源层:鲁西新太古代绿岩带由泰山岩群组成,矿田内主要出露山草峪组,主要岩石的金含量为:黑云斜长片麻岩5.9×10-9(n=45)、长英质片岩7.04×10-9(n=17)、斜长角闪岩8.2×10-9(n=5)。这暗示成矿组分可能主要来源于泰山岩群。(2)赋矿地层:铜石地区...

成矿系统矿化组合及成矿特征
由于在不同空间,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差异,该成矿系统中的金矿床可分成3种类型(邹光富,1993):① 产于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型金矿;② 产于脆性—韧性剪切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③ 产于火山碎屑沉积岩中的构造碎裂岩型金矿。 此外,在第四纪阶地及河漫滩中还广泛分布有砂金。 1.糜棱岩型金矿 该类矿床以嘎拉金...

成矿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
硅化岩型金矿化构造控矿特征极为明显:矿点、矿化点皆位于基底断裂附近或旁侧,基底断裂可视为控矿的热液通道;次级断裂的存在和发育,特别是顺层或微切层的或层间滑动构造发育部位,构成成矿最为有利地段。研究表明,硅化岩型金矿矿化体内或附近常常发育一些顺层或微切层的层内或层间滑动构造(图4-2...

构造控矿因素
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导矿和赋矿(或容矿)作用两方面。 1.导矿作用 根据矿区构造演化发展及矿床(体)分布情况,本文对导矿构造仅作如下推断:本区主要导矿构造为成矿期发育或活化的南北向左行韧性剪切带,在地表或浅部表现为南北向左行走滑断裂。从现有资料分析,区内导矿构造至少有两条:一条位于岩体中心,是...

矿石类型及其特征
图4-13 阿希金矿区矿石、赋矿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 阿希金矿床矿石结构构造,尽管其形成作用不尽一致,但总的看较为简单,以半自形—他形显微-细粒结构和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按其成因以及与黄铁矿等金属矿物的关系,可进一步分为由胶体和重结晶作用、热液充填和交代作用、应力作用以及表生作用形成的4类矿石结构...

成矿控矿构造
此外,白秧坪矿区内还有碎屑岩容矿的似层状铅锌银矿床和红层砂岩型铜矿出现。作为中—新生代的走滑拉分盆地,其区域构造成矿条件在三江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占有独特位置,成矿条件极好。在构造成岩成矿概念上,区域成矿控矿构造分析包括区域构造对成矿建造生成与改造的诸多方面。但本节仅以白秧坪重点矿...

璧山县17225772505: 什么是控矿条件 -
高秦浦乐: 构造地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地壳或岩石圈内各种变形的几何体、组合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构造形成的地质背景、力学条件及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机制;研究构造的形成序列及演化历史.控矿构造特征:按成矿构造规模、级别、作用等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矿构造——导矿构造、二级控矿构造——储矿、容矿构造,构造背景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大地构造背景是矿床形成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它决定了成矿物质来源、深度、元素种类、成矿类型及矿床时空分布.

璧山县17225772505: 矽卡岩矿床及其控矿因素是什么? -
高秦浦乐: 概念: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由于含矿气水热液发生复杂的交代作用而形成接触交代岩(矽卡岩)及矿床,这种矿床被称为接触交代矿床,或称为矽卡岩矿床.控矿因素:1.岩浆岩条件:与矿床形成有关的岩浆岩种类...

璧山县17225772505: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主要地质特征? -
高秦浦乐: 铜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是: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其他较少.矿床成因类型有:1、岩浆岩成因的斑岩型铜矿:主要产于斑岩体及其围岩之中,主要地质特征有:靠近外围有特征标志层-青磐岩化,品位普遍较低,一般小于1%,但...

璧山县17225772505: 对于矽卡岩矿床来说,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是 -
高秦浦乐: 断裂常常构成矿体的边界,背斜构造轴线与岩体接触断裂带相交部位常成为主矿体的厚大富集地段,岩体接触断裂带严格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与规模

璧山县17225772505: 编写一份地质详查报告有哪些要求以及编写格式 -
高秦浦乐: 固体矿产详查报告编写提纲 提纲, 固体, 矿产, 编写1、绪论 1.1 工作目的任务 列出任务书或委任书的文号,并说明任务要求.1.2 位置、交通 说明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辖区、工作范围、面积、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及主要城镇...

璧山县17225772505: 变质矿床的形成、作用和类别(三千字左右) -
高秦浦乐: 变质矿床-基本概念 变质矿床是指在变质地区,因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使成矿物质富集而形成的矿床,以及原有矿床经受强烈的区域变质,成为具有另一种工艺性质的矿床.由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在遭受变质作用时,由于地质...

璧山县17225772505: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铁矿 -
高秦浦乐: 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之一.矿床成因类型典型,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矽卡岩型铁矿床之一,也是“大冶式”铁矿床的命名矿床. 大冶铁矿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坪大冶台褶皱带内的太子庙褶束的西北...

璧山县17225772505: 铁矿资源类型是什么 -
高秦浦乐: 铁矿资源类型如下:(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

璧山县17225772505: 矿床成因的研究方法 -
高秦浦乐: 首选,要填好矿区地质图,分辨出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矿化蚀变.在剖面上查明矿体受什么控制(断裂、褶皱、岩体、地层).其次,系统地采集标本、薄片、光片(矿体) 包裹体片(少数))、挑单矿物、对全岩或单矿物作化学分析(主量、微量、稀土、同位素).第三,收集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 第四,对矿区蚀变带进行详细划分,蚀变对围岩的影响,什么物质带入、什么物质带出;蚀变与矿化的关系;蚀变发生时的物理化学条件;蚀变的矿物特征(标型:形态、成分、物性特征);成矿期次的确定.对于热液矿床,最好的话能做出流体运移路径.与岩浆有关的矿床要研究岩浆分异过程、揭顶时间. 最后,室内综合研究. 大致就是这些,具体矿床具体分析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