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的现状

作者&投稿:照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土地荒漠化总体状况~

( 一) 中国荒漠化土地总体规模
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数据,200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5%,分布于18个省(区、市)的498个县(旗、市)。其中,新疆、内蒙古和西藏3个自治区的规模较大,面积分别为107.2万km2、62.3万km2和43.3万km2,分别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总量的40.8%、23.7%和16.5%。荒漠化土地面积在10万km2以上的省份还有甘肃省和青海省,面积分别为19.3万hm2和19.2hm2,均约占全国总量的7.3%。上述5省份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量的95.3%。陕西、宁夏等其他13个省(区、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2万km2,占全国总量的4.7%(图2-7)。
(二)中国荒漠化土地总体结构
荒漠化土地结构显示(图2-8),中国的轻度荒漠化土地、中度荒漠化土地、重度荒漠化土地、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6302.2万hm2、9851.5万hm2、4333.6万hm2和5864.0万hm2。其中,中度荒漠化土地比例最大,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7%;其次是轻度荒漠化土地、极重度荒漠化土地,比例分别为24%和22%;重度荒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小,为17%。

图2-7 中国荒漠化土地在各省(区)的分布


图2-8 中国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结构图

(三)中国荒漠化土地总体布局
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部等地区。从气候条件来看,74.12%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8.63%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二者总计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2.75%;另外,10.48%分布在湿润地区,6.77%分布在半湿润地区。从地形条件来看,49.29%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海拔1000~2000m的中山地区;13.15%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海拔2000~3000m的高中山地区;28.30%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海拔大于3000m的高山地区;6.40%分布在500~1000m高程区,只有2.85%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荒漠化土地有40.70%分布在0°~1°坡度区,32.71%分布在1°~2°坡度区,23.67%分布在2°~6°坡度区,只有2.93%分布在6°以上坡度区。从热量条件来看,24.26%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积温2000℃以下地区,19.34%分布在积温2000~3000℃的地区,29.67%分布在积温3000~4000℃的地区,21.75%分布在积温4000~5000℃的地区,4.98%分布在积温大于5000℃的地区。从降水条件分析,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年降雨量100mm地区,占40.05%;31.01%分布在100~200mm降雨带内,24.90%分布在200~400mm降雨带内,只有4.04%分布在大于400mm降雨带内。随降雨量的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呈现逐步增加态势。

  杰成凯:我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荒漠化治理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重点地组织群众开展以植树种草为主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开展了沙漠考察;1958召开了全国治沙会议。自1978年以来,陆续启动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防沙治沙、“三北”(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程。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府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1和1993年国务院又先后在甘肃兰州市和内蒙古赤峰市两次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批复了《1991—2000全国治沙规划要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组织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加速治理荒漠化土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了系统整合,整合为六大重点工程。其投资之巨、建设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都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草原、铁路公路沿线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国土保护力度,实施了《八七扶贫计划》,对包括荒漠化问题在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治理。

  同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各级政府协调机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大纲;为防治荒漠化制订了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大力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中国防治荒漠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林业局2005年6月14日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地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破坏大于治理”的状况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绝大部分省区治理面积大于破坏面积,全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但我们对荒漠化的形势估计不能过于乐观,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客观的讲,由于退化土地生产力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所以我们不能把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了一些植被,就等同于荒漠化土地减少了。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事实上是由于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形成的。应该说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非常初步的。

  我国荒漠化治理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为:治理形成的植被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于2005年9月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荒漠化这一“顽症”必将被“治愈”。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义务,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相关义务,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3.62%;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7.18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6.86%;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1.4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52%。

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3、荒漠化程度现状。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3.11万平方公里, 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94%;中度为98.53万平方公里,占37.38%;重度为43.34万平方公里,占16.44%;极重度为58.64万平方公里,占22.24%。

4、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6万平方公里,62.24万平方公里、43.35万平方公里、19.35万平方公里、19.17万平方公里、2.99万平方公里、2.97万平方公里、2.32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

(二)沙化土地现状

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41.16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3.66%;半固定沙丘(地) 为17.88万平方公里,占10.28%;固定沙丘(地)为27.47万平方公里,占15.79%;戈壁为66.23万平方公里,占38.07%;风蚀劣地(残丘)为6.48万平方公里,占3.73%;沙化耕地为4.63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66%;露沙地面积为10.11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81%;非生物工程治沙地面积为96平方公里(图1-5)。

2、各省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3万平方公里、41.59万平方公里、21.68万平方公里、12.56万平方公里、12.03万平方公里、2.40万平方公里、1.43万平方公里、1.18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6.28%;其它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占3.72%。

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临界于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虽然目前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

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8.08万平方公里、4.81万平方公里、4.20万平方公里、2.58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93.13%。

从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看,主要以草地为主,占68%,其次为耕地,占23%,其它利用类型土地占9%。

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

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673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52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增加930平方公里。

2、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07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1.73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17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1.42万平方公里。

3、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16059平方公里,新疆减少14226平方公里,河北减少402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32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900平方公里,陕西减少125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772平方公里,吉林减少23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149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

1、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15651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3265平方公里。

2、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等27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95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836平方公里,山西减少782平方公里,山东减少380平方公里,四川减少375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54平方公里,江苏减少227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08平方公里。

(三)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

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为四种类型:

1、上次就已好转本次继续好转的区域。包括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区,表现为沙化面积逐渐减少,植被盖度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

2、上次扩展本次变为好转的区域。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上次扩展剧烈目前扩展趋缓的区域。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应急输水和治理,局部范围植被开始恢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

4、上次扩展本次仍在继续扩展的区域。主要包括甘肃民勤绿洲、三江源头、黄河首曲等地区。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干旱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

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沙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

1、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治理形成的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还较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2、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

3、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4、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五滥”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四、荒漠化和沙化好转的原因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1、启动实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内陆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有关防沙治沙的工程项目。自2001年以来,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2万公顷,为实现沙化土地整体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治沙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顺利进行。

3、坚持科学治沙。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生物、农艺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人工恢复与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相结合。同时加大对现有100多项适用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4、降水相对偏多,有利植被恢复。近几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相对偏多,较常年增加3-5成,对于植被恢复和人工治理成效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防沙治沙的对策与措施

1.认真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2.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健全标准体系,狠抓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搞好检查验收,加强成果管护,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3.创新体制机制。实行轻税薄费的税赋政策,权属明确的土地使用政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4.强化依法治沙。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防沙治沙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体制,以点带片,以片促面,构建防沙治沙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的新格局。

7.健全荒漠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8.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作用,齐抓共管。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国家林业局

二OO五年六月

前 言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义务,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相关义务,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3.62%;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7.18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6.86%;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1.4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9.52%。

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3、荒漠化程度现状。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为63.11万平方公里, 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3.94%;中度为98.53万平方公里,占37.38%;重度为43.34万平方公里,占16.44%;极重度为58.64万平方公里,占22.24%。

4、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6万平方公里,62.24万平方公里、43.35万平方公里、19.35万平方公里、19.17万平方公里、2.99万平方公里、2.97万平方公里、2.32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

(二)沙化土地现状

截止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

1、各沙化土地类型现状。流动沙丘(地) 面积为41.16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3.66%;半固定沙丘(地) 为17.88万平方公里,占10.28%;固定沙丘(地)为27.47万平方公里,占15.79%;戈壁为66.23万平方公里,占38.07%;风蚀劣地(残丘)为6.48万平方公里,占3.73%;沙化耕地为4.63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66%;露沙地面积为10.11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5.81%;非生物工程治沙地面积为96平方公里(图1-5)。

2、各省区沙化土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8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74.63万平方公里、41.59万平方公里、21.68万平方公里、12.56万平方公里、12.03万平方公里、2.40万平方公里、1.43万平方公里、1.18万平方公里,8省(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6.28%;其它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占3.72%。

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现状

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造成的临界于沙化与非沙化土地之间的一种退化土地,虽然目前还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显的沙化趋势。

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31.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32%。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4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8.08万平方公里、4.81万平方公里、4.20万平方公里、2.58万平方公里,其面积占全国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的93.13%。

从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看,主要以草地为主,占68%,其次为耕地,占23%,其它利用类型土地占9%。

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一)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

1、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673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525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增加930平方公里。
2、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07万平方公里,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11.73万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3.17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1.42万平方公里。

3、各省区荒漠化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16059平方公里,新疆减少14226平方公里,河北减少4029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32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1900平方公里,陕西减少1257平方公里,辽宁减少772平方公里,吉林减少231平方公里,山西减少149平方公里。

(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与1999年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

1、沙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流动沙丘(地)减少15651平方公里,半固定沙丘(地)减少23098平方公里,固定沙丘(地)增加33265平方公里。

2、各省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等27省(自治区、直辖市)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减少4882平方公里,河北减少959平方公里,甘肃减少836平方公里,山西减少782平方公里,山东减少380平方公里,四川减少375平方公里,宁夏减少254平方公里,江苏减少227平方公里,陕西减少208平方公里。

(三)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区域

与199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为四种类型:

1、上次就已好转本次继续好转的区域。包括科尔沁沙地、宁夏平原、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区,表现为沙化面积逐渐减少,植被盖度增加,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

2、上次扩展本次变为好转的区域。包括浑善达克沙地、河北坝上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沙化扩展趋势得到遏制,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3、上次扩展剧烈目前扩展趋缓的区域。包括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地区。这两个地区通过应急输水和治理,局部范围植被开始恢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态势得到一定缓解,但离完全恢复还有很大差距。

4、上次扩展本次仍在继续扩展的区域。主要包括甘肃民勤绿洲、三江源头、黄河首曲等地区。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干旱的共同影响,这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继续扩展,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

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破坏大于治理”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沙情,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总体形势仍然是很严峻的。

1、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治理形成的植被刚进入恢复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还较大,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还比较差,生态状况还很脆弱。植物群落恢复到稳定状态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2、防沙治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全国目前还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的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好,极易变成新的沙化土地。

3、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的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4、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滥放牧、滥开垦等“五滥”行为在部分地区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四、荒漠化和沙化好转的原因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1、启动实施了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内陆河流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有关防沙治沙的工程项目。自2001年以来,年均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92万公顷,为实现沙化土地整体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了以《防沙治沙法》为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制定实施了《防沙治沙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了《草原法》,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治沙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顺利进行。

3、坚持科学治沙。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采用生物、农艺和工程措施综合治理,人工恢复与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相结合。同时加大对现有100多项适用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4、降水相对偏多,有利植被恢复。近几年来,西北干旱区降水相对偏多,较常年增加3-5成,对于植被恢复和人工治理成效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防沙治沙的对策与措施

1.认真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落实规划任务,制定年度目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2.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落实工程建设责任制,健全标准体系,狠抓工程质量,严格资金管理,搞好检查验收,加强成果管护,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3.创新体制机制。实行轻税薄费的税赋政策,权属明确的土地使用政策,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利益分配政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4.强化依法治沙。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6.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探索防沙治沙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体制,以点带片,以片促面,构建防沙治沙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的新格局。

7.健全荒漠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8.发挥各相关部门的作用,齐抓共管。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中国对荒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沙质荒漠化方面。
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第二次国土沦丧

这是因为环境被破坏的关系,地球沙漠化了
去查查环境的资料吧


中国荒漠化总面积有多大
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沙区和岩溶地区的生态状况整体得到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累计完成了1097.8万公顷的防沙治沙任务,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到160万公顷。此外,还建立...

中国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规模与布局
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在0°~1°坡度区占41.36%,在1°~2°坡度区占39.20%,在2°~6°坡度区占18.70%,6°以上坡度区占0.73%。热量条件上,14.69%的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分布在积温2000℃以下地区,15.72%在积温2000~3000℃地区,17.40%在积温3000~4000℃地区,40.76%在积温4000~5000℃地...

中国荒漠化的现状
1. 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3.62%;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7.18万平方公里,占36.86%;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51.44万平方公里,占19.52%。2. 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

中国沙漠化严重到什么程度了
宁夏回族自治区1983年比1961年沙漠化土地扩大了2666.71平方公里,且风蚀深度达3至5厘米,耕作层内细粒物质损失1至30%,地表变得粗糙,沙丘堆积,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即便是在几十年前沙漠化不显著的地区,如今也出现了沙漠化问题,或沙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沙漠化问题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威胁...

目前中国土地沙漠化现状如何?为什么土地沙漠化问题如此难解决?_百度...
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荒漠化土地中,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达160.7万平方公里。自70年代以来,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扩大约2460平方公里。中国的荒漠化类型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60.7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

中国沙漠化面积在逐年减少吗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沙化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到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连续10年保持净减少,第五次监测期内年均减少达1980平方公里。宁夏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全区治沙造林0.2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的11.9%提高到最新的12.63%。形成...

中国应对荒漠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1. 中国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展,并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2.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即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防护林体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同类工程,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东移。3. 中国的科研人员参与了多个国际荒漠化防治项目,如利比亚海岸公路和沙漠公路的风沙...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其面积已占据了陆地总面积的惊人比例,达到了27.3%。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这一趋势带来了显著的后果,尤其是沙灾问题的加剧。从50年代的5次强沙尘暴事件,发展到90年代的显著增加,达到了23次之多。这些沙尘暴的...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是怎样的?
一、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沙漠化的主要成因可分为两类,即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自然成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整个大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沙漠化的发展;还有就是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干旱导致的沙漠化。人为成因就是我国人口压力持续增长,导致乱砍乱伐普遍现象的存在,造成植物破坏,从而导致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沙漠变绿洲的奇迹都有哪些,变成绿洲的沙漠如何了?
我国的许多沙漠都开始出现绿色点缀,每年的生态都在得到极大的改善,动物、植物甚至濒临灭绝的品种也已经开始重新焕发活力。如今,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已经达到了逆增长,每年递减的沙化土地为1980平方公里。在整个世界的荒漠化中,中国可谓是大放光彩,而这条道路,还将继续走下去。

咸丰县13355712944: 我国沙漠化的情况是什么?需要一分调查统计表 -
侨旭异山:[答案]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华北北部,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إ 荒漠化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专家估...

咸丰县13355712944: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如何?大神们帮帮忙 -
侨旭异山: (一)荒漠化土地现状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

咸丰县13355712944: ...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大,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等多个省(区、市),所面临的生态及经济问题十分严峻.读“中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回答第19~20小题.... -
侨旭异山:[选项] A. 降水量减少 B. 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C. 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D. 农民进城、土地抛荒

咸丰县13355712944: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 -
侨旭异山:[答案] 1.B2.D 分 析: 1.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故A错误;结合图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B正确;图示山西、河北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在400 mm以上,C错误;长...

咸丰县13355712944: 中国当前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吗?
侨旭异山: 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口达到4亿,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多亿元.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国的荒漠化面积持续缩减、生态功能增强,荒漠化防治工作成果显著.然而,我国依然是全球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超过26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超过170万平方公里,还有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荒漠化治理仍是一场持久攻坚战,聚美天下旗下的[comfort zone]舒适地带,近来就与阿拉善SEE基金会共同发起“百万平梭梭林”公益项目,助力荒漠化防治.

咸丰县13355712944: 有没有一些例子来证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啦,什么什么的.可以说环境越来越严峻神马的但是要例子例子! -
侨旭异山:[答案] 沙漠化困扰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草原和森林以空前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的趋势正从各个方向向人类生命区推进.沙漠化正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担忧.全球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00万公...

咸丰县13355712944: 现在我国沙漠治理情况?继续恶化,还是有所好转,采取哪些政策了吗? -
侨旭异山:[答案] 局部得到控制,总体上还是继续恶化! 1、沙漠化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网站上的介绍: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

咸丰县13355712944: 中国的沙漠现在呈扩大趋势还是缩小了?
侨旭异山: 中国宣布已成功地放慢沙漠侵蚀农场和土地的速度,但是对于一个三分之一面积已被沙土覆盖的国家来说,问题仍很严重. 中国官员表示有信心2008年奥运会不会受到沙...

咸丰县13355712944: 我国土地沙漠化情况 -
侨旭异山: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

咸丰县13355712944: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4... -
侨旭异山:[答案] (1)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沙漠、戈壁等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西北地区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和湖泊干涸、耕地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