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作者&投稿:王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弟子规中的故事 (短一些)~

1、孔融让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也不捡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情!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却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你还有个弟弟,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小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的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面让哥哥,下面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很老很老了,可一直讲到现在。

2、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扩展资料: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弟子规
百度百科_孔融让梨
百度百科_孟母断机

弟子规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 义 轻 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 礼 的 子 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易解】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故事】粗 心 的 司 机  
刘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
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
接着孔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
松一口气。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
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
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父母的影子
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
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到
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
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
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
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
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
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
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

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
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
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子路说:
「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

董遇巧用三余
(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
魏国
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
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
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
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
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
(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
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
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
“织布要一寸一寸
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
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
大师。

郯子鹿乳奉亲
(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
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
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
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
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卧冰求鲤
[
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
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
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
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
(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
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
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原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
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
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闵子骞谏父
[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
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
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
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
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
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
"母在子单,母去三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
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
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
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
"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亲尝汤药
(亲有疾„„)

原文:
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
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都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
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
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
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
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
,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
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
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晏婴使楚
(行高者„„非貌高)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
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
“我是前来访问的,
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
”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
了。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
“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
”晏婴回答说:
“我国派人出访有一
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
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齐桓公的教训
[
不亲仁无限害
]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
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
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
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
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
开方为了讨好桓公,
15
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

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
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

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
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纸上谈兵
[
但学文不力行
]
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
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
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
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
40
万大军全军覆没。

啮指痛心

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
时候,必定有酒有肉。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他的父亲生平喜
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
人来了。
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
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
不知所措,
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
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母子同心,无时不
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
。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
,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拾椹异器
[
亲所好力为具
]
蔡顺丧父,世乱岁荒。奉母,赤黑分筐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
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
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陆绩怀橘
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
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
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
"
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
谅!
"
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
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

三国时期,在吴国吴县(今上海松江)有一位学者叫陆绩。他小时候非常孝顺,事事以父母为先,得到
了乡邻的交口称赞。

陆绩六岁时,曾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悄悄地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
到了离开的时候,陆绩和父亲一起躬身拜谢袁术,突然,三个橘子“咚咚咚”地滚落到地上。袁术一看,便
嘲笑问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往怀里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诚恳地回答:“我母亲喜欢吃
橘子,我想拿回去请母亲尝尝。”袁术见他答得真诚,而且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觉得十分惊奇。

陆绩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勤奋好学。他长大成人后,曾撰写《浑天仪说》
,作《浑天图》
,注释《易经》

成为一个通晓天文、历算,博学多识的人。

*********************************************************************************************
****
戚继光出身于时代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戚景通晚年得子,因此对戚继光十分
钟爱,但教子极严。

戚继光定亲时,女方送来一双昂贵的绣鞋,戚继光爱不释手,母亲便让他拿去穿。戚继光于是穿上绣鞋
到书房见父亲。戚景通一见,便皱起眉头说:“绣鞋虽小,但如果你贪慕虚荣之心不改,将来当了将军又如
何不爱财不贪污呢!”戚继光红了脸,脱下绣鞋说:“孩儿知错,这鞋我绝不再穿。”

父亲又问他:“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戚继光答道。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对,你要牢记此话,刻苦用功,将来为国立功。”

从此,戚继光牢记父训,一生勤俭节约,为国尽忠,终于成为明代抗击倭寇入侵的民族英雄。

*********************************************************************************************
****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一生显贵,名扬天下。但物质条件越好,他就越注意孝顺母亲。

黄庭坚从小有个习惯,即每天清晨起来后,先到母亲房中问安,然后亲自为母亲洗涤便盆。后来他做了
官,母亲身边也有人服侍,但他依然如故,从不假手他人,冬去春来从不间断。有人不解,问他说:“你已
是朝廷命官,老人家也有人服侍,怎么还做这些粗活?”黄庭坚说:“一个人无论当了多大的官,在父母面
前永远是个孩子。如果没有父母,哪有我们?我这样做,表示我的一切都是父母赐的,并不能因为地位的改
变而改变。”

一席话说得对方连连称是,叹息说:“山谷先生不愧是真孝子,天下少有啊!”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黄庭坚侍奉母亲尽心竭力,为后世人所称道。

从前,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弟子规的小故事

鹿乳奉亲




子规意象的含义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

子规的传说是从哪来的???
杜鹃啼血猿哀鸣”,其情景凄苦万状;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抒写诗人内心极度的哀怨;秦少游《踏莎行》中也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声斜阳暮”,意境也颇为凄清,另外还有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

从“我去你留,两个秋”看夏目漱石与正冈子规
他们的诗词对话,如子规的“方啖一颗柿,钟声悠婉法隆寺”和漱石的“鸣钟别去,银杏惊落建长寺”,在文学的篇章中交织成一幅深情的画面。子规对柿子的热爱,成为了漱石笔下永恒的记忆,而漱石的才情也在子规的遗憾中愈发璀璨。这个故事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两个文学巨匠在生活与创作中的碰撞与交融。

子规是什么鸟?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人们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古诗中子规的意象有哪些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

...社会《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布谷鸟”的具体故事?谢谢!
关于布谷鸟的传说我给你搜到三个:1,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2,海南民间故事:从前,一座小山村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其中的一户,双亲因故过世,只留下年幼的两个小孩子。从此,兄弟俩相依为命。家里...

子规鸟名称的由来
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有一说与屈原有关,但并未广为流传。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主要是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有三分之一的杜鹃有巢寄生现象。它属于林业益鸟。关于杜鹃的诗词歌赋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鹃的故事。

关于杜鹃鸟残忍的故事
残忍的故事就是杜鹃啼血。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

【康乐斋丛钞】杜鹃鸟之来源传说故事古籍中之记载
现将此传说故事散见于古籍中之记载,辑录于此: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辑扬雄《蜀王本纪•望帝》:“……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至朱提。①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②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曰郫。③……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死人名鼈灵,其尸亡去...

读《弟子规》后有感
《弟子规》中每个章节后都有一些古人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耐人寻味。仔细研读这本书,把《弟子规》里的内容装在你的脑子里,把从《弟子规》里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吧!读《弟子规》后有感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

无锡市15151572135: 弟子规的小故事 -
烛怖坤复: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

无锡市15151572135: 弟子规里面最好背的故事 -
烛怖坤复: 、 首字记忆 首字编顺口溜或故事 刚始两周孩背记忆深刻并且张口三四周复习候问题现每则孩想起每则第字需要妈妈提醒才能继续背办没办我冬事物亲身亲亲写张纸孩看着八字轻松背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必告 反必面 居 业变 事虽 勿擅 ...

无锡市15151572135: 弟子规里的故事 -
烛怖坤复: 22故事: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

无锡市15151572135: 弟子规小故事 -
烛怖坤复: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 帽子要带好;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也要穿好. [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很讲究仪表的人.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后,急忙往回赶.有人劝说他不要去,可他却说:“拿了国家的俸禄,就不能躲避祸难.”进城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于是他从容得系好了帽子便死了.

无锡市15151572135: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两句分别需要一个小故事. -
烛怖坤复:[答案] 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去送丧,现在女儿死了却去送丧,这与礼法不合.”杨阜说得有道理,但他却唠唠...

无锡市15151572135: 求《弟子规》里相关的小故事.“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分别需要一个合适的小故事 -
烛怖坤复:[答案] 1、"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的小说 不 合 时 宜的 劝 说三国时期,魏明帝最疼爱的一个女儿死了.魏明帝十分悲痛,决定厚葬她,并且表示自己要亲自去送丧.这时,大臣杨阜对明帝说:“过去,先皇和太后去世时,你都没有...

无锡市15151572135: 关于弟子规的小故事、要500字左右的 -
烛怖坤复: 闵子骞谏父 [亲有过谏使更 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

无锡市15151572135: 关于弟子规的故事 -
烛怖坤复: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

无锡市15151572135: 源于生活的弟子规的小故事. -
烛怖坤复: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

无锡市15151572135: 弟子规中的典故 -
烛怖坤复: 《精忠报国》就是指岳飞吧,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关于刺字的具体故事的记载应该不多,有的也是文学作品里的虚构,主要结合其以后的戎马生涯说明四个字的深刻含义.详细参考:http://wenwen.sogou.com/z/q859274613.htm?...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