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代多次改道,读书时老是看见历史书上黄河河道不一样,后来问过老师,答案已经有点模糊的,谁知道啊

作者&投稿:轩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黄河是不是多次改道~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
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
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
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在1855年前,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进入近代,国难与河患同作。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的溃决。就这4次黄河溃决的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黄河在近代之初连续大范围的溃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的前夜。其实,自清代以来,让黄河改道北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魏源在1842年就建议用人工的方式,使黄河改道北流。理由是:“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尚有一线之可治,十余岁之不决,尚可迁延日
月。今则无岁不溃,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魏源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页)。
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再续行水金鉴》卷92,第2392页)。直隶的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属河南)、东明(今属山东)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的流经路线是:大体上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清初,康熙皇帝曾任用靳辅大治黄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不治海口,而惟务泄涨,导致海口渐淤,河底渐高。自清中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个多月一次,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总体来说可谓每况愈下。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次数 时间 入海地点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

就是因为以前黄河泛滥 才会改道 新的河道流经之处 应该不会带来灾难吧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这跟地转偏向力其实关系不大,其他河流也一样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见得经常大规模改道
所以还是和黄河自身的河床淤积抬高更密切相关
http://baike.baidu.com/view/442021.htm这是历次详细改道情况
总观历史上黄河的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从改道发生的时段来看,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唐代以后。如上面所述的六次大改道中就有五次是发生在宋元明清时期。唐以后黄河的频繁改道并非偶然。黄土高原在其形成之初,本来草木茂盛,植被丰富。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在这里生活,开垦土地。土地的开垦也就意味着天然植被的破坏,而植被的破坏又会带来水土流失。所以,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黄河中含有泥沙的记载(如上文所述)。唐代以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多,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差不多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河流含沙量急剧增长,下游河道中堆积的泥沙越来越多,终于导致下游河患越来越频繁。另外,唐代以后,统治阶级对河患向来都不能做到有效而及时的治理,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综上所述,黄河的频繁改道是天灾和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跟地球的自转有关系。往物理上说说,就是跟离心力又有那么点关联。

地球南半球的河流,在流淌的时候,如果加速时间,会看到它会向北横移,北半球的河流会向南横移。

只要地球一天不停止自转,河流都会这样横移的。

黄河大规模改道,历史记载上有七次。南到淮河北到海河流域,都曾是黄河入海口,最近的一次改道是1885年,从山东利津改到现在的东营。具体请参阅百度百科的“黄河入海口”一词。http://baike.baidu.com/view/494820.htm

主要还是因为上游带来的泥沙影响了河床 造成河水规律性的改道……

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有关黄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 标签:民间 传说,民间,神话 ] 简洁!用自己的话说!
要多简洁有多简洁!
我要抄的.. ˉCruel、 回答:2 人气:266 解决时间:2009-03-14 20:19
满意答案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2.大禹治水的传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哪条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黄河,由于从前黄河河道不固定,经常会改道,原来在河的东面,若干年后,因黄河水流改道变为了西面。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

北宋黄河改道影响
最终,黄河仍然沿着改道后的北流路线流动。3. 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在潭州横陇(今河南濮阳东)决口,流经河北大名、馆陶和山东聊城、惠民,最终在山东滨县入海。这是宋代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改道后的黄河主流被称为“横陇故道”,流经的路线被称为“横陇故道”。横陇故道流河时间不长,14年后,...

黄河的资料 故事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和“海”分别指的是哪 ...
从此,便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真正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源头河是卡日曲最长支流那扎胧查河。黄河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汇入大海,在古人看来自然是天上而来。黄河过了孟津后进入豫东大平原,黄河在古代曾多次泛滥改道,千百年来...

历史上黄河共发了几次大水,改道几次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

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

为什么长江叫江而黄河叫河?
长江为什么叫“江”,黄河为什么叫“河”?

黄河当年的几次大的改道情况高手给我讲讲!!!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①。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

关于黄河的历史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

巨人遗骸频繁出土,《山海经》所记述巨人国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塔里木河曾多次改道,逐水草绿洲而居的远古人类,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塔里木古河道发现的神秘古墓群落正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辖区内的十一团十三连、十五连南部沙漠。 据国际人类学权威机构鉴定,该古墓群距今最远时期已有4600年的历史。据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专家介绍,该墓地出土的部分古人类尸骨...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历史上改过几次道?
苏满泰尔: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在历史上有几次改道? -
苏满泰尔: 次数 时间 入海地点 改道原因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沧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次 公元11年 滨县,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三次 公元 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隶笃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自然,人为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人为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人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为 参考资料:http://polar.ustc.edu.cn/polarch/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printpage&artid=14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历史上发生几次改道? -
苏满泰尔:[答案] 黄河的河道变迁 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改道黄河历史上有几次改道?
苏满泰尔: 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602年(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改道)到1938年(黄河在花园口被决口改道)的2540年中,黄河...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不到100年黄河就有一次大改道.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历史上发生几次改道? -
苏满泰尔: 204次改道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在我国历史上有几次改道呢? -
苏满泰尔: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古代黄河改了几次道?
苏满泰尔: 古代黄河改道频繁,传说中就有好多次.大禹治水,主要就是治黄河流域,到封建社会也改过好多次,民国也改过道吧.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我国古代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那条河. -
苏满泰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民间谚语,来源是:从前黄河河道不固定,经常会改道(历史上无数次发生).某个地方原来在河的东面,若干年后,因黄河水流改道,这个地方会变为在河的西面.这句话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变,难以预料.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
苏满泰尔: 从黄土高原带下来的大量的泥沙抬高了下游河床,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最后一次是从江苏改道去了山东入海.大约是道光年间的事.

九龙坡区15876013909: 黄河的传说读后感400字. -
苏满泰尔: 数千年至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环境更好,可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是我们中华名族的“摇篮”.然而,在近2000年间,黄河的变化让人大吃一惊.在这期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成为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我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口大量增加,所需要的食物越来越多,人们无限制的开垦荒地、砍伐树木,地上绿色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使大地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水土就会大量流失,土壤的肥力就越来越下降.人多、吃得多,就要种得多,越减产越开垦荒地,开垦过多就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看,全部是人为原因.从“摇篮”到“祸河”,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