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作者&投稿:羿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在战国时期,因为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时常交战,周边的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时而靠向秦国,时而靠向楚国。当然,哪边国力强大,小国自然会向哪边倾倒。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个叫鄀国的小国有关,鄀国身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也是鄀国很尴尬的地方,他一时属秦,一时属楚,那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朝秦暮楚的典故

这里简单说下鄀国。周初,鄀国受到周王室的册封,春秋时期到来以后,各个诸侯国间相互战争,相互吞并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期间鄀国此时已经沦为了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小国,但其国都商密(后来的商於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晋、楚三国交界的黄金地带。

由此秦楚鄀之战也就爆发了,鄀人为了两头讨好就诞生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最后还是秦国靠谋略生出,秦人在鄀人面前伪装与楚将斗克、屈御寇会盟,让鄀人以为楚国已经将他们出卖给秦国了,被迫向秦人投降。等到斗克和屈御寇赶到的时候便糊里糊涂成了秦人的俘虏。

再待令尹子玉亲自率军追赶秦人时,秦人已经走远,秦、楚间的第一次交锋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从秦军撤走,楚军没追上来说,秦国在这地区肯定没实行有效统治,所以鄀国之后应该还存在了一段时间。

其实鄀国之地所在的商於在春秋中期只是个小地方,秦国也好,楚国也罢,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根本不可能将其发开成方圆600里之地,而事实上,商於地仅是丹江流域的一部分,丹江流域包括了丹阳和商於等多个地界。

所以,商於600里地应该只是诸多史书里对整个丹江流域的总称。对其地开发也等要到成为商鞅封地以后,但是到底有没开发到600里之广,笔者不敢妄加断论。

而日后张仪欺楚之所以能成功,更多应该是因为楚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流域,对楚始都丹阳整个地界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向往。

到了公元前340年为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县(今古城村)。这个地方到今天都是个小村落,战国时期根本不可能有600里之广袤。

而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内乡县》中记载:自内乡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另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释武关时说:武关在商州东一百十里。

由此由此可见商於600里地实际上指的是秦楚交界的整个武关道区域,也就是从今陕西省蓝田县到河南省西峡县。

那么商於600里在战国以前到底怎么记载的呢?

《左传•哀公四年》记载:晋、楚有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这段话就是说晋国和楚国有过盟约,如果不是,楚军可以打到少习山。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晋国西南边疆已经延伸至今陕西商洛一带,与楚国毗邻,所以设置了少习关。

此正是晋国设于其西南边陲之一处要塞,而此时正值秦晋之好时期,此举无疑就是要防楚国。而少习关一名,缘于它地处少习山下。后来的史书《括地志》记载: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春秋时少习也。

由此可知,春秋时名少习关,战国时名武关。而此地在三家分晋以后成为韩地,战国中期被秦国夺取。

2、武关道地理特征

武关道不同于秦岭中连接汉中与关中的南北纵向通道,武关道是连接关中与荆楚的通道,大体上是属于横向的通道。

《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记载了其东西连接点: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史记集解》中则记载:武关在析西百七十里弘农界。《辞海•地理分册》记载:楚之析邑,后属于秦。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武关道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而除了《读史方舆记要》 、《史记正记》记载了其位置外《明一统志》与《大清一统志》及《关中胜迹图志》等地方志都和《史记正义》 、《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武关位址一致,即今陕西商州市。也就是说,古今武关位置与武关道基本没发生变化。

古代的军事要塞,关卡大多依山傍河,比如黄河与秦岭之间的潼关,或者依山傍海,比如渤海与燕山之间山海关,古武关同样是在少习山与丹江之间,秦岭中有多条河流,其中丹水在流经商邑之后,就向南拐了个弯,在丹江的最窄处正好适合建关,所以武关的位置其实正好将武关道分割成了东南与西北两段。

西北段所在的商邑因为是商鞅的封地,所以得到了有效开发,秦国从而能控制住了西北段。而东南段的终点则是楚国的析城。析城同样也是在淅水、大别山之间的要塞,又靠近楚人的最早的国都丹阳,所以楚人在此地开发远早于秦人。由此可知武关道东南段的控制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楚人的手上。

秦楚的国土接壤年代应该是在商鞅被封在丹凤县以后,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才会有人力来筑造关城。

从那以后商鞅便在封地筑造关城,关城的防御布局从遗址来看武关城城墙呈不规则方形,西侧和东侧为陡峭的悬崖,为了防御外敌并保障城内安全,城址三面环水,背靠少习山,依托地势修建了四面城墙。

城墙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曾有东、西、南3座城门,上有城楼,关城处于少习山与笔架山之间的河涧谷底之间,武关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武关城遗址东去2.5公里处四道岭拦路截断,作为武关城的外部防线。山河险阻及外部防线的构成,使得武关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防守的地理优势。(武关河为汉江支流丹江上游较大的一条支流)

楚国对于武关道东南的丹阳地区开发远早于秦人对商邑,再加上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争霸,楚国很早就建造了北部防线,也就是楚长城,而对于武关道东南段的析城,楚人也很早就开始了布防。

比如说《括地志·内乡县》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攘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攘县即今河南邓州。翼望山在今河南栗川县南。这道长城应是北依伏牛山,南衔邓州镜的湍河建筑的。虽然这段楚长城是何时建造,现在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楚人在武关道上也建造了防御设施。

3、秦楚之间的主要道路

其实在秦楚的国界上的交通线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沿渭水、黄河南岸东行。经韩、周、魏之地转而南行,过楚国的上蔡以东,到达楚国的不被陈城。

第二条是由关中越秦岭,经褒谷至南郑,然后沿汉水谷地东行,出汉中盆地,到达楚国西部的平靖关。

以上两条道路前者需要经过周、韩、魏之地,后者则途远难行故而实际利用的并不多。所以武关道这条西连秦蓝田关、东接楚析城的道路的控制权对于秦楚而言都势在必得,而想要得到这条路的控制权最直接的方法无疑就是战争。

热播剧《大秦赋》好看,但一定要了解这个背景:朝秦暮楚,顺便也学学这个成语。

【作者简介】吹雪,上海男,自幼喜欢动画、武侠、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成语故事50字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朝秦暮楚 含沙射影 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

朝秦暮楚是什么生肖
朝秦暮楚是生肖龙。朝秦暮楚一般用来表示人的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原则。而根据传统故事和文化背景,龙作为生肖中的变化莫测的代表,与朝秦暮楚的概念相呼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之兽,有变化无穷的特点。有时龙被描述为英勇善战,能够翱翔于天际,带来好运和幸福;有时则被视为变幻莫测,犹如...

屈原的故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y9gcLspD1aoiYJfpWD6Ww 提取码: fw5d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中华名人故事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此文出自春秋庄子所著的《齐物论》...

云(四十二)仙逆之经典评论
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催生了的许多新时代写作手法,出现了各种各样流派的创作手法,“后现代”、“先锋”、“新潮”、“超现实”、“80后”等不同创作流派和划分都时刻对作家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作者适应社会去写作,这样作者就更多会“顺风而跑”会朝秦暮楚,会沉静不下来。以至,我们目前看到的更多的现代网络小说的一个...

请问含有历史意义、故事或背景的词语有哪些(比如四面楚歌)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案
郑伯:(正)虚心纳谏、知错能改|(反)出尔反尔、朝秦暮楚 佚之狐:(正)知人善举、慧眼识珠|(反)老奸巨猾、嫉贤妒能 秦伯:善于决策、审时度势、霸权主义 晋侯:头脑清醒、审时度势、霸权主义 六、拓展训练:请给感动中国历史人物之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七、作业:背诵第三段。八、...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译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朝三暮四》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成语:朝三暮四 [ zhāo sān mù sì ] 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出处:先秦·...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
段奖益气:[答案] 〖解释〗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 〖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烈山区15743068846: 历史故事朝秦暮楚的内容 -
段奖益气: 两个故事: 1: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淮南的上窑镇,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是秦楚两国你争我抢的拉锯之地,本地的老百姓在秦兵楚将的滋扰之中,便逐步学会了聪明的权宜之计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的故事是什么 -
段奖益气: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的典故是什么?要有时期、涉及人物、主要内容``帮帮忙`谢谢了 -
段奖益气:[答案]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的故事 -
段奖益气: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烈山区15743068846: 成语朝秦暮楚来历 -
段奖益气: 朝秦暮楚 【拼音】zhāo qín mù chǔ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内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七国中秦、楚势力强大,魏、韩、赵、燕、齐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游离在这两国之间,时而靠近秦国,时而靠近楚国,一班政治说客奔走在这些诸侯国之间.【出处】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释义】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的典故 的由来
段奖益气: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
段奖益气: 朝秦暮楚(zhāo qín mù chǔ) 解析: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三心二意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成语典故到底来自哪里 -
段奖益气: 拼音】zhāo qín mù chǔ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内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七国中秦、楚势力强大,魏、韩、赵、燕、齐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游离在这两国之间,时而靠近秦国,时而靠近楚国,一班政...

烈山区15743068846: 朝秦暮楚是什么意思 -
段奖益气: 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大国相互对立,时常打仗.有的小诸侯国一时依附于秦国,一时又依附于楚国.后比喻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