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墨池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作者&投稿:产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千阳县18157375449: 墨池记的写作背景 -
茆美纯欣: 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根据王羲之的轶事,作记.

千阳县18157375449: 朱熹的写作背景? -
茆美纯欣: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也写过一些好诗,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

千阳县18157375449: 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什么时候对书的一种感情 -
茆美纯欣: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

千阳县18157375449: 朱熹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朱熹的作品有哪些
茆美纯欣: 1、朱熹是宋朝诗人,南宋时期全能型人才,儒学集大成者.2、朱熹的作品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等等.

千阳县18157375449: 读书须有疑,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
茆美纯欣: 读书须有疑,文章启发:宋人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一是不能怀疑一切,什么都不信,那样就没有书可以读了.在这方面的例子还是笛卡尔,笛卡尔由于所处的时代,他怀疑一切,怀疑一切旧的书本知识,于是抛开书本自己亲自实践,他...

千阳县18157375449: 朱熹写观书有感的写作背景 -
茆美纯欣:[答案]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

千阳县18157375449: 偶题 朱熹 写作背景 -
茆美纯欣: 此诗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千阳县18157375449: 介绍一下宋诗《观书有感》其一(朱熹)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茆美纯欣:[答案]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

千阳县18157375449: 观书有感是什么朝谁写的名篇,其中什么是千古名句 -
茆美纯欣: 《观书有感》是(宋)朝(朱熹)写的名篇,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观书有感》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人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