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宋濂传》中的3句翻译

作者&投稿:戚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史.宋濂传》文言文翻译~

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原文: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扩展资料: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宋濂, 字景濂, 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 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 记忆力强, 就学于闻人梦吉, 精通《五经》, 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 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 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 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 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 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 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十余年后, 朱元璋攻取婺州, 召见宋濂。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 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 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 由于李善长的举荐, 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 授为江南儒学提举, 奉命讲授太子经, 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 两人都起于江南, 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 有奇才之气, 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 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 随侍朱元璋左右, 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 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 如能遵行, 则赏罚公正适中, 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 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 有了《尚书》二《典》、三《谟》, 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 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 得
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 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 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 宋
濂请求返乡探亲, 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 并致信太子, 勉励他要孝友敬恭, 进德修业。太祖
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 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 答复宋濂, 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
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 服丧守制, 守丧期满, 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 1369 ) , 太祖下诏修《元史》, 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 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 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 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 六个多月后完成, 太祖赐以金帛。当月, 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 降为编修。四年, 升为国子司业, 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 被贬为安远知县, 旋即又被召回, 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 太祖很留意文治, 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 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 提升为编修, 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 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 太子的一言一行, 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 使其归于正道; 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 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 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 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 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 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 通宵达旦, 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 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 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 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 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 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 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 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 感到心绪不宁, 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 能够择善而行, 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 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 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 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 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 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 让宋濂讲析 。待宋濂讲完, 太祖便说:“ 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 民力既已疲惫, 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 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 祸乱就不会发生, 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 并说:“ 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 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 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 上古时还没有书籍, 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 君主既治理百姓, 也兼教育之责, 自己以身作则, 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 要在七步之内完成, 其诗中有“ 自古戒禽荒”之言, 太祖高兴地说:“ 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 一向忠诚, 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 宋濂升为侍讲学士, 负责起草诰文, 同修国史, 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 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 给散官定官阶职务。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 想让他处理政事, 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 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 宋濂跟随太子

1、“卿不朕欺”是宾语前置。可译为:实这样,你没有骗我。
2、、“恶”读wū,通“无”。可译为:陛下(您)刚打开进行谏诤的途径,不可过重的怪罪(他)
3“微”,无,没有。用法同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后面的停顿应为:几/误罪/言者
全句译为:‘没有景濂,(我)几乎要错误地怪罪谏诤的人

诚然,卿不朕欺:既然是这样,卿家不欺瞒朕.
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陛下您广开言路,不可以降罪太甚.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除了景濂,很少有错被降罪的人.

确实这样,你没有欺骗我啊。(原句是宾语前置)
陛下你刚广开言路,怎可重责?
如果没有景濂,(我)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


《明史·宋濂传》中的馔何物的馔是什么意思.
是吃的意思

明史宋濂传中宋濂具有怎样的品格
宋廉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正是因为宋濂的诚信,书的主人才愿意一次又一次把书借给他,宋濂的诚信,使他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成为了一个出名的文豪。 说明了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较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商家需要诚信,只有讲诚信才是...

明史 宋濂传中写了哪几件事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编辑本段]宋濂经典 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

明史·宋濂传全文翻译翻译
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宋濂传》...

宋濂明史文言文翻译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

也知道文言文
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明史·宋濂传》载: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

宋濂饮酒文言文答案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明史宋濂传
原文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

《明史-宋濂传》中,宋濂的品质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一般认为宋濂于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

《明史 宋濂传》
“尝”,曾经。“或”,有的人。“采”,(值得)采纳。“如果没有景濂(宋濂的字),(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松溪县13478794177: 《明史·宋濂传》中的3句翻译 -
长沙保麻仁: 就是这样的,你没有欺骗我. 郑是不是为“朕” 后一句是倒装,也就是“卿不欺郑” 皇上刚要广开言路,怎可重责 如果没有景濂,差点儿错责了敢于讲话提意见的人

松溪县13478794177: 英语翻译《明史·宋濂传》: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 -
长沙保麻仁:[答案]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

松溪县13478794177: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1) 间 召问群臣臧否(     )     (2)有 足 采者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
长沙保麻仁:[答案]小题1:秘密地 值得 小题2:答案示例:(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给进言的人定罪. 小题3:答案示例:忌不自信. 小题4:答案示例:诚实坦荡, 正直无畏. 小题1:

松溪县13478794177: 明史 宋濂传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
长沙保麻仁: 《尝与客饮》原文与翻译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

松溪县13478794177: 明史宋濂列传翻译 -
长沙保麻仁: 宋濂(1310—1381),明朝开国元勋,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潜溪(今浙江义乌)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

松溪县1347879417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 -
长沙保麻仁: (1)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2)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 (3)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怪进言的人.关键词和采分点 (1)注意“诚然”的解释和“不朕欺”的语序,各1分 (2)译出大意,1分.译对“方”和“深罪”,各...

松溪县13478794177: 急求 宋濂不隐真情翻译 -
长沙保麻仁: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松溪县13478794177: 《明史.宋濂传》文言文翻译 -
长沙保麻仁: 逗比不敢放不放过报告发布该部分不不不不不不不男人发给别人放不放过过分不过分不过

松溪县13478794177: 《明史 宋濂传》中“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怎么翻译? -
长沙保麻仁: 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松溪县13478794177: 明史宋濂转 翻译 -
长沙保麻仁: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