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作者&投稿:其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3、结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扩展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历史背景如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扩展资料:
长征的意义:

1、通过红军长征确立了毛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从江西、福建根据地向陕北作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在世界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这首词就是歌颂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征的。一九三五年九月十八日红军突破岷山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南部,占岷州,十月二日占通渭。占通渭时,作者曾亲自为红军战士朗诵过此诗。
http://www.scgfu.com/index.aspx?lanmuid=89&sublanmuid=712&id=758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经过突破三次封锁线和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直接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间接事件:“左”倾错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如下: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长征的历史背景: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王明“左...

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七律长征的背景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大征期是什么意思呢
大征期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从清朝末年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之间,历时约140多年。它是一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改革奠定了基础。2. 历史背景 大征期的前提是清朝的衰落,清朝在乾隆时期的统治已经到了尽头...

天门岭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天门岭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历史背景: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雄据于我国东北700年之久的高句丽政权为唐王朝所灭,由此打破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平衡,从而在客观上为靺鞨民族的崛起创造了历史机遇。唐王朝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事后双方就瓜分高句丽土地与人口发生分歧。当时唐朝不但获得高句丽决大...

“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 历史背景是什么
你是指的这个:凯旋门上四个浮雕中最著名的一副“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历史背景 1789--1792年,法国大革命已经爆发三年了,王党、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等各种政治力量错综交织在一起,各怀异志,都有自己的政治目标。高潮...

《十字军之王3》东征时间(《十字军之王3》:东征启程)
东征的历史背景 东征是指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一次大规模远征,旨在将***传播到东方。这次远征始于1096年,耗时7年,参与者超过10万人。这场东征的象征是耶路撒冷,这是***的圣地之一,也是这场东征的最终目的地。东征的故事背景 在《十字军之王3》的东征扩展包中,故事背景是1169年,这是十字军的第三次...

相地而衰征的历史背景
由于公田的消失,井田制的瓦解,社会亟需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取代原来的制度,这样各国的赋税制度改革就应运而生了,管仲适时地提出了“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对策,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这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开启了春秋时期各国大变革的时代。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施“初税亩“...

东莞市18845937926: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
段屠利可:[答案] 时代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被迫长征. 历史意义:完成了战略转移,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宣传了党的宗旨,发扬了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为...

东莞市18845937926: 《七律 长征》写作背景第一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
段屠利可:[答案]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

东莞市18845937926: 长征背景(简短概括)
段屠利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东莞市18845937926: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段屠利可: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原因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

东莞市18845937926: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
段屠利可: 保存实力,战略转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