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孟子见梁慧王》为材料写一遍作文

作者&投稿:常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从孟子与梁惠王论辩探究孟子“仁政”思想 摘要:《孟子·梁惠王》章句作为《孟子》全书的开篇,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孟子劝谏君主要有“仁义”的美好品质,以“仁义”之心治理国家,慎修身而为“仁君”,并以民为本、行“民本”之道,从而实现孟子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仁政”之治。 关键词:孟子;梁惠王;仁政思想;仁义;仁君;民本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_语》一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捍卫并发展了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的早期儒家学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孟子结合时代的需求,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战国时期诸子争雄、百家争鸣的时代大背景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在《孟子》一书中,“仁”字统共出现158次,仅在《孟子·梁惠王》中就出现了14次,如下: 1.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1.1“苟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1.1“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5“王如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5“‘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1.7“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7“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于王。” 1.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3“惟仁者焉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5“文王发政而施仁,必先斯四者。” 2.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2.11“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2.1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2.15“仁人也,不可失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作为孟子实现“王天下”思想的历史名篇,充分并集中展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成为历代学者研究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始材料。本文将通过对孟子与梁惠王论辩的分析,从“仁义“、“仁君”、“民本”三个方面来探究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仁义”与“仁政” 从字词的角度来解读“仁义”一词,“仁”即为“仁慈、仁爱”,“义”即为“正义”。儒家重伦理,“仁义”作为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备受孟子的推崇。“仁义”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其被演绎为“仁政”的重要内涵。 在《孟子·梁惠王上》章句的开篇,孟子与梁惠王二人便对“仁义”与“利”这两个词进行了论辩。梁惠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开篇前两句便点出了论辩的主题“利”与“仁义”。梁惠王见到孟子的第一句话便是询问孟子能否为自己带来好处,可见梁惠王是一位很重视“利”的君主。而孟子则重视“仁义”,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不应只想着利益,只要做到仁义便足够了。孟子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君主治理国家只是一味地讲求利益,那么他的大臣也会和君主一样“重私利而轻公义”,君主的国家与产业终将会被永远也不满足的大臣夺取。相反,如果君主治理国家注重“仁义”,那么他的大臣也会和君主一样“重公义而轻私利”,讲“仁义”的大臣是不会怠慢君主的,而会全心全意地辅佐君主。所以,如果一位君主能够做到“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那么君主的国家自然会繁盛强大,君主也会实现自己最初所追求的“利”。在本章中,孟子并没有提到君主施行“仁政”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在这里,孟子所说的“仁义”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概念,就像“诚实守信”一样,指的是君子本身所拥有的一种优秀品质。 有些学者认为,在孟子与梁惠王的论辩中,孟子是将“仁义”和“利”相对立进行论辩。他们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为依据,肯定地主张孟子认为“‘利’是一切祸害的根源,会引起人与人的争夺,造成社会的不安、国家的危机。”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在我看来,“上下交征而国危矣”只是孟子客观地分析了君主以“利”为导向施政所带来的后果:即是引发社会各阶层之间对“利”的相互争夺。孟子并没有将“仁义”和“利”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也没有明确指出“仁义”与“利”不能共存。而“仁义”与“利”是否可以共存问题的实质即是孟子的“义利观”问题。历来有很多学者都主张孟子是反对言“利”的:例如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提到:“孟轲肯定地反对谈‘利’。儒家认为‘义’与‘利’是对立的。孟轲特别强调这种对立。”张岱年先生也在其《中国哲学大纲》中提出“孟子尚义反利,比孔子更甚。孟子以为一切行动惟须以义为准绳,更不必顾虑其他。”而陈_先生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孟子虽“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但并不代表孟子就反对言“利”。其在《孟子讲义》中反驳道:“孔孟确实是重义。但是,他们虽然重义,却没有笼统地以道义排斥,否定物质利益,他们并不把物质利益视为洪水猛兽,并不像有些后儒一样,把物质利益视为绝对有害于道义的东西。”我十分赞同陈_先生的观点,孟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应有“仁义”之心并不代表孟子就反对君主治国追求“利”。我们可以从孟子的论辩中分析出,孟子认为如果君主治理国家时能够满怀“仁义”之心,那么,即使君主并没有费尽心思地去追求“利”,也依然会获得他想要的“利”,此时的“仁义”和“利”两者便可共同实现、和谐共存。相反,若是一位君主一心一意只想求“利”,那么他便会在失去“仁义”的同时也失去“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义”与“利”不仅不是相对立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统一性。孟子主张君主讲“仁义”,看似其所关心的只是仁义问题,其实不然,仁政可以使仁义转化为天下人的利益。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实际上是在斥责诸侯们只顾自己私利而罔顾天下百姓公利的行为;而孟子主张君主应讲“仁义”、行“仁政”,实质上是为了保证人民的利益不会遭受统治者的剥削与掠夺,也是为了给百姓争取更多的利益,是一种行天下之大义的行为。所以我认为,孟子所反对的并不是“利”本身,而是君主过度“逐利”的思想和行为,一种求而不得、得不偿失并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危害的行为。 来源:神州·中旬刊


孟子梁惠王下 翻译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 (一)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来见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他。”庄...

《孟子梁惠王下》 全文 原文加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孟子见梁惠王》中疏 其中一句话的意思 尽快 谢谢啦
翻译:言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什么?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
意思是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是不可用的。原文出自于春秋战国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1、句中字词解释:(1)始:起头,最初,与“终”相对。(2)无后:没有后嗣。(3)象人:木偶人;泥人。2、原文: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

《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孟子一
范氏只为说不到圣贤地位上,盖"义者,利之和也"。〔谟〕(集义。) 王立於沼上章 德修说"王立於沼上"一章,引"齐宣王见孟子於雪宫"事,云:"梁惠王其辞逊,齐宣王其辞夸。"先生曰:"此说好。"又说:"寡人愿安承教"一章,有"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之说。曰:"恐孟子之意未到此。"〔文蔚〕 寡人之於...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翻译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6、孰:谁。7、嗜:喜欢。8、与:此处为归顺,随 从之意。赏析:清代刘熙载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这一章选自《孟子 · 梁惠王上》,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

古文翻译:王何必,亦有仁义而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出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文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见梁惠王时,主要谈了什么问题?
被儒家称为 "霸",与 "国 "相对立。因此,问及齐桓公和晋文公,就等于问及霸道的东西。对于推崇王道的孟子来说,这无异于一瓢冷水。然而,孟子以 "臣未闻也 "一句话轻轻岔开话题,转而谈起了王道。,提出了 "保民为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了齐宣王可以保民为王。在孟子看来,治世的关键在于...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修水县18419188440: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的有关一篇作文 -
符依同新: 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首章,可见它在孟子学说中的地位有多么崇高.原文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修水县18419188440: 孟子为什么要劝梁惠王 -
符依同新: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两章与孟子游魏关系密切. إ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说:...

修水县18419188440: 《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气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符依同新: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 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 就够了....

修水县18419188440: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 -
符依同新: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修水县18419188440: 梁惠王要是说“与众乐”不如“独乐”,孟子会怎么办?
符依同新: 这个问题,《孟子.梁惠王上》已经回答了,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

修水县18419188440: <苟为后义而先利>什么看法? -
符依同新: 《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渴望的就是上面的那种成功学,殊不知这个披着人皮的美女,却是个狰狞恐怖的吸血鬼.上下交征利,则国危家亡,贻害无穷.

修水县18419188440: 初三复习计划500字作文 -
符依同新: 1、把所有的课本仔细地看一遍,把不懂的再弄懂; 2、把三年的的课本上的不懂的课后习题认真地做一遍,把不懂的弄懂; 3、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总复习上,还有一些考试后的试卷错的题好好做一遍,避免下次考试错同样的题型; 4、上课认真...

修水县18419188440: 卫生间做了防水,贴瓷砖是用水泥和胶泥.不到一年就掉釉,破角,甚至脱落怎么办 -
符依同新: 建议您选择东方雨虹的防水产品和标准化施工团队,东方雨虹是国内最优质的防水上市企业墙倍丽瓷砖粘合剂伴侣墙倍丽瓷砖粘合剂伴侣特点: •显著改善瓷砖背面的界面性质,提高瓷砖粘贴系统的抗变形能力、增加粘结层的柔韧性; •耐...

修水县18419188440: 《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
符依同新: 这段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颇为有趣.梁惠王先以一种略带 奚落的口吻问孟子:“不言名利的贤人也会以欣赏蓄养珍禽鸟兽 为乐吗? ”孟子故意装糊涂,反而亮出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 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提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的思 想主张. 孟子想要阐述的思想是:仁义的君王会与民同乐,这样才能 享受真正的快乐.残暴的君王穷奢极欲,不管百姓死活,结果自己 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恰恰是仁政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修水县18419188440: 如何分辨墙面的材质,是腻子,还是乳胶漆,还有其他材质么? -
符依同新: 腻子的墙面比较光滑,乳胶漆的墙面比较粗糙. 腻子(填泥)是平整墙体表面的一种装饰型材料,是一种厚浆状涂料,是涂料粉刷前必不可少的一种产品.涂施于底漆上或直接涂施于物体上,用以清除被涂物表面上高低不平的缺陷. 采用少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