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孟子>两章,你认为孟子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狐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习了<孟子>两章,你认为孟子散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孟子》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不如我们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意在说明“实行仁政”和“得民心”的重要性,但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战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说起,得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任何”的结论,推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这样水到渠成,是文章更加紧密,具有说服力。

其次,《孟子》还善用对比的手法。在《鱼,我所欲也》中,作者把“向”和“今”做对比——从前为了道义,连维持生命的饭食都可以不要,可今天看见比饭食贵上百倍不义之财而放弃了道义。这样一对比,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立场更加坚定。

还有,“类比”也是《孟子》中比较常见的手法。在《鱼,我所欲也》的开头,把生比做鱼,把义比做更加贵重的熊掌,这样一类比,义和生哪个更加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能让《孟子》的思想千古流传下来的,还是要归功于书中使用了大量事实论证。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开篇就有大部分列举出“困于心,横于虑而后做”的人实例,第二段有用了一个“内无法家,外无敌国”的国家必然回灭亡的事例,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娓娓道来。

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善用对比和类比;有史实说话,不空将大道理。这些是促使《孟子》被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也是古代典籍中少见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但使读者容易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也为我们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希望大家能用心品读。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其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和言行举止都值得研究,《孟子》这本著作中也集中反映了孟子其人其事其言,从散文的角度来讲,孟子的语言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这使他的形象和儒家思想在后世人心目中显得更加丰满立体,同时也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展现了出来。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要反映于《孟子》中,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言行活动,主要体现了孟子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仁、义、礼、智等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和民贵君轻的理论;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孟子从邹出仕,开始了自己的入世生活,此后因为自己主张未得到邹国的重用,他又到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学说。孟子游说过宋偃王、鲁平王、滕文公等,离开滕国后,孟子来到了梁,多次得梁惠王的召见,并交流多次,《孟子》中的《梁惠王上》和《告子下》记录了很多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梁惠王是比较认同孟子的主张的,孟子在这一期间也留下了许多名句。孟子还与齐宣王进行了多次交流和对话,然而在燕人反叛后,他发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无心继续游历,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直到去世。这就是他一生漫长的游历过程。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习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如下:1、复习、温习。例如:习文练武表示练习武艺,习字表示练习写字。2、学习。例如:习学表示学习,习读表示读书。3、习惯、习惯于。例如:积习成俗表示习惯于某种风俗,习尚表示风俗习惯。4、练习、演习。例如:演习表示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训练或演习,习射表示练习射箭。5、教、...

习怎么读
基本解释:1、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习。学习。实习。2、学:习文。习武。3、对某事熟悉:习见。习闻。习以为常。4、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习惯。积习。陈规陋习。常见组词:1、自习[zì xí]学生在规定时间或课外自己学习。2、习惯[xí guàn]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

习 繁体字
习繁体字为:习。一、习繁体字结构 1、上部:上部是一个由羽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与羽毛相关的意义。在羽字中,羽位于字的上方。2、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由四个横线连接而成的构造,表示书写、学习的动作。3、下部:下部是一个由白组成的偏旁部首,表示与颜色白、洁净、清白相关的意义。二、习繁体字...

习组词语有哪些
演习[ yǎn xí ] :按战役、战斗的进程,在想定情况的诱导下进行的演练。习惯[ xí guàn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习以为常[ xí yǐ wéi cháng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习的读音:[ xí ]释义:...

“学”和“习”是两个概念的存在吗?各代表什么意思?
我认为,“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存在的,我们通常说的学习就是两个方面的意思,学就是既要学也要习,只学不习是学不到知识和学问的。只有“习”才能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从而,做到熟能生巧,大凡有学问的人都是学习而来的,而学在于习,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不能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10大传统习俗
3、清明节的习俗:蹴鞠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

习组词有哪些呢
拼 音:xí 部 首:乙 笔 画:3 繁 体:习 1、学习;复习;练习:自~。实~。~艺。修文~武。2、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见。~闻。~以为常。3、习惯:积~。恶~。相沿成~。4、姓。字形演变:习,甲骨文(羽,翅膀)+(口,像鸟窝状),表示在鸟窝里振翅。造字本义:动词...

习的笔顺
1、习字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解释。首先,从字形上看,“习”字由一个羽毛和两个点组成,这反映了其本义与鸟类有关。在古代,“习”字被解释为鸟类反复试飞、练习飞翔的意思。2、习字表示练习、实习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因此,“习”字成为了表示...

什么叫做好习惯
指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例如:1、坚持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在生活中不一定说去健身房才叫运动,平时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上班也算运动,就连做家务也算运动。2、凡事提前10分钟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

文言文<习惯说>的翻译
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山丹县19439976424: 《孟子两章》读后感 -
解黎补肾: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心理都是喜欢安乐,厌恶忧患的,孟子的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似乎很违反常理.然而,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因为只有在忧患的时刻,人们才会提高警惕,励精图治,最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反...

山丹县19439976424: 你对《孟子》两章有什么启发,至少写三条 -
解黎补肾: 1.做人要厚道,不要搞得亲戚朋友都背叛你.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好坏会决定你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要学习得到多助的道理.2.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死亡.在安乐的时候要有忧患的意识,要懂得居安思危.这样才能保证不会在灾难降临的时候措手不及.

山丹县19439976424: 孟子两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演讲 -
解黎补肾: 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 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

山丹县19439976424: 学了《孟子》的言论,你收获了什么?让你感受深刻吗?为什么? -
解黎补肾: 孟子的言行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山丹县19439976424: 读<孟子>两章用自己的话表示观点 -
解黎补肾: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山丹县19439976424: 孟子两章对你的影响作文600字 -
解黎补肾: 孔子说过的:《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

山丹县19439976424: 孟子两章的200字读后感 -
解黎补肾: 孟子两章读后感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

山丹县19439976424: 《两章》中孟子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目的是什么《<孟子>两章》中孟子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目的是什么 -
解黎补肾:[答案] 先说下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主要是用这句话来让君王治理国家的啊,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

山丹县19439976424: 《孟子两章》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 -
解黎补肾: 勾贱卧薪尝胆

山丹县19439976424: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
解黎补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