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辞于狐突翻译

作者&投稿:用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礼记》全文及翻译~

1、《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原文】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译文】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
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
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2、《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
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
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
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
我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
”申生再拜叩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3、《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译文】
鲁庄公和宋国人在乘丘交战,县贲父为鲁庄公驾车,卜国在车右边护驾。拉车的马受惊,将车翻倒。庄公摔下车来。
副车上的人递下绳子,拉庄公上了副车。庄公说:“卜国啊,没有勇力呀!”县贲父说:“以前没有翻过车,今天却车翻人坠,这是我们没有勇气!”于是两人殉职而死。事后马夫洗马时,发现马大腿内侧中了飞箭。
庄公说:“原来翻车不是他们的罪过。”于是庄公作文追述他们的功德。为士作文悼念的风习,就是从这开始的。

4、曾子寝疾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卜也!”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
斯季孙只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自此始也。曾子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
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得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
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
曾子说:“你爱我不如爱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5、《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
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
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译文】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吊唁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要为它哭泣。”
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
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居亲人之丧,没有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
曾子接着反问道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仍掉手杖,下拜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一:怀这个字的具体解释:
字义
  1、同本义[think of;miss;yearn for]  
怀,思念也。――《说文》
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
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
惟佳人之独怀兮。――《楚辞·悲回风》
怀良辰以孤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而不怀仁。――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国怀乡。(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
眷兹典瑞之贤,永怀仍几之托。——明 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
2、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心怆悢以伤怀。――《文选·班彪·北征赋》
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
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尚怀狐疑。
怀其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佩紫怀黄。――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姊在吾怀。――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怀玉(怀抱美玉。比喻人具有才德)
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
怀贰(怀有二心)
怀袖(拥抱)
怀刺(心怀讽刺)
3、包容;包围[surround]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
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
又如:怀挟(包藏)
怀山(包围山陵)
4、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be pregnant;conceive]
如:怀耽(怀担。都指怀胎)
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
怀子(怀孕)
怀身(怀孕)
5、归向;依恋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怀与安,实败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又如:怀向(归向;向往);
怀附(归向,归附);
怀服(内心顺服);
怀化(归服向化)
6、招致;招徕 [incur;bring about]
如:怀诱(犹招引)
怀辑(怀集;招来)
7、安;安抚 [appease;pacify]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
广德行以怀之。――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又如:怀生(安于生计);
怀保(安抚保护;抚养);
怀远(安抚边远的人);
怀抚(安抚)
8、胸口;怀抱里 [bosom]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
寘子于怀。――《诗·小雅·谷风》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
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
怀金(怀揣金印);
怀襟(胸襟)
9、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予怀怆然。――宋·姜夔《扬州慢》
又如:怀恩(感念恩德)
怀寄(寄托心志)
怀爱(心中喜爱)
10、古地名 [Huai town]
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
11、姓。  
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二:
词语释义

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详细字义折叠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象形词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介词
1.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
1.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三:
详细字义
  ◎辞
辞、辤cí
〈名〉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legalcase;lawsuit]
辞,讼也。——东汉·许慎《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口供
[oral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勉旃!夙夜服此训辞。——明·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
(5)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特指政令之词[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
(8)借口,口实[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Ci,atypeof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如:《归去来辞》陶渊明。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辞,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11)又如:楚辞
(12)古体诗的一种[Ci,aformofclassicalpoetry]。如:木兰辞
(13)在日语中辞又是声音的意思
词性变化折叠编辑本段
  ◎辞
辞cí
〈动〉
(1)说讲[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辞别;告别[bidfarewell;saygood-byeto]
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推却不受[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熹朝上宾,以殿工加(袁可立)太子少保,恳辞不受,时论韪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5)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审讯[try]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遣去[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解雇,免职[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9) 计较,讲究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四:奇
基本字义
一、⒈特殊的;非常的;罕见的:~闻。~迹。~志。~观。~妙。~巧。~耻大辱。奇事。奇勋。商品奇缺。山势奇险。
⒉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兵。~计。~袭。出~制胜。
⒊惊异;引以为奇:~怪。人皆~之。惊~。不足为~。
4.(Qí)姓(蒙古族姓氏)
5.对...感到惊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6、超越平凡、珍奇之意。
奇jī  
⒈单数,跟"偶"相对:一、三、五、七、九等是~数。〈引〉零头数:八十有~。
⒉见qí一。
3.几jī
⒈矮或小的桌子:茶~。条~。
⒉接近,差一点:~快天黑。~乎认不出他了。
⒊隐微,苗头:君子见~而作。
⒋〈古〉通"机",事务:日理万~。
⒌见qí四 。
6.奇,与正相对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念组成。“奇”就是乙、 丙、丁三奇;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对。

原句翻译: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翻译】
晋献公要杀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注释】
①晋献公:晋国国君。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1年在位。世子:又称太子,是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君位继承人。申生:晋献公嫡长子,夫人齐姜所生。献公宠妾骊姬生子奚齐,骊姬恃宠欲废申生而立奚齐,借献公出外打猎之时,骊姬让太子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太子把祭肉祭酒带回献给献公,骊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药,待献公打猎回来献上去,以酒祭地,土突起;以肉饲犬,犬死。骊姬诬陷太子弑父。献公听信谗言,逼迫申生自缢。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牵连,为避祸而出逃。
②重耳:申生异母弟,即晋文公。
③盍(hé):通“何”,何不。
④安:安逸,安适,舒服。
⑤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
⑥辞:辞别,诀别。
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
⑦伯氏:对狐突的敬称。念:记住。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命申生领兵伐东山皋落氏(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垣曲东南),狐突劝申生乘机出逃,申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⑧爱其死:吝惜其死。
⑨子:君之子,指骊姬之子奚齐,时年六岁。国家多难:申生预料死后,其弟兄将因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伯氏”二句:是两个相关的假设句。不出:狐突劝申生出逃,申生没有听从,狐突在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就推托有病,在家不出。图吾君:为吾君图。图,谋划,策划。赐:恩惠。稽首:叩头到地,最恭敬的跪拜礼。恭:申生的谥号。“恭”是敬顺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仍然顺从而自杀,所以谥“恭”。
【赏析】
这篇150字的短文,没有议论,没有说教,甚至没有一句客观的描述和抒情的词语,有的只是一段对话,一段独白,完全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它却写得委婉曲折,血泪交织,十分动情。
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使自己亲生儿子奚齐能继承君位就诬陷太子,说太子要谋杀其父献公,献公轻信骊姬,逼迫太子申生自尽。申生在被谗蒙冤的情况下,既不申辩以伤君父之心,也不出逃以扬君父之过,终于含冤自杀。文章头一句“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开始就造成一种恐怖、紧张而充满悬念的气氛。骊姬因阴谋得逞而偷着乐的得意神情,老而昏聩的献公要杀亲子的愤怒与沉痛,尽在不言中。而申生众多的兄弟们,满朝的文武大臣们,亲者,仇者又会有什么反应?申生自己有什么反应?都令读者产生悬念。然而被杀者申生却坦然自若,从容面对死亡。作者把残酷的环境与申生坦然的心境加以强烈地对比,并在对比的反差中,揭示人物的忠孝之心,塑造人物的形象。先是重耳与申生的对话。申生对重耳的“盍言”、“盍行”的回答,一不辩白,是怕伤老父的心;二不出走,是怕扬父之过。一般情况下的忠孝,不会引人注目;儿子蒙受亲生父亲的冤屈,能无怨无恨,从容就死,就不能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申生与重耳的对话,表现了申生尽忠尽孝于生前;那么,申生派人代表他与老师狐突的诀别辞,乃是尽忠孝于身后。“伯氏”二句,表明申生在临死前,念念不忘的还是君国,想的还是在自己死后贤士大夫如何帮助君上治国安邦。“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这十个字,既表现了他临死前的清醒认识,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以及对老父、幼弟的深切关爱。饱含感情,一字一泪。这种愚忠愚孝,今天看来,过于迂腐,未免可笑,但此文之所以催人泪下,似乎也正在于一个“愚”字。

使人辞于狐突曰。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


告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如:木兰辞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译注
太子圉即位后,担忧秦国来攻打,于是下令晋国跟从重耳逃亡在外的人必须按期归晋,逾期未归者杀死整个家族。狐突的儿子毛和偃都跟从重耳在秦国,狐突不肯叫他们回来。怀公很不高兴,囚禁了狐突。狐突说:“我的儿子侍奉重耳也已经很多年了,今天您下令叫回他,这是让他们反对自己的君主,我用什么教育他们呢?”怀公终于...

辞计较文言文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动〉1. 说讲 [speak;talk]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

檀弓是什么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

“辞”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辞 辞cí 〈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及其意思
1、动词,辞别。2、名词,辞章。

“谀词”和“谀辞”的区别
如:木兰辞辞辞cí【动】说讲〖speak;talk〗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辞别;告别〖bidfarewell;saygood-byeto〗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那天,重耳收到外公狐突从晋国送到的急信: 重耳拒绝归国为君后,他同样流亡在外的弟弟夷吾回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惠公。夷吾知道自己的德行远不及重耳,害怕重耳归国夺他的君位,便命侍卫勃鞮来狄国追杀。 还是那个勃鞮,那个办事速度爆表到逼得重耳翻墙的人! 连向狄王辞行都来不及了,重耳觉得心里有很多话,但面对相...

晋文公:晋国第22任国君,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怀公即位后害怕秦国讨伐,就下令跟随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按期归晋,逾期者杀死整个家族,因为舅舅狐偃与狐毛都跟随着重耳没有回国,晋怀公杀死了重耳的外公狐突。十一月,晋安葬了晋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枝、郤谷等人听说重耳在秦国,都暗中来劝重耳、赵衰等人回晋国,作内应的人很多。于是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

《容斋随笔·狐突言辞有味》译文与赏析
”这些文字婉转曲折,耐人寻味。《国语》中也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文字,有的甚至包含六七个层次的转折,但大多数都关联不紧且不切入主题。【评析】狐突原姓姬,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是他的外孙。晋献公命令太子申生征伐东山皋落氏,是在闵公二年(前660),狐突为太子驾驭戎车。晋...

临高县13482081768: 使王武子辞焉 辞的翻译 -
弥文血速: 这里是遣去,使.....辞 〈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

临高县13482081768: 修辞的辞是什么意思?
弥文血速: 辞修辞的辞 ?"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拼 音 cí释义〈动〉1.说讲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无辞不相接也.—...

临高县13482081768: 请帮忙翻译一下礼记檀弓上的晋献公将杀其世子到再拜稽首乃卒 -
弥文血速: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

临高县13482081768: 西铭全文及解释 -
弥文血速: 《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

临高县13482081768: “辞”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
弥文血速:[答案] “辞”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241445.htm 说商朝历史是“信史”是因为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能称为信史,而... 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

临高县13482081768: 狐突以死报太子 翻译 -
弥文血速: 晋献公的时候有位士人,叫狐突,作太子申生的师傅.献公立骊姬为夫人,而国家遭到很多忧患,孤突假装有病不出来.后来,献公听信谗言要杀太子,太子快死的时候,派人告诉狐突说:“我们的人君年纪老了,国家又遭受到很多灾难,你如果能出来帮助我们的人君,申生死而无恨.”于是叩头拜谢以后就死去.狐突于是又侍奉献公三年后,献公去世,狐突辞别那些大夫们说:“我接受太子的命令,现在事情办完了,与其长久地生在乱世,不如一死报太子.”回去以后就自杀了.

临高县13482081768: 翻译“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弥文血速: 找不到译文 自己勉强来翻一下子思居住在卫国,生活很困苦.穿着很薄的袍子,大半个月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情,派人给子思送了白狐皮裘,恐怕他不接受,就叫送去的人这么说:“我借给别人的,就是忘记拿回来的;我送给别人的,就是我不要的.”子思推辞不接受,子方说:“我有的你没有,为什么不接受?”子思说:“我听说了,你这样还不如直接把东西扔进山沟里,我虽然很贫穷,不忍心自己变成山沟,所以我不敢当.”

临高县13482081768: 翻译“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全文: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 -
弥文血速:[答案] 找不到译文 自己勉强来翻一下 子思居住在卫国,生活很困苦.穿着很薄的袍子,大半个月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情,派人给子思送了白狐皮裘,恐怕他不接受,就叫送去的人这么说:“我借给别人的,就是忘记拿回来的;我送给别人的,...

临高县13482081768: 求“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刘向《说苑》选段)”的译文 -
弥文血速: 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城门被战火烧了,然后楚人就让投降百姓修葺城墙,孔子经过这里,没有凭轼致敬,子路就说:“礼法说从三个人边经过就要下车,经过两个人就要凭轼致敬;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这么多,老师怎么不凭轼致敬?”孔子...

临高县13482081768: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 -
弥文血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临:面对 ②察:明白 ③过:拜访 ④果:真的 ⑤说:“悦”,高兴 ⑥遽:就 ⑦进:推荐,引进 ⑧傅:当老师,教育 ⑨负:辜负 ⑩东:在东方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