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翰林院庶吉士有何过人之处能成为储相第一首选?

作者&投稿:星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储相”之称源于明朝。《明史·选举志》载:“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由上可知,礼部尚书从来都不是储相的第一人选。真正算是储相第一人选的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自明天顺年间后,非翰林不得入内阁,当时内阁首辅多从翰林院词臣中选拔,而翰林院的词臣又多从庶吉士选出。

如弘治朝内阁首辅李东阳、正德朝内阁首辅杨廷和、嘉靖朝内阁首辅翟銮、嘉靖朝内阁首辅严嵩、嘉靖朝内阁首辅高拱、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四维、万历朝内阁首辅张位、万历朝内阁首辅朱赓、万历朝内阁首辅方从哲、天启朝内阁首辅叶向高、天启朝内阁首辅顾秉谦、崇祯朝内阁首辅温体仁等等,以上这些全为庶吉士出身。

由此,从庶吉士在内阁首辅所占的比例来看,就可知,庶吉士作为储相第一首选的说法实为不虚。

那这里就有人问,庶吉士到底是干嘛的?为何从这里能走出明代那么多的内阁首辅人物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庶吉士”那一二事。

所谓“庶吉士”,就是明朝翰林院内的一个短期职位,明时多从新科二甲、三甲进士中选拔而出,多为文学俱佳者,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明代“庶吉士”选拔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据黄佐的《翰林记·庶吉士铨法》所载:“庶吉士之选始自洪武十八年乙丑。上以诸进士未更事,欲优待之,俾观政于诸司,俟谙练然后任之。其在本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云”。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为了锻炼新进进士的政务处理能力,于是就让他们前往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名曰“观政”。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的进士就叫“庶吉士” ,而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的进士则称“观政进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洪武时期,庶吉士是从进士中选拔而出,主要是服务于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所谓“近侍衙门”,就是专门服务于皇帝,随侍皇帝的衙门,这些衙门的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职位、权力普通不大,但对皇帝的影响特别大,多为皇帝亲信之臣。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大概明白为何明代的内阁首辅多为庶吉士出身,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待在皇帝身边的时间长,为皇帝所熟知,所信赖,而内阁首辅执掌帝国中枢,若是有异心,则势必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因此这个职位若不是皇帝信任的臣子,一般是做不了的。而此时,曾长时期陪伴在皇帝左右的,才学又很高的庶吉士自然就成了内阁首辅首选对象。

当然,在洪武时期,对于庶吉士的选拔并不是经常性的,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明朝一共开了六次科举,但只有二次科举进行了庶吉士的选拔,一次就是在洪武十八年,另一次则是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这一年解缙、黄金华等被选为“中书庶吉士”,也就是在中书署观政的庶吉士。除了以上两次,之后的四次皆无庶吉士产生。

明代对于庶吉士的选拔和培养真正开始成制度化的,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这一年,朱棣“复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从二甲进士中选出六十余位才学过人,及善书法者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此称为“馆选”。自此明代选出的庶吉士,不再前往中书署、承敕监等近侍衙门,仅前往翰林院学习。

同时,自永乐始,一般情况下,庶吉士会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由翰林学士负责教导,任教习(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兼任),三年后“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考核合格者,二甲授翰林院编修,三甲授翰林院检讨,不合格者授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或州县官,此称为“散馆”。


当然,在明中期前,明代的“庶吉士制度”还不是很完备,存在些稍许的随意性。如,当时新进士必须通过“馆选”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成为庶吉士,但对于何时“馆选”,明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或间科一选,或连科屡选,或数科不选,或合三科同选,初无定限”,就是有时正常选,有时不选,有时却是同年多次选拔,如从永乐二年(1404年)到正统元年(1436年),明廷除每科必选庶吉士外,有时还会一科多选,如永乐二年两次“馆选”,宣德八年三次“馆选”。

再如,对于是哪个衙门来负责庶吉士的选拔,明中期前亦也是反反复复,“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会吏部同选”,或内阁负责,或礼部负责,或吏部负责。同时,对于何种人能够做庶吉士,明中期前亦也无硬性规定,“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亦无定制”。此外,对于每次录取庶吉士的人数,明廷亦也是无定额的,有时仅一人,有时却是几十人,如永乐十三年选拔了六十二人为庶吉士,可在宣德二年却仅选拔邢恭一人为庶吉士。

明代的“庶吉士制度”真正被完善,是在弘治四年(1491年),在大学士徐溥的建议,明廷正式确立“一次开科,一次选用”的制度,即科举举行一次,庶吉士就选拔一次。


同时,弘治朝还确立了负责选拔庶吉士的衙门,“令新进士录平日所作论、策、诗、赋、序、记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礼部,送翰林考订。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许投试翰林院。择其词藻文理可取者,按号行取。礼部以糊名试卷,偕阁臣出题考试于东阁,试卷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预选”,即规定了日后的庶吉士选拔由内阁、吏部、礼部一同负责。

此外,对于每年可录取的庶吉士的数量,弘治朝亦有定额,“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即每科最多不能超过20位庶吉士。

自弘治朝后,庶吉士的选拔虽然依旧有些变动,但大体如弘治朝所定的那般。当然,对于庶吉士的选拔,终明一朝,虽多有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明廷对于庶吉士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严格,非文学优等者不得为庶吉士。

即使被选为庶吉士,在三年的时间中,作为天下文人翘楚的庶吉士依然是被严格要求,时翰林院“设会簿,稽勤惰,唯以严声厉色督责之”,专设有“会簿”一职,负责检查庶吉士的学习情况,一旦有松懈、偷懒的时候,会簿必定会严厉斥责,且当时庶吉士不但要受到会簿的监督,还要受到馆长(“推一年长者为馆长,总挈诸务”)的监督。此外,庶吉士在三年的学习中,每月都须交“诗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开列名氏”发翰林院“立案”,以此来作为日后“散馆”时授职依据。


当然,庶吉士虽在选拔,及学习时被朝廷严格要求,但一旦被选为庶吉士,只要他情商够高,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毕竟庶吉士可是被明人称为“储相”的存在。




光绪甲午科举人一共有多少个
光绪甲午科举人一共有117人。在这117名进士中,有60名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15名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7名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其余的进士则被分配到各地方的官职。

纪晓岚中进士后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一什么官职?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如何...
张居正、李鸿章这些明清时期的名相无不是庶吉士出身,纪昀(字晓岚)也是庶吉士拜相的代表,也因此庶吉士在明清时期有了一个颇能说明其特殊地位的别称——储相。正是由于庶吉士是未来的宰相后备,因此明清两代对庶吉士的培养和考核都是极其严苛的。尤其是清朝雍正年间对选官严格把关后,庶吉士从一个翰林...

袁牧是哪个朝代的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考为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仕途。三年后离开京城,赴沭阳(今属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担任知县。袁枚为人正直善良、为官勤于治政,所获声誉较佳,但封建官场约束羁绊多、恶习根深蒂固,故对于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官员来说,内心世界的'矛盾...

谁知道袁枚的《春风》的全诗是什么?急急急~
《春风》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

庶吉士是什么
庶吉士是翰林院下的一个短期职位,由皇帝选拔科举考试中有潜质的人,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学习,之后在授各种官职。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进翰林院后便被视为“储相”,相当于管培生。到清雍正以后,选官更为严格。这些管培生在翰林院经过三年学习后再参加毕业考试,...

请提供一些关于翰林院的资料___*唔该@!!!10点!!!
明庶吉士专属翰林院时间,史书有二说: 其一为《明史‧选举志二》,称「庶吉士之选,自洪武乙丑,择进士为之,不专属于翰林也。永乐二年,既授一甲三人曾棨、周述、周孟简等官,覆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遂专属翰林矣。」《明史‧成祖纪》永乐二年、《...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什么品级的官
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正六品官员。以下为您详细介绍该官职:首先,翰林院庶吉士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为皇帝起草文件或为宫廷内的各项事务提供意见与建议。他们在翰林院中接受培训,准备成为更高级别的官员。因此,这一职位具有很高的荣誉性。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庶吉士的品级相当于正六品官员。这意味着...

袁杖是哪个朝代的,请说
应该是袁枚,清朝人。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四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同治十年辛未科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同治庶吉士区谔良”是什么意思...
意为:区谔良在同治十年辛未科(即1871年)的科举考试的殿试中被同治帝赐二甲进士出身,并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庶吉士的历史
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明代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

玛沁县17560274140: 明朝的庶吉士要做些什么
店詹盖胃: 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明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诸司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永乐二年(1404)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

玛沁县17560274140: 明清科举制度 -
店詹盖胃: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

玛沁县17560274140: 明朝的内阁成员中有没中过进士的吗? -
店詹盖胃: 纵观明朝一朝300年间,内阁在行使宰相职权的同时,内阁的首辅更成文文官集团的首领. 内阁阁臣【宰相】都是庶吉士出身,记住 都是庶吉士, 明朝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内阁的成员首先前提必须是...

玛沁县17560274140: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翰林院和学士俯?
店詹盖胃: 从制度上讲,明代 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

玛沁县17560274140: 翰林是什么意思? -
店詹盖胃: 明代,“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按品秩,翰林院不过是一个五品衙门,尚不如一个地方的府级单位,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不是其他同品级部门所能比肩或代替的,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反映了明代政府对...

玛沁县17560274140: 古代科考知多少??高手进
店詹盖胃: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

玛沁县17560274140: 古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
店詹盖胃: 1.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3.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 4.也促成了读书风尚,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玛沁县17560274140: 中国古代是怎样培养治国人才的 -
店詹盖胃: 其他朝代不大清楚,明朝倒是熟悉点.明朝的治国型人才是这样来的:先科举,从秀才到进士,一般的进士就外放做官了,但二甲及以上的继续进翰林院进修(也叫点庶吉士或授庶吉士),由内阁成员带领学习各种事项,当然,貌似抄抄写写占多数,大约抄写的内容与朝政有关吧(也有人说只是抄典籍之类,个人觉得这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比如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后,由徐阶带,是徐阶的学生,徐阶后来成了首辅,张居正后来也成了首辅.

玛沁县17560274140: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几次考试?与现在的应试教育区别? -
店詹盖胃:[答案]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

玛沁县17560274140: 古代科举第二名叫什么 -
店詹盖胃: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