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神鞭》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投稿:武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舍的《断魂枪》与冯骥才的《神鞭》在主题上有什么异同?~

冯骥才 著名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等大量作品,屡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近年来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工作。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顾同钊,便说,劝劝大冯,别那么拼命,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顾大姐无奈地笑了笑,说,你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唉,老黄牛,吃苦受累的命!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两条腿走路,使大冯面前的路越走越宽。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对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注脚,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写作,去做这费力讨好的事情了。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这势必会造成对一些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了。冯骥才茶饭不思了。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大冯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这让大冯很伤感。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大冯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大冯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2001年,冯骥才又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纵身于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这两年多,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县长、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我曾跟随冯骥才到过几个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们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大冯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呢!回津后顾大姐看了我们的照片,我们哈哈地笑着,顾大姐却难过得掉了泪。大冯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大冯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为的是让那些志愿者们能有口茶喝。台湾演员赵文瑄被大冯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也捐出了100万人民币,以表对大冯的支持。

好在大冯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作品:《神鞭》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2月
1内容简介:
天津有名的地痞头子玻璃花拦街逞凶,被傻二看不过以辫子教训了一下。此后玻璃花先后请了神弹弓戴奎一和津门武林领袖索天响前去同傻二较艺,均栽在傻二的辫子功下,于是众人皆称傻二那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为神鞭。谁知傻二参加义和团去攻打租界时,他的辫子被洋人的枪子儿不费吹灰之力便打断了。后来他虽然依靠着宫廷秘方又重新养出了旺盛的头发,但洋人的枪弹却着实令内心大大地震惊了,他自知神鞭再厉害也难挡不住洋枪炮。于是他毅然割了辫,废了神鞭,再一次变革了祖上传下来的功夫,改用洋枪去了。
2作品鉴赏 :
冯骥才在《神鞭》附记里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要在《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这一条路之外,也在《铺花的歧路》、《走进暴风雨》等那一条路之外,另辟一条新路走一走。即写写地道的天津味儿。笔下纸上都是清末民初此地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神鞭》便写了一个关于辫子的神奇故事。作品通过“神鞭”的兴衰变化,细致真切地再现了晚清时具有浓郁的天津味的市井生活。冯骥才走的这条“新路”,即是把荒诞手法与写实主义的社会风情画揉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历史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作者以出神入化、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鞭如何在庙会上把大混星子玻璃花抽得鼻青脸肿,如何打败色厉内茬的所谓津门武林祖师爷索天响,如何把蔑视中国人的东洋武士打得晕头转向;写出神鞭之神,“挥洒自如,刚猛又轻柔,灵巧又恢宏”,“随心所欲,意到辫子到,甚至意未到辫子已到。这辫子上仿佛有先知先觉”,似乎是祖宗的精灵附在上边。这既荒诞又神奇的辫子功,之所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正在于这些荒诞的情节非常贴切、巧妙地镶嵌在极其逼真精细的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场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
3主题:
通过这些描写,冯骥才向读者展示了不乏“国民性”写照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凝定着民族文化色彩的精神风貌。因此,他的对民俗民风的描绘,不是为了点缀、猎奇,也不是怀旧与复古,作一番民俗风情的展览,而是使整个社会生活的内涵更加地域化、民族化与深层化,表现了作家对于充满了民族性的生活的深刻开掘和剖析。他所塑造的种种人物的个性特点中,也无不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折光及传统意蕴。除傻二、鼻子李、刘四叔等之外,冯骥才也并不避讳那些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因素的展示,如玻璃花、死崔、杨殿起、蔡六之类代表的恶势力,以及义和团在抗击洋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落后,而以他敏锐、严峻的眼光,正视、剖析了中国人过去的历史,从流淌着的民族文化血液中寻找新的出路。作品最杰出的地方是傻二的神鞭敌不过洋枪子,失去了当日凛凛威风。但他没有抱着祖宗的“精血”不放,而是跟随时代、历史前进的脚步的变革,由“神鞭”变为“神枪手”,求得生存权。傻二说的“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表现了民族的革新和进取的时代精神。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俗人情描写,又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交映成趣。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法,正是时代生活日趋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冯骥才个人的艺术素质与特异才能所决定的。”
4成就:
《神鞭》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冯骥才《神鞭》的主题是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那种似乎永远不败的虚假的精神支柱希望人们,摆脱沉重的精神负荷,向着更先进的文明迈进。

《神鞭》是一幅民俗风情画,作者从皇会表演到天津卫给孩子取名的民俗,从孩子“跳墙”的成人仪式到民间武功流派的源流,从南门外景色的绘制到服装、轿子、室内陈设的描摹。

介绍了天津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大背景下天津的世态民情。通过杨殿起、金子仙等个性化人物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市井细民的各色心态。

作者写民俗风情,并不是满足于表层形态的展示,而是以追根溯源为目的。傻二头上的那条辫子浓缩了一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人承受的文化压力,它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中国人文化心态中正统意识和祖上至上主义的表现。

傻二的一条辫子横扫天津卫,打得各种人马魂飞魄散,人们对这条被看做“祖宗的精血”的辫子顶礼膜拜,穿凿附会,有些店铺甚至在门口挂出假的“神鞭”以辟邪除祟,似乎是凡祖宗的东西永远没有错。但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这祖宗留下的宝贝却只有被削断、烧毁的命运。

这样的反转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那种似乎永远不败的虚假的精神支柱,辫子成为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病态的象征。

最后,傻二弃神鞭学神枪则充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民族精神的真谛——正视现实,适应时代变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摆脱沉重的精神负荷,向着更先进的文明迈进。

扩展资料:

《神鞭》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传统的说书形式与现代小说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小说把荒诞的内核,贴切地包容于逼真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作者笔下的“辫子功”神乎其神,傻二的辫子就好像是有了自主意识,这是虚构的、荒诞的。

而作者将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镶嵌于清末民初的特定时代氛围、社会环境、生活情趣、人性事理的历史真实中。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构成了小说既荒诞又可信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鞭》



作品鉴赏 冯骥才在《神鞭》附记里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要在《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这一条路之外,也在《铺花的歧路》、《走进暴风雨》等那一条路之外,另辟一条新路走一走。即写写地道的天津味儿。笔下纸上都是清末民初此地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神鞭》便写了一个关于辫子的神奇故事。作品通过“神鞭”的兴衰变化,细致真切地再现了晚清时具有浓郁的天津味的市井生活。冯骥才走的这条“新路”,即是把荒诞手法与写实主义的社会风情画揉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历史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作者以出神入化、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鞭如何在庙会上把大混星子玻璃花抽得鼻青脸肿,如何打败色厉内茬的所谓津门武林祖师爷索天响,如何把蔑视中国人的东洋武士打得晕头转向;写出神鞭之神,“挥洒自如,刚猛又轻柔,灵巧又恢宏”,“随心所欲,意到辫子到,甚至意未到辫子已到。这辫子上仿佛有先知先觉”,似乎是祖宗的精灵附在上边。这既荒诞又神奇的辫子功,之所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正在于这些荒诞的情节非常贴切、巧妙地镶嵌在极其逼真精细的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场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通过这些描写,冯骥才向读者展示了不乏“国民性”写照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凝定着民族文化色彩的精神风貌。因此,他的对民俗民风的描绘,不是为了点缀、猎奇,也不是怀旧与复古,作一番民俗风情的展览,而是使整个社会生活的内涵更加地域化、民族化与深层化,表现了作家对于充满了民族性的生活的深刻开掘和剖析。他所塑造的种种人物的个性特点中,也无不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折光及传统意蕴。除傻二、鼻子李、刘四叔等之外,冯骥才也并不避讳那些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因素的展示,如玻璃花、死崔、杨殿起、蔡六之类代表的恶势力,以及义和团在抗击洋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落后,而以他敏锐、严峻的眼光,正视、剖析了中国人过去的历史,从流淌着的民族文化血液中寻找新的出路。作品最杰出的地方是傻二的神鞭敌不过洋枪子,失去了当日凛凛威风。但他没有抱着祖宗的“精血”不放,而是跟随时代、历史前进的脚步的变革,由“神鞭”变为“神枪手”,求得生存权。傻二说的“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革新和进取的时代精神。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俗人情描写,又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交映成趣。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法,正是时代生活日趋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冯骥才个人的艺术素质与特异才能所决定的。”因而《神鞭》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不是偶然的。

。”《神鞭》便写了一个关于辫子的神奇故事。作品通过“神鞭”的兴衰变化,细致真切地再现了晚清时具有浓郁的天津味的市井生活。冯骥才走的这条“新路”,即是把荒诞手法与写实主义的社会风情画揉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历史小说具有了现代意识。作者以出神入化、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鞭如何在庙会上把大混星子玻璃花抽得鼻青脸肿,如何打败色厉内茬的所谓津门武林祖师爷索天响,如何把蔑视中国人的东洋武士打得晕头转向;写出神鞭之神,“挥洒自如,刚猛又轻柔,灵巧又恢宏”,“随心所欲,意到辫子到,甚至意未到辫子已到。这辫子上仿佛有先知先觉”,似乎是祖宗的精灵附在上边。这既荒诞又神奇的辫子功,之所以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正在于这些荒诞的情节非常贴切、巧妙地镶嵌在极其逼真精细的富有天津民俗特色的现实主义描写之中。冯骥才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不仅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如天津卫的热闹非凡的皇会、“截会”,名声远场的“卫嘴子”,等等,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天津的人物,如憨实正直,能跟随时代潮流而变革的傻二,武功高强、一身正气的鼻子李,蛮横无理、欺软怕硬、仪义气、缺心眼的大混星子玻璃花,如花似玉、心高气盛、爱出风头、出身贫贱的飞来凤,色厉内茬、一戳即破的号称津门武林祖师爷的索天响,以及正如玻璃花道破的“拿中国东西唬洋人,再拿洋货唬中国人”,最后不当中国人的假洋鬼子杨殿起……通过这些描写,冯骥才向读者展示了不乏“国民性”写照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凝定着民族文化色彩的精神风貌。因此,他的对民俗民风的描绘,不是为了点缀、猎奇,也不是怀旧与复古,作一番民俗风情的展览,而是使整个社会生活的内涵更加地域化、民族化与深层化,表现了作家对于充满了民族性的生活的深刻开掘和剖析。他所塑造的种种人物的个性特点中,也无不显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折光及传统意蕴。除傻二、鼻子李、刘四叔等之外,冯骥才也并不避讳那些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因素的展示,如玻璃花、死崔、杨殿起、蔡六之类代表的恶势力,以及义和团在抗击洋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落后,而以他敏锐、严峻的眼光,正视、剖析了中国人过去的历史,从流淌着的民族文化血液中寻找新的出路。作品最杰出的地方是傻二的神鞭敌不过洋枪子,失去了当日凛凛威风。但他没有抱着祖宗的“精血”不放,而是跟随时代、历史前进的脚步的变革,由“神鞭”变为“神枪手”,求得生存权。傻二说的“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革新和进取的时代精神。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俗人情描写,又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交映成趣。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法,正是时代生活日趋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冯骥才个人的艺术素质与特异才能所决定的。”因而《神鞭》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不是偶然的。

冯骥才 著名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等大量作品,屡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近年来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掘工作。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煎饼馃子吧!大冯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顾同钊,便说,劝劝大冯,别那么拼命,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顾大姐无奈地笑了笑,说,你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唉,老黄牛,吃苦受累的命!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两条腿走路,使大冯面前的路越走越宽。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对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注脚,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放下写作,去做这费力讨好的事情了。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这势必会造成对一些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了。冯骥才茶饭不思了。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大冯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这让大冯很伤感。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大冯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大冯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2001年,冯骥才又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纵身于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这两年多,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县长、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我曾跟随冯骥才到过几个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们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大冯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呢!回津后顾大姐看了我们的照片,我们哈哈地笑着,顾大姐却难过得掉了泪。大冯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大冯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为的是让那些志愿者们能有口茶喝。台湾演员赵文瑄被大冯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也捐出了100万人民币,以表对大冯的支持。

好在大冯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世界在发展,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有过时的时候。


中国著名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2、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

冯骥才简介50字
冯骥才简介: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关于表达感谢的诗句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表达感恩的诗句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老骥伏枥,志在...

表达感谢身边人对自己的帮助的诗句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表达感恩的诗句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老骥伏枥,志在...

形容杰出人才的诗句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出自清代赵翼的《论诗五首·其二》 译文: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得到别人的指点和帮助表达感谢的诗句
(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表达感恩的诗句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老骥伏枥,志在...

冯骥才是谁
他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是“文化反思小说”的倡导者;他的作品《神鞭》、《炮打双灯》(曾改编成电影)、《三寸金莲》等,人们耳熟能详;近年他全身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性文章,对当代中国文化界...

邯郸市17699765337: 神鞭主要讲了什么?????急急急急急!!! -
高曼复方: 天津卫傻二头上那条粗黑油亮、精足血壮、好似码头绞盘上的大缆绳般的大辫子.傻二的祖上原先会2113一种问心拳,为家传绝技,原本传自佛门,都是脑袋上的功夫,但必须仿效和尚剃5261光头,以便在交手时不被对方抓住头发.清军入关...

邯郸市17699765337: 冯骥才小说 -
高曼复方: 《神鞭》中的傻二参加义和拳就是为了他的忠君爱国的思维,而辫子便是这种意识的美好象征.傻二在皇会上的首次亮相作者就写到鞭子:“头上盘着一条少见的粗黑油亮的大辫子好像码头脚盘上的大缆绳,若非精足血壮,绝没有这样的好头发...

邯郸市17699765337: 请帮我找一下寓言体童话的含义好吗 -
高曼复方: 根据体裁的不同,可分为寓言体儿童小说、传记体儿童小说、书信体儿童小说、童话体儿童小说 (一)寓言体儿童小说 寓言体儿童小说是带有某种寓意性的小说.它以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客观意义为基础,再借题发挥,使之与作者的寓意融为...

邯郸市17699765337: 冯骥才的《神鞭》还有《三寸金莲》有意思么? -
高曼复方: 《神鞭》已被拍摄成了影视剧,看着还是有一定意思的.整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俗人情描写,又有现代主义的荒诞手法,互相交融,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交映成趣.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法,正是时代生活日趋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冯骥才个人的艺术素质与特异才能所决定的.”因而《神鞭》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不是偶然的.

邯郸市17699765337: 冯骥才 神鞭 读后感字数就八百字以上 一千字一下就行了 最好是有文章概况的 -
高曼复方:[答案] 1000字

邯郸市17699765337: 什么是市井小说 -
高曼复方: 汪曾祺对这个概念有过一些论述,如:“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得都是极平凡的人”,如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中短篇小说等. 在这里大致上接受如下这样一种界定,即认为新时期市井风俗小说主要是指“以都市或城镇下层人物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注重独特风俗民情的描绘,在意趣盎然的'风俗画'里,表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底蕴”.具体说,其思想内涵和审美特点可以大致归结如下:一是描写对象都是生活在都市或城镇的普通市井小民;二是描写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其所蕴涵的人生底蕴和文化内涵;三是努力挖掘风俗文化特征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