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米芾知多少?

作者&投稿:全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米芾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收藏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时人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号鹿门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颠”之称。
苏轼年长米芾十五岁。苏轼与米芾的交往始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卸任长沙掾,经黄州回都城东京候补。当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米芾专程前往拜访求教于东坡雪堂。苏轼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运思清拔。米芾问道:“何不一节一节画呢?”东坡回答道:“你什么时候看见竹是一节一节长出了的呢?”又作枯木、怪石,枝干虬屈无端,石皱硬。米芾有《题苏东坡木石图》诗:“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口。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米芾在《画史》中说:“吾自湖南从事过黄州,初见公(苏轼)酒酣曰:‘君贴此纸壁上’。观音纸也,即起作两竹枝、一枯树、一怪石见与。”苏东坡曾在《偃松图》上自题云:“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苏轼笔下的枯木怪石反映了作者壮志未筹、积压在胸中的郁结,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苏东坡胸中的抑郁与不平之气。其间米芾向苏轼请教了画竹之法,苏轼也对米芾的书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学晋的建议。
自黄州拜访求教以后,米芾就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崇宁三年(1104),米芾知无为军时,修宝晋斋,把自己收藏购买的晋人真迹,如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谢安的《八月五日帖》等收藏起来。米芾下功夫研究晋人书法,他的书法开始变化,由早期的欧阳洵遗风,到元丰六年(1083)《杭州龙井方圆庵记》,已经明显带有王羲之的雅韵了。《跋米帖》:“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在无为时,有人告诉他城外河边有一怪石。米芾一听,立即叫人“移来”。怪石运到,米芾一看,眼中立即放出异样光彩。只见此石,高八尺有余,周身两人合抱不及,状貌奇伟,多孔多窍,皱似人形。米芾一边围着怪石打转,一边口中喃喃说道:“吾欲见兄二十年矣。”摆设席案,自己穿上官服,恭敬地对其下拜。并自此,又将“石兄”改为“石丈”尊呼。在礼部任职的无为人杨杰听说米芾的这些事,便戏称他为“米颠子”。几年以后,苏轼知扬州,米芾问苏轼:“世人认为我癫狂,你说呢?”苏轼笑着回答:“吾从众。”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五十一岁的苏轼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礼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有《与米元章书》:“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复思东坡相从之适,何可复得?”“惟千万节哀自重。”由此推知,芾父当逝世于本年或本年前一、二年。芾父有“中散大夫,会稽(县)公”之赠,会稽距杭州甚近。时年米芾官杭州从事。
元祐二年(1087)秋,在京师驸马都尉王诜府西园宴集。当代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陈师道、张耒、李之仪、晁补之、蔡天启、李公麟、米芾、蔡肇、郑靖老、王钦臣、刘泾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个性和情态。米芾为此图作《西园雅集图记》。记文曰:
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之气。其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作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磐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髯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哲宗元祐四年(1089)六月,时年五十四岁的苏轼知杭州,四月出京,六月路过扬州,与章资平一起造访米芾。米芾时为淮南东路幕掾。米芾设宴款待,席间米芾出二王(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张长史、怀素等帖,请苏轼跋之。又出九江石砚,苏轼为之作铭文。苏轼离开扬州,米芾追饯舟中。并作诗祝贺苏轼得知杭州。苏轼《书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与章资平同过元章。”《与米元章》书三则,中有言曰:“某以疾请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诗为送,词韵高雅,行色赠光,感服不可言也。”又《与钱穆父》书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砚铭》。此砚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钟山之侧。……因山作砚其理如云。过扬且伸意元章,求此砚一观也。”
元祐七年(1092)三月,苏轼除守扬州,米芾将赴任雍丘县令。苏轼设宴,招待客人。一时名士十余人与宴,米芾在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米芾起立,对苏轼说:“米元章有事,请求大人做主,主持公道。”苏轼问:“什么事?请讲!”米芾说:“世人皆以米芾为颠,请大人说说,我米芾颠还是不颠?”苏轼笑着说:“既然大家都说你颠,我当从众!”坐客皆笑曰:“我们也从众呀!”米芾无可奈何,大呼:“冤枉啊,冤枉!”从此,米芾的颠名更加远扬。
哲宗元祐七年(1092)九月,四十二米芾在雍丘县任知县,苏轼自扬州以兵部尚书召还京师。米芾邀请至雍丘,设宴招待。既至,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又在几案旁边摆放菜肴果蔬酒浆。苏轼见之,大笑就座。米芾说:“坡公!今日我们一边喝酒,一边作书。可好?”苏轼说:“好哇!每酒一行,即伸纸作字。”米芾令二小史以四方砚台磨墨,几乎来不及供应。直到太阳下山之时,酒行既尽。苏轼说道:“今日所书,不比往日!”米芾说:“酒能通神,平日书莫及也。”乃相互交换书法作品,各自携之而去。
东坡有《与米元章》二书。其一中曰:“过治下得款奉,辱至礼之厚,愧幸兼极。”其二中曰:“临辱访,欲往谢,又蒙惠诗,欲和答,竟无顷刻暇,愧负可谅。”由此知,米芾在这期间也访过苏轼,雍丘距京较近。
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天,米芾在真州发运司。苏东坡遇赦北还。正月度岭至虔州,四月抵当涂。五、六月到仪真,住白沙东园。
《京口耆旧》云:“建中改元(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1101年,—笔者注),坡归自岭外,与客游金山。有请坡题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抚其背云:‘今则青出于蓝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尔益自负矣。”
苏轼染疾,米芾多次前往白沙东园探视,并冒暑热送麦门冬饮子。为此,苏轼写了《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诗。诗曰: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麦门冬饮子,主治膈消胸满心烦,津液短少,消渴。药的成份有:五味子(五分)、知母(一钱)、甘草(炙,三分)、栝蒌仁(五分)、人参(一钱)、干葛(五分)、生地黄(八分)、茯苓(七分)、麦冬(一钱),上水二钟,竹叶十四片,煎一钟,温服。
米芾看到了苏轼题在扇面的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苏轼的跋语,顿生无限感慨!遂当着苏轼的面,书写下了这首词和跋语,让苏轼观看。苏轼看后不住点头称善,感叹道:这样做,我们对得起少游了!此帖后来传至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秦观,将米芾书写的秦观的词,苏轼的跋语,刻在一块石碑上。
这期间,苏轼与米芾多有书信往还,或探讨书文艺术,或通报病情,或致思念之意。
《与米元章》(二十一)曰:“两日来,疾有增无减。虽迁闸外,风气稍清,但虚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儿子于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之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天下岂常如我辈愦愦耶!公不久当自有大名,不劳我辈说也。愿欲与公谈,则实能,想当更后数日耶?”此信表达了对米芾《宝月观赋》的极力赞美之情。
《与米元章》(二十五)曰:“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眷念之情溢于言表。
米芾还邀请东坡到海岳庵,同游了西山。逭暑西山书院南窗松竹下,话罗浮见赤猿之事。
苏东坡将离开真州,带病来别。对米芾说:“待不来,窃恐真州人俱道放着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别而去也。”谁知,这竟是永别!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八月中秋,米芾得苏东坡去世的噩耗,作《苏东坡挽诗》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闻东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毕此世。”
其三曰:
小冠白氎步东园,元是青城欲度仙。六合著名犹似窄,八周御魅讫能旋。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年。我不衔恩畏清议,束刍难致泪潸然。
其五曰:
招魂听我楚人歌,人命由天天奈何。昔感松醪聊堕睫,今看麦饮发悲哦。长沙论直终何就,北海伤豪忤更多。曾借南窗逃蕴暑,西山松竹不堪过。
苏轼与米芾自元丰五年(1083)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两人相交近二十年。期间有书简往来、诗词唱和,会面晤谈,足见两人交谊之深厚!

附录
1.宋·赵令畴《候鲭录》卷七载:“东坡在淮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云:“此事当发生在苏轼知扬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2.翁方纲《米海岳年谱》云:“七年壬申九月,苏子瞻自扬州召还,元章知雍丘,具饮饷之。既至,则又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洒一行,即伸纸共作字。以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洒行既尽,乃更相易携去,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宋四家。
1、苏轼,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3、米芾,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4、蔡襄,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

扩展资料1、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2、黄庭坚,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3、米芾,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在“宋四家”中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4、蔡襄,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
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四家

作为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失意的官员和业余画家的苏轼,尽管没有留下多少绘画真迹,但在画史上的地位却举足轻重。这是因为,活跃于北宋的苏轼不仅首先提出“士人画”,即“文人画”的概念,而且是文人画的实践者乃至奠基人,自他以后,文人画逐步发展成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青年得志,很早就步入仕途,成为朝廷命官;中年因受政治事变牵连而入狱,几度被放逐,临终弥留之时才获赦免。这位命运多舛的文人思想极为复杂,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乐天知命,道家的清净和知足不辱,佛教的超脱和四大皆空,以及道教的玄虚和养生延年,他都兼而收之。苏轼本人不以绘画为业,偶尔为之,也只画一些枯木、丛竹、怪石。仅存的苏轼作品,是因米芾、刘良佐等人的题诗而得到确认的。

写诗作画,是苏轼用于取乐自娱的业余活动,以儒家对“君子”的行为规范来年,艺术在苏轼这里回到了它原本应该的位置。“技近乎道”,文人通过习艺,固然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娱乐,同时也加深了对“道”的认识和体验。苏轼说:“常形之失止于所失”,“常理之不当,举废之矣”。意思是,自然物象没有固定的常态,某方面的缺失恰恰也是其具体性的表现;“常理”也就是“道”,违反道就是失去“常理”,会导致满盘皆失。苏轼曾不无刻薄地评论“吴生虽绝妙,无以画工论”,他对于拘泥“形似”,屈服于自然的工匠式摹写予以嘲笑和贬低。以下是他对好友文同(1018—1079年)画作的评论:

与可画竹时,见物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文同以画竹见长。文同画竹,眼里只有竹,而非像常人及“画工”那样面面俱到。进入物我两忘、人与自然融和、身与竹化、寓意于物的状态,这正是苏轼高度肯定的。一旦文人面对自然景观和物象,他们的思绪就因教养的完整性立即获得转化,从物理世界转向抽象的精神层面,从中得到娱乐和休养。苏轼高度赞赏的,并不是吴道子那样的全能画家,而是能“得之于象外”的王维、文同等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文人画家。“得之于象外”就是突破形式,得到“常理”。自然物象是画家抒发胸臆的凭借,画家是自然的,将物的物性与人的意志融合,然后从笔端流淌出自己的真性情。他说: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对文人画家来说,要紧的是托物寓性,游于物外,而不能囿于物内,把物看得太重,为物欲所奴役,求乐反生悲。做到这一点,再卑微的物质对象,也能给人带来欣喜。苏轼这种价值观,对刻意求工的北宋绘画的评价标准是一种颠覆,他进一步对文人画家与画工加以区分,认为前者注重“意气”,后者只取“皮毛”。“曲尽其形”是“工人”做的事,文人不必在这件事过度劳神,而应该把精力用于修养,提升精神的文明程度。“形”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在他看来对形的追求可能离“道”更远,士人画要求表达的是“常理”,体现为“非高人逸才不能辨”的性情、意气。苏轼本人的文学造诣及其特有的人格魅力使他有资格发表上述见解,至于他的传世作品是否最能印证他的言论则不必过于认真。对儒家学者来说,诗、书、画都属于“游于艺”的范畴,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翰墨之余”。那幅草草而就的《竹石图》或许可以视为文人书法化的即兴涂鸦,由此不难联想起南宋梁楷用“大写意”法画的诗人和“仙人”,但考察同一时代皇家和画院普遍推行的画风,如苏轼、米芾这样有身份的人发表其言论和作品,仍清楚地反映出绘画趣味的转变。

苏轼的朋友米芾(1051—1107年),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米苏二人均为超一流书法家,他们俩与蔡襄、黄庭坚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名家”。米芾画山水师出董源,天真发露,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米芾之子米友仁(1086—1165年),人称“小米”,继承家学,善画云山,略变其父所为,成一家法。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米氏父子画山,点点染染,云烟变灭,米芾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米友仁作画题跋,也常把自己的画作称为“墨戏”。

在绘画意境上,苏轼讲求“萧散简远”、“清新”、“简古”、“淡泊”;米芾则推崇“平淡天真”和“高古”。两者见解相同,而秉性高傲的米芾出言更加直率。唐、宋公认的山水圣手多出自北方,如吴道子、李成、关仝等,米芾却标榜自己的画“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不使一笔入吴生”,对宫廷画家郭熙等人也不以为然。对不以画名世的苏东坡偶作枯木竹石,米芾却津津乐道,多予称赞。尤其对一直不受世人重视的江南画家董源,米芾更是反复称道,给予最高的评价。米芾对董源的肯定似乎是他在一百年前的笔墨中找到了相似性,他发表的评论实际上也是他所代表的文人山水画的艺术宣言: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奇巧,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挺劲,成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米芾本人与其子米友仁的“云山墨戏”对文人画是一种提示,米芾对董源的赞扬大体也适用于他们自己画风的描述。有些评论家也指出,董源试图捕捉真山树石结构变化的努力,在米画中则显得不那么重要,用“草笔”完成的“墨戏”,正是受苏轼放纵意气的创作思想感染的结果。米友仁的《远岫晴云图》里远处的山峦省却了勾勒,山体是通过浓淡不同的墨色的相互陪衬而体现的,这种以水墨图式再现、经心灵过滤的瞬间印象,并不将真实的山水作为根据,只有不可名状的神奇之趣才是自然的“真趣”。奇特的是,在表现云雾时,米友仁却用了类似顾恺之、展子虔使用的线条,说明他们的率性而为不仅限于直接表达“真趣”,而且也可以是某些“高古”程式化表现手法的隔代把玩。


南宋著名画家及作品
米友仁(1086-1165)一作(1074-1153)宋代杰出书画家。字元晖。一字尹仁,小名寅哥、鳌鳌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仕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已意,略有所变。书法长草隶。他和其父米芾...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三苏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在唐宋时期,三苏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宋仁宗初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齐聚东京赶考。欧阳修在看完了苏轼的试卷以后,因为欣赏他们的文采,便把他们父子...

苏轼的简介,人生经历。。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

中国书法历史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

谁苏轼的资料!!急!急!```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苏东坡是什么诗人,姓苏名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

苏轼有什么之称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

谁有古代书法家或者相关的知识???比如苏东坡被称为...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

历史人物-苏轼
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可谓千古一人!而他的弟子也名闻天下,(苏门四弟子:晁补之、黄庭坚、秦观、张耒;苏门后四弟子:廖正一、李禧、董容、李格非)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为无所为...

,苏轼的称号?
《白虎通德论》指出“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名”。可见字和名大都互相关联。“瞻”者“远望”也,盖取义于《左传》“登轼而望之”。苏轼虽叫“大苏”,但他不是苏洵长子,还有一兄名“景先”,在苏轼三岁那一年(1038)夭折,因此,苏轼又有一字“和仲”,跟名失掉关联。后人称他“...

孟州市19481877998: 米芾的资料 -
茌尤地榆: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

孟州市19481877998: 苏东坡简介及精神品质 -
茌尤地榆: 苏东坡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孟州市19481877998: 米芾VS苏东坡,谁的字写得好一些 -
茌尤地榆: 苏轼应该是宋第一吧,黄庭坚曰:“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要说对后世影响大,应该是米颠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

孟州市19481877998: 书法家中宋四家指哪几个人
茌尤地榆: 宋四家是书法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书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孟州市19481877998: 中国著名书法家有几个 -
茌尤地榆: 一共七个.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

孟州市19481877998: 米芾是哪里人? -
茌尤地榆: 米芾(1051-1107)(音fu,去声),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吴人,祖籍太原,后徙居湖北襄阳,晚居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孟州市19481877998: 苏轼有哪些别称? -
茌尤地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是宋初著名文学家苏洵之子,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作诗“谤讪朝廷...

孟州市19481877998: 苏轼简介 -
茌尤地榆: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

孟州市19481877998: 宋代四大书法家是哪几位? -
茌尤地榆: 苏轼 《寒食帖》《赤壁赋》米芾 《蜀素帖》(写在丝绸上,功力深厚)黄庭坚 《花气...

孟州市19481877998: 《米芾学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
茌尤地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事;说明米芾小时候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的孩子.同时也说明了“学写字不只是要动笔,还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扩展资料: 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