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对象

作者&投稿:匡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生态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发展趋势~

一、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体系的形成
国际上现阶段地质-生态学研究与环境地质研究有相当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经逐步体现出其研究特色,并有逐渐强化地质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还不能认为系统的地质生态学作为独立学科已经建立。许多理论问题和应用技术方法尚不够完善。由于社会需要的推动,地质-生态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正在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和活跃点,但其内涵和研究范畴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的研究、多目标的评价技术方法、地质生态设计与治理系统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虽然地质-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尚未成立,但作为一种学科交叉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能否产生独立的地质生态学科,取决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广泛认可的学科定位。但无论形成独立学科,还是保持学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论基础、研究范畴取得一定的共识,否则又会出现如同环境地质学形成后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争论,难以在学科认同上统一。因此,需要对地质-生态理论认识和学科体系进行研究和讨论。
卢耀如先生将地质-生态环境的研究方向根据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几个方向:
综合性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与不利这两方面的条件与因素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与工程效应,而加以综合的研究,这是研究地质-生态环境的最基本的准则与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种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效应,这样,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
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对地球这一生态系统的演化与起源还不很了解,所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别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这对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与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径。
石建省认为,地质-生态学的系统发展应考虑在如下几个方面推进:基础地质-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生态学与比较地质-生态学研究、实验地质-生态学研究、专门地质-生态学(脆弱带地质-生态学、农业地质-生态学、城市地质-生态学等)研究、地质-生态经济与规划研究、地质-生态系统控制研究与工程实践。
二、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态三大要素(三个子系统)的存在形式、利用现状、形成演化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是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目前对地质要素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保护的地质依据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地质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应是地质-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地下水为例,以往的水文地质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来源、运移演化规律,地质-生态学研究则要探讨水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即“生态水位”的问题。“生态水位”是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区间,高于这个水位区间上限临界值,地表土壤就会发生盐渍化,低于这个水位区间下限临界值,就很容易触发沙漠化。但这一水位区间又是一个复杂要素集合的函数,同时是一个时空动态变化的函数,它受到地质结构、地貌单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植物种群特性、人为影响程度等的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相应分析。
三、地质一生态指标体系研究
脆弱性判别的实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结构表述的基础上的。指标体系选取指标的原则是以最少指标达到完整描述系统特征的目的,既要谋求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大致需要如图10-3的步骤。

图10-3 地质-生态指标体系的选取过程

地质-生态指示性指标体系的筛选是进行地质-生态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目前研究较少,需要予以重视的主要方面。国外曾经组织过国际间合作计划,集中探讨了为多目标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地质指示指标”筛选问题,并认真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在他们的初步成果中,提出如下地质指示指标:珊瑚化学和生长方式、沙漠表面结皮和裂缝、沙丘的形成和再活动、尘暴的规模/延时和发生频率、地表冻融作用、冰川波动、地下水水质、非饱和带地下水化学、地下水位、岩溶作用、湖泊水位和盐度、相对海平面、堆积物层序和成分、地震、海岸线位置、边坡失稳(滑坡)、土壤和堆积物侵蚀、土壤质量、溪流、水流、通道形态、水流堆积的存储和运载、地下温度体系、表层转运、地表水水质、火山活动、湿地的扩张/结构和水文学、风力侵蚀,并且认为一些其他指标也应考虑在内,如:地磁场及其他地球物理参数、岩石应力状态、岩石风化、岩石-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粘土膨胀、地表过火、湖泊/海洋堆积物的放气作用、非可再生资源指标等。这些成果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鉴,但它的目的和对象与本文所要讨论的并不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四、尺度问题和时空演化研究(古地质-生态学研究)
由于地质-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在研究中必须注意其尺度效应,重视时空演化分析,加强对古地质-生态特征的研究,用地质历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目前的地质-生态状况。
1.尺度效应问题
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现和描述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描述其特征的指标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须注意尺度问题。在上述分析中(见表10-1),曾论述过在不同区域尺度上控制地质-生态脆弱性的主导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区域范围内,主导要素是大地构造单元,而在局部区域范围内,主导因素可能是气候条件和地貌单元等。同样,由于几十年来地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其时间尺度的对比也应高度重视,把不同年代的资料混合起来作为现状分析是不科学的。
2.时空演化研究方法
动态复杂系统的研究,要立足于几个基本观点: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观点,信息的观点。采取如下策略:
“以静表动”:抓住时空演变中有限个特征时期的静态状态,达到系统描述其动态特征的目的;
“由点到面”:突出深入研究空间中具有典型意义和带动作用的若干个点上的特征,来刻划面上的轮廓和规律;
“将古论今”:通过系统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生态演化,认识当前所处演化阶段,推测其自然发展趋势,结合人为影响的强度,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
“时空融合”:将时间上的认识和空间上的认识集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时空总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主导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监测、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
3.古地质-生态分析的重要性
“将古论今”是地质-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其今后发展趋势必然首先受制于地质演化规律,我们对现今地质-生态系统的认识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难形成时间序列,从而建立演化规律的认识。因此,开展古地质-生态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五、脆弱带地质-生态系统研究
对地质-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复杂的系统科学问题,涉及具有动态结构的多维信息体,尤其是脆弱地质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特征,决定了需要对多因素关系及其易变性进行研究,这种多因素关系构成“链式”结构,一种因素的变化可以触发相关联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临界值。认识地质生态环境的复杂性、“链状”关联结构是对其特征进行表述的重要前提。
确定描述这些内容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参数获取方法和精度控制要求是重要的前期工作,需要专门开展研究。赵跃龙认为,脆弱生态环境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又分为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气候脆弱因子、水文脆弱因子,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但这些因素的脆弱表现和具体指标,特别是地质脆弱因子的表述研究的还十分不足。
对脆弱地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关键是脆弱性判别。这种判别体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单指标脆弱性判别一般适用于小的空间尺度和比较具体的服务目标,而综合脆弱性判别主要适用于较大空间尺度和多目标综合需要的判别,如脆弱地质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程度的判别。
六、地质-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模型
1.地质-生态系统研究步骤
从研究阶段和程序上看,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步骤见表10-2。

表10-2 地质-生态工作划分与工作方法

2.地质-生态研究的方法体系
在地质-生态研究中,除了需要把3S技术与传统工作方法有机结合,大规模采用野外原位测试快速取得信息等技术支撑条件外,在多源信息综合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许多数学计算方法,通过这些计算方法及其组合应用,对地质生态类型做出量化判别,对地质生态状况做出综合评价。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1)加权综合指数法。根据实测值和评价标准求取分指数,然后由分指数计算总指数。计算综合指数的方法有叠加法、均方根法、权重法等。
(2)模糊综合评判。利用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分级中间过渡的模糊性,按不同分级标准通过建立隶属函数在闭区间[0,1]内连续取值来进行评价。
主要步骤有:对单项指标分别建立隶属函数,求出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进行模糊聚类,综合评判,取聚类系数最大者为该评价点所属级别。
(3)灰色系统分析。基于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的灰色性,考虑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灰色聚类(等斜率法、倍斜率法)、灰色预测、灰色控制等操作。
(4)层次分析(AHP)。AHP是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根据各类指标及各类指标诸因子在环境中的相对重要性,经过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分别算出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以此作为“权”。
(5)有限元与有限差分。进行参数场模拟和环境稳定性分析,在参数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有限元等数值法。通过分析调研、模型抽取、模型建立、模型计算与检验等步骤进行分析应用。
(6)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应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网络)。它包括有多个节点的输入层(多要素)、多个节点的中间层(相互关联)、一个或几个节点的输出层组成。利用该模型解决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分析中的模式识别和系统辨识问题。人工神经网络理论通过对代表性样本的学习自学习、自适应,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易于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B-P网络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网络权系数的自适应、自调整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后,网络具有对学习样本的记忆、联想的能力。
(7)分形计算。地质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些分析对象,可能具有自相似性几何特征,而且这种自相似性可以用分数维(D)来表示。
(8)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常用、成熟的计算机数值处理方法,考虑到本系统对统计分析的要求,将在系统开发中融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功能,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平滑与拟合、主成分分析、排序等。
(9)人工智能与可信度分析。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在分析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非确定性专家知识的支持,需要以决策支持系统的思路,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智能处理。一些模型运算结果或中间处理过程需要进行可信度分析。
3.综合地质-生态模型分析体系
(1)农业地质-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农业地质生态作为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农业生态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开发农业地质资源及其利用、改造和调控的措施,研究农业地质生态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地质灾害防治及农业地质环境区划等问题。
作为农业地质-生态分析的辅助分析工具,本模型应提供一系列分析方法,使用户能够对所研究的区域农业环境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其是对表层地质结构、岩土元素地球化学、生物、水文地质特征等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取得对控制性因子的认识。然后选择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农业地质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生成适宜性分区图。
(2)地质-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地质-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由于地质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特点,难以用一种统一的方法和规范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从实际需要的灵活性出发,这方面的模型分析采取优化组织的方法集合方式,通过与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图形库的紧密连接,以人机对话方式由用户选择模型运行机制、计算方法、参数提供方式、结果输出方式与流向等,进行模型实际运作。
(3)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生态承载力表征模型与求解;区域地质-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估;区域地质-生态承载力饱和度;区域地质-生态综合敏感度与触发因素分析。
(4)土地质量退化与侵蚀控制分析模型。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地质生态”和“生态地质”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情况,一般认为最早是从1939年由K.Troll(特洛尔)提出的景观生态学演变来的,1968年他把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进行扩展,提出地学生态学(或称为地生态学)的概念(Geoecology)。也有人认为近年由Y.A.Koziovsky提出的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质生态学”概念,并主要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应用。这可能反映学者对它们所提出概念的内涵有不同认识造成的。“地质生态学”概念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较多采用,近年,日本、德国、美国等地学研究和教育机构也开始采用,并把地质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甚至认为地(质)生态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福音(据Chris findlay,1997)。

二、层圈相互作用与地质-生态学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系统是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通常把地球环境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图10-1 层圈相互作用关系与地质-生态学科交叉的定位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的上部人类活动所能涉及的部位,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地带,并处于人为技术活动的影响之下。它主要包括土壤层、包气带,在天然条件下包括地下水的自由交替带,在干扰条件下还包括人为技术工程目标和建筑影响并与其相互作用的下伏岩石圈部分。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天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种功能系统,包括生命有机体群落及其栖息的环境。生命有机体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方面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分别属于环境地质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地质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特别是注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地质工作者提出了地质生态环境(或地质-生态系统)等交叉研究的概念。地质环境一般是非生物的地面景观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了地区生态的状态和演化,在这一系统中,水既是生命有机体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又积极参与地质环境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了水所具有的重要生态意义(图10-1)。一般认为,地质-生态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发生在天然和破坏条件下的地球化学、地质动力和其他现代作用过程,同时也要调查影响地质环境状态的地质-人为技术工程系统。

俄罗斯学者认为,地质环境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相互作用(联系)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需要在三个层次上解决最重要的生态问题:①区域地质-生态调查和制图,其中包括现代地质环境及其单元的状态、性质,人类活动作用的评价,确定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向;②岩石检测,即地质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动态的跟踪调查,研制各种自然-人类活动成因系统地质环境的地质-生态模型和预测可能的副作用过程;③论证和调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人类健康的措施,这要求吸收有关生物圈、大气圈和环境介质其他单元状态的资料,但以地质-生态调查为基础(M.C.加利卿等,1990)。

三、地质-生态学的学科特征

地质-生态环境调查分析与研究,是地质学的延伸,是把地质学的传统工作方法(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评价、外动力地质作用研究、地球化学勘查等)与地质环境状态变化及其生态后果的评价、预测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反映地质环境状态和发展趋势,阐明地质生态规律特征,提供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强调地质环境要素的生态意义是地质生态研究与传统环境地质研究的本质区别,如对地下水位的认识,过去主要是为了进行水资源量的评价和利用,现在要引入保持生态水位的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长期保持水生态环境。

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是复杂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多要素集合体,涉及的调查内容很多,其存在和发展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除了自然地质作用过程需要研究外,地下水的作用、气候影响、生物作用等都需要研究(图10-2),因此是多学科协作研究的问题。利用传统研究手段很难及时反映这一复合系统的变化状况。

地质-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地质-生态系统状况是活跃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直接与人类活动的强度相联系,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变化相比要活跃的多,由此产生的次生地质环境变化也是十分活跃的,对这样一种活跃的动态变化过程,传统的分析研究方法由于所需周期长、更新慢而显得时效性差,有必要利用GIS技术实现地质生态环境研究分析的实时性、动态性、机动灵活性。

图10-2 层圈要素作用对地质-生态复合系统的影响

(2)地质-生态系统是空间分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涉及十分复杂的要素体系,需要利用一系列空间信息生成、管理、处理和多源、多层次信息的综合(复合)分析技术。

(3)对地质-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公益性特点,其直接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既要为政府宏观发展布局提供决策支持,又要面向多样的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很难利用传统的编图技术,靠提供复杂难读的专业综合图或经过简单概化的图系来满足全面需求,这就需要在成果表现形式上有所革新。

同时,有的专家总结地质-生态系统是人工-自然复合系统,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距性、社会共享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难控性以及决策风险性。因此,需要利用包括GIS、GPS、原位测试等在内的现代技术手段对有关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实时、动态、形象的地质生态状况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地质-生态调查研究的原则应该是,在新的地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新的技术方法,在了解区域基础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的地质生态系统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专门要素的调查和分析评价,掌握区域内地质生态基本状况,提供系统完备的基础地学资料。

四、地质-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地质-生态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生态三大要素(三个子系统)的存在形式、利用现状、形成演化规律、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地质灾害实际上也是在人为或自然作用下水、土、生态要素关系失调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不利的过程。水、土、生态三大要素构成的地质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存在的环境系统,不能相互分割,为单一目的(如过去为农田供水开展的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进行的调查很难把握系统的总体规律,反映不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地回答现状、演化过程、未来发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持续利用这一主题,以地质生态环境研究方法和内容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岩、土、水、气、生物各因素的物质、能量循环中的相互有机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体现出国土资源利用保护的整体性、复杂性、系统性原则。

地质-生态调查研究的多目标原则: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下列服务领域都是地质-生态调查研究的工作目标:大气/气象、农业、生物多样化、海岸带、沙漠化、森林退化、洁净水源、人类健康、土地资源、山区发展、自然灾害、城市化与废弃物。

地质-生态调查涉及的范围很广,但目前在重点地区着重分析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其调查研究一般包括如下内容:①基础地质背景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第四纪地层与结构。②土地资源环境调查:土地资源现状及土地自然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同类型土地的演化趋势,土地资源破坏性灾害(地质环境问题)。③水资源环境调查: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水质状况与动态变化;地下水参数及其分布;地下水开采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地下水承载力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效应。④生态环境调查:植被类型及发育情况;维持生态的水土资源条件。⑤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发生条件、分布、发展趋势、触发因素等。⑥水土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程度和布局综合评价水土资源利用效果,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分析其最大利用潜力,开展地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控制与治理对策,为科学规划提供依据。

五、地质-生态学与环境地质学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地质生态学”和“环境地质学”是同义词,但也有学者认为,“地质-生态学”这一术语所表达的意义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其研究内容既有景观、土层和地表水等的调查,又有大气圈下层物质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后者传统上不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




生态学 地质学比较哪个更好
缺少一些所谓的科学底蕴,因为生态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就不健全。地质学则不一样,作为一个偏工科的专业,其就业前景无疑更有针对性,当然要看个人,如果你以后的就业是想走科研这条路,则生态学比较合适;如果你以后就业是想走工程师这条路,则地质学更适合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其亨观点及贡献
王其亨认为,堪舆学,即风水学,其实质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瑰宝。它融合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和美学,强调自然力量对人类健康和后代繁衍的深远影响。这种理论旨在确保居住者能够享受到世代的安宁与繁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理念的深刻影响。尽管传统风水学中蕴含了某些现代生态学的科学成分...

葛利普人物贡献
他的《中国地质史》(原名《中国地层学》)以及1924年和1928年出版的两卷本,以及36幅亚洲古地理图,都是对中国地层和亚洲古地理的系统性总结。在30年代,葛利普提出了脉动学说,认为地层发育、古地理变迁和古生物演化存在周期性规律。他的代表作包括《年代的韵律——脉动理论,地球历史的新观点》(1933...

环境地质调查
2010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项目,重点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地质碳汇潜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等进行研究,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2)环境地质学与生态学不断交叉渗透。目前,生态环境地质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大致可分为地上因子群和...

地质学分类
生态地质学 是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产生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背景的一门学科。生态地质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采用植被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的方法和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生物)与地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今后的理论发展将更侧重于地学与生态学的渗透与融合,在植物(生物)与地质因子之间...

国内农业地质研究和发展现状
2000年,陈昌笃先生提出“地质生态学”,将地质与生态相结合,并更多地考虑地质学理论在生态系统的作用。2001年,曾群望等提出了生物地质环境学的概念,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学是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的关系,着重研究地质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等相互渗透、融合而成...

生态地质调查是干什么的
生态地质调查是一种综合性调查研究方法,旨在了解和评估地质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它结合了地质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采集样品,分析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生态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了解地质环境...

园林学学科支持
园林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在园林营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地形改造到筑山叠石,再到引泉挖湖,每一项都需要深厚的地质学和生态学知识。地貌学的研究为理解地形特征提供了基础,而生态学则指导我们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具体的营造活动中,园林植物学是不...

学习地貌学有什么方法?
理论学习:首先,你需要对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包括对地球内外动力作用、地层学、地质构造、岩石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通过阅读教科书、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你可以建立起对地貌学理论基础的认识。实地考察: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参加野外考察,亲自...

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溶环境学、生态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为指导,充分吸收岩溶山区已有的相关石漠化研究成果、石漠化治理模式成功经验,结合石漠化发展的趋势,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现有治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初步提出石漠化治理的地学模式框架;按照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的基本原理,...

雷山县15228981439: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
安泡五味: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雷山县15228981439: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哪些特点 -
安泡五味: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体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气. 固体地球包括最外层的地壳、中间的地幔及地核三个主要的层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研究内容: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学、地史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等.

雷山县15228981439: 生态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安泡五味: 从定义上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以生物为主体. 从研究内容上说,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二、生态学是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三、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雷山县15228981439: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点 -
安泡五味: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多,涉及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但着重研究地下.宏观上研究岩石圈,微观上研究矿物颗粒、晶体组成

雷山县15228981439: ...和 - _________ - 的基本原理,已经成为人类谋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经济 - _________ - 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全球范围来讲,生态学的研究,... -
安泡五味:[答案] 答案:解析:解析:重要基础题,部分内容在《生物》第一册绪论部分. 答案:无机环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可持续 相对稳定 生存 发展

雷山县15228981439: 生态学的概念、起源及研究内容有哪些?
安泡五味: 1.概念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ecology)是由德因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简洁的表述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类型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学.基础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等级单元为研究对象的

雷山县15228981439: 研究地质学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 -
安泡五味: 为更深一步的地质类研究做基础,当然还有地质类工作的及基础科程!

雷山县15228981439: 简述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关系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 -
安泡五味: 地质学是关于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他们两门科学的交汇形成了第四系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重点研究近几百年时期环境发展演化包括地壳运动(怎么形成的大山大河)、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哪里是坡积、冲积、洪积堆积物)、生物演替等方面.先后提出洪积理论和冰川理论.

雷山县15228981439: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安泡五味: 生态学的产生就是因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极为紧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自生命开始就存在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生态学关系,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植物、动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