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保护

作者&投稿:谈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保护和开发又是相互矛盾的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包括由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和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红原大草原的标志性景点月亮湾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月亮湾观景台的植被、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那种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大量游客形成的喧哗,破坏了寺院庄严肃穆的氛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到此一游”的乱刻乱画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如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旅游地经济状况、经济意识、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的改变,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保守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因害怕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因片面地保护而没有对资源进行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

一、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
既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是可行的,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即旅游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保护区带来的破坏。如游人过量
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拆木损花,狩猎禽兽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自
然保护区,近几年游人大增,有的人为取盆景石,随意砸坏熔岩,使台地上有的地段变得百
孔千疮。
2.在保护区修建宾馆等服务设施,由于工程大,占地面积也大,必然要破坏周围一些景
物。保护区内修建道路,需要大量土石方,也将破坏道路两侧的植被,而且公路一开,曲径
通幽的野趣会变成车辆来往的闹市景象,失去游览观赏环境。目前,这种现象在长白山自然
保护区北坡已经出现,在岳烨幽谷中修建宾馆和停车场,砍伐了大片岳烨林;在修建冰场到
天文峰公路的过程中,破坏了大片苔原景观,致使有的地段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3.对保护区管理人员来说,如何协调旅游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
题,既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又要向游人开放,这个方针本身很可能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一旦处理不当,往往带来灾害性后果。特别明显的例子要数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这个被
称为“神话世界”、“人间仙境”的全国重点保护区,开放旅游后,游人蜂拥而至,而保护
区缺乏科学管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过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加快活动,
使晶亮透明的湖泊开始淤塞。此类教训,其他保护区当引以为戒。
二、自然保护区如何开展旅游
自然保护区怎样开展旅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首先应对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
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正确的开发策略,最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
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事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1. 充分认识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前提。作为经营旅游业
务的保护区,既不是原始的禁区,更不是热闹的娱乐场所,而是能够显示自然和历史风貌的
为人们提供适当旅游项目的自然环境。这是与一般的保护区、普通的旅游区的根本区别。要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保护区开展旅游的特殊性,提高管理人员、厂矿企业及广大群
众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自然保护与仟展旅游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如前所述,自然保护区的首要功能是科研功
能,因而必须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同时资源与环境又是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
展的基础,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旅游,毁掉资源、环境就是毁掉旅游。理论与实践都表
明,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以保护为主,旅游服从保护,以生态效益为主,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服从生态效益,以长远利益为主,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果真如此,那么自
然保护工作开展得越好,保护区的地位就越高、对游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就越高。继而再将经济收益反馈到保护区的建设方面,即可使保护区走上一条保护
——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2.摸清旅游资源特色,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大政方针。特色是
旅游的基础。有特色的保护区才有生命力与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例如笔者经过多
年的调查研究,概括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即:①世界级自然保护区;②神
奇的火山山水游览胜地;③满族的发祥地,朝鲜人民心目中的圣山。针对长白山旅游资源的
特色,笔者认为长白山旅游开发的策略应是: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效益为主,有理、有利、
有节地开发旅游资源,重点突出野趣之山、神奇之山、神圣之山的特点,其战略目标是将长
白山建成世界著名的火山风光保留地。
3.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是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有效途径。
①进行功能分工。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规划,
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功能分区工作,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
核心区是整个保护区的绝对保护地段,除进行巡护和定期资源普查外,不准进行任何其
他活动,以保持自然状态和储存物种,缓冲区是核心区与试验区的过渡带,主要作用是保护
核心区,使其免遭破。试验区是保护区内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地段,试验区内可以开展科学
考察、研究和试验以及教学实习,亦可结合自然风景划定区域,开展不影响自然保护的参观
旅游活动。
②健全环保机制。保护区开展旅游,应尽快建立健全三种环保机制:
行政立法机制。包括对到保护区旅游的单位、个人的一系列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
禁令和制裁措施等。美国是个发展自然保护事业较早、经验较成熟的国家,在一些自然保护
区的入口,常常立着一块很醒目的标语牌:“进去,只许留下脚印;出来,只许带走照片。
”很值得我国借鉴。
经济计划机制。按时间尺度划分,包括近期、中期、长期规划,它补充行政立法机制,
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对保护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进行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的经济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即补偿因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所造成的损失。
目前国内大多数保护区采取发售门票的办法,而且价格偏高,游人意见大。解决的办法是,
保护区经营、管理人员应以劳力、知识和技能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如可为一定数量的游人配备一位导游兼环保工作人员,可谓一举数得。
③慎重对待土木建设。如果说架桥、筑路、修宾馆、建索道等工程项目在一般的旅游区
是可行的话,那么在自然保护区应另当别论,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动辄在保护区核心地段
大建楼堂馆所,然后公路、小径密如蜘蛛网,于是保护区成了现代化闹市,等到该风景城一
建成,风景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关于建造索道的问题,更应引起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的高度
重视。建造索道,必须先修路,修路必先伐树、炸山,因此建索道通缆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
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国外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大峡谷都是绝不允许建造索道的。
④加强科学管理。如何提高保护区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是保护区旅游事业成败的关键因
素之一。在经营思想上,应改变目前“粗放经营”的作法,而以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服务
取胜,必要时可适当限制游人人数,以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例如厄瓜多尔政府便对到科
隆群岛(即加拉帕戈斯群岛)旅游的人数严格限制在每年2.5万人以内,任何一个岛上的每
日游客数不得超过90人。在管理方面,保护区可以和附近的乡、镇共管旅游业,做到有责大
家尽,有利大家图,旅游、环保齐头并进。旅游项目的选择,应以知识性旅游为主,在一些
景点挂牌介绍该景点的内容,向游人传授科学知识。保护区内一定要采用线性开发的方式,
严禁游人到处乱跑。主要开展一日游,以减轻游人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总之,只要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科学的严格的管理,
加上其它部门以及广大游人的密切配合,相信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事业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旅游资源开发简史

闺容初露

龙虎山是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文物古迹丰富,山水风景优美,但这块瑰宝多少年来被藏于深山而无人知晓,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闺容初露。

1984年4月17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张香庭(新华社记者)、程关森(鹰潭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合写的《值得开发的龙虎山旅游区》一文,除呈送中央高层领导外,还增发1份给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4月28日,白书记给省委宣传部作出批示:“请白永春、周銮书同志阅。记得銮书同志曾就此专门写过一个报告,未引起我的注意。建议銮书同志与外办及有关同志做一些研究,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意见,经省委、省政府讨论后实施。”

6月17日,鹰潭市成立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6月28日,省委、省政府11个部门和有关专家在龙虎山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了《龙虎山发展规划座谈会报告》。该报告于1985年2月22日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发文至各地。文件指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是我省一项重要的旅游事业,各有关方面应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共襄盛举。”这为解决龙虎山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绿色通道。

1985年5月1日,龙虎山庄对外营业,开始接待游客。同年10月,省政府批准龙虎山、上清宫遗址、天师府、仙水岩、崖墓群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年年底,同济大学建筑系风景园林教研室和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同完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开发的内容和措施。

创建国家级景区

1983年4月,龙虎山天师府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从此开始显山露水。2000年,龙虎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并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从此龙虎山走向了新的旅游发展历程。

2001年3月,龙虎山被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并第一个完成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龙虎山进行了全面地质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造型地貌绝特罕见,与泸溪河相依组成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廊,在美学观赏、地质地貌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2001年6月,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4年开始,龙虎山启动了申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工作,加强了龙虎山的管理、保护、监测工作,更新设置了景点标识标牌和解说牌。龙虎山不仅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荟萃,以碧水丹山、道教源流、崖墓文化“三绝”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景观美学价值。专家认为龙虎山是尚存的大量古老、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龙虎山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崇尚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足以说明龙虎山符合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标准。2006年7月,龙虎山成功被评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荣膺“世界地质公园”桂冠

世界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全球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独特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自然区域。它既是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区,又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始于2003年。经过4年时间的筹备建设,龙虎山景区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已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先后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公园旅游步道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景点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及公园宣传推介等。千年古镇上清重梳妆,景区生态停车场大扩建,仙人城旅游步道精铺设,精美陶瓷、防腐木上标有多国文字的旅游标识牌设置,五星级宾馆建设,都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龟峰考察

鹰潭市政府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全面开展龙虎山地质、地理、生物、地质遗迹保护研究,建设地质博物馆,编制申报材料,修订导游词,开展导游培训,设计景点标识牌,汇编龙虎山学术文献集,以及为陆续前来考察评审的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介绍等。

全新打造的地质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龙虎山亿万年的沧桑演变,展品丰富,布展美观,成为龙虎山景区的重要景点和科普基地,受到联合国专家和游客的高度评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科学顾问保罗 丁沃尔教授题词称赞:“这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地质博物馆之一,它给龙虎山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介绍。”IUCN专家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父”美誉的沃夫冈 伊德教授题词:“龙虎山地质博物馆是进入迷人景区的一个奇妙的大门”。IUCN专家克里斯 伍德教授题词:“一个非常吸引人、有趣味的博物馆,展品既令人兴趣盎然又印象深刻。”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考察地质博物馆

2007年3月25日,在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上,龙虎山以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考”,成为2007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推荐的2个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之一。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提交的报告中,龙虎山获得的综合评价最高。2007年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兰卡威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龙虎山最终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获得全票通过,喜摘“世界地质公园”桂冠,成为当年我国唯一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景区。

这是继庐山之后江西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标志着龙虎山从此走出国门步入世界级景观的行列,这对于进一步提升龙虎山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保护龙虎山地质遗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喜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

2010年8月2日,又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巴西利亚传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西龙虎山-龟峰、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6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成为我国第40个世界遗产地,是江西继1996年庐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景观和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获得的第3个世界遗产品牌。龙虎山于2006年底启动申遗项目,4年追梦,如今终于圆了“世遗梦”!

2006年12月,建设部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揭开了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随后,确定了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广东丹霞山等几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山大学彭华教授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

2007年5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上饶市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标志着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申遗领导小组聘请东华理工大学撰写了申遗文本初稿和宣传画册,并于9月提交给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丹霞地貌申遗会议讨论,11月送交在四川峨眉山参加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的专家审阅。

2007年10月,江西省政府成立了以副省长洪礼和为主任,陈俊卿、张桃生为副主任的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下设申遗办公室,挂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指导龙虎山风景区申遗及全省遗产管理工作。

2008年1月,龙虎山印发了《中国丹霞地貌——龙虎山-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实施方案》,并聘请了省地调院、省野保局、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相关专家进一步调查,修改完善申遗文本。

2008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沃夫冈 伊德、克里斯 伍德、保罗 丁沃尔、蒂姆 柯斯盖来到龙虎山,对景区的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国际专家组先后来到龙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点,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认为,龙虎山和龟峰景区的自然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是中国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景区旅游设施完备,当地居民和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领头羊。同时,专家组还建议,应加强对景区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尽快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搬迁和改造。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陪同IUCN专家蒂姆·柯斯盖实地考察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作者在野外调查

时任鹰潭市副市长的吴晓军陪同IUCN专家考察仙女岩 吴 郡 程永胜/摄 

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彭华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丹霞”申遗综合文本正式上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丹霞”列入当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并确定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龟峰、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片区为中国丹霞申遗首批系列提名地。

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荣膺“世界自然遗产”桂冠。

在谈到“申遗”感受时,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书记吴文戈深有感触地总结了4句话:领导重视是保障,群众支持是基础,多方联动是合力,拼搏发展是动力。

申遗期间,龙虎山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集遗产展示馆、道教文化博物馆、数控中心于一身,其中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对景区进行实时监控。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和生态恢复工程,使景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开辟了长达10千米的新游线。高标准新建了大气、水文、地质、森林防火等监测(站)点。扩建了休闲广场、停车场、休息亭,增加了环保垃圾桶、标识标牌、景点讲解牌等。同时购买了环保小火车,增加了景区的运载力,提高了环保承载力,增强了服务能力。严格控制历史建筑群周边新上建设项目,搬迁拆除了一批与丹霞遗迹冲突的建筑与设施,保证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向景区周边居民发放宣传读本,提高百姓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了解。

游客服务中心 郭福生/摄 

世界自然遗产是世界自然资源的顶级品牌。“成为世界遗产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龙虎山实现有效保护和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龙虎山管委会前任主任黎云如是说。龙虎山人正踌躇满志,向着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一流生态景区的更高层次展翼高飞。

景区环境优美 朱思进/摄 

旅游特色

地质科考、崖墓探奇游

游览路线: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

仙人城、仙水岩、象鼻山是丹霞地貌景观最为集中之处,丹霞石寨、石峰、崖壁、石梁、扁平洞、竖状洞穴、崩塌堆积等景观十分丰富,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龙虎山是东南亚崖墓葬的发源地。仙水岩悬崖绝壁上有春秋战国崖墓成片出现,下临泸溪河,令人叹为观止。墓中所葬何人,为何要葬在悬崖绝壁之上,硕大的棺木如何放入洞穴之中?至今无人给出准确答案,已成“千古之谜”。

仿古升棺表演 朱思进/摄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登山观景 朱思进/摄

道教文化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大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

上清古镇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000米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侯家庙、天师府、留侯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船埠码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处。大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端,为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受箓之所,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正一观坐落在龙虎山脚下,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风水奇特,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当年炼丹得道之地。

天师府 朱思进/摄

上清宫下马亭 朱思进/摄

泸溪揽胜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九曲洲-正一观-无蚊村-仙水岩。

泸溪河漂流是龙虎山游览的最佳线路。北岸九曲洲是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园内茂林修竹,花果溢香,木质结构的写字楼镶嵌其中,仿佛世外桃源。

泸溪漂流 郭福生/摄

许家无蚊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冬暖夏凉,气候温和。村里有一奇特现象,就是终年不见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是极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山环水绕无蚊村 朱思进/摄 

天然氧吧游

游览路线:上清古镇-天门山。

天门山生态游览区位于上清古镇东南,属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地貌。这里岭壑相间,峰峦连绵,流泉飞瀑,气势磅礴。绿树遍野,郁郁葱葱,珍禽欢歌,异兽闲逸,空气清新,是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的极好地方。

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

天门山氧吧 姜伏伟/摄 

学术研究

龙虎山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间文学艺术。“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著名诗人王贞白在唐朝乾宁年间(公元894年)首次使用“丹霞”一词描述龙虎山二十四岩地貌特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描述丹霞地貌的词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如此描述的龙虎山美景,从明朝至今一直享誉海内外。象山书院、叠山书院历史悠久,其学术成就显赫江南。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盖龟峰峦峰之奇,雁岩所无”,意为龟峰胜于雁荡山。

近代地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早期,1929~1949之间,先后有高平、翁文灏、谢家荣、黄汲清、刘辉泗、王超翔等在区内进行过零星的地质工作。60~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和江西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开展了1∶20万上饶幅区域地质调查,系统而完整地建立了区域地层系统,划分出丹霞地貌载体“红层”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了本地区地质发展历史。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黄进、彭华、徐树森、朱诚等学者,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公园丹霞地貌进行了全面系统、多学科的专题考察研究,在丹霞地貌特征、形成机制、景观资源开发、危岩景观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和景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8月28日~30日,第十二届中国丹霞学术讨论会暨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在龙虎山召开,这是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的第一次全国丹霞地貌学术会议,在龙虎山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丹霞地貌学者欢聚一堂,庆祝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20周年,规划了丹霞地貌学科发展方向,探讨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形成机制、规范管理与保护对策,为龙虎山旅游开发献计献策。丹霞地貌学术带头人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彭华教授总结了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现状,回顾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东华理工大学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长期在龙虎山开展丹霞地貌研究,为这次大会提交了1部专著和8篇学术论文,郭福生、姜勇彪分别作了“龙虎山丹霞地貌危岩景观及其可持续开发对策”和“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特色与成因”的主题报告,朱志军、刘林清、姜伏伟、刘富军、周林图、李志文从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景观治理、旅游环境容量、丹霞文化等方面展示了该校多年来对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研究积淀。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尹国胜、郄海满、汪凡介绍了龙虎山和龟峰的丹霞地貌景观差异及其物质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黄强教授从地质灾害的角度,为龙虎山提出了遗产保护建议。

全国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在龙虎山召开

龙虎山地质公园已成为许多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基地,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研究的代表性地区,并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寓于旅游开发之中。

骆驼峰科考 姜勇彪/摄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如下:\\r\\n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中国旅游...

景区规划中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景区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是景区规划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景区规划中,保护与开发应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是景区开发的基础。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以维持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真...

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存在哪些关系
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旅游业的开发与成功经营需要大量的独特和优质的自然、文化资源。但是,若这个过程不受到适当的控制,就会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破坏历史文化的价值,最终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江南忆·最忆古镇游: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目录
资金筹措是关键,第四章,第一节概述了保护与开发的投入历史,第二节深入解析了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旅游开发在第五章,第一节描绘了古镇的文化资源丰富性,第二节强调了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在商业化与新镇区建设上,第六章,第一节分析了当前的商业发展状态,第二节倡导适度商业化,...

江南忆·最忆古镇游: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内容简介
作者进一步深入剖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强调了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社区参与,以确保古镇的长久活力和游客的满意度。这一观点无疑为当前的古镇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总的来说,《江南忆·最忆古镇游》是一部关于江南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要...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本课题设计论证,主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以上问题,以我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为保护而开发、为开发而保护。1、为保护而...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一定要讲求科学合理。在旅游区建设中要注意旅游设施与旅游自然景观的和谐,以保护为主,保护中开发,开发促进保护。如冰川观光旅游要注意保持冰川区的洁净,同时向游览者作宣传,使其在旅游同时,受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同时应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保证旅游投资者在旅游开发、经营...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毕业论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

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及应坚持哪些原则
3 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引用自己的自然优势。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类等昆虫和野生动物最理想的地方,因为它有酷热和寒冷,潮湿和干旱,石灰岩与茂密的森林,低洼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变的植物群落与分明的季节变化,使得这里的自然资源多样性丰富多彩。 3.1 自然资源。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中...

如何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急急急急
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把原有的特色内容保护好,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加旅游者的眼光加以建设,要大众化,能适合整体人群,投入与产出要符合当当前市场,请专业人士预算。与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民众协调妥当,多做宣传,提高知名度,为以后市场做打算。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要开发,就没了保护,...

古塔区17237365520: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晁米参丹: 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条件.远景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专家提醒旅游资源的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资源的使用效益,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古塔区17237365520: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晁米参丹: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可以诱发人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的吸引力强弱程度决定着旅游规模的大小或客源数量的...

古塔区17237365520: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
晁米参丹: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

古塔区17237365520: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
晁米参丹: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31 个省 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 24 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 业来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或支柱...

古塔区17237365520: 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说法是[ ] -
晁米参丹:[选项] A. 旅游资源应先开发后保护,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 保护旅游资源的根本途径是限制旅游人数 C. 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坚持法治和德治并重的方针 D. 为了保护好我们居住的环境,旅游资源应停止开发

古塔区17237365520: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该如何进行? -
晁米参丹: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绿维创景-指出,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相对较晚,除少数几个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顺应我国...

古塔区17237365520: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晁米参丹: 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是:特色原则、经济原则、市场原则和保护原则.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是:法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和社会措施. 要注意的是: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想要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就必须以保护为前提.

古塔区17237365520: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
晁米参丹: 本来设计这个题目申报省课题的,但后来左思右想,还是放弃另选佳题.当前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

古塔区17237365520: 如何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急急急急 -
晁米参丹: 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把原有的特色内容保护好,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加旅游者的眼光加以建设,要大众化,能适合整体人群,投入与产出要符合当当前市场,请专业人士预算.与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民众协调妥当,多做宣传,提高...

古塔区17237365520: 旅游开发和保护是什么关系? -
晁米参丹: 特别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开发是为了让更多人接触了解自然,人文文化遗产,更多人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开发又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避免珍贵的自然人文文化遭到破坏,维护其原有的面貌和存在结构,是我们的后人也能认识并欣赏到这样稀有的文化遗产,所以开发的同时又要加大保护的力度.开发保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