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国之儒

作者&投稿:暨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国之儒的介绍~

《鲁国之儒》选自《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实为阳道阴儒,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凡是儒士,头戴圆顶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晓得地理,身上佩带用五彩丝线系的玉块的表示遇事懂得果断。真正有这样道术的儒士,未必都穿着这样的服装,穿着这样的服装的人,未必真正有这样的道术。你原来一定不相信这些话,那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布一道命令:凡是没有这样道术而冒穿这样服装的人,一律处以死刑!”于是鲁哀公真的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过了五天,鲁国便没有敢穿儒士服装的了。独有一个男子汉,穿着儒士服装站在宫殿门前。哀公立即召见他,问他国家大事,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都对答如流。庄子说:“以鲁国这样大,但是真正的儒士只有这一个人罢了,可以说得上多吗?"

原文: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服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人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选自《庄子•田方子》
译文:庄子去看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凡是儒士,头戴圆顶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晓得地理,身上佩带用五彩丝线系的玉块的表示遇事懂得果断。真正有这样道术的儒士,未必都穿着这样的服装,穿着这样的服装的人,未必真正有这样的道术。你原来一定不相信这些话,那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布一道命令:凡是没有这样道术而冒穿这样服装的人,一律处以死刑!”于是鲁哀公真的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过了五天,鲁国便没有敢穿儒士服装的了。独有一个男子汉,穿着儒士服装站在宫殿门前。哀公立即召见他,问他国家大事,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都对答如流。庄子说:“以鲁国这样大,但是真正的儒士只有这一个人罢了,可以说得上多吗?"启示:能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来判断他的学识、才能,不要一味的乱说大话。要仔细调查,不能将事情的表面现象当做其本质。

焚 书 明 李贽 著

自序
李氏焚书序

卷一 书答
答周西岩 答周若庄 与焦弱侯 答邓石阳 又答石阳太守 答李见罗先生
答焦漪园 复丘若泰 复邓石阳 复周南士 答邓明府 答耿中丞
又答耿中丞 与杨定见 复京中友朋 又答京友 复宋太守 答耿中丞论淡
答刘宪长 答周友山 答周柳塘 与耿司寇告别 答耿司寇 答邓明府
复周柳塘 寄答耿大中丞

卷二 书答
与庄纯夫 复焦弱侯 又与焦弱侯 复邓鼎石 寄答京友 与曾中野
与曾继泉 答刘方伯书 答庄纯夫书 与周友山书 又与周友山书 与焦漪园
与刘晋川书 与友朋书 答刘晋川书 别刘肖川书 答友人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复耿侗老书 与李惟清 与明因 与焦弱侯 与焦弱侯 与方伯雨柬
与杨定见 与杨凤里 又与杨凤里 与梅衡湘答书二首附 复麻城人书
与河南吴中丞书 答陆思山 与周友山 与友山 寄京友书 与焦弱侯书
复士龙悲二母吟 复晋川翁书 书晋川翁寿卷后 会期小启 与友人书
复顾冲庵翁书 又书 又书使通州诗后 复澹然大士 为黄安二上人三首 复李渐老书

卷三 杂述
卓吾论略 论政篇 何心隐论 夫妇论 鬼神论 战国论 兵食论
杂说 童心说 心经提纲 四勿说 虚实说 定林庵记 高洁说
三蠢记 三叛记 忠义水浒传序 子由解老序 高同知奖劝序
送郑大姚序 李中丞奏议序 先行录序 时文后序 张横渠易说序
龙溪先生文录抄序 关王告文 李中溪先生告文 王龙溪先生告文
罗近溪先生告文 祭无祀文 篁山碑文 李生十交文 自赞 赞刘谐
方竹图卷文 书黄安二上人手册 读律肤说

卷四 杂述
解经题 书决疑论前 解经文 念佛答问 征途与共后语 批下学上达语
书方伯雨册叶 读若无母寄书 耿楚倥先生传 题关公小像 三大士像议
代深有告文 又告 礼诵药师告文 移住上院边厦告文 礼诵药师经毕告文
代常通病僧告文 安期告众文 告土地文 告佛约束偈 二十分识
因记往事 四海 八物 五死篇 伤逝 戒众僧 六度解 观音问十七条
豫约小引并六条 寒灯小话计四段 玉合 昆仑奴 拜月 红拂

卷五 读史
曹公 杨修 反骚 史记屈原 渔父 招魂 诫子诗
非有先生论 子虚 贾谊 晁错 绝交书 养生论 琴赋
幽愤诗 酒德颂 思旧赋 杨升庵集 蜻蛉谣 唐贵梅传 茶夹铭
李白诗题辞 伯夷传 岳王并施全 张千载 李涉赠盗 封使君
宋统似晋 逸少经济 孔北海 经史相为表里 钟馗即终葵
段善本琵琶 樊敏碑后 诗画 党籍碑 无所不佩 荀卿李斯吴公
宋人讥荀卿 季文子三思 陈恒弑君 王半山 为赋而相灌输
文公著书 暗然堂类纂引 朋友篇 阿寄传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卷 六
读书乐并引 富莫富于常知足 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 至日自讼谢主翁
朔风谣 题绣佛精舍 十八罗汉漂海偈 十八罗汉游戏偈
哭耿子庸四首 宿吴门二首 同深有上人看梅 又观梅
郑楼 稚发四首 哭贵儿三首 哭黄宜人六首
夜半闻雁四首 庄纯夫还闽有忆四首 岁暮过胡南老四首 �山寺夜坐
慰郑子玄三首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八首 塞上吟 赋松梅二首
赠何心隐高第弟子胡时中 偈二首答梅中丞 怀林答偈附
云中僧舍芍药二首 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四首 南池二首
太白楼二首 恨菊 哭陆仲鹤二首 九日坪上三首 除夕道场即事三首
闭关 元宵 哭怀林四首 晋阳怀古 过雁门二首 渡桑间
初至云中 赠两禅客 得上院信 重来山房赠马伯时 古道通三晋
中州第一程 咏史三首 却寄四首 喜杨凤里到摄山二首
山中得弱侯下第书 同周子观洞龙梅 湖上红白梅盛开戏题 赠周山人
牡丹时二首 初到石湖 春宵燕集得空字 中秋刘近城携酒湖上
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二首 环阳楼晚眺得棋字 重过曾家
送郑子玄兼寄弱侯 丘长孺生日 谒关圣祠 观铸关圣提刀跃马像
秋怀 闲步 立春喜常融二僧至二首 乾楼晚眺三首
赠利西泰 六月访袁中夫摄山 薛萝园宴集赠鸥江词伯 望东平有感
过聊城 过武城二首 自武昌渡江宿大别 晓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
晚过居庸 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 元日极乐寺大雨雪
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韵 读羊叔子劝伐吴表 读刘禹锡金陵怀古
琉璃寺 赴京留别云松上人 望鲁台礼谒二程祠

增补
答李如真 答何克斋尚书 与焦从吾 又与从吾 又与从吾孝廉
复耿中丞 答周二鲁 答周柳塘 寄答留都 书常顺手卷呈顾冲庵
与管登之书 复焦弱侯 寄答京友

自序
自有书四种:一曰《藏书》,上下数千年是非,未易肉眼视也,故欲藏之,言当藏于山中以待后世子云也。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焚书》之后又有别录,名为《老苦》,虽则《焚书》,而另为卷目,则欲焚者焚此矣。独《说书》四十四篇,真为可喜,发圣言之精蕴,阐日用之平常,可使读者一过目便知入圣无难,出世之非假也。信如传注,则是欲人而闭之门,非以诱人,实以绝人矣,乌乎可!其为说,原于看朋友作时文,故《说书》亦佑时文,然不佑者故多也。
今既刻《说书》,故再《焚书》亦刻,再《藏书》中一二论著亦刻,焚者不复焚,藏都不复矣,或曰:“诚如是,不宜复名《焚书》也,不几于名之不可言,言之下顾行乎?”噫噫!余安能知,子又安能知。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卓吾老子题湖上之聚佛楼
李氏焚书序
李宏甫自集其与夷游书札,并答问论议诸文,而名曰《焚书》,自谓其书可焚也。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忤者;然犹虑人必忤,而托言于焚,亦可悲矣!
乃卒以笔舌杀身,诛求者竟以其所著付之烈焰,抑何虐也!岂遂成其谶乎?
宋元丰间,禁长公之笔墨,家藏墨妙抄割殆尽,见者若祟。不逾时而征求鼎沸,断管残沈,等于吉光片羽。焚不焚,何关于宏甫!且宏甫又何尝利人之不焚以为重者。今焚后而宏甫之传乃愈广。然则此书之焚,其布之有火浣哉!宏甫曾以是刻商之于余,其语具载此中。
余幸而后死,目击废兴,故识此于其端云。澹园闳
卷一书答
答周西岩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惟是土木瓦石不可使知者,以其无情,难告语也;贤智愚不肖不可使知者,以其有情,难告语也。除是二种,则虽牛马驴驼等,当其深愁痛苦之时,无不可告以生知,语以佛乘也。
据渠见处,恰似有人生知,又有人不生知。生知者便是佛,非生知者未便是佛。我不识渠半生以前所作所为,皆是谁主张乎?不几于日用而不知乎?不知尚可,更自谓目前不敢冒认作佛。既目前无佛,他日又安得有佛也?若他日作佛时,佛方真有,则今日不作佛时,佛又何处去也?或有或无,自是识心分别,妄为有无,非汝佛有有有无也明矣。
且既自谓不能成佛矣,亦可自谓此生不能成人乎?吾不知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也。既无以自立,则无以自安。无以自安,则在家无以安家,在乡无以安乡,在朝廷无以安朝廷。吾又不知何以度日,何以面于人也。吾恐纵谦让,决不肯自谓我不成人也审矣。既成人矣,又何佛不成,而更等待他日乎?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若必待仕宦婚嫁事毕然后学佛,则是成佛必待无事,是事有碍于佛也。有事未得作佛,是佛无益于事也。佛无益于事,成佛何为乎?事有碍于佛,佛亦不中用矣,岂不深可笑哉?才等待,便千万亿劫,可畏也夫!
答周若庄
明德本也,亲民末也,故曰“物有本末”。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苟不明德以修其身,是本乱而求未之治,胡可得也。人之至厚者莫如身,苟不能明德以修身,则所厚者薄无所不薄,而谓所薄者厚,无是理也。故曰“未之有也”。今之谈者,乃舍明德而直言亲民,何哉?不几于舍本而图未,薄所厚而欲厚所薄乎!意者亲民即明德事耶!
吾之德既明,然后推其所有者以明明德于天下,此大人成己、成物之道所当如是,非调亲民然后可以明吾之明德之谓也!且明德者吾之所本有,明明德于天下者,亦非强人之所本无。
故又示之曰“在止于至善”而已。无善无恶,是谓至善,于此而知所止,则明明德之能事毕矣。由是而推其馀者以及于人,于以亲民,不亦易易乎!
故终篇更不言民如何亲,而但曰明德;更不言德如何明,而但曰止至善;不曰善如何止,而但曰知止;不曰止如何知,而直曰格物以致其知而已。所格者何物?所致者何知?盖格物则自无物,无物则自无知。故既知所止,则所知亦止;苟所知未止,亦未为知止也。故知止其所不知,斯致矣。予观《大学》如此详悉开示,无非以德未易明,止未易知。故又赞之曰:“人能知止,则常寂而敞也,至静而无欲也,安安而不迁也,百虑而一致也。”今之谈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敞乎?至静而无欲乎?安固而不摇乎?百虑而致之一乎?是未可知耳。
奈之何遽以知止自许、明德自任,而欲上同于大人亲民之学也!然则颜子终身以好学称,曾子终身以守约名,而竟不敢言及亲民事者,果皆非邪,果皆偏而不全之学耶!
世固有终其身觅良师友、亲近善知识,而卒不得收宁止之功者,亦多有之,况未尝一日亲近善知识而遂以善知识自任,可乎!
与焦弱侯
人犹水也,豪杰犹巨鱼也。欲求巨鱼,必须异水;欲求豪杰,必须异人。此的然之理也。
今夫井,非不清洁也,味非不甘美也,日用饮食非不切切于人,若不可缺以旦夕也。然持任公之钓者,则未尝井焉之之矣。何也?以井不生鱼也。欲求三寸之鱼,亦了不可得矣。今夫海,未尝清洁也,未尝甘旨也。然非万斛之舟不可入,非生长于海者不可以履于海。盖能活人,亦能杀人,能富人,亦能贫人。其不可恃之以为安,倚之以为常也明矣。然而鲲鹏化焉,蛟龙藏焉,万宝之都,而吞舟之鱼所乐而游遨也。彼但一开口,而百丈风帆并流以入,曾无所于碍,则其腹中固已江、汉若矣。此其为物,岂豫且之所能制,网罟之所能牵邪!自生自死,自去自来,水族千亿,惟有惊怪长太息而已,而况人未之见乎!
余家泉海,哼人谓余言:“有大鱼入港,潮去不得去。呼集数十百人,持刀斧,直上鱼背, 恣意砍割,连数十百石,是鱼犹恬然如故也 而潮至,复乘之而去矣。”然此犹其小者也。乘潮入港,港可容身,则兹鱼亦苦不大也。余有友莫姓者,住雷海之滨,同官滇中,亲为我言:“有大鱼如山,初视,犹以为云若雾也。中午雾尽收,果见一山在海中,连亘若太行,自东徙西,直至半月日乃休。”则是鱼也,其长又奚啻三千馀里者哉!
嗟乎!豪杰之士,亦若此焉尔矣。今若索豪士于乡人皆好之中,是犹钓鱼于井也,胡可得也!则其人可谓智者欤!何也?豪杰之士决非乡人之所好,而乡人之中亦决不生豪杰。古今贤圣皆豪杰为之,非豪杰而能为圣贤者,自古无之矣。今日夜汲汲,欲与天下之豪杰共为贤圣,而乃索豪杰于乡人,则非但失却豪杰,亦且失却贤圣之路矣。所谓北辕而南其辙,亦又安可得也!吾见其人决非豪杰,亦决非有为圣贤之真志者。何也?若是真豪杰,决无有不识豪杰之人,若是真志要为圣贤,决无有不知贤圣之路者。尚安有坐井钓鱼之理也!
答邓石阳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故曰:“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于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否则,只在伦物上计较忖度,终无自得之日矣。支离、易简之辨,正在于此。明察得真空,则为由仁义行,不明察,则为行仁义,入于支离而不自觉矣。可不慎乎!
昨者复书“真空”十六字,已说得无渗漏矣。今复为注解以请正,何如?所谓“空不用空”者,谓是太虚空之性,本非人之所能空也。若人能空之,则不得谓之太虚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学者专以见性为极则也耶!所谓“终不能空”者,谓若容得一毫人力,便是塞了一分真空,塞了一分真空,便是染了一点尘垢。此一点尘垢便是千劫系驴之橛,永不能出离矣,可不畏乎!世间荡平大路,千人共由,万人共履,我在此,兄亦在此,合邑上下俱在此。若自生分别,则反不如百姓日用矣,幸裁之!
弟老矣,作笔草草,甚非其意。兄倘有志易简之理,不愿虚生此一番,则弟虽吐肝胆之血以相究证,亦所甚愿;如依旧横此见解,不复以生死为念,千万勿劳赐教也!
又答石阳太守
兄所教者正朱夫子之学,非虞廷精一之学也。糟则一,一则不二,不二则平,一则糟,精则不疏,不疏则实。如渠老所见甚的确,非虚也,正真实地位也;所造甚平易,非高也,正平等境界也。盖亲得赵老之传者。虽其东西南北,终身驰逐于外,不免遗弃之病,亦其贱,独不有所以迹者乎?迹则人人殊,有如面然。面则千万其人,亦千万其面矣。人果有千万者乎?渠惟知其人之无千万也,是以谓之知本也,是以谓之一也;又知其面之不容不千万而一听其自千自万也,是以谓之至一也,是以谓之大同也。
如其迹,则渠老之不同于大老,亦犹大老之不同于心老,心老之不同于阳明老也。若其人,则安有数老之别哉!知数老之不容分别,此数老之学历以能继千圣之绝,而同归于“一以贯之”之旨也。若概其面之不同而遂疑其人之有异,因疑其人之有异而遂疑其学之不同,则过矣!渠正充然满腹也,而我以画饼不充疑之;渠正安稳在彼岸也,而我以虚浮无归宿病之。是急人之急而不自急其急,故弟亦愿兄之加三思也。使兄之学真以朱子者为是,而以精一之传为非是,则弟更何说乎?若犹有疑于朱子,而尚未究于精一之宗,则兄于此当有不容以已者在。今据我二人论之:兄精切于人伦物理之间,一步不肯放过;我则从容于礼法之外,务以老而自佚。其不同者如此。兄试静听而细观之:我二人同乎,不同乎?一乎,不一乎?
若以不同看我,以不一看我,误矣。
但得一,万事毕,更无有许多物事及虚实高下等见解也。到此则诚意为真诚意,致知为真致知,格物为真格物。说诚意亦可,说致知亦可,说格物亦可,何如?何如?我二人老矣。
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答李见罗先生
昔在京师时,多承诸公接引,而承先生接引尤勤、蒙启蔽,时或未省,而退实沉思。既久,稍通解耳。师友深恩,永矢不忘,非敢佞也。年来衰老非故矣,每念才弱质单,独力难就,恐遂为门下鄙弃,故往往极意参寻,多方选胜,翼或有以赞我者,而讵意学者之病又尽与某相类耶!但知为人,不知为己,惟务好名,不肯务实,夫某既如此矣,又复与此人处,是相随而入于陷阱也。
“无名,天地之始”,谁其能念之!以故闭户却扫,恰然独坐。或时饱后,散步凉天,箕踞行游,出从二三年少,听彼俚歌,聆此笑语,谑弄片时,亦足供醒脾之用,可以省却枳木丸子矣。及其饱闷已过,情景适可,则仍旧如前锁门独坐而读我书也。其踪迹如此,岂诚避人哉!若乐于避人,则山林而已矣,不城郭而居也,故土而可矣,不以他乡游也。公其以我为诚然否?然则此道也,非果有夕死之大惧,朝闻之真志,聪明盖世,刚健笃生,卓然不为千圣所摇夺者,未可遽以与共学此也。盖必其人至聪至明,至刚至健,而又逼之以夕死,急之以朝闻,乃能退就实地,不惊不震,安稳而踞坐之耳。区区世名,且视为浼己也,肯耽之乎?
向时尚有贱累,今皆发回原籍,独身在耳。太和之游,未便卜期。年老力艰,非大得所不敢出门户。且山水以人为重,未有人而千里寻山水者也。闲适之余,著述颇有,尝自谓当藏名山,以俟后世子云。今者有公,则不啻玄晏先生也。计即呈览,未便以覆酒瓮,其如无力缮写何!
飘然一身,独往何难。从此东西南北,信无不可,但不肯人公府耳。此一点名心,终难脱却,然亦不须脱却也。世间人以此谓为学者不少矣。由此观之,求一真好名者,举世亦无,则某之闭户又宜矣。
答焦漪园
承谕,《李氏藏书》,谨抄录一通,专人呈览。年来有书三种,惟此一种系千百年是非,人更八百,简帙亦繁,计不止二千叶矣。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名曰《李氏焚书》,大抵多因缘语、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恐览者或生怪撼,故名曰《焚书》,言其当焚而弃之也。见在者百有余纸,陆续则不可知,今姑未暇录上。又一种则因学士等不明题中大旨,乘便写数句贻之,积久成帙,名曰《李氏说书》,中间亦甚可观。如得数年未死,将《语》、《孟》逐节发明,亦快人也。惟《藏书》宜闭秘之,而喜其论著稍可,亦欲与知音者一谈,是以呈去也。其中人数既多,不尽妥当,则《晋书》、《唐书》、《宋史》之罪,非余责也。
窃以魏、晋诸人标致殊甚,一经秽笔,反不标致。真英雄子,画作疲软汉矣;真风流名世者,画作俗士;真啖名不济事客,画作褒衣大冠,以堂堂巍巍自负。岂不真可笑!因知范晔尚为人杰,《后汉》尚有可观。今不敢谓此书诸传皆已妥当,但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而已,断断然不宜使俗士见之。望兄细阅一过,如以为无害,


渑池县13863277623: 急需 鲁国之儒 -
康芝肾炎: 解释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凡是儒士,头戴圆顶帽子的表示懂得天...

渑池县13863277623: 鲁国之儒的题答案 -
康芝肾炎: 1举:兴起 至:到 事至而断,意思是事情来了就能断明 然:是,这样 穷:极致,尽头 号:号令2 (1)鲁公召他来用国家大事询问他,千次转换万次变化也问不倒他.(2)庄子说:“所以鲁国人又是儒士的只有一个人,咱们能说多呢?”3 用事实证明4 这个问题给你个大概,要写的话太多了 人不应该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衣着光鲜,一副博学多才的样子,但揭穿他们很容易,所以不必附庸风雅,应该更多的充实自己的内心,增加自己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永远的尊重.

渑池县13863277623: 鲁国之儒 庄子如何让哀公相信鲁国之儒 -
康芝肾炎: 这一段出自《田子方》,大意说的是,“儒生”大多表里不一,有儒生的装束,却没有儒生的才学.所以“庄子”让“鲁哀公”下令没有才学的人穿儒服犯死罪,最终发现只有一个人依然穿儒服,之后发现确实有才能,这就说明了真正的儒...

渑池县13863277623: 曾子杀猪
康芝肾炎: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

渑池县13863277623: 鲁哀公认为鲁国多儒士庄子是如何进行辩驳的 -
康芝肾炎: 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说:“我们鲁国儒士多,但学习先生的道家思想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也很少的.”鲁哀公说:“我们鲁国遍地都是穿儒服的人,怎么能说儒士少呢?”庄子说:“我庄周听说,儒士戴着圆帽的,懂得天时...

渑池县13863277623: 儒服与儒士 文言文 -
康芝肾炎: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

渑池县13863277623: 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6分)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 -
康芝肾炎: (1)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2)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3)当权者应有明辨真伪的眼光,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繁荣.(每点2分,其它能言之成理的结论亦可.)试题分析:由“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可得出第二点.由“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可得出第一点.综合鲁哀公的话可得出第三点.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很难翻译的文化经典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现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将考查重点放在了对古代思想家思想内容的考查上,这更符合考纲对文化经典的要求.

渑池县13863277623: 用C++实现以下要求:
康芝肾炎: #include&lt;iostream&gt;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main() { int i,k,count=0; cout&lt;&lt;"Input a number:"; do{ cin&gt;&gt;i; if(i&lt;0) cout&lt;&lt;"你输入的数字不合法!请重新输入!"&lt;&lt;endl; }while(i&gt;10000||i&lt;0); do{ k=i%10; //对i进行...

渑池县13863277623: (本题满分14分)已知 < < < ,(Ⅰ)求 的值.(Ⅱ)求 .-
康芝肾炎:[答案] (1)(2) (Ⅰ)由,得2分 ∴,于是6分 (Ⅱ)由,得8分 又∵,∴10分 由得: 13分 所以14分

渑池县13863277623: 甲、乙两人各掷一次骰子,所得点数分别为x,y,求:(1)x
康芝肾炎:[答案] (1)设x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