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到底什么叫府兵制?能不能详细生动说一下

作者&投稿:智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http://baike.baidu.com/view/81664.htm

募兵制
http://baike.baidu.com/view/66568.htm

简单点说区别```
府兵制就是地方兵```
按管辖地区,不常置的兵制```
闲时为农,临时作战```
募兵制为国家招募```
以“兵”为职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走向灭亡,这是因为,唐朝在前期的统治中,已经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虽然说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凭一个小小的安禄山,是无法和偌大的唐朝政权对抗的,所以安禄山虽然给唐朝政权一个沉重的打击,唐朝兵没有因为一个安史之乱而直接灭亡。

一、唐朝疆域辽阔,设置很多兵镇巩固中央集权。到唐玄宗的统治时期,唐朝已经到了繁盛的地步,虽然唐玄宗统治晚期比较沉迷酒色,但是基业强大。唐朝的疆域很是辽阔,唐玄宗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已经设置了十个兵镇,包括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这种布局,就给唐朝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禄山虽然是三镇节度使,但是权利也只是三分之一。

二、唐朝的军队发展比较稳定。安禄山虽然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是唐玄宗为了防止安禄山造反,在朝堂已经安插了杨国忠。虽然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毕竟和安禄山可以抗衡,这两个人又是死对头,这样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安禄山带领三个兵镇,杨国忠坐拥唐朝政权,两权抗衡,谁都不会轻易出手,唐玄宗会坐收渔翁之利。

三、安禄山身为胡人,无法得到内地人的支持。安禄山虽然起兵造反,但是大唐政权已经深入人心。李光弼,郭子仪等都是对唐政权忠心耿耿的大臣。安禄山起兵以后,这一部分文臣誓死守卫大唐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唐军的反击争取了很多时间,最终安史之乱虽然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唐朝并不至于灭亡。

起源
  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变军籍为民籍,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含义
  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为了与东魏相抗衡,西魏宇文泰于大统八年(542)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次年与东魏作战,败于洛阳邙山,损失很大。为了补充和扩大队伍,以后几年不断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部曲,选任当州豪望为乡帅。大统十六年前,已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组织系统。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也与周国六军之制相符。西魏恭帝元年(554),按照北魏早期所属大小部落的姓氏赐诸将姓,作为早已“灭绝”了的这些部落的继承人,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史书记载
  由于记载不详和分歧,有关隋以前军府组织的某些环节不清楚。据记载,开府“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但开府和仪同是共领,还是分领一军;仪同是否独立置府领兵;当时军府是否指二十四开府,或应包括仪同府;史籍记载上:“初置府,不满百”或“合为百府”之说是否可信,史学界对这些问题存在着不同意见。开府、仪同以下置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分级督率,则是清楚的。隋代军府有内府、外府(也就是内军、外军)之分,以骠骑将、车骑将军为长、贰,有时也设置与骠骑府并行的车骑府。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为鹰扬副郎将(后改鹰击郎将)。
编辑本段府兵制度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中经北周到隋代,因为时代更革,自然免不了发生许多变化,可惜府兵材料保存到今日的太少,差不多没法研究。尤其是唐代以前的情形,记载简略,论断殊难。其实一个制度成立,其发生背景和演化经过,最是重要,最是值得注意;如果研究府兵制度的本身,也应当先从起源和演变入手。   西魏设置府兵经过,《玉海》卷一三八引《后魏书》云:“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又引《邺侯家传》:“初置府兵于西魏大统中,周文帝与度支尚书苏绰之谋也。自三代之后,无与为比;虽战国之教士卒武技击皆不及。……”初置府不满百,每府有郎将主之,而分属二十四军,每军以开府一人将焉,每二开府属一大将军,二大将军属一柱国,大将军仍加号持节大都督以统之。……”   府兵起于西魏大统中,两记载相同;制度方面,两说亦符合;府兵创始人为宇文泰与苏绰,也没有问题。不过府兵制度,不会是突然产生,一定有其产生的背景,因此我们不能不溯源到北魏之“镇”和“坊”的制度。《资治通鉴》卷一七七“开皇十年”诏:“魏末丧乱,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悉依旧式。”从上引诏书内容,可以得到两个考证线索。
编辑本段演变过程

  坊府并提,坊的制度怎样?“坊”“防”二字通用,《通典》卷一七一载,魏有孔城防,北周有通洛防。《元和郡县志》载北周有会宁防,《太平寰宇记》防作坊,魏时更有“六坊”的名目。《隋书·食货志》云:“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又云:“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百保鲜卑。”坊必为一地方防守的兵卒,并且是鲜卑人多,胡化汉人后来虽有,尚属例外。   六坊和六镇的制度,想必相仿,六坊也许为六镇演变而来。不过坊和镇,到后来仍然有点分别。《元和郡县志》“会州”条云:“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宁坊,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差异之点,恐怕只是等级问题,至多也是固定和行动的分别。《魏书》卷一八《广阳王深传》云:“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间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恶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从移防与作镇对照看,意义便易于明白。

  又坊府两名词连用,府和镇也可以通称。《北齐书》卷二三《魏兰根传》:“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养。……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人任次叙,一准其旧”。“府户”二字,最可注意。镇民和“府户”混称,府兵的起源,与镇兵,显然有关系;下面仍当论及。

  此外“府”和“军”也有关联。西魏之制,府统于军,上面已经述及;但此制亦不始于西魏,北魏太祖即已有之。《魏书》卷五八《杨椿传》:“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慑。凡有八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师,军各四六人。”军府的组织,不曾详述;当日八军分为多少府,已不可知。不过镇统于军(参看上引《广阳王深传》)和府统于军,都是早有的一种制度并不开始于西魏。
府兵的前身
  北魏的“府户”,可说是府兵的前身。“府户”组成分子,有为中原强宗子弟,有为鲜卑高门子弟,任务在防戍边镇,而事业无异世袭。世袭为镇兵根本原则,而镇兵破坏亦源于此。《魏书·广阳王深传》:“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时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主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多逃胡乡。乃竣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者,皆听流兵捉之,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这是广阳王述北魏镇叛乱的原因。镇兵破坏,自然免不了掺杂其他因素,然而府户世执兵役没有机会升迁恐怕是北镇将卒离心的主因。不过府户世执兵役,为的要使镇兵土著,当日北方各镇,地广人稀,北人只乐南徙,便不得不简选亲戚,配以高门子弟,作一种劝奖。有时还征发中原强宗子弟作镇,自然也希望他们成为土著百姓。还有一个原因:像《广阳王深传》提到“皇始以移防为重”一事,移防虽有流动性质,然而移防之后,仍旧希望防守者成为土著,使国家没有外寇危险,又没有供给烦劳。作镇可说是变相的屯田,但比屯田为有组织;或防或移,也比较活动。
府兵制度诞生
  镇兵制度破坏,便改置州县。州县理民,在战乱时期军事调度诸多不便,于是府兵制度发生。最初太祖平中山,多设军府,性质如何,已不可考。专从府统于军的制度立论,当日的府应即后日府兵的起源,此点只能志疑,仍待例证。至于西魏府兵制度,正是救镇制度之穷。   《后魏书》云:(《玉海》引)“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大统十六年)”《邺侯家传》云:(《玉海》引)“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蓄,抚养训导,有如子弟。”都是精选有才力者为之不完全是代服役的制度,府兵和镇兵相比大有不同。不过当日实际是否做到,仍为问题。像上引开皇十年诏书所说,则最初置府的特点有二:一是军队游移征讨,设置坊府,实非地著;一是军府的垦田籍账,不与民同。这和镇兵最初的移防作镇的方式,比较相近。诏书所指韵魏末,不知是那个时代,如果是指西魏,那么开皇诏书和《邺侯家传》记载不一,而《邺侯家传》所述的府兵制度,比开皇诏书所说的进步得多。这种安定而整齐的制度,在战乱时期要普遍实行,恐不可能。开皇诏书所指的军府,是最初的府兵制度,甚至在西魏以前的一种制度;《邺侯家传》所载,又是宇文泰时代的府兵制度,整齐划一后的事情,   “军人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恐怕到隋代才渐渐地实现。在西魏和北周,也许曾经实行过,或部分的实施过;因为镇废为州,军人籍属州县。很有可能。但隋代至少又做了一翻整理工作,把府兵制度的根本条件,重新订定,为唐代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结
  由上考证,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府兵制度起源甚早,最初的性质,和“坊”“镇”相近。因为北镇叛乱的结果,渐渐演成籍民为兵的府兵制。府兵根本要义是地著,仍和镇的制度相同,不过兵的来源不同而已。《资治通鉴》卷一三二“贞元二年”:德宗与李泌议复府兵,泌历叙西魏以来兴废之由。上曰:“俟平河中当议之。三年七月,问泌以复府兵之策,泌请募戍卒屯田。旧制三年而代,及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田为永业,不过数番,戍卒皆土著,乃悉以府兵之法理之。既而愿耕者什五六。”李泌恢复府兵的方策,很可以和上述结论相对照。玩味李泌的方策,对府兵的起源,也可以思过半矣。
编辑本段性质特征
  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番上宿卫的府兵“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间(573~574)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意思是侍卫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柱国。同时,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课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军人及其家属居城者置军坊,居乡者为乡团,置坊主、团主以领之。这种军民异籍的制度直到隋代才改变。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590)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这是个划时代的改变,标志着兵农合一的完成,但府兵本身归军府统领的组织系统不变。
编辑本段组织系统
  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贞观十年(636)外府更号折冲府,内府更号中郎将府。折冲府置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别将(后置),作为府一级的将领。武后垂拱时府分三等。早自北周武帝时,府兵番上宿卫,分隶于中央的司卫、司武、武候三府。   隋初,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六个府各领军坊、乡团,统率府兵,继承周制。炀帝统治时,原先不领府兵的卫或府也都加领,这样领府兵的就有翊卫(左右卫所改)、骁卫(备身府所改)、武卫、屯卫(领军府所改)、御卫(加置)、候卫(武候府所改),各分左右,共十二卫。   唐代因袭隋制,只是改屯卫为威卫、候卫为金吾卫、别置领军卫、废御卫、也是十二卫分领府兵宿卫(见十六卫)。此外,自北周、隋以来,领府兵的还有侍卫东宫的率府,唐代为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和左右清道率,称为东宫六率,但领府很少。   内府置中郎将,副为左右郎将,以下团﹑旅﹑队的设置略同外府。内府有亲﹑勋﹑翊的区分,兵士分别号为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统领内府三卫兵的是:左右卫,统亲府一、勋府二、翊府二,共五府;左右卫率,统亲、勋、翊府各一;其余卫、率,各统翊府一。   内府卫士取二品至五品官的子孙充当,外府卫士取六品以下官的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在此范围内,征发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府兵虽然包括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但仍以均田农民为主体。   府兵制创立以后,规定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玄宗时改为六年),其服役期限为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玄宗时曾有缩减)。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或用驴),即所谓“六驮马”。自备资装对于农民是沉重的负担。
编辑本段分布概况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一作六百三十四府)。军府遍布全国,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依次为河东、河南、河北、陇右,其它诸道多不过十,少止二三府(江南、岭南)。这种布局体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
编辑本段法令法规
  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按照距离长安的远近分别给番。法令规定:百里外五番(即各府内兵士以五人为一组,此五人轮流上长安宿卫,以下类推,但七番、九番分组不尽,当有剩员),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每番一个月;二千里外九番,每番两个月。内府卫士(三卫)除两京及其附近诸州必须番上宿卫以外,余州都纳资代役。府兵到长安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编辑本段废除由来
  府兵并非唐代唯一的兵种,承担宿卫的还有保卫宫廷,屯驻北门的禁军(见六军),与十二卫所领府兵对称南、北衙军。出征和防戍则有名为“募”而实也是“征”的兵募,以后还有防戍本州的团结兵、士镇兵等。在出征和防戍中,兵募的数量往往超过府兵,但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唐代府兵制在太宗和高宗统治前期曾经有效地实行,但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破坏的原因:战事频繁、防御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后来常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导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兵募也是这样)。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遗风,对于卫士比较尊重,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征点制失去了赖以实行的经济条件。这样,玄宗统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   开元十年(722),宰相张说以宿卫之数不给,建议召募强壮。次年,募取京兆、蒲、同、歧、华等州府兵及白丁为长从宿卫。   十三年,改名“ 骑”,分隶十二卫,基本上代行了府兵宿卫的任务。征防兵士中﹐府兵本来就少于兵募,武后时出现了防卫本州的团结兵;玄宗初,军镇又出现了来自召募的健儿。那时,军府空虚,府兵番上宿卫已经不能足额,征防必然更难从府兵中征发,实际上除了被强留下来的以外,诸军府兵员的缺额大概很少得到补充。   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下诏命令诸镇节度使按照防务需要制定定额,在诸色征行人和客户中召募自愿长住镇戍的健儿,“便令常住”。二十六年,又下诏说诸军召募的长征健儿业已足额,以后不再从内地调发,原有兵士(包括兵募﹑键儿等)非长征者一律放还。这就在法令上停止了调发府兵征防。   天宝八载(749)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停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制终于废止。此后,折冲府只有兵额和官员,既没有兵,也没有驮马、武器等各项军资。但终唐之世,军府空名仍然存在。
只供参考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汉族从周至两汉三国传统的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耕战三军制度变为纯耕种的农民,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到了北周后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变军籍为民籍,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这一改革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府兵本泛指军府之兵。北魏在六镇起义后分为东西魏。为了与东魏相抗衡,西魏宇文泰于大统八年(542)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次年与东魏作战,败于洛阳邙山,损失很大。为了补充和扩大队伍,以后几年不断收编关陇豪右的乡兵部曲,选任当州豪望为乡帅。大统十六年前,已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府兵组织系统。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也与周国六军之制相符。西魏恭帝元年(554),按照北魏早期所属大小部落的姓氏赐诸将姓,作为早已“灭绝”了的这些部落的继承人,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这就给府兵制涂上了一层鲜卑部落兵制的色彩。
由于记载不详和分歧,有关隋以前军府组织的某些环节不清楚。据记载,开府“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但开府和仪同是共领,还是分领一军;仪同是否独立置府领兵;当时军府是否指二十四开府,或应包括仪同府;史籍记载上:“初置府,不满百”或“合为百府”之说是否可信,史学界对这些问题存在着不同意见。开府、仪同以下置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分级督率,则是清楚的。隋代军府有内府、外府(也就是内军、外军)之分,以骠骑将、车骑将军为长、贰,有时也设置与骠骑府并行的车骑府。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为鹰扬副郎将(后改鹰击郎将)。

府兵制,就是军队基本的编制是军府(折冲府)。
体制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兵民合一,士兵平时是农民,农闲时候训练,战时临时召集为军队。士兵家庭平时不必承担各种税赋,但是战时需要自备马匹、武器等。士兵最大的赏赐就是根据军功授予土地。有点类似于清朝的团练或者现在的民兵。军府(折冲府)类似于原来的武装部。
这个制度发源于北魏,当时政府实施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鲜卑人专门当兵打仗不承担其他税赋,汉人专门耕种并承担各种税赋(地租和劳役)。后来界限模糊,汉人也大批被征召为府兵。
隋朝、唐朝前期都是实行府兵制,唐朝最多是建立了800多折冲府(每个折冲府有兵员800-1200不等)。但是唐朝中期之后,人口繁多,土地兼并,府兵失去了土地之后就无法负担武器马匹等,只好逃亡,士兵立功以后,国家也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分配。所以很快府兵制就土崩瓦解了。

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就是说,他是当兵的
但是没战事的时候他和农民一样,种地啊工作啊什么的
等有了战争,这些府兵就必须从军打仗
但是粮食要自己背
兵器铠甲要自己买
马要自己骑
总之很苦逼…………
然后听我们历史老师说,府兵制后期被人诟厉,府兵成了雇佣者的家仆,
很多人以当府兵为耻,然后府兵被废了……
够形象吧?


府兵制和屯田制是谁先用先发明的?府兵制和卫所制的不同是什么?
后来,北周后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汉人也被招募为府兵。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废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将府兵家庭纳入州县户籍,让他们耕作,并将兵士从军籍转为民籍。这一改革不仅增加了农业户口,促进了农业发展,而且适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府兵制的组织结构:府兵最初...

哪位大神可以给我说一下唐朝军队里面职位和相应的军职和品职_百度知 ...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 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 兵莫。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 兵。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 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兵募的装备...

府兵府兵的特点
府兵制原本建立在均田制之上,但随着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坏和边疆安全的威胁,特别是对机动性强的北方骑兵的抵御需求,府兵制难以维持,最终被募兵制取代。均田制的瓦解与中央政府对人口和户籍管理能力的削弱有关,而非简单的因果关系。募兵制的实行,使军队地方化,导致了藩镇割据和宦官监军制度的出现,...

战斗力绝强的府兵与府兵制在隋唐时期是怎么衰亡的?
而他们的军制规模在唐朝也有明确规定,如唐朝府兵是以折冲府为单位,一个折冲府兵员从800-1200人不等,集合大军按照折冲府军队数量想加在综合之后算出兵力!可是这样的军制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养兵基本不费国家什么钱,军队管理更方便,不会产生拥兵自重现象。坏处也很明显,因为属于半雇佣制度...

府兵制的意思府兵制的意思是什么
府兵制是起源于西魏,盛行于北周和隋,兴盛于唐初的一种军事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者是宇文泰,他在西魏时期掌握了政权并创立了府兵制。府兵制的基本特征是兵农合一,即平时为农民,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则应征入伍。府兵们需要自备武器和马匹,全国设有折冲府负责选拔和训练府兵。府兵制在历史上有着...

古代军制的演变,募兵制下军队的战斗力,真的强于府兵制吗?
1、名词解释府兵制,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全民皆兵。府兵制兴起于西魏,兴盛于唐代前期(唐太宗),唐玄宗之后,府兵制逐渐瓦解,大约持续了200多年时间,最后被募兵制所取代。募兵制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物,由来已久。与府兵制的兵农合一不同,募兵制即国家招募职业军人,由国家提供...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就是用农民兵吗
明面上看唐朝的府兵就是农民兵,但实际历史战绩看唐朝的府兵战斗力远高于宋代募兵制的职业军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交战,唐朝3万府兵对阿拉伯20多万,阿拉伯联军指挥官还渴望入主中原。正常逻辑府兵碰这阵容肯定求援或逃跑。但实际是府兵还主动攻击,虽然最后冒进失败了,仍有一万多人退守。据史学家...

府兵制、募兵制、世兵制都是啥意思?
直到唐朝建立以后,府兵制才重新得以恢复,并在经过重新整理后,再一次走上了正轨,进入全盛时期。到唐玄宗时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府兵制走向崩溃,此后唐朝开始推行募兵制。由于边镇的士兵大多由节度使招募,导致这些士兵只认节度使而不识皇帝,进而酿成了“安史之乱”,并造成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什么是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http:\/\/baike.baidu.com\/view\/81664.htm 募兵制 http:\/\/baike.baidu.com\/view\/66568.htm 简单点说区别```府兵制就是地方兵```按管辖地区,不常置的兵制```闲时为农,临时作战```募兵制为国家招募```以“兵”为职业```

隋唐时期实行的府兵制是如何形成、发展和解体的?
说到底,唐朝的府兵制就是延续北魏时期以来的一个历史的大缩影。为何这样评价呢?因为正是由于北魏由平城(今大同)选择迁都于后来的洛阳,开始实行全面的汉文化普行,方才使得饱受戍边之苦痛的六大军在终而脱离北魏,建立了全新的西魏。当西魏开始以十二大将军为首的联盟一统我国的北方土地,建立起北周...

曲阳县17579838269: 唐朝的府兵制、募兵制具体是怎么回事?详细讲下!~O(∩ - ∩)O谢
斗党加奇: 府兵制实际是由北周宇文泰创制,隋沿用,到唐初,也实行府兵制,其基本单位为折冲府,卫士21岁入军到60岁免役,主要任务是轮番到京城宿卫,叫"番上".平时则在家乡进行农业生产.有战事则应征作战.不服徭役,不纳租调,但由于要番上,出征,而且自备兵甲衣粮,故负担也较重.府兵制是与均田制联系在一起的. 高宗之后战事频繁,地主富户常逃兵役,于是兵役全落到贫下户身上,且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失去土地,无力自备衣粮,故出现逃散现象.在开元年间,玄宗弃府兵制,中央禁卫军和边镇兵全由招募来的雇佣兵组成,府兵制完全破坏;又确立节度使制度,使唐代藩镇之祸由此埋根.

曲阳县17579838269: 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就是用农民兵吗 -
斗党加奇: 可以这么说,但隋唐又不同.汉隋时期的府兵,算是全农皆兵,不打仗时种地打仗时农民中抽出一部分当兵. 唐朝时期的府兵,算是全兵皆农,但不能反过来说.当上兵的可分田可免税家人有税收优惠,装备可自带,不打仗就在划的地里种田...

曲阳县17579838269: 府兵制是不是宇文泰所创立?两汉前后是实行什么兵制?
斗党加奇:在宇文泰之前已经有类似的制度,西魏宇文泰于大统八年(542)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六军.算是将这种制度规范化了,也算是他创立!秦朝沿袭战国时期的征兵制,十七岁至六十岁之间,国家作战时随时...

曲阳县17579838269: 唐朝募兵制和府兵制的区别是什么?
斗党加奇: 府兵制和募兵制的主要不同点 1,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制:兵农合一;募兵制:职业兵 2,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制:兵将分离;募兵制:兵将间有隶属关系 3,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 4,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曲阳县1757983826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夫府兵之始于西魏,统兵之权在于柱国,互为杀伐,是以家国祸乱,百姓流离;传承至隋唐,府兵统领之权归诸州县,而收于国,... -
斗党加奇:[答案] (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夫府兵之始于西魏,统兵之权在于柱国”、“再者西魏之府兵,乃胡汉分治之法,兼以军民分治”可以得出西魏府兵制的特点有府兵制源于西魏,统兵之权在于柱国;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将领无论...

曲阳县17579838269: 春秋战国时期是府兵制吗?兵制是什么 -
斗党加奇: 初期是“国人”从军的制度,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庶人;后期逐渐向郡县徵兵制转变,农民是主要的徵集对象.

曲阳县17579838269: 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兵制是什么啊? -
斗党加奇: --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首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上古时部落战争是全民皆兵的,甚至老弱妇孺都参加战斗.到了夏、商,有进行镇压和掠夺时,常常临时征发大量夏、商本...

曲阳县1757983826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府兵皆须自备粮饷器械等物品,“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 -
斗党加奇:[答案] (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可以得出兵农合一;依据材料“府兵皆须自备粮饷器械等物品”可以得出自备粮饷器械;依据材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

曲阳县17579838269: 内卫 - 唐朝内卫制度是怎么回事?详细史实
斗党加奇: 我不知道你是否电视剧看多了.这个名称是乎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出现过,我记得我曾回答过一个问题,对看电视剧学历史表示深恶痛绝. 翻遍史料,关于内卫根本...

曲阳县17579838269: 府兵制的败亡是历史必然吗 -
斗党加奇: 是的,府兵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虚外实内,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当国家地域小的时候,非常适合,可唐的疆域一再扩大到西域边境已经好几千里,农兵合一的府兵已经没法用,只能用职业军人,而战争主要发生在遥远的地域,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也不可能没法执行,自然就会败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