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时,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文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作者&投稿:汤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试比较17至18世纪英国和中国在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

17至18世纪英国和中国在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有:

中国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
17至18世纪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完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2. 中国设立总理衙门,英国经过多次议会改革。
1861 年,中国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也是中央政治机构近代化的开端;英国经过多次议会改革,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中国设立总理衙门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发展,所以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3. 中国专制主义强化,封建国家走向衰落,英国逐渐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方向发展,政治制度进步。
中国专制主义强化使得半殖民地化加深,落后于世界剧变的总趋势;英国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方向发展,有进步意义。
扩展资料:
17至18世纪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
1.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2. 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清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关税及建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弹药等事务,总揽了全部洋务事宜。
3. 18世纪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帝国主义的入侵,还有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都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主立宪制
百度百科——英国
百度百科——清朝
百度百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17、18世纪中英两国政治制度上唯一的相似之处,恐怕就是:君主制了。
二、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有四:
1、制度与“家法”相联。
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 威 胁 国 家安 全 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大法。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廷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
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防:
①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 。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
②康熙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
③雍正帝亦撰《朋党论》,告诫臣僚。
2、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
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例如,崇德时期设立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它们的名称及其职掌均参酌了朝鲜王朝承文院、承政院、弘文院等制度。就连六部早期正副长官的名称承政、参政都参用朝鲜部院职官之名。
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王 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
3、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
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清朝国初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顺治元年起,中枢机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的长官皆为满缺,五年始增汉缺尚书一员,汉缺左都御史一员。六部满汉侍郎均分左右,理藩院左右侍郎、盛京五部侍郎皆为满缺。而六部等衙门实权皆操持在满官之手。由此满汉官之间渐生矛盾。会议之时,一二人发言,众俱唯唯。汉大臣“则必有涉于彼之事,方有所言;若不涉于彼之事,即默无一语”。“大小汉官,凡事推满官” 。大学士不问政事,虽各兼部务,偶尔有建议,无关大政。
4、“仿古效今”,承袭明制。
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皇太极指出:“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清定都燕京,多尔衮摄政期间也一如明制。
也就是说清前期基本上是继承明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定内外文武官制 。比如,清代从中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

相同点,都是鼓吹自己文化。
不同点,是,中国盲目自大,看不起外国文化,英国积极吸取外国文化。

英国主张殖民主义,属于工业化。中国主张对外妥协,属于农耕的封建的社会。

这段时间里,英国国内正进行工业革命,殖民者到处寻找殖民地,文化界也是怀着一种激进的态度面对历史,欧洲中心论也以形成,英国政府鼓励创新的态度使得国家走上文化强大之路。
反观中国,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朝政府却在大肆打压汉族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满清政府自以为窃据华夏宝鼎便万事大吉,不思进取,朝野充斥着虚假之词,清政府修四库全书,篡改历史,奴化国人思想,丑化国人形象,闭关锁国,全不似当下辫子剧中一派胡言!


18世纪是怎样的中国社会?
1. 18世纪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的顶峰:18世纪,中国经历了清朝的康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高峰。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 康乾盛世的国家与人口发展:在这个时期,清朝的统治范围达到了巅峰,包括了现今的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和台湾等地。中国的...

十八世纪法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制作的挂毯 《(中国)皇帝的旅行》法国与中国的深入接触始于16世纪末期。一方面,海上贸易将大量的中国外销商品带到法国。诸如茶叶、丝绸、瓷器、扇子等工艺品让法国人对遥远的神秘东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一方面,十七世纪下半叶来华传教士将其考察成果以笔记、绘本等形式带回法国,...

18世纪的中国热
16世纪中叶,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他的《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正是经过他的倡导和努力,来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在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18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

18世纪末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18世纪末的中国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

华人在东南亚为什么没有独立建国?这7个华人国家是如何消亡的_百度知 ...
所以从18世纪开始,华人基本上失去了来自中国本土的武力支持。 建立国家需要武装,没有武装,哪里有国家? 十六、十七、十八世纪之时,中国人在东南亚建立了7个国家(其中有1个是南宋末年建立的),这些国家后来都消亡了。既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又面临着强大的西方列强,华人又是作为客居者的身份居住在当地。这些国家...

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1、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末期,开始时中国正处于全盛时期,之后开始下滑。2、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20世纪早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此时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第三次工业革命...

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出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7]。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8](p109)。确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

18世纪是几几年到几几年
18世纪是1701年到1800年。1701年1月1日至18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8世纪。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剧烈变革时期,而中国则正处于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社会的全盛时期。这个世纪注重的是“稳定”与“和谐”,却也是人们对自然探索的萌芽期。政治上,欧洲各国开始与中国、印度和土耳其进行小规模的通商...

要唐代开始的中国历史,越全越好!还有要个日本历史!
封建制度崩溃时期 公元18世纪-公元20世纪 义和团(拳)约公元1887-公元1900年农历5月 民国(伪)公元1911年10月10日-公元1928年 袁世凯称帝 公元1915年-公元1916年 军阀混战 公元1916年-公元1928年 张勋复辟 公元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共和制度成型时期 公元20世纪初-公元20世纪末 民国(真)公元...

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的杰出历史人物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曾任...

于洪区18121628196: 1718世纪时,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文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
祝友厄贝:[答案] 这段时间里,英国国内正进行工业革命,殖民者到处寻找殖民地,文化界也是怀着一种激进的态度面对历史,欧洲中心论也以形成,英国政府鼓励创新的态度使得国家走上文化强大之路.反观中国,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朝政府却在大肆...

于洪区18121628196: ...18世纪前期,两国政权机构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各自的什么政治特点?并说明差异的原因.(2)19世纪中期,中国政权机构、英国议会又发生了什么... -
祝友厄贝:[答案] (1)变化:中国清政府设立军机处;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特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制完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

于洪区18121628196: 17世纪中期的中国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而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保护海外贸易.造成这种差 -
祝友厄贝: A 试题分析:本题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史学观点.题干要求的决定两国不同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

于洪区18121628196: 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中国热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空前的
祝友厄贝: (1)中华文明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2分)(2)是当时疆域范围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国家统一,政权稳固...

于洪区18121628196: 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有什么异同? -
祝友厄贝: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

于洪区18121628196: 17世纪英国中国日本分别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会导致这些国家发生怎样的变化? -
祝友厄贝: 15世纪末至 1 7世纪中叶 ,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中英两国政府都力图把海外贸易纳入国家总体发展的轨道.一般认为 ,这一时期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 ,西方包括英国则盛行重商主义 ,但两国海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异同及其根源、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包括海外贸易政策的总体取向、具体进出口商品贸易政策以及国别或地区贸易政策.两国海外贸易政策的变迁不仅影响了海外贸易的兴衰 ,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两国现代化因素的成长以及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道路.

于洪区18121628196: 18世纪中叶,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 -
祝友厄贝: 主要是中国的的特产(茶叶.丝绸.瓷器)在英国拥有广泛的市场,而英国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而得不到政府的认可,所以出现了入超的局面

于洪区18121628196: 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较量指哪次战争? -
祝友厄贝: 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开始把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到了十九世纪,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销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大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十九世纪初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国资产阶级从这项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由于鸦片输入猛增,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使吸食鸦片的人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