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爵侯爵伯爵的封号

作者&投稿:雷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公爵侯爵伯爵的封号有那些?~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三国 魏 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 亦有县侯。 南朝 陈 置开国县侯。至 宋 始废。《后汉书·孝桓帝纪》:“封 超 等五人为县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
两晋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举例:
王爵 春秋战国时的楚庄王 吴王 汉朝的中山靖王 明朝的梁王 清朝的醇亲王等。汉以后王爵一般都是皇子、皇帝的亲兄弟或延恩继承的王。
公爵 春秋时的晋文公重耳 秦穆公 嬴任好
伯爵 夷伯 曹国
侯爵 内乡侯、汉寿亭侯(关羽)

楼主已说不是问爵位等级和名称,在此也就不赘述了。古代根据朝代不同 对于楼主所说的封号也各有不同的叫法。以下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范例,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
战国 赵国名将 李牧 武安侯
汉代 窦太后的侄子,大将军 窦婴 魏其侯
三国 蜀汉丞相 诸葛亮 武乡侯
东晋 谢安之侄 名将 康乐公
唐 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 李旦 未即位前封为曾封为殷王,后改封豫王、冀王、相王 后又被加封为安国相王 在其王号前加"安国”二字 唐代王号基本上是冠以地名
宋 岳飞 生前为封武昌郡开国侯死后加封为鄂王
明 大将军徐达 中山王
清 李鸿章 一等肃毅伯
诸如此类 很多很多 如果是楼主所说的XX公 XX侯之类,基本是根据其平时所行所为来取封号,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其实楼主可以去看看谥法和尊号。很全面的说明了一些封号的原因~有的还挺搞笑的~

1、汉代 窦太后的侄子,大将军 窦婴 魏其侯

窦婴(?—公元前131年),西汉大臣,字王孙,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wèi jī hóu】。

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窦婴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出言不逊,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狱,并被判处死刑。窦婴倾全力搭救灌夫,并在朝会上就此事与田蚡辩论。但由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仍被判为族诛。

窦婴乃以曾受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为名,请求武帝再度召见。但尚书很快就发现窦婴所受遗诏在宫中并无副本,于是以“伪造诏书罪”弹劾窦婴。元光四年初,窦婴被处死。


2、三国 蜀汉丞相 诸葛亮 武乡侯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宋 岳飞 生前为封武昌郡开国侯死后加封为鄂王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的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另辑有文集传世。

4、明  大将军徐达 中山王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5、清 李鸿章 一等肃毅伯

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fú],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

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鸿章



楼主已说不是问爵位等级和名称,在此也就不赘述了。古代根据朝代不同 对于楼主所说的封号也各有不同的叫法。以下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范例,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
战国 赵国名将 李牧 武安侯
汉代 窦太后的侄子,大将军 窦婴 魏其侯
三国 蜀汉丞相 诸葛亮 武乡侯
东晋 谢安之侄 名将 康乐公
唐 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 李旦 未即位前封为曾封为殷王,后改封豫王、冀王、相王 后又被加封为安国相王 在其王号前加"安国”二字 唐代王号基本上是冠以地名
宋 岳飞 生前为封武昌郡开国侯死后加封为鄂王
明 大将军徐达 中山王
清 李鸿章 一等肃毅伯
诸如此类 很多很多 如果是楼主所说的XX公 XX侯之类,基本是根据其平时所行所为来取封号,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其实楼主可以去看看谥法和尊号。很全面的说明了一些封号的原因~有的还挺搞笑的~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目前尚无定论。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战国时期除楚国和越国早已称王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各国又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并推行与之适应的爵制。三晋和燕、齐的爵秩等级,大体仍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执■,情况较为特殊。秦则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二十等军功爵,累积爵级至关内侯(十九级)、彻侯(二十级),即可食租税或食邑;自大庶长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则如吏职”。

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同时,列侯(原名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也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封爵优于赐爵的主要权益是:享有封国或食邑;置官属;爵位世袭;衣食租税;具备崇高的政治地位。

两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此外还有公主汤沐食邑。王、列侯官属数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权却在中央。汉初定制,“非刘勿王”(后演变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对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异姓功臣,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诸皇子王初以区域立国,跨州连城,形成尾大之势。汉武帝推行推恩析国政策,诸王遂以郡立国。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曾废王爵,封九皇子为国公,旋即复旧。两汉除王莽、曹操以权臣称王外,异姓功臣只能封为列侯。列侯,西汉时多以县立国,也有食乡亭者,但并无乡侯、亭侯之称。至东汉,列侯正式分为县、乡、亭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败,遂出现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泽侯,虽有悖于“非功不侯”的原则,但县、乡、亭侯的爵称爵序并未因此发生变化。

封爵传袭,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庶子、庶孙一般不具备袭爵权。无嫡子袭爵,则削除封国,这就是所谓的“无子国除”。皇亲和重要功臣“国绝”时,为示优宠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孙袭爵,这就是所谓的“绍封继绝”。绍封者权益低于正常袭爵,仅食国之半租。此外,公主汤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袭,但并不普遍。

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与政事、惟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绍封继绝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两汉十九等赐爵,爵称与秦同。凡赐爵皆可“有罪以减”,无爵者则为士伍。十九级爵中第九级(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亦称吏爵,具有免役特权。获得吏爵的主要途径是凭借军功吏■。第八级(公乘)以下至第一级(公士)为低爵,又称民爵,获得民爵的主要途径是因特典、灾异而诏赐天下民爵。法制规定,民爵高于第八级时须转让亲属,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获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径是买爵。汉文帝刘恒实行入粟拜爵,开卖爵先例。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标价出售,以缓解财政困难。以后屡有卖爵诏令,赐爵趋于猥滥。东汉末年,赐爵已成“空设文书”,不再为时人所重。魏晋南北朝时期,赐爵制遂废弃。

魏晋南北朝魏晋之际,设置五等封爵,东汉以来的王、列侯二等封爵,变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层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为主要的封爵爵称。

诸王封爵。西晋设国王、郡王(分大、次、小)、县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户数。东晋南朝,仅禅代前期的异姓篡代者封国王,如刘裕封宋王,萧道成封齐王。一般情况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级)。北魏前期,异姓多封王,但袭爵者即降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并按亲疏远近分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设国王,封授对象是皇子。诸王政治权益,因王朝而异。西晋王国按大、次、小可分别置三军、二军、一军,自选官属。其他王朝,则无置军和自选官属权。但诸王可参政入仕、领兵出镇,却是这一时期各王朝的普遍现象。骨肉相残因此时有发生,构成诸王干政、乱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乡公、亭伯等爵称。咸熙元年(264),即将代魏的司马氏设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礼》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级,共五等十级。每级封爵都有封疆里数和户邑数,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户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诸王,却有高于列侯的“禄奉礼秩”,其中公、侯可置一军。东晋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划定封疆里数,大、次两级合二而一,皆以郡或县立国,并在爵称前冠以“开国”字样。伯、子、男三级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别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后期,滥封无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设国公,以封柱国大将军等重要功臣。时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列侯。魏晋有县、乡、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东晋南朝,县侯与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仅存乡、亭侯。北朝无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属于赐爵的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等爵。

就创新而言,这一时期有“分食制”和“虚封制”。“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虚封制”,是指无封国食邑、不食租税的封爵。它与赐爵制的区别就在于可以世袭。典型的虚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税有限,开国封爵“虽锡以茅土,而未给租赋”。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诏令诸国公(邑万户),可寄食他县,收其租赋。寄食户数仅是原食邑户数的十分之一。这种封户为虚、寄食户为实之例,为以后的虚实相结合的食租税方式提供了借鉴。

爵位按公侯伯子男排序 古代各种封号很多取决于封号者的个人条件 比如因为什么封号 封地位置等等 如汉代的2位冠军侯都是以武封侯 还有一些羞辱性的封号是在敌人领袖投降时给对方一个爵位然后封号恭顺献之类的 事实上各朝各代封爵都不一样 秦代的关内侯列侯 汉代彻候关内侯 具体情况只能自己去查阅资料

爵位从大到小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帝王会按不同功绩来给功臣子孙平民封爵,当然昏庸的君主可能凭兴趣不按程序乱封侯。


古代公侯伯爵排序
古代爵位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爵位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夏朝时置五等爵,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分别是公、侯、伯。古代公侯伯爵排序 爵位,又叫做封爵、世爵等,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主要用来表示身份的等级高低以及权利的大小,通常可以...

侯爵伯爵公爵哪个大
侯爵、伯爵和公爵中,公爵的爵位最大,其次是侯爵,爵位最小的是公爵。在我国历史上,从周朝的时候就有了公爵、侯爵、伯爵的划分,在伯爵之下,还有子爵和男爵之分。在古代,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嫡长子是爵位的继承人。中国历史上关于爵位的记载,《通典.职官.封爵》中记载了商朝只有公、侯、伯三等...

古代爵位怎么区分大小?
公大于侯大于伯,小公爷最大,顾侯第二,伯爵第三,墨兰看明兰嫁给了顾侯。我国古代的爵位,自尧帝、舜帝就有了,大致分五等,从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知否》原著背景是明朝,电视剧改为宋朝)。相关信息:古代爵位同官位是两个概念,官位通过...

欧洲爵位等级排列
欧洲爵位等级排列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1、公爵 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啥如此称呼呢?
到了秦汉时期的二十等爵制中,侯爵就演变成了皇室成员外,可以获封的最高的爵位,其中又分成列候和关内侯两种。唐朝,宋朝又有了县候爵位,清朝的侯爵等级分为三等。伯爵周朝时期的诸侯国中吴国,秦国,曹国,郑国和梁国都被封为伯爵国,有记载称伯爵的国君是郑伯和曹伯两位,还有就有护驾有功的秦国...

爵位等级排列
爵位等级排列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1、公爵 是一种地位极高的西方贵族。在英国,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2、侯爵 指英国第二级贵族的成员,位于公爵之下和伯爵之上。3、伯爵 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中,从最低级以上的第三级一般在中文里译作“伯爵”,在侯爵之下,在子爵之上。4、...

公爵侯爵伯爵分别是什么?
伯爵的“伯”意为率百姓顺应天时耕作的长者,或为治理封地辅佐天子。再小一些的诸侯国国君一般为伯爵,如井伯、荣伯、单伯等等。“伯”朝见天子手执玉器躬圭,寓意着绝对服从天子。公爵和侯爵还有伯爵的区别:一、等级不同 1、公爵:封号是贵族中的第一等级。2、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3、伯爵:是...

在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公爵侯爵伯爵的封号有那些?
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举例:王爵 春秋战国时的楚庄王 吴王 汉朝的中山靖王 明朝的梁王 清朝的醇亲王等。汉以后王爵一般都是皇子、皇帝的亲兄弟或延恩继承的王。公爵 春秋时的晋文公重耳 秦穆公 嬴任好 伯爵 夷伯 曹国 侯爵 内乡侯、汉寿亭侯(关羽)...

五等爵位指哪几个爵位?
其二,侯爵 侯爵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大放异彩,这个时候周天子已经没什么权力了,甚至有被诸侯取代的风险。例如我们熟悉的秦楚燕韩赵魏齐等诸侯,他们的国君如果没有周天子加封,都是侯爵。侯爵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是周王室的各种亲戚。其三,伯爵 关于伯爵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爵位划分与欧洲是一样的吗
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最初是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伯爵是贵族的第三等级,最初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后来成为独立的大封建领主。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最初是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与欧洲的爵位...

岷县13331973625: 中国古代公爵、侯爵和伯爵的封号都有哪些? -
聂耍百普: 楼主已说不是问爵位等级和名称,在此也就不赘述了.古代根据朝代不同 对于楼主所说的封号也各有不同的叫法.以下以真实历史人物为范例,略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战国 赵国名将 李牧 武安侯汉代 窦太后的侄子,大将军 窦婴 魏其侯三国 蜀汉...

岷县13331973625: 古代的爵位制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中国古代额爵位制度和国外的爵位?
聂耍百普: 中国历史悠久,爵位随朝代更替有所变化.大致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制度是帝制的一部份.明朝以后,又在五爵之上增设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1912年...

岷县13331973625: 公和侯哪个爵位大呢? -
聂耍百普: 公比侯大,公和侯都是爵位,共分五等,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爵位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根据文献记载(尧、舜以及夏并无文字等实物资料佐证),爵位形成于周代,共公、侯、伯...

岷县13331973625: 爵位的问题请问爵位共分成哪几个级别,从小到大依次是什么?
聂耍百普: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 (二)异姓功臣9等爵位: 公爵 侯爵 伯爵(以上超品) 子爵(正一品) 男爵(正二...

岷县13331973625: 爵爷是个什么官衔? -
聂耍百普: 爵爷是对有爵位的人的称呼.爵分五等,大小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在中国基本上没有男爵这个称呼,爵在一品之上,属超品.公爵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公,如宋代的莱国公寇准;侯爵就是你所说的侯爷.这就是封公封侯之说.在公爵之上,就是封郡王、亲王.一般,爵位只是个封号,像寇准,他的职权是宰相,由于有功于社稷,所以为了奖赏加封为莱国公.不过,凡是被封了爵位的,都有自己的私人领土了,就是封地,而他们的府邸又可被称为宫,他们的子孙世袭爵位,这也就是所说的贵族了.

岷县13331973625: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
聂耍百普: 古代当时用铜爵饮酒,并不仅仅限于饮食,更侧重于“礼”.正因为贵族们使用不同等级的酒杯,后来出现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士、爵位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岷县13331973625: 古代有哪些爵位啊?
聂耍百普: 分五等:公 侯 伯 子 男

岷县13331973625: 我国周朝爵位制是怎样的? -
聂耍百普: 公侯伯子男是爵位的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是封号,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爵位的统称. 首先,周天子最高,爵位由他定. 第一等 公爵 如齐桓公, 郑庄公 都是公爵,而身为一个封国的君主,他们又被称为诸侯. 第二等 侯爵 如一些小国的君主,如蔡侯,陈侯等,他们身为一个小封国的君主,也被称为诸侯.不过级别比公低一级 第三,四,五等爵位一般是封给那些比诸侯低一级的卿大夫

岷县13331973625: 中国古代人们对位居王爵的人尊称为“王爷”那么对其他的五个爵【公侯伯子男】怎么称呼
聂耍百普: 根据爵位的前面的封号称呼公、侯、伯爵可称如辅国公,定海侯,常山伯;公爵还可由姓来称如刘国公,张国公.子、男爵爵位都相对低,可统称“爵爷”或“大人”(所有爵位都可)

岷县13331973625: 古代的皇室等级分哪些?(或大臣们) -
聂耍百普: 清朝贵族封爵分为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和硕亲王之下又有亲王世子、多罗郡王之下又有郡王长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