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中的苍凉和悲哀:有谁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作者&投稿:拱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果答辩论文时老师问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浅谈顾城诗歌的苍凉和悲哀》~

就是论文目的和论文意义所说的内容
说一下顾城文学地位,诗歌特色,你的个人喜爱,三四点就够了
合适采纳啊

顾城简介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关于顾城

顾城的“自毁毁人”固然残忍,虽然他完成了自我审判,是是非非都随生命的风帆远去了。他留下的悲剧是大的,我们应当予以理性的反思。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原因众说纷芸,无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纠葛中不能自拔等诸如此类。但庄周先生此刻如独立检查官跳将出来,硬是从顾城诗作中检索出一连串并非“孤证”的铁证,搞了一个顾城杀人行凶动机大曝光。也就是说顾城从25岁时(1981年)写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开始,就埋下了杀人的伏笔,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后才得以实现“自毁毁人”的梦想。这真是惊人的发现,诗歌历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庄周先生的笔下,顾城若干年前传诵一时的诗作,不但今天“看起来毫不朦胧”,完全是一名凶手明显显的供词!可惜时下不兴“文字狱”,要不凭庄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现在我将庄周先生引用的“证据”用“*”标明还原原诗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着*等待着又等待着*到了,大钟发出轰响*我要在震颤间抛出一切*去享受迸溅的愉快*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的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有时,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时候我也在路上想过好象你会先去,按照古老的习惯我没想过那个人,因为习惯是抽象的螺纹*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学*她们害怕我,她们只敢在门外跺脚*我恨她们蓝色的腿弯,恨她们把你叫走*你们在树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恶的计划最后,我总沾满白石灰,慢慢离开夜晚

(《顾城诗全编》中“凶恶”为“捣乱”)《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1983年)

根据我粗浅的读诗经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没有蜡笔只有手指和创痛,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也就是喜爱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爱的白纸上描绘“蝴蝶”般的梦想世界,只好一张张撕碎失落如单调的昔日时光,但少年依旧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个彩色时刻。《有时,我真想》这首诗的副题是“一个异国侍者自语”,作者虚拟侍者厌倦老板的专制,在想象的对抗中打烂瓶子,让老板自己打扫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新时代到来的“钟声”的应和与喜悦。《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我”回忆了童年与姐姐生活的许多细节,亲情感人,历历在目。抄录的第四节写的是姐姐和女同学在树林里玩耍而不让爱捣乱的弟弟“我”参与,“我”十分气恨她们丢下“我”,便想着拿白石灰砸她们来包袱一事。作者适度采用了夸张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庄周先生为何一眼就从诗中看出顾城包藏祸心,步步阴险透着杀气,并由此推断诗句预示着顾城自毁毁人的阴谋?

庄周先生将“迸溅”,“凶恶”,“憎恨”,“宠坏”,“任性”,“撕碎”等一类词语简单粗暴地与顾城后期所为联系在一起,又包藏着怎样的用心,透着怎样的意气呢?

顾城之死并不足道,但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诗歌领域是有相当特殊的贡献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永远不会随记忆磨灭。我不禁要问庄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写下《齐人物论》,对顾城的评价是否还这样盖棺定论呢?


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张虹


摘 要:本文认为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跃法。
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意象
顾城的诗,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人们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便是意象的呈现。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2)“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是的,诗的魅力不体现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也不是在证明什么,它总是在暗示什么,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近,从根本上说,象征也是一种比兴,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是求诗的形象化,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双是渴望光明的眼睛,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诗人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体会“幕后”的心灵世界,需要一段路程。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 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确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后一节里,用“纤夫”来隐喻“太阳”,又用“绳索”来隐喻“强光”,用纤夫背着绳索我在逆流中前进,来暗示这一种昂扬的气概,光明的信念,鼓舞着生命,使他在任何险恶的困境中奋力前进。
顾城诗歌意象的第二种表现手法当属抽象变形手法了。
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展,人们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转移,鉴赏周期也不断地缩短,艺术变形越来越多得受到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和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真是不谋而合,而新诗潮关于意象的创造常常脱出古典主义的夸饰而致力于“变形”,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例如诗人眼中脱落的叶子能够露出干燥的内脏,诗人眼中的美丽的口花竟然是一片血腥。诗人也照样可以把感觉外化出来,改变对事物原有状态的摹写,比如:阳光象木浆样倾斜,/浸在清凉的梦中。 诗人意象的变形其实是诗人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就顾城而言,他的童年充满梦幻,而少年时代的他,梦幻被现实击碎,纯真的少年压抑了自己,面对文革中红海洋中的暴行,躁动和血腥味道,他敏感的心变得恐惧,以至有些畸形。他极度渴望纯蓝的天,纯白的云,纯洁的人生和爱情,可现实的污染和残酷愈发导致他内心的苍凉和悲哀,他笔下的世界往往开始是纯美的,是用“纯银”的声音和色彩去构制的一个“天国”,而最终却都归于悲哀心情下灰色视线中的一片灰暗的世界。诗人的心灵被扭曲,流露出的诗人的视线也被扭曲,因此视觉中的一切改变了原有的形态。在他的世界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法则所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界线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不是哈哈镜似的--人和世界在其中被简单、粗暴的歪曲。诗人的主观意识犹如各种凸形凹镜,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接近照相式的效果,它的效果是一种表现歪曲了的内在真实,从而带着极强的刺激性和无尽的魅力。
第三种意象表现手法是感觉的沟通,即我们常说的通感。
通感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早有运用,我们的祖先早就熟知“听声类型”,比如一个愁字可以有长度,“一水牵愁万里长”,声音可以有气味,“风来花底鸟声香”,而庞德认为现代派诗歌的通感就是取于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不无道理,而现代诗学中的通感范围大大超过古典诗,而诗的含量也骤然增大,在优秀的诗作中,颜色可以有温度,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有锋芒。由于五官的相互沟通,彼此相生,诗的联想空间得到今非昔比的开拓。听观嗅味触等感觉的相互“转移”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支撑和强化了诗的主体性,可以预计,一种具备质感重感“雕塑型”的立体诗可望与平面式的“小小感情画面”相抗衡了。
顾城诗中有大量的关于通感的运用,诸如顾诚在《爱我吧,海》里有这样一个意象: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 这里声音本无形,而诗人笔下的声音却是一个有形的躯体,身上布满被冰川擦伤的伤痕,无声的听觉形象被表现为有形的视觉形象,即视觉与听觉彼此打通。
再如诗人意象世界中的建筑是新鲜的,也是愚钝的,诗人笔下的梦是深红色的,夜晚是淡绿色的,等等。
通感的运用使客观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并且物物沟通,各种感觉互相沟通,在诗中创造了广阔的世界。
第四种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是物象叠合:即不同的物象在注入作者主体情感之后交叉叠合在一起,进而成为另一种物象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渗入物象所致。此如顾城在其诗《眨眼》中这样写道: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团蛇影。 这里彩虹和蛇影是美丑截然分明的两种物象,而诗人眨眼之间彩虹变成蛇影,蛇影又和彩虹叠合,两者互动互换,使无形中映射出另一个物象,即诗人的无形的心灵世界。在他的心中崇尚美,渴求美,但往往美的东西会在瞬间被摧毁,变得丑陋不堪。这样一种物象叠合实为诗人不同情感的叠合,情感依靠物象来流露,而物象又真实地反映内心情感,二者互为依存,构制了眼中象和心中意巧妙的结合的领域。
第五种意象表现手法是物人转换:即把诗人的主体情感完全倾注于客观物象,通过把物象拟人化表达到以物言人的目的。它有点类似于传统诗歌中的拟人,但又比传统诗歌赋于物象更多的主体情感,使其具有更多的深意和更广的人性。诸如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有这样几句: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诗人通过树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内心深处深挚的渴望。树熊没有家,坐在树枝上发愣,不知该去向哪里,有的只是许多甜美的梦想和一双渴望幸福之光的眼睛,作者把树熊拟人化,树熊实为诗人的影子,通过物人转换,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比直叙其事直抒其情来得富有韵致,诗歌的暗示性再一次得到体现。
第六种表现手法是因意取象法,就是利用想象,即知觉与表象的功能,然后以错觉或幻觉去感受这些知觉之中的表象,完全抛开作为客观实在的客观物象。诸如在顾城诗歌《我不知道怎样爱你》中这样写道: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在软土中鳞闪耀/风在粗土中叹气/扁蜗牛在舔泪迹 诗中并没有出现能够使人产生如上的听觉和视觉的客观物象。诗中诗人是在“以情合景”“因意取象”“创造性想象”中使审美物象完成错觉化与幻觉化的。这种意象构成方法的运用,扩大了诗歌的取象范围,诗人因减少客体的限制而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可以把自己复杂,微妙,难以直接诉诸实用性规范语言的审美情感,通过这种新奇,生动的感性画面诉诸直觉,投向心灵,收到更积极主动的意象效果。
第七种意象表现手法是省略跳跃法。即诗的前前后后似是毫无联系,完全是没有关联的意象,只是那么并列着,不同意象之间完全是跳跃式的,省略了其中的过渡或某些有关联的词句。诸如《孤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这里四组没有什么联系的意象,就这么并列着,并列的基础就在这四组意象所共有的“弧线”,这种并列形式的处理方式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意象同样在于要把一个个浸透诗人思想感情的局部画面组合成动人心弦的完整形象。所以《弧线》中的叠加意象可以称之为诗歌的蒙太奇,是一门关于诗歌画面组合的文法。只是它不是靠摄影机去拍摄,而是靠语言来表达。而这种语言又不是平白详尽式语言,而是省略的,跳跃性的佯谬语言,这样从语言转化来的画面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在人们的悬想中浮现出来。
总之,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是超越了公式化了的语言。顾城诗作中的意象,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http://www.gucheng.net/gc/gcps/
回答者:绝爱无尘 - 魔法师 四级 12-20 12:13

一句话概括:顾城的诗里充满苍凉和悲哀,到处都是无奈的沉闷。只因为他把梦做的太深,而现实不允许。

附:《浅谈顾城诗歌中的苍凉和悲哀情调》
从一开始顾城的诗就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像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却是悲哀的,大家都说他是个童话诗人,而我却从他诗中读出了许多无奈,和无奈心境下的苍凉与悲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泡影》这首诗:两个自由的水泡/从梦海深处升起……/朦朦胧胧的银雾/在微风中散去/我象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的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顾城一生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把泡影往现实的陆地带,他明明知道这是徒劳的,而却无法使自己停下。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而是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却还这样做。顾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现实,知道现实不会接受他的梦与狂想,而他依然离不开自己的梦离不开他心中时刻渴望着的纯美的天国。正是这种无法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的处境,造就了顾城这么一个诗人,他的诗里随处都是苍凉和悲哀。

顾城有一首很小很出名的诗叫《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或许就可以作为顾城一生的写照,诗人确实在这样做,而他并没有找到光明,结果被黑暗吞噬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看起来很“阳光”很乐观,诗人随遇而安不怕现实的困扰。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那只是诗的表面。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心就隐隐疼痛,这像是无望的挣扎,无望的寻找。在黑夜里只能找到黑暗,又哪里寻得到光明,诗人不是不知道,而是无奈,与其坐等被黑暗吞没,不如主动去寻找,那怕什么都找不到,至少在生活里“我”主动了,“我”挣扎了,你想奴役“我”不可能,“我”宁可早日破碎。我想这就是诗人的心境,他在与黑暗做斗争,拒绝与现实合作与黑暗合作。顾城在用诗,一种苍凉和悲哀的诗诠释一种生命方式,如他说:“人可生如蚁美如神。”

顾城是固执的,他执着于那些不可能的梦,沉溺在自己的梦中。他喜欢戴用牛仔裤腿做成的高帽子,他说这样自己才会感到安全,他拒绝被生活同化,他一直坚持认为:“生命与生活无关”“生活只有教义,生命只有感觉”顾城是一个纯粹的人,没有被尘世污染,他从天国来像是一片消失在空中的雪花,只留给人无尽的遐想。这样的一个人在俗人眼里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人,他来到了一个不该来的世界,一生不被人理解。顾城有一首诗《简历》,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交代说:“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悲哀的孩子,而且始终没有长大呢?正是因为诗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别人看“我”怎么看怎么像一个悲哀的孩子,不能融入社会因此不能长大。这个悲哀的孩子在干什么呢?“我在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不知道为什么,读这句诗时我总爱把“淡漠”与“沙漠”联系起来,一个错误的意境产生了:“沙漠里尘土飞扬,远远的看起来像飘动的烟,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对烟讲绿色的故事。”我知道这是错误的遐想,但这诗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充满了苍凉和悲哀,无论作者最后怎样试图改变这种色调都没用,它始终是灰色的。正如顾城那首《感觉》给我的感觉一样。“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来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鲜红”是血液指生命,“淡绿”是植物指自然,而它们被灰色包围了,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鲜红和淡。


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2、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言文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作者:贾为敏黑云压城城欲摧①,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③,塞上燕脂凝夜紫④。半卷红旗临易水⑤,霜重鼓寒声不起⑥。 报君黄金台上意⑦,提携玉龙为君死⑧。【题解】选自《李贺歌诗编》。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今山...

顾城的诗歌
年代:现当代 作者:顾城 作品:我是黄昏的儿子 内容:——写在过去不幸的年月里 我是黄昏的儿子 我在金黄的天幕下醒来 快乐地啼哭,又悲伤地笑 黑夜低垂下它的长襟 我被出卖了 卖了多少谁能知道 只有月亮从指缝中落下 使血液结冰——那是伪币 泥土一样柔顺的肤色呵 掩埋了我的心和名字 我那...

说说曹操的诗歌特征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苍凉悲壮【摘要】曹操以其对四言诗歌的复兴、对崇高审美体验的最求和对乐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在中国诗歌史...

王之涣的凉洲词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仞”是古代的一个长度单位,相当于周尺的七尺或者八尺,周尺的一尺相当于现代长度单位的23厘米左右,那么一仞就是一米六或者一米八左右。诗里面说是“万仞山”,就是一万六千米或者一万八千米高的山,诗人其实用的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出边塞荒凉广漠的景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 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凉州词的古诗和意思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

曹操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联系此诗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反映了...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

辛弃疾的诗词一般有什么特点?
这和他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宋朝积贫积弱,不断受金辽困扰,作者想要上战场报效国家(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但是后来或怀才不遇,或早生白发,所以他的诗歌听起来多了分苍凉悲怆,但又不失大气磅礴。代表作像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表达自己想要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军登城楼原文_翻译及赏析
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的三四句写...

印台区19526109712: 顾城的诗歌特点 -
花娜七味: 1.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呈现 2.纯真忧伤的意象 3.自然界的意象 4.丰富的想象力

印台区19526109712: 顾城诗歌有什么特点 对顾城的评价 -
花娜七味: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印台区19526109712: 顾城诗句赏析 -
花娜七味: 对于一贯唯美的顾城来说,小巷里发生的,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致使诗人,多年后,还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然而,这是一条“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 有门,诗人可以用钥匙打开.有窗,诗人可以破窗而入.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绝望的情绪,首次流露. 但是,诗人并没有死心,仍然在绝望中抱有一丝渴望.于是,“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本来,用钥匙敲墙,就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属于一个人绝望之际的愚蠢之举,何况还是一把“旧钥匙”呢?短短两行,就将诗人伤感绝望的情绪推向极至,不愧为大家之作. 顾城多短诗,但大多小诗不小:灵气,节制,层次感强,张力十足.《小巷》同样体现了他的这一艺术特色.

印台区19526109712: 如果答辩论文时老师问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浅谈顾城诗歌的苍凉和悲哀》 -
花娜七味: 就是论文目的和论文意义所说的内容 说一下顾城文学地位,诗歌特色,你的个人喜爱,三四点就够了 合适采纳啊

印台区19526109712: 关于顾城的解读 -
花娜七味: 我首先喜欢的是海子.因为他的诗令人忘却现实的黑暗与混乱.不知道形容的是否对.我喜欢他诗中的浪漫与天真.之后了解了顾城,顾城令我不自觉地流下泪来,那种忧郁无奈,伤感是无端的迎上心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无奈.例如顾城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们的诗中能给人心灵以安宁,淡定

印台区19526109712: 顾城的诗歌赏析 -
花娜七味: 顾城的诗歌,我觉得下面四首最有代表性! 一、远和近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三、土地是弯曲的土地是弯曲的 我看不见你 我只能远远看见 你心上...

印台区19526109712: 现代诗9句 -
花娜七味: 顾城的九句经典诗句1、 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 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 ——顾城2、 早晨的花很薄 午后的影子又大又轻 风侧过身穿越篱笆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顾城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3、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顾...

印台区19526109712: 如何欣赏和解读顾城的诗 -
花娜七味: 顾城是生活在信仰与怀疑中间的人.确信与对确信的否定,时刻捕获着他,他的任性与他所遭遇的现实,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生存维度和许多人一样,不同的,只是对待这些维度的一种姿态.他的姿态是遥远的、招摇着,但心灵却始终如...

印台区1952610971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哪位著名诗人的名言?
花娜七味: 顾城【原诗】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简介】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