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走进校园,国学走进课堂,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和建议

作者&投稿:丁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加强国学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国学要义。在一百多年前,国学经典还是整个中华民族争相诵读钻研的典籍,短短的一百年后,人们已经放弃了对它的“忠诚”,而这源于中国近代数次思想上的大变革。变革的领袖想要唤醒愚昧保守的民众,极力破除传统落后文化,却有些矫枉过正,几乎将立身之本连根拔起,那段时期里国人谈“经典”色变,国学经典的辉煌不复往日。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①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②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④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⑤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教育部网站找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但具体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随着各地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开展,这个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争论。

  不久前,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将这种关注与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记者由此对我省部分小学的国学教育开展情况作了调查,经验、教训、困惑、建议,受访的学校、家长、学生各抒己见……

  共识:

  现代的孩子应该学点“国学”

  成立于2005年的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建校伊始将“国学”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胡建玲说,当年“拍板”时还真下了点决心,也听到了些不同的声音与质疑。

  5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国学教育、引进国学教育。“国学进课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成了一种普遍做法,校园“国学热”持续高温,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专家、学者的眼中,“国学”是一门浩瀚、高深的学问。而在广大校长、家长眼中,他们所说的“国学”,更多的是特指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被提及最多的,是小学生即可涉猎的启蒙读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还有《笠翁对韵》、《论语》、《大学》……

  漯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田平认为,学“国学”可以育人、启智,并能从诵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漯河市受降路小学校长赵文清认为,学“国学”可以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丰厚他们的人文素养,还有提高记忆力的“额外”功效。

  受访的家长、孩子们,也对学“国学”表示出了一致的认可与响应。春晖小学前不久作了一个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家长支持学校继续开展国学教育。

  郑州市的某小学生家长李姗说,现时期对孩子的“诱惑”太多了,“独二代”的成长环境又存在诸多问题,学“国学”可以修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还可以让孩子“沉下心”来,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性格养成都有很大帮助。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告诉记者,他觉得,现代的孩子都该学点国学:“以前的学校教育对国学重视不够,一段时间国学教育甚至出现了断层和缺失。现在与国际接轨就更不应忘记自己的‘根’。”

  他认为,学“国学”的目的除了上述校长、家长提到的,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学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整合创新”。

  争议:

  “国学”该怎么进课堂

  虽然“国学进课堂”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国学到底该怎么进课堂,却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念。

  近两年,随着各地中小学有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开展,这个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争论。

  热议或者说是争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争议一:学“国学”应该读“原著”还是“删节版”?

  去年年底,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消息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网民在网上展开了激烈论战,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校长对此“不敢苟同”。

  郑州市众意路小学校长马靖表示,读经典就该读“原汁原味”的。至于何谓糟粕与精华,应该交由学生来判别,学校的工作是“引导”而非硬生生地将原著删节、涂改。

  胡建玲也认为,孩子学“国学”在记忆时应保证传统经典的完整性,而在实践中,当然要有所甄别。

  家长郭晓玲认为,传统经典因为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认识水平等,有糟粕和落后的一面很正常,学经典应该与时俱进,关键在引导和教给孩子看问题的方法,而“禁止”绝对不是个好办法――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主见,不要低估了他们的辨别力;另一方面,如今的信息很发达,如果孩子们以后接触到了完整版的经典读物,会对已成型的认识造成冲击甚至颠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争议二:学“国学”学的是什么?

  校园“国学”风越刮越热,一些天价“国学”班应声出笼,有的民办学校甚至将“国学”作为自己的主要教材开设,在学习中则要求孩子穿古衣、戴古帽、行古礼。

  以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弟子规》闻名的钱文忠,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他的忧虑:全按《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会吃亏的。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国学”该怎样与现代社会、现代孩子“接轨”?

  胡建玲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理念问题。去年圣诞节前夕,他们学校热热闹闹地排演圣诞节目、给孩子们发圣诞帽,有人质疑:你们的办学特色不是“国学”吗,怎么过洋人的节?她回答,任何一种现代化的学校都应该做到兼收并蓄,不会把孩子禁锢到一种理念上,也不该在孩子的成长中加上人为的条框。

  基于这种理念,胡建玲认为,学“国学”应该学习几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基本的做人道理、行事规范,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与文章精粹,这是古今相通、永远不会过时的。以《弟子规》为例,学《弟子规》重在“践行”,而践行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批判地继承,而不能拘泥于教条,更不能将其“神化”,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

  争议三:学“国学”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

  郑州市聚源路小学已经开展了四年“国学”教育。该校校长助理丁倩认为,学“国学”会不会增加学习负担,学习内容和方法很重要。

  虽然该校有专门的“国学”课,但“国学”并未列入正式的考试项目中,也没有苛刻的背诵作业与标准,目的就是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在“国学”教育开展较早的学校,“寓教于乐”正在成为他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学校认为,学“国学”、进行中华经典诵读,都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循序渐进,不可“一刀切”,搞统一的验收模式;更不能急功近利,逼着孩子去背经典。

  “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要求以诵为主,不认生字,加上简单的讲解,追求的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跟着老师诵读10分钟,时间长了,自然就记住了”,丁倩说。

  现状:

  很多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各个学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内容、教材版本等并不相同。相关校长、老师们告诉记者,虽然有关部门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另一方面,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

  这种现状使得很多学校都在“摸索”中前行。

  “首先教材的选择就颇费周章”,胡建玲说。作为郑州市开展“国学”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向外省市学习,加上老师的心得,遴选出教材的内容。“现在的学校基本上都循着这样的思路选教材:低年级《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读易记;高年级《论语》、《大学》、《中庸》等。”

  而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种版本、各种“专家”、“学者”注释的经典充斥书市,其中对同一个字的理解、注音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比如‘出必告’中的‘告’,就有的版本读‘gao ’,有的读‘gu’。”胡建玲说。丁倩也告诉记者,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最“权威”、最“准确”又适宜学生阅读的那一本,绝对是个“脑力加体力活儿”。

  “国学”教育中遇到的另一问题是师资。大多学校的“国学”老师是由语文课老师兼任的,而这些语文老师多是80后,之前自己就很少接触过“国学”经典原著,对其中的理解也往往只知皮毛,难以谈上准确、深邃。

  聚源路小学的海彩丽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专职“国学”老师之一,教授该校的“国学”课已有4年。可尽管如此,她坦承自己压力很大:“虽然以诵为主,但总要讲解一些,这时就觉得专业知识还很欠缺,怕误人子弟。”

  令海老师遗憾的是,学校间的“国学”教育横向交流很少,远形不成体系,相关的培训也几乎没有。碰到不懂的问题,她的方法一般都是翻阅大量的资料,或到网上找答案、请教老教师等。海老师时刻关注着有关“国学”教育的新闻,如果哪里有相关的大家讲座,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跑去听,学校也支持她。

  而六年级的《论语》是语文教师出身的丁倩自己带的。她说这门课比较难教,她不敢放手给资历还年轻的老师们。而丁倩的忧虑,也是开展“国学进课堂”的很多学校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国学教育进校园既是新生事物,也是教育发展纵深拓展的必然。作为学校的校长、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真心实意地努力扎实地把国学教育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去操作。要使国学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要在学生中把国学教育教好学好,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伸着巴掌不握拳头;二要制定学习计划,拟定学习内容,做到有专人讲解辅导,力求深入浅出易于接受;三要举行国学学习心得交流,使深邃精辟的国学道理成为人人可以操作的实际行动;四要寓国学于一切活动之中,形成浓烈的学国学用国学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想学爱学国学的兴趣持续高涨;五要适时进行总结表彰,树立典型,使学生学国学用国学尝到甜头,学出成果。此外,还要注重在国学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人文关怀,切忌生搬硬套,搞形式走过场。
文明进步千古事,喜看国学进校园。随着久违的国学的渗透,教育生态的改变,学校又将迎来新一轮阳光明媚、姹紫嫣红的春天!

天尊地卑——《系辞》开篇讲定位。定位,就是明确角色位置,就是确定未来发展,就是这个“胃”要装什么、这个人要吃哪碗饭……定位是第一位的,指引着方向。定位准确,定位精确,就要找准个体和外部世界的结合点。因为个体的唯一,所以定位必须是独一无二的确立。

老百姓国学,是名称,是名词,也是我们的定位,还是我们的口号。普通的大众的最大多数人的国学,必须走民间道路,必须与现实生活接轨,必须是大俗中的大雅,必须联系更多人吸引更多人凝聚更多人。不用谈落地不落地的问题,因为老百姓国学原本就在土地里在大地上。老百姓国学,贴近的是真实的生命,关注的是鲜活的生活。

今天一早和李老师出去听纵横智慧教育集团兰彦岭的鬼谷子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讲到年轻人不要接触道家及佛学、讲到孔子和鬼谷子如果在今天招生谁更火爆等等,感觉还是有所偏颇。现实社会之中,方法及谋略的层面,东西文化中都有很多,在各种各样的书籍及培训中也比比皆是,但是信仰、人心的问题应该是更紧迫更严峻的吧。

国学进校园 国学校园文化 国学进校园实施方案 123国学网 国学大师
国学数典 国学经典 国学论坛 百度国学 国学讲座


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古诗词走进高校活动的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有利于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良传统,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全面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沉淀,传播中华文明,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古诗词篇篇经典名篇,以多样...

如何发扬优良传统精神
首先:以身作则,多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接受其思想。第二:影响家庭成员,形成家庭文化氛围,营造道德教育环境。第三:结交有层次的国学专家学者,深化意识。第四:影响周围的人。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读国学经典 做儒雅少年东城中学2020年校园文化节之手抄报比赛 读国学经典 做儒雅少年东城中学2020年校园文化节之手抄报比赛 小学生国学传统文化小报手抄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报国学经典手抄小报素材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学传统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国学手抄报 传统文化手抄报 走进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 传统文化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国学经典能够走进校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诵读经典活动 我们要长期搞下去。让学生们学到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文化。更大的收获是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用到行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争作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的信心。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 中华国学是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微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微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微实践原创高宜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生命扎根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学校教育,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心中,如何走进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朝微课是通过晨会...

国学“私塾”28名娃 初中须背8万字国学经典
只是,很多国学教育也走偏了:因为与现行的教育体制脱轨,不少学生经历国学教育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有的甚至成为没有个性的“小绵羊”。天乙学校负责人陈涛介绍,天乙学校研究性教学开始于2011年底,开设这样的学校,最初的想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文化归属感。提倡学国学的根本目的还是...

关于北京精神的有什么
第二:包容有信。包容有爱,包容有亲。不断开辟老百姓国学讲坛,让国学深入社区,让国学深入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提倡文化的包容,提倡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包容。第三:创新与时。把握时间,把握时代,把与时俱进的国学网络电视台节目坚持不懈搞下去。第四:爱国扎根。让国学走进校园,让国学走上课堂,让国学...

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
国学经典能够走进校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诵读经典活动我们要长期搞下去。让学生们学到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文化。更大的收获是懂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用到行动。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争作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的信心。 7.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 中华...

传承国学经典的演讲稿
国学思想通过学生带到家庭、带到社区,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孩子,国学经典在影响家庭、影响社会。 家校联手“国学思想进家庭”,我们的做法有:发放或推荐国学书籍资料、影视制品给学生;动员广大学生家长陪孩子一起学国学、诵经典,探讨国学伦理道德精神和哲学内涵;利用寒暑假举办“国学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举办亲子诵读活动等...

跪求 关于 北京精神 的主题班会的内容
第二:包容有信。包容有爱,包容有亲。不断开辟老百姓国学讲坛,让国学深入社区,让国学深入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提倡文化的包容,提倡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包容。第三:创新与时。把握时间,把握时代,把与时俱进的国学网络电视台节目坚持不懈搞下去。第四:爱国扎根。让国学走进校园,让国学走上课堂,让国学...

石峰区18236709251: 国学走进校园,国学走进课堂,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和建议 -
豆卢亚复方: 天尊地卑——《系辞》开篇讲定位.定位,就是明确角色位置,就是确定未来发展,就是这个“胃”要装什么、这个人要吃哪碗饭……定位是第一位的,指引着方向.定位准确,定位精确,就要找准个体和外部世界的结合点.因为个体的唯一,...

石峰区18236709251: 从前几年持续的社会国学热,到如今的国学实实在在走进课堂,国学经典终于从深宅大院走进社会大众,不少中小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弟子规》、《笠翁对... -
豆卢亚复方:[选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石峰区18236709251: 【校园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诵读国学经典纳入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走进校园,经常能听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
豆卢亚复方:[答案] (1)本题属于意义类问题,可以采用有利于的句式组织答案,诵读活动与书法进课堂活动,有利于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等,要注意联系课本知识,从不同角度...

石峰区18236709251: 如何发扬优良传统精神 -
豆卢亚复方: 首先:以身作则,多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接受其思想. 第二:影响家庭成员,形成家庭文化氛围,营造道德教育环境. 第三:结交有层次的国学专家学者,深化意识. 第四:影响周围的人. 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石峰区18236709251: 国学教育如何走进校园,融入课程 -
豆卢亚复方: 国学教育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都蕴含在国学当中.作为中华儿女,自然有责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了解国学教育的意义更有助于国学教育的推进,帮助国学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 国学大师-李-冠-论理解国学教育...

石峰区18236709251: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 -
豆卢亚复方: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内涵.二、提倡大量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三、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强化国学教育.

石峰区18236709251: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
豆卢亚复方: 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石峰区18236709251: 浅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
豆卢亚复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经典是文化之母,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成为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

石峰区18236709251: 写有关国学走进校园,美德进入课堂的诗 -
豆卢亚复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日前,实验小学的“国学小书院”里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谢颖老师认真地诵读着《三字经》.新学期开学以来,实验小学结合“走班选趣课程”开设“国学小书院”,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我们带领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学习中国传统礼仪,帮助他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让孩子们学会分辨美丑善恶,学会感恩.”志愿者谢颖老师说道. 近年来,实验小学着力打造“立德文化”,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努力为孩子未来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石峰区18236709251: 怎样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
豆卢亚复方: 一、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利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领略经典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二、解读文本,渗透经典.经典既融入了语文课堂,又丰富了语文课堂.三、拓展延伸,重温经典.重温经典,多了一份积累,更多了一份感动.四、单元写作,品味经典.回味经典,有了一份责任,多了一种幸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