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拥有很多名将,明朝为何还会灭亡?

作者&投稿:言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崇祯末年是大明王朝名将辈出的时代,为何这些名将都挽救不了明朝?~

明朝是一个奇葩的王朝,它富庶,它强大,它传奇。没有一个朝代如同明朝,可以给人悲喜同在的感触,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让人如此激烈的讨论。
大明是令人遗憾的,它的灭亡是那么突如其来,却又好像在意料之中。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勤劳的皇帝和一群名将,他们生不逢时,成为王朝的悲哀。
明朝在最后关头,曾经涌现过很多能力挽狂澜的名将,卢象?N,孙承宗,李定国,袁崇焕,孙传庭,熊廷弼。每个人都有机会拯救明朝,然而每个人又如同昙花一现,不甘命运。
孙传庭26岁中进士及第,没想到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将怀揣着儒家治国道理的儒生推到“剿匪”第一线。
孙传庭跟别的将领不一样,人家世世代代就是武将,孙传庭本来是文官,一下成了“剿匪”头子,这也是命运赐予他的无奈。
孙传庭匆忙到陕西,他面对叛军不慌不乱,镇定自若地指挥了这场战役,展现了过人的军事天分。不过,大明也是气数已尽,刚剿杀了叛变,一股起义军又在关中成了气候。
孙传庭又去关中“剿匪”,起义军越压越多,灭了东边的,西边又出来了。随着战事的进展,孙传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关外努尔哈赤已经渐成势力。
孙传庭有全局意识,知道努尔哈赤想趁内乱杀入京都,他率领本部军马亲自迎敌,还联络河南的明军,想形成合围。
孙传庭成了大明的“修补匠”,拆了东墙补西墙。这时女真人想要趁乱夺取京都。眼下大明百年的基业摇摇欲坠,各地的义军像蝗虫一样越灭越多,公元1638年,多尔衮清兵直逼北京。
孙传庭临危受命,在京城跟多尔衮作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一方面忌讳孙传庭,怕他谋反,一方面又犹豫不定,到底是战是和,孙传庭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后孙传庭被关进监狱
卢象?N死了,袁崇焕死了。现在只有孙传庭了,皇帝和朝臣心如明镜,现在也只有孙传庭可以一用了。所以孙传庭很快就被放了出来,朝廷用他来对付李自成。
可朝廷一道赦令却让他很苦恼,他要与叛军背水一战,却背负着不被信任的失落,战死在潼关。
很多文官武臣不明白一个道理,朝廷虽说是为万民的,却只是老朱家的天下。作为外臣,你不行,人家说你不堪大用,你太行了,人家防备你。不仅是崇祯帝,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是如此。
可惜孙传庭,这位中流砥柱的人物,抱着深深的遗憾划过大明的夜幕。孙传庭死后不久,大明土崩瓦解。

并不完全是因为国家穷,在明末时期,即使明朝政治腐败,国家贫穷,其国力也是远胜于女真的,最大的是明朝自身的原因,明朝在经过万历、天启朝后,已经就政治腐败,军队废弛,国力衰退,民声怨道了,从而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明朝面临内忧外患,这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其次,崇祯也是有责任的,因为他的猜忌,错杀了诸多比如袁崇焕一般的名将,使的军心涣散,许多将领临阵倒戈,再加上明朝长年的拖欠军饷,士兵埋怨,明军战斗力大打折扣,当时的女真是很想求和的,因为自知国力不如明朝,只想让明廷承认自己的地位,但明朝的统治集团对此无动于衷,根本没把女真放在眼里,誓灭女真。如此看来,明朝的灭亡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的,对于崇祯,史学家普遍抱有同情心,崇祯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好色,应该说,崇祯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即便他错杀了不少明将,我觉得,明朝灭亡要归结于万历天启这些昏君,想想,一个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是何等荒谬啊,统治者昏庸无道,弄的百姓民不聊生,这就是一个在全国拥有二百多万军队的怏怏大国会被一个起兵不满一万的女真打败的最大原因!以上是个人看法,喜欢历史,互相交流,决非抄袭

引言:

崇祯皇帝的大明末年,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一段时期,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一段心结。因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硬气”的一个王朝,在其统治末端同样不乏当世名将,最终却还是逃不过覆灭的悲局。

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言,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乃末代之主,在他统治的最后十余年间,一直致力于如何恢复祖宗基业,可谓呕心沥血。然而最终的结局我们想必都知道,他于煤山脚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为大明保留下最后的尊严: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那么,正是一位如此殚精竭虑的皇帝,为何最后没有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呢?我们不妨以史料为依据,重看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一,覆灭的根源:明末疲惫不堪的经济

在任何封建朝代,经济都是维系一个政权的根源所在。百姓有了经济,他们方能安居乐业,不动异心。士兵有了经济,他们才能安心戍守边疆。官僚阶层也需要经济作为他们坚守岗位的基础。所以说,经济,是这个政权能否有效运转的命脉所在。

崇祯皇帝在接手大明之初,就军事局势来看,还算是比较稳定:

  1. 比如关外的满人八旗军队被阻拦在关宁防线以外;
  2. 辽东的明军,朝鲜的李氏王朝和蒙古林丹汗所部,从三个方向压缩着八旗军的生存空间。
  3. 虽然这三方势力在和八旗军交战的过程中时有输赢,但从整体局势来看,八旗军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改变三线作战的处境。前线战况虽然焦灼,却也相对稳定。

除此之外,大明的两京十三省实际上还处于中央的管控之下,尽管时有地方流民起义,但这些都在朝廷的可控范围之下。也就是说,从表面上来看,大明距离灭亡,似乎还是为时过早。

然而,这只是表面。我们不妨抛开假象,来看看大明末年的经济状况。

从万历四十六年大明与关外满人开战以来,明廷就开始从全国征收“辽饷”200万两,用来补给辽东边军。之后的两年,即万历最后两年,总共又从地方加征了900多万两。到了崇祯三年,朝廷则又加征了白银660万两,用在了战事频频的辽东前线。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巨额白银的征收,是建立在地方灾害频发的基础之上。比如从万历四十七年起,京畿各省接连陷入自然灾害的侵扰之中。仅看崇祯一朝,自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十余年间,诸如旱灾、洪涝、地震及蝗灾不止,频繁重创着北方诸省的经济。

而作为中原贵地:河南,它的疫情更为严重,整个崇祯一朝,肆虐中原大地的蝗旱灾害几乎没有中断过,致使“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在更为广阔的的范围之下,诸如山西、山东、两湖两广、宁夏各地皆出现不同程度旱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米价飞涨,朝廷的财政收入减少,不得不加派税赋。在已经征收上千万辽饷的基础上又继续加征,致使税赋沉重,进而导致大批无法承担繁重税赋的平民成为流民。在形成严重的流民现象同时,也使得明朝的税源进一步缩减,形成恶性循环。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自毁根基。

现在我们知道,明末接连遭遇的灾情实际上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崇祯一朝恰逢史上第四次寒冷期的时间段内,此时期降雨量大幅减少,平均干旱指数居500年首位。在天灾与战乱的双重影响下,崇祯年间明朝的经济状况显然疲惫不堪。

时至今日,当人们聊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时,会认为崇祯裁撤驿站,使得一名驿卒失业,为生计所迫,他不得已投入到起义的浪潮之中,而这名驿卒便是李自成。

然而实际上就崇祯一朝百姓的生存状况来看,即使没有李自成这名驿卒,也会有王自成,赵自成的出现。崇祯朝的农民起义就像一桶火药,差的只是一根导火索罢了。

对于这桶火药,假使崇祯能够预料得到,但他也没有无弥补财政空缺和消灭天灾的超能力。

废弛的兵备:大明成为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大明经济凋敝已成必然,加上天灾的爆发,致使全国上下掀起了数起农民起义。面对这种局面,此时的崇祯皇帝唯一能够依靠的便只有手中的“百万强军”。

然而所谓的百万强军,并不强。到了明末,随着明廷各方面的腐朽破败,这支军队实际上成为了敌军眼里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比如自明中期以来,根据全国各地卫所上报的定额,兵员在账面上本该为314万人,然而经过实际校核却仅有845000人的实额,兵员缺额比例超过70%。

军户锐减、兵员缩水并不是卫所制面临的最大危机,更为致命的是随着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问题的日渐加深,大量军户丧失耕地,进而纷纷选择逃亡,最终成为一股流民势力,更有甚者,不惜落草为寇。而仅有的军户则成为卫所军官的家丁,帮助军官耕种土地,所得的收益却与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

面对这样的结果便,明朝政府首先想到的便是再次加征军费以招募新兵。到了崇祯一朝,关内的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关外的满人八旗又是虎视眈眈,在双线开战的压力之下,朝廷的军费开支更是显得尤为紧张,难以为继。

除了兵员的流失,明军的后勤系统也是问题频现:

  1. 明朝建制以来,在军事方面吸取了之前历代王朝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所以在军制队的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分权制衡之术。
  2. 比如地方各省的统军之权分别交给五军都督府把控,又与兵部互相制约;
  3. 日常训练的将领不再负责统兵,统兵之将另选他人,并用文臣巡抚、总督、科道员加以监察;
  4. 大军出征之际,由于各军的归属卫所和所属都督府都不同,在粮草的补给上全由兵源所在卫所提供,导致后勤供应的效率良莠不齐。

很难想象,这样一支兵不识将,后勤混乱的大军,崇祯皇帝该怎样依靠他们对外扫平满人八旗,对内镇压起义。假使年轻的皇帝想要翻盘,他面临的挑战也是接踵而至。

以抵抗后金骑兵最为关键的战马为例,由于北方马场管理混乱,加上地方世家豪强的侵占,原本可供应20万匹军马的北方边镇,到了崇祯年,却连2万匹军马都凑不齐。

而骑兵的大量缺失所酿成的后果也是尤为深远的,一方面导致辽东前线缺乏有生力量抵抗后金的骑兵部队;另一方面,面对关内四处流动作战的闯军,明朝也缺少有力的机动兵力对农民军进行封堵与追剿。

如此低迷的战事,更加使得本就穷困潦倒的明廷捉襟见肘。崇祯皇帝的翻盘之路如此看来可谓是毫无胜算。

南迁?还是议和?面对历史抉择,大明葬送了最后的机遇

前面我们分析了大明在江河日下之际所遭遇的难以扭转的颓势局面,这些局面本就注定了崇祯皇帝翻盘之举的失败结果。

然而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充满着无限可能,而问题得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即使把握。所以说,崇祯皇帝虽然面临着上述一系列艰难的挑战,但是他的翻盘之路也并非全无可能。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面对这些历史机遇,崇祯似乎没有把握住。

(1)崇祯的第一次翻盘机会在崇祯九年。

崇祯九年六月,后金铁骑突进华北平原,并一度推进到了北京城下,所幸边境各部队勤王及时,成功击退了来犯敌军。后金部队撤兵之后,崇祯皇帝开始思考究竟是放下关内的战事,集中兵力抵御外敌,还是抽调边境兵力入关,镇压流民起义?

正在崇祯犹豫不决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向他提出了三个方案:

  • 一是先安内方能攘外;
  • 二则足食方能足兵;
  • 三为保民方能荡寇。

这三个方案如今看来可谓是正中要害。比如在第一条上,杨嗣昌搭建了一张地方各部队联动的防御网,以孙传庭部作为主力军,限制、封锁李自成的行进范围,进而达到将乱军锁死的效果。

为了编织这张大网,杨嗣昌特意向后金方面释放出了议和的态度,以减轻边防压力,为关内腾出更多的兵力。而这一点也得到 了崇祯皇帝的默认。

早在崇祯五年,皇太极便向明朝致以书信,以期求和,崇祯皇帝原本有意斟酌,奈何朝中议论纷起,打退了皇帝的念头。 只不过历史总是在重演。杨嗣昌的议和请求这次依然遭到了朝臣的极力反对,朝中对此的批评之声有如洪雷巨响,而皇帝的态度此刻也变得摇摆不定,议和的进程再度中断。 这一次议和中断带来的影响,在几年后才得以完全体现。

随着关内局势稍显平静,加之后金在边境蠢蠢欲动,崇祯皇帝大手一挥,不顾杨嗣昌的极力反对,将原本执行封锁任务的大军调回边镇防御后金。这是一次致命的误判,因为中原地区的内乱远远没到平息的地步,待中原地区明军兵力空虚,李自成及张献忠所部又卷土重来,甚至拉起了比之前更为浩大的声势。

当明廷急忙又将边军调回关内平乱时,局势已然无法逆转,叛军已成气候,再难剿灭。严格来说,崇祯皇帝一口气错过了两次翻盘的机会,一为杨嗣昌的封锁计划,二为对后金的议和计划。两次关键机会的错过,最终使得大明朝的局面,一步步滑向覆灭的终局。

但平心而论,对后金的议和确属不可为之事。自万历朝萨尔浒之战以来,后金在辽东地区屠杀汉民无数,欠下累累血债。倘使崇祯草草议和,更是对天下民心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这个问题上,崇祯皇帝无论如何选择,总会招来不好的结果。

(2)崇祯最后的翻盘机会:“南迁”商议。

南迁提议的声音起先十分微弱,而后随着北方战局逐渐严峻而随之扩大,到了崇祯十七年二月,已如洪雷之响。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崇祯皇帝曾在文华殿召开了一次严肃的讨论,论证南迁一事的可能性。毕竟此时南方诸省形势尚称稳定,纵使无力举兵北伐,划江而治的实力尚能保证。记录显示,皇帝此时的态度显得十分焦虑急躁,或许是心中隐隐有了预感,王朝崩溃的日子也许将要到来了。

这是崇祯皇帝最后的翻盘机会。倘若他能顺利抵达南京,便可调动南方各军镇的资源,守卫长江各渡口,之后坐视闯军与清军(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争斗。纵使明朝再不济,至少也能达成南宋时南北对峙的局面。 不过他还是错过了。

致使崇祯皇帝没能下定决心南迁的致因有二:

  • 一则是大量朝臣的坚决反对,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家眷及家业都在北方,一时之间难以割舍;
  • 二则是崇祯皇帝自身对局势的错误判断,这一失误在杨嗣昌时期已然展现过,即是对目前的战局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前线各部仍有战胜敌兵的希望。

这种幻觉放在如今,便好比残血的英雄总是相信自己可以反杀敌方,孰料最后只是送了一波人头。送人头这个形容实际上毫不夸张,当北方战局彻底无可救药时,朱家王朝在京师的整个皇室血统,最后没有一个得以逃到南京,完完整整地交待在了闯军手里。

这一“团灭”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彻底瓦解了南方各省的凝聚力,南方各个藩王纷纷站出来争夺正统地位,即使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们的内斗也从未终止,最终给了清军以逐个击破的机会,仅仅花费十余年便扫平大明全境,宣告明朝彻底覆亡。 好在这一切崇祯皇帝都看不见了,不然等不到他上吊,就先得被气死过去。

结语:

总而言之,崇祯的这个翻盘梦在不幸的流年和艰难的时局之下被击得粉碎。他留给后世无数的惋惜和遐想,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逃不过“王朝命数”这一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


明朝开国名将有谁?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

祯字取名女孩有寓意属猴最搭的名字有哪些?
【祯芬】【绒祯】【雅祯】【祯姝】【薇祯】【祯娅】【祯艳】【虹祯】【菲祯】【祯绮】【祯彗】【祯珊】【祯妮】【妮祯】【祯菲】【祯霏】【祯璎】【祯嫣】【祯淑】【祯潞】【莹祯】【祯菡】【祯兮】【祯娇】【祯娥】【祯缓】【姿祯】【祯葶】【祯苗】【祯莲】【祯兰】【漫祯...

三国时到底有多少名将?
马腾 马宇 马超 马延 马良 马谡 马岱 马休 马铁 马玩 马忠 马忠 马遵 马钧 马邈 马玉 马汉 马融 马元义 马日磾 韩忠 韩馥 韩当 韩遂 韩暹 韩融 韩胤 韩嵩 韩福 韩猛 韩珩 韩浩 韩玄 韩德 韩瑛 韩瑶 韩琪 韩暨 韩综 韩祯 韩莒子 夏侯敦 夏侯渊 夏侯兰 夏侯恩 夏侯杰 夏侯尚 夏侯德 夏侯存 夏侯茂 夏...

山东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1、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西华侯冉良之子。果断敏锐,以勇猛著称。出仕后赵,授游击将军,封修成侯。数从征伐,屡立战功。石虎死后,拥立石鉴,然后屠胡灭石。永兴元年(350年),即位称帝,建立冉魏。2、吴起: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

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死后避雍正讳,改称士正、士祯。清诗人,论诗创神韵说,生前门生众多,...

祯艾琨是真的假的
假的。在《唐朝诡事录》的描述当中,祯艾琨是一个虚构人物,其原型是唐代名将苏定方,在现实当中并不存在这个人物,所以是假的。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详细资料大全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戚继光·蒙汉良篆刻...

古代山东历史文化名人简表 一定是表!急!!
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死后避雍正讳,改称士正、士祯。清诗人,论诗创神韵说,生前门生众多,影响很大。著作有《带经堂集》等,又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居易录》《...

明朝名将--邓愈的祖先是谁?他有后代吗?
年 卒 。【邓绍煜】邓 世 栋 之 子 。 一 作 远 煜 。 万 历 二 十 五 年 十 二 月 辛 酉 袭 侯 , 南 京 军 府 佥 书 。 天 启 七 年 卒 。【邓文明】邓 绍 煜 之 子 。 崇 祯 元 年 二 月 庚 子 袭 侯 。 十 七 年 三 月 , 城 陷 , 死 於 贼 。

作为明末抗清名将的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他的表现是怎样的?_百度知 ...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将领袁崇焕就被崇祯皇帝处死,刑罚就是凌迟。袁崇焕在经历行刑的时候哀嚎声不绝于耳,一直叫了大半天,非常的痛苦,很多人都看不下去。袁崇焕当时在被定罪的时候,一共有九条罪名,因为当时袁崇汉作为总督,并没有守住城门,导致清军直接来到了京城下面。袁崇焕率领的...

桑日县18725853270: 崇祯皇帝这么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亡国了 -
兴凝美平: 明朝到崇祯年间,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并非皇帝勤政就能挽回的. 一、朝廷内因.诸多的内部原因导致明朝民心涣散,众叛亲离,最终灭亡. 1、皇帝昏庸无能.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

桑日县18725853270: 明朝是怎样灭亡的,崇祯是个有作为的人,为什么还是灭亡了
兴凝美平: 崇祯是有作为,但是他生性猜疑,不能真正得重用大臣,所以还是沦落道亡国

桑日县18725853270: 为什么末代皇帝崇祯勤政还会导致明朝灭亡 -
兴凝美平: 有人说明亡于天启,亡于万历,亡于嘉靖,但明的灭亡应该说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纵观明朝后期,嘉靖炼丹不务朝政,而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天启大权旁落,造成党争,而崇祯确实很勤政,但他不太会用人,明末虽然天灾人祸不断,但是还是有不少的人才,崇祯十几年频繁的换首辅可看出他对大臣的猜忌,袁崇唤的死应该是崇祯和大臣关系的缩影,最后几年,崇祯没有解决一些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当时的一些天灾人祸以及当时越来越严重的农民运动,这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桑日县18725853270: 历史上说崇祯皇帝非常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亡国了?
兴凝美平: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无力回天”这四个字,...

桑日县18725853270: 崇祯皇帝那么努力,为什么明朝还是灭亡了
兴凝美平: 因为官僚机构不交税,所以国库无钱也无粮,没有钱粮也就无兵,无兵自然灭亡. 你看小小南宋,半壁江山,有钱有粮,都可以割据将近200年. 这就是打仗拼国力.所以南明守不住半边江山,与明朝国策有关. 如果继续推行张之洞一条鞭法,明朝廷有钱粮就不会灭亡.

桑日县18725853270: 据说崇祯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那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兴凝美平: 如果要从皇帝身上上找原因那明朝走向衰弱最明显的时期就是万历当政的后半段,他个人的种种惰行直接导致明朝惨淡结局!可以说万历是明亡的致命伤!万历之后的两个皇帝也是扶不起的阿斗,没什么建树,他们纯粹是往伤口上撒盐的角色;传位到了崇祯,他虽是立志要匡复社稷,很勤政,也很有魄力,刚即位就把魏忠贤除掉,可惜个人修为尚且不够,猜忌过重,不够自信,处死崇焕,自毁长城,对将士官员不够好,缺少亲和力,将士叛变等等,他是有心治伤,无奈伤口太深而能力有限,垂死的挣扎! 建议看看《明亡清兴六十年》,明朝灭亡的内因外因,大因小因都能清楚的了解! 采纳哦

桑日县18725853270: 崇祯皇帝如此勤政,为什么明朝还是亡国了拜托了各位 谢谢 -
兴凝美平: 崇祯帝确实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他性格上有明显的缺陷,而且时运不济. 首先他对像袁崇焕这样的忠臣无端猜忌,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 ...

桑日县18725853270: 崇祯是否真的回天乏术? -
兴凝美平: 崇祯可以算作是一个好皇帝,明朝不应该覆灭在他的手里.但是,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的老子给他留下了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再加上他前几代皇帝所定下的烂制度. 其实,也有崇祯自身方面的原因,他的猜疑心太强,致使两位可以护国的大将均被杀,所以明朝才会被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