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学佛的师兄,如何能断掉情执?喜欢看俊男美女,如何断掉?

作者&投稿:笪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玫琳凯能做吗?如何劝回家人~

接触过很多的朋友,他们在劝说父母学佛的时候都非常积极,发心非常好。因为他知道有一个非常好的宝贝,然后他想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拼命跟父母说这个问题,但多数不得法。即使释迦牟尼佛,他在孝敬父母的时候,也请了一位菩萨帮忙,请了哪一位菩萨,就是地藏王菩萨,来演示这部《地藏经》。地藏王菩萨演绎了地狱是个什么事情和如何孝敬父母的,这是善巧方便。

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如何能做到有智慧的善巧方便,是很难的。你比如说,如果你父母的心落鬼道上了,贪心特重的话,落到饿鬼道,贪心就重。然后当中,你如果给他钱,给他两万块钱,他会考虑到“你是不是还有五万”;如果送五十万块钱,他会考虑到“你是不是还有一百万”。你这样的话,并不是在“广设方便,劝诱父母”。在这个地方,拿出时间来探讨一下: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应该如何的劝诱父母,能让他们得到真利益?

第一条:你应该有智慧

何谓有智,需在无我相,无我见,无我的境界上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你没有智慧的话,就不可能到达“无我”的境界当中。

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父母学佛,在佛陀所教育的范围内,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那你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无我”境界的。也就是你(智慧)必须到达“无我”的境界。,否则就是麻烦,就会因你着他们是你的父母相,而度不了他们;或是就是躲避(不管他们,不见他们),你仍然度不了他们。这一点,我也试过很多次。而且多数的情况下,很多的修行人跟他们的父母是逆缘,很少有几个善缘的。(烦恼即菩提)而在这个逆缘的时候,你如何帮你的父母去修行,学佛,去得到真正的利益。首先你是“无我”的境界。如不这样,你就会因与你的父母们同时着情执心,(情重理智就会下降)不可能处理好父母的关系,就会根本帮不了他们,你更闹心。这是第一条,首先要有无我般若智慧。

第二条:你要符合“人事”

符合我们现在当代社会的人伦道德,符合孝顺子孙的人伦要求去做任何事。你首先,该孝敬父母的时候孝敬父母,该称念父母的时候称念父母,该请父母吃饭的时候请父母吃饭。该给父母洗脚时就给父母洗脚,只要是人,就应找不到你在孝敬父母方面的缺点,最好找不到你在做人上的任何缺点,但这一切的东西,处在第一条的那个“无我”的境界当中,就好像你在演戏一样。你知道你叫林心如,你演的叫紫薇格格,演完了以后,你还叫林心如,不要与紫薇格格混淆了。就好像我们穿一身戏服。在这个地方,我叫回家人。那我就是回家人,跟大家一起演一场戏似的。我并没有感觉“啊,今天来了50个人听,明天来了5个人听”。如果那样的话,怎么样,我就掉进去了。我只在演戏,众生因他们因缘而生的。所以,这一点,做好人事,做好演戏这方面,无非我们演的技巧如何了,这第二条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条:情重,那恨就越大

有些时候,你非常的爱你父母,你跟他们说“父母,学佛吧,你看佛法多好啊”。如果你跟父母是逆缘的话,他就会因你挂念的这种情执,反而就不去学。

我见过有这样的一位朋友,他的父亲得了一个病。他因为修行,知道父亲的寿命非常麻烦。但是他想了一些办法,为父亲续命,做了很多的事情。当中,他又回去劝他的母亲“母亲,如果是父亲身体好了,你学佛吧”。他母亲就说“好,可以的,但不要花很多钱,一定让你父亲身体好了”。日后,因机缘成熟了,他父亲的病好了,而且没有花很多的钱。后来他就过去问他母亲了;“母亲,你这回学佛了吧,要讲信用”。他母亲回头就告诉他“我本身是佛,学什么佛”。这个事情我是亲眼见到过的,这位朋友,当时气的差点没背过气儿去。但是最后发现,他为什么这样生气,就是因为他太爱他的父母了,太挂念他的父母了。而他不知道,就他这种挂念使他失去理智。所以,当他们不符合他的这种感受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的难受,不重情并非没有情,而是因知道动情对父母只有害,不利于父母学到真正的东西,而相对的不着情,是这样的。

第四条:严持戒律

我们在劝父母学佛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在一个范围内,我如何做到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你干了很多在社会当中不值一提的坏事。然后你父母就对你这样学佛的,造成谤佛,你这样是不可能让你父母学到

你知道吗,人劝人真的没有用。你在前面走,做的非常好。然后他们觉得“你看我的孩子就是学佛以后,吃素身上特清静,脸上也好看”,然后你父母就觉得吃素挺好的,他们也跟着吃素。根本不用天天跟你父母说,“你们如果吃素得到一种很好的利益。”(尤其不能对认为你迷信的父母讲,吃素后身后会有五位菩萨跟着你)再比如说,你通过学佛变得非常的孝敬父母,严持做人的戒律,你父母自然而然就感觉到“这佛法挺不错的,看我儿子或女儿通过学佛变得这样孝顺我了”。而不需要跟他们说“我这佛法非常有利益,不恭敬三宝,听信邪法会下无间地狱的。”如那样讲你母亲“嘭”的一下,“你才下无间地狱呢”。哈哈,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声音,只有改变自己的人,才能引导别的改变,尤其对父母改变的影响。

戒律是自我改变的标尺,不要去改变你的父母,要通过持戒后的改变而去影响你的父母。

第五条:在表象当中,顺应父母的心思;在心性当中,一定不要拿他们当父母

要把父母当成在修行当中一个关卡。是你成佛的陪练者,也可以说你成佛的心是因他们而发得,在跟父母谈论的时候,关键不能被“父(母)女”“父(母)子”的这种情执骗了,非常关键。有很多的人,因为他宿世间有出家的因缘,(他这个“家”怎样出,就会让其感觉到没有世间亲情,自然而然就要出家了,)而这种宿世间他发过愿要出家因缘到了,他就感觉到特痛苦。他感觉到“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对孩子那么好,我父母拿孩子不好,为什么看我哪都不好?为什么这样对我不公平?”。这点怎么样产生的,首先你被父母情执骗了。再此愿力所至,让你断了世间情执心好出家的,哈哈,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因自己愿力生成,怪不得任何人。

只要你是修行人,说实话,那摆在你面前的:首先是如何能顺应父母的心,然后在心性当中,跟父母保持相对独立,不能被父母情感所骗。记得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家庭,进社会,那个时候不修行,没智慧与定力,就出去找了很多的朋友,拜了很多的兄弟,(就是铁哥们),当时是因一直在父母的保护圈里。当离开这个保护圈的时候,内心当中因为特别依存这种保护圈,就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害怕与依赖。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被父母的情骗了。做为一个修行者,担当是基本条件,是根。这当中如有出家的因缘时,更不要叫亲情骗了,不然特痛苦。而且有可能生成怨恨,很重的怨。这种怨恨在法界当中是很难解开的,必须要了然而知。

你真正爱他们,就不要爱他们。

第六条:一定要顺导,不能逆导

在让父母们接受佛法的时候,一定要顺着父母的心,不要顺着你着相所学的佛法。因这要求你自身的功德福报非常好,然后你父母看到你通过学佛获得很大的利益,而自然而然影响他们去学佛。一定不去用一种道理来指导他们。尤其象教育孩子一样心情的教育他们,最可怕是自己认为学到一定程度了(自认为)差别心,分别心又很重的朋友,就会因父母们达不到自己内心的标尺,为发泄内心由爱生恨的心理压力,而和父母将关系闹僵了。如你这样说“佛陀说常轻三宝,信邪,一定会下无间地狱的”。不但教育不了你的父母,还形成很重的邪见,在这里是不能使用异相方便,使用怪异嗔责,让父母们生畏惧,来修行佛法的。这也不符合人伦道德的,而且会形成没有办法逾越的隔阂。在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顺着父母的心情来。

我记得我修净土的时候,持清静戒,过午不食。父母感觉到我特苦,(我没修的时候170多斤,修了后110多斤,瘦的非常难看。)然后我的父母特心疼。一次我们一起出去,要了菜,我的一个长辈叨着一块肉放在我的嘴里,非要让我吃掉,如果当时没有智慧,不能顺父母的心来,就很难处理的,(其实持戒都是心戒,是戒对这种东西的贪婪的心,而并不是表象的戒。)我就问自己“怎么样做啊”,我就选另一个方向,把这个肉吃下,吃下去以后,过了没有五分钟,我说我想吐。其实根本没想吐,然后用手指拨嗓子,吐的什么东西都吐出来了。我父母从那时开始,再不逼我吃饭了。所以呢,在这个地方,你一定顺着父母的心,而不能一味的讲道理,

恒顺一切众生,即供养诸佛,更何况自己的父母了。

第七条:在和父母交往时,要有一条准则“让父母放下妄想执着”

你无论干什么都是为了让父母放下妄想执着,就是放下贪嗔痴。在这里,你应该站在有智慧的这方面来做这个事情。只要能放下或不增加他们的妄想执着,他们或你干什么都可以。

做这事慧眼是关键,首先你要分清父母是什么类型的人,对于贪心重的父母,在他们面前要演习布施与布施的利益;对于嗔心重的父母,在他们面前演习忍辱及嗔心的害处;对于无明重的父母,演习看破,放下的妙用;对于心神散乱无定的父母,演习禅定,观心好处;对于毁犯无律的父母,演习行有度,知进止的方便;对于懈怠庸懒的父母,演习积极精进的心态。在这里并不是让你去说教,也并不是让你一次将父母们习气改过来,而是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父母们的心。无论你怎么做,怎样教他们,你的目的就是让他放下妄想执着。一切仅是你让父母放下妄想执着的工具,是药,哈哈,不能当粮食吃的。

第八条:顺应父母的心意干事

如何劝父母学佛

他们之所以成为你的父母,那因他们对你的情执心(或怨恨心)是非常大的。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消耗掉这种大的情执心,他就会化成一种在我们看来不理智,但在他们看来是非常理智的行为。这是代沟,也是因缘。如果你爱你的父母,就要学会相对的忍耐,学会顺应父母的心意干事。给他们一个能爱你的空间,一个能在你这里体现父母爱的地方,同时要合理的善导他们的爱就可以了。

他们怎么样去疼你,去爱你,如他们见你要哭。这时,你对你父母哭,你父母就会劝你“你别哭了”,你说“你们也别哭了”,你父母就不会哭了。如你不这样,而是说“别哭了,我们是怎么怎么样的因缘,你们这样情重,下一世就当畜生了”,这就麻烦了。我见过一个出家的人,他要出家,父母就哭。他就跟父母说了“你们是我这一世的父母,我上一世的父母是市场里面买菜的老太太”。当时把他父母给气的,哐叽一耳光,他父母说他非常不孝敬,非常自私,学佛学痴了。他说的对不对,相对说也对,他有宿命通了,菜市场那老太太前世的确是他的父母,但又不对,着相了。

父母们认为这孩子是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因为他们从小看孩子们长大,他们无法接受这种逆自己心意做法与口气,在父母认为你这是叛变,无论你说的对错。有时引导父母学佛的捷径,真的不是佛理,尤其不是大道理,而是感动,让父母从内心对学佛而获得到的大利益的感动,一种因感到你对他们无边爱与孝心后,内心深处深深的感动,一定学会用心感心。

第九条:无论如何给你父母留出后路

如果你父母学佛的因缘的确不到,你要跟你父母说,或是不跟他们说,暗下一愿“在我父母过世后,我将做什么什么样的功德,将父母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不可思议方便。所以处理父母这种事情来说,要做的就是:当父母实在不理解时,你就可以暗暗发一愿“当父母去世了,我做什么什么样的功德,把他们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你到时候就会因愿力,将你的父母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即使你的父母学佛,发这个也是不错的。

在一切后路中,唯一“父母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让我放下妄想执着,看破情执,直至让我成佛的,因此我因父母对我的恩德,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直至入究竟(无余)涅盘。我此功德,将父母超度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力究竟。你在发这个愿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知悉见,都会护持你的父母,用这功德救助父母是究竟的。当然别的也不错。我们今天,就“广设方便,劝诱父母”这个地方,就谈这些。

佛在心中,心中有仁,善,良知,你会成佛。不在乎你学,信,拜,您的明白

  首先你应该真正理解学佛就是要出世间,无论是戒律,还是修苦行,都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楞严经中说:“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所以断情执非常非常重要,看到帅哥美女的时候,第一念就应该是:“我是修行人,我要出世间,不能沉浸于男女淫欲!”要把出世间的念头时时刻刻记在心里,才不至于沉浸在外界环境中。

  第二,你可以学习一些不净观的文章。(知道不论多么美的美女,帅哥,肚皮里尽是屎尿,只一张皮包着,移动的厕所而已。)

  第三,“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以下为粘贴:
  【 在最初级的境界中,看见美女时,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就如同看见美丽的风景一样,只是欣赏。因为他知道夫妻有因缘,淫乱生恶缘的道理,所以,不妄想色欲之事,内心就比较清净坦然了;而后,看见美女,就能够联想到她不同年龄阶段的样子,她每一个年龄阶段,从出生到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等不同状态,都能够象放幻灯片一样出现在脑海中,就会对生命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了。当然,一个美女,她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中,以短暂的生命美丽时期,为生命的因缘而存在,演绎一生一世的报恩情怀,演绎命运的业力轮报过程。

  随着修行心性的不断纯净,他的生命境界在不断的升华,他的智慧也不断的升华着,在这样智慧的眼光中看人的生命就不只是看她这一生一世的过程,而是看她生命在漫长的轮回过程中,比如数千年的轮回过程中,她的生命的因缘演绎过程:在每一次轮回中,与不同的人成为父母、子女、夫妻等不同的角色,也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不断积淀的因果又导致生命变换出不同的因缘和角色。对生命不断轮回之过程的感受,就已经没有欣赏的感觉,而是感叹生命之苦,而怀慈悲之念。佛教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生命的救度和修行之缘,才感觉是最珍贵之缘。

  如果修行的境界,能看见高层生命的存在状态,就是另外一番感受了。以前佛教中有一个僧人在“西方极乐世界游记”的书中描述了一种状态:“但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仙禽奇鸟,比翼歌唱,优美动听,清净天乐,远近锵铮,伏越自然。仙女仙童,穿着各色,神采飘逸,绚丽的霓裳仙衣,排着一行一行整齐的队伍,闲游自在,四处鲜花盛开,艳丽夺目。远近亭台楼阁,各种宝塔,皆会发光,真是天上仙境,人间无法比拟其万一”。那么,看人也就是低层中不断轮回的生命而已,没有色欲,没有欣赏,就是对苦海中挣扎生命的一种慈悲之心。】

欲为第一诳 于彼无作意
是诸地狱因 轮回深险缚
若人著诸欲 则受无边苦
常为欲蛇害 何有于少乐
宁以利刀剑 而自断其舌
不应以少言 而谈于欲事
众生贪所欺 嗔恚常烧煮
愚痴所降伏 于欲常赞美
多造于恶行 而得欲少味
由纵彼贪痴 不了苦为苦
彼欲无形色 快乐无有常
为最极恶因 然后当远离
众生由起贪 常堕于恶趣
若能离彼过 则无地狱怖
狱中生恶火 欲火悉同等
是故当一心 常生于厌怖
常爱乐解脱 远离于彼欲
破坏不善法 如日除黑暗
彼愚痴凡夫 诸根著境界
由意生爱乐 即堕于恶趣
由彼五境界 五根生爱著
须臾贪火然 于欲而无足
又彼诸有情 而生于贪火
和合则炽盛 离散则无有
若离欲境界 彼无由得起
是火极险恶 常应生远离
如木无分别 从爱河而流
彼爱复如酥 沃之增炽焰
是贪火猛毒 能烧于一身
弃舍于名色 彼火则不灭
又如世间火 见已咸生畏
贪火极洞然 何不生惊怖
从彼五根起 五境而围绕
爱力疾如风 烧彼多贪者
境界如稠林 深险难出离
为彼贪所烧 如火然槁木
是贪欲炽火 随境界增长
彼贪者无知 以苦而为乐
世火益光明 贪火增黑暗
是境界如冤 智者当远离
若人于境界 见已当如毒
暂生于少乐 然后受极苦
非此世他世 亦无初中后
如是欲境界 云何有快乐
是诸愚痴者 多乐著嬉戏
于境界无厌 如火焚草木
由于境无厌 则为彼欺诳
常处生死中 不知其过失
著欲飞禽行 彼决定愚痴
如是诸天人 不及禽等类
犹如劫尽时 日炙海令竭
百千俱胝劫 观色而无厌
彼海尚有竭 天雨能充满
眼视诸色相 未曾有厌足
于欲若无厌 于乐何分别
彼若足无贪 则远离忧恼
如摩罗耶山 悉产旃檀木
愚者伐为薪 复以营田亩
欲为第一诳 虚妄不坚牢
如乾闼婆城 亦如于梦境
如幻如聚沫 如金播歌果
暂生于美味 著欲亦如此
智者真实见 离爱则无苦
为彼愚痴者 显示其恶果
欲如世间毒 造作一切罪
如所得思惟 后复为破坏
意著欲无厌 复以欲为冤
彼天命终时 即堕于地狱
欲为世间毒 亦如一电光
愚痴著女色 如鱼逐浪转
常思惟增长 前后际不善
著欲如炽火 智者当远离
若随其亲近 则彼彼增长
欲火极烧然 触则受楚毒
了知此欲火 智者常远离
若离于彼欲 决定获安隐
彼无数百千 那由佗天众
由爱乐五欲 为狱火烧煮
欲如火如毒 当离求安乐
为彼地狱因 是故应弃舍
于欲得自在 如不见不闻
由不著彼故 无苦无逼恼
于欲不应作 亦勿意思惟
著欲诸天人 为彼火所害
从无始轮回 欲冤从心起
于爱若解脱 彼欲则无有
彼染浊苦果 从爱欲而生
若于欲解脱 则得上妙乐
智者依于欲 于欲而无爱
由离彼痴故 得证真常处
暂生于适悦 后受诸楚毒
于欲起染著 则趣于地狱
是中生爱乐 刹那乐非有
若离垢寂静 得至不灭处
智者初中后 以欲而庄严
云何彼愚夫 于欲而耽著
是欲如毒苗 触则生炽火
于彼生爱乐 则为毒所害
如火加于薪 其焰常不灭
若乐彼欲者 则增于热恼
如蛾见灯焰 不知烧其身
彼愚痴众生 著欲亦如是
若人著贪欲 常为彼烧煮
毕竟无知觉 与灯蛾相似
是故彼诸天 舍欲求佛智
放逸当自损 今生勿虚掷
常乐著诸欲 减失于善业
为痴所欺诳 后当堕地狱
如毒树开花 游蜂而竞采
愚痴著欲人 受用以为乐
彼蜂由食毒 其命复何有
欲毒损众生 永寿极难得
又彼地狱火 由欲而烧然
是火满其中 烧诸天等类
饿鬼饥渴逼 复为火所烧
于彼畜生中 乐寻求损害
余一切世间 皆依欲而住
是火普遍起 烧诸迷欲者
心常于境界 耽迷复轻动
愚者若明了 得离彼危苦
是心著诸欲 不知其险难
常处欲瀑流 则生于苦恼
诸天性怯弱 著欲生狂乱
由斯心动转 不知大恐怖
诸天耽五欲 常生于固护
无智不弃舍 后当生忧悔
是心常痴暗 于境不明了
彼欲极过患 暂生于适悦
于若干百千 无量俱胝数
皆由欲破坏 于心不防护
为欲境所缚 当受地狱报
以意善修作 毕竟当远离
由先起贪染 复作彼嗔行
因愚痴所迷 则同于畜类
愚夫没欲中 由欲复痴醉
犹如彼飞蛾 终为火所害
彼诸天形色 著乐而破坏
为彼欲所降 决定当堕落
众生为欲诳 则生于痴迷
由爱索所牵 则堕于恶道
若怖彼险恶 自作于善利
以意寂静故 不生于热恼
若乐欲境界 疑惑则增长
渐生诸过患 如风鼓其火
欲火常烧然 彼乐速迁灭
常真实思惟 不著于境界
若人于欲境 其心生迷乱
境界常现前 是彼愚痴行
无智著境界 不生于厌离
如薪投火中 因风则炽盛
诸天由彼贪 常著于欲乐
愚痴不厌舍 由是而退没
若人于欲境 心常生系念
为别离苦恼 长时而烧煮
天中妙欲乐 当为爱别离
是苦胜人间 不及其少分
诸天受欲乐 如鱼居水中
心境若俱亡 彼贪则不起
若人于欲境 常爱乐亲近
其心不防护 长时苦不断
由乐著诸欲 不畏其苦果
彼暗钝无知 后受极险难
欲为患尤重 暂能生少乐
此为不净行 引导于恶趣
若人无智眼 于欲常爱念
亦如彼盲者 堕险而无救
彼著欲众生 少味而多怖
犹如寻香城 暂有即无处
放逸生喜悦 展转而爱乐
诸天痴所迷 不生于觉悟
于境界生贪 彼欲即随转
不知大苦报 决定而自受
若人于五欲 常乐著嬉戏
当堕彼恶道 愚痴徒后悔
若离痴境界 不为欲火烧
于正行勤修 则得最上乐
以世间欲境 比清净妙乐
于十六分中 而不及其一
若人心著欲 此欲实非乐
速趣地狱中 于苦而有分
设于百千劫 著欲亦无足
常求欲境界 何曾有乐处
若于欲作意 刹那则增长
诸天及世人 由此而堕落
于欲常耽迷 为最极险恶
若不生远离 则为彼灭坏
是眼犹若海 观色无满足
于最上美味 舌嗜而无厌
鼻嗅诸妙香 于彼常不舍
由触生快乐 彼意则无尽
于美妙音声 耳闻极爱乐
意著于法尘 未曾而暂舍
是六根轻动 譬之彼恶马
著欲境无厌 常如其饥渴
诸天著五欲 如火益干薪
火性本炽然 无足亦如此
是六根炽火 无始常烧然
愚夫无觉知 贪迷如闷绝
当知彼欲乐 则为地狱因
睹欲起贪心 如蛇动其舌
又如彼盲者 无目亡诸欲
彼若起寻求 则堕于地狱
非由无目故 能离欲境界
具眼修正行 则越彼恶趣
乐行非义利 造诸不善业
于欲心无厌 是人堕恶道
若人著于欲 众苦由之生
暂舍还追求 彼无识无智
欲初如亲友 后则为冤敌
如金播歌果 食已即为害
无量诸众生 著欲而堕落
如逝水无回 彼乐亦无异
受用诸快乐 园林胜境界
于彼若无贪 常生安隐处
若人耽欲味 放逸心狂乱
乐坏苦现前 彼不生后悔
由先善业力 感形色姝好
是故彼诸天 各生于爱乐
是欲境无常 决定当离散
诸有具智人 于欲而不乱
此身何所堪 无智生爱乐
常造不善因 况复未来苦
彼愚痴凡夫 常贪于欲味
初虽有少乐 后当唯有损
如是彼声色 体性能生惑
愚者为彼牵 则趣其险道
若人于欲味 心常生渴爱
彼唯苦非乐 智者当远离
如虚空降雨 能益于河流
诸天没欲中 唯增于炽盛
如鱼居水中 犹生其渴爱
彼著乐诸天 无厌亦如是
如彼虚空界 边际不可得
于欲生贪人 境界何穷尽
如海腾波涛 其水常充满
愚痴著欲人 彼心常不足
愚者常思惟 未得诸欲境
已得则坚著 如贪味流涎
欲能生热恼 为极恶过患
此灭彼复生 非寂静境界
是欲唯损害 弃此名丈夫
己若有衰危 彼则咸舍去
于境界无厌 于乐亦无足
智者善思惟 应常生远离
境界为苦因 寂静为乐本
离境界毒蛇 当亲近寂静
欲能生大怖 刑戮及重病
由彼贪因缘 随轮回流转
无量百千生 聚已复还散
唯诸佛世尊 真实悉知见
世间出世间 种种诸快乐
由彼著欲故 悉皆为散坏
愚人心著欲 顾恋不能舍
彼为痴所盲 何能发明惠
恶言闻若仇 于此人皆怖
欲境如深冤 云何不远离
愚夫著彼欲 则为欲火烧
不生厌患心 后受于苦报
譬如大火聚 见者咸生怖
欲境常炽然 云何乐亲近
是身筋连持 深可生厌离
复为欲所迷 如索而缠缚
如金播歌果 红色味甘美
食则生损恼 著欲亦如是
如蛾扑灯焰 则为彼所烧
著欲诸众生 由之而破坏
彼无识愚夫 于欲而称誉
是欲如炽火 触则为烧然
如鹿为渴逼 奔趣于阳焰
由随彼贪心 妄求于快乐
诸天著妙欲 则无有厌饫
诸惑由之生 何能得寂静
现虽生少乐 于后则为苦
诸天欲境牵 其心常散乱
于种种境界 耽染心迷醉
命尽业相随 决定无疑惑
众生死将至 无不生惶怖
由著欲境界 及死无依怙
爱别离苦恼 皆由欲所生
诸天当了知 不应心恋著
是欲非义利 生无常恐怖
彼愚痴凡夫 爱乐而亲近
由增上痴迷 为贪火烧煮
无正念思惟 于欲无厌怖
若乐欲境界 决定受诸苦
轮转三界中 何由得出离
众生因无明 常受诸苦恼
是故说彼欲 如电非久住
当知彼贪欲 如梦境虚幻
了苦空无常 及无实主宰
故诸佛所说 五蕴自性空
若如实了知 则于欲不著
为愍诸有情 断除烦恼缚
令至于彼岸 得寂静涅盘
乐行五欲者 则没溺三有
常迷惑其心 何由得寂静
若人著于欲 则忘失正法
寻求彼境界 速趣其地狱
是欲唯破坏 犹如利刀剑
若不生厌离 后当唯有苦
若如是造作 则如是增长
于彼无厌足 常生诸热恼
求天中快乐 当为欲所烧
不造诸苦因 常得于快乐
愚夫于欲境 坚著而不舍
此则如电光 暂时而动转
若人贪五欲 相续而不断
是人为欲火 烧然无休息
诸天于欲境 生增上愚痴
于离喜妙乐 彼则不复得
离解脱无乐 亦无于涅盘
与欲境相违 是故当弃舍
若住贪境界 诸根则无厌
由彼无厌故 何由得解脱
若于轮回海 而能生怖畏
当离彼不善 及贪欲险难
欲境无暂停 如日出复没
当乐依山林 修禅求出离
欲非解脱法 愚者为珍玩
唯圣财七种 毕竟获安乐
是欲非宝处 为轮回旷野
若爱乐亲近 则不能出离
于罪不惊怖 彼为大无知
非财说为财 唯苦则无乐
若人远离欲 不生于贪爱
此为善安住 非欲火所害
于欲无止足 彼心非安静
与贪爱相应 如火腾于焰
诸天阿修罗 人及非人等
于欲不生厌 皆为彼破坏
若人于欲境 迷惑心狂乱
彼为自欺诳 由是而丧灭
诸愚痴众生 不知罪福相
境界名为欲 而常生爱乐
诸天欲所牵 其心则痴乱
若乐佛功德 当离彼境界
此现在五欲 能生诸过患
于乐不染著 是名为智者
欲境如梦事 亦犹寻香城
猛炽若焰然 诸天由是堕
若于欲生爱 后则为所损
曲戾无正思 诸天由是堕
极下恶可厌 流注若河源
譬之深险坑 诸天由是堕
欲性本动摇 犹风浪水月
如蛇舌不停 诸天由是堕
欲如飞电转 亦如于阳焰
如聚沫不坚 诸天由是堕
欲如迅河流 如象耳常动
如芭蕉不实 诸天由是堕
欲如彼幻事 如金播歌果
如鱼吞其钩 诸天由是堕
当以真实智 断除于欲境
解脱不善果 及诸不饶益
起妄想思惟 于欲生欣乐
则为欲罥拘 寿命岂能久
众生心轻动 咸为欲所牵
愚痴无觉知 彼为自欺诳
若为欲境动 则是诸苦本
如乾闼婆城 当知不久住
若于欲生贪 彼嗔则随转
如是诸众生 速趣于恶道
是故彼正士 舍欲除嗔恚
离痴等过失 显发于明慧
若人厌欲境 悟彼如深冤
以智为良朋 速证真常果
于欲不生著 得离诸垢染
斯为具智人 诸天咸敬奉
善超欲淤泥 能与众生乐
心离缚寂静 降伏诸魔军

修无常观,不净观。并修止观。如此,能较快断。

如果不够,还可以念佛、持咒。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六字大明咒。遇到类似情境要及时警觉,马上持咒或者念佛,或者提起无常观、不净观。观照后,必然身心清凉,不再随着妄想而引起身语意的不必要烦恼。

坚持几年,自然可以熄灭这种不良习惯。

南无阿弥陀佛!

不起心不动念的看就行了。明明白白的看见,心没有爱欲的念头就是没有情执,一切随缘心不随!呵呵

情执无需断,无情便不会有菩萨。俊帅男女时刻记住在心里转换他们的形象,想想他们衰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还需要什么?


我在学佛群,总问一个师兄问题,因为我学佛时间短,他不理我,请问学佛互相...
师兄,真正的学佛要遵循释迦本师的教诲,先要以戒为师,尊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智不依识;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寻明师,访正道,读大乘正法经典。尽量不要通过学佛群、或者论坛、百度等网络信息学佛,但你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进行基本了解,绝不能作为正知...

有问题请教学佛的师兄们
多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1.您很诚恳至心读诵是感应的条件,每天坚持定会有感应(地藏王菩萨邦您解决问题);但不应求感应神通从防偏邪,妨求大道菩提。2.如中断一品中可重读或略想已读内容,目的是思维义理接住。中途可以喝水,思维义理接住连续。3.每一品的名称要读,是经品的中心要点。4.念...

...家里面也供了佛像,我想问问各位师兄怎样学佛?
阿弥陀佛!师兄,随喜赞叹师兄能进入佛门,并发心学习佛法。师兄,不论修行何等法门与宗派,佛的基本教导要明了于心。比如佛所教导的,安住四念处,奉行八正道,牢记三法印,依止四依止。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请各位学佛的师父,师兄,大德,居士们帮帮我,我该怎么办?
职业那么多,不用非要做厨师吧。求佛菩萨加持,老实念佛。

各位念佛的师兄们请进。
这已经是迷信了,其实念佛每天一句都可以,每天上一柱香,拜三拜,就可以了,佛菩萨并不会怪罪,学佛并不是注重形式,而是以善为本,多放生,做善事,与人和气,自有神明暗中庇佑,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我遇到不认识的学佛的人,应该称呼TA什么?
不论年龄互称师兄。不看年龄,看的是七世的总慧龄。因为不知道谁的慧龄更长,所以互称师兄。还有就是大家都是佛的弟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师兄弟。

各位佛家师兄好,我今年自学学佛学,无缘拜师傅,也无缘有佛和菩萨像供养...
师傅就是佛菩萨啊。我们都是像他们学习的呀。你看看网上的“学佛入门”网就懂了。其实只要你诚信,哪个方向都是佛。没有佛像,你就想象佛在你眼前,佛就会在你眼前。心中有佛佛自在的。你可以去寺庙学习学习。念阿弥陀佛可以向西拜。念地藏菩萨可以向南。但都是没有必须一定的方向。只要内心恭敬就好。

各位佛家师兄好,我今年自学学佛学,无缘拜师傅,也无缘有佛和菩萨像供养...
关于入佛门,的确必须经过一个过程:授三皈依和五戒 这个过程必须在寺院经有德行的法师为您传授。真心坐佛弟子者,即使一切法宝结无,也可学佛,学佛是修心,修清静、平等、正觉之心,不在乎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回向的话,可以在您念佛之后,双手合十(念佛时候最好净手、净脸、净口)念:愿以此功德 ...

请教各位师兄,关于念佛名号回向只之事
学佛的总目标是求得圆满的智慧觉悟,成就佛果。往生极乐世界最终也是这个目的。一般常用的总回向文有: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二、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三、愿消...

我想请问学佛的师兄,佛在心中,经常念阿弥陀佛可以忏悔,但不念在心中...
阿弥陀佛不是用来忏悔的,是用来感应的,这与基督教不同。佛讲究了断因果,以前犯了错,就要把错事处理好,弥补好,使双方不再心存怨恨,也无需感激,这样就能消除果报,把这辈子的果报都消除,就能证罗汉,这是小乘的境界了。念阿弥陀佛抵消不了罪孽,只能让你感应到光明的净土,极乐世界。若想到达...

华池县19889557730: 我问佛如何放下情欲执念 -
达凡奥泰: 执念,执着的念头,一般佛学上面分为“情执”与“法执”. 意气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迷执,迷惑、执著,也叫做情执,感情的执著,这最容易造作罪业,造作罪业必定是伤害别人,也未必能够利己.伤害别人,别人甘不甘心?如果不甘心,他会...

华池县19889557730: 佛家有断欲念的方法吗? -
达凡奥泰: 有的. 观心.内观.四念处.止观.六妙……太多了. 刚开始时当欲念来时,上坐打禅.熟悉以后,当欲念来时,无论走着站着都可以起观照了. 但,学这些时,一定要找个修该法有成就的人来指导你.不然可能会克制不住欲念变本加利. 顺便说一句,道家也是有许多方法可以制欲的.不过,如果仅仅为了制欲而修佛学道,似乎有点哪个啥……

华池县19889557730: 学佛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
达凡奥泰: 不需要做到断除妄想,这个连阿罗汉果位都做不到.所以佛对众生的要求是:伏住妄念,就是不让心灵里各种杂念乱飞,把杂念换成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管妄念他自己就消失了.

华池县19889557730: 佛教叫人怎样摆脱情执/佛教叫人怎样摆脱情执 -
达凡奥泰: 缘分有长短 婚姻有早晚 不必如此 一切自然而然为好!心态要调整为正常自然为好 不然就一种执着心

华池县19889557730: 诸位佛友 我情执太重怎么办 -
达凡奥泰: 您是很有善根的居士,末学赞叹,您只有亲情一关还没有过,但是能过其他欲望的关确实不容易,末学原来和您一样,也是亲情难以割舍,但是您想想,大家都没有跳出着三界的牢笼,如果您也执着亲情,那么您执着的亲情就会成为您最大的羁...

华池县19889557730: 如何去我执 -
达凡奥泰: 念而无念 无念而念 放下的念头也是一种执着,一念不生万法归宗,一念若起法相万千.要说能够去除我执,那至少也是阿罗汉的境界了,我们末法时期的下根之人,怎么那么容易做的到呢!佛法和世间法不同,不是有了多么大的梦想,就能达...

华池县19889557730: 情执业障很重要,怎么消除? -
达凡奥泰: 可以让人了悟的,都是大的刺激和背离.使人心如死灰,得以看透物事的内理.如果非要除了这个"业障"只消他背叛你即可也.其实,小小执着,不破也并非不是好事.一段未尽的尘缘,也得以丝丝牵挂.此生为人,.冥冥中注定耳.亦是佳事,那么在佛前也要为他祝福吧,心有笃定,纯净无瑕,止于至善.佛租菩提树下涅磐之前,你怎知道,他不是经历所有,接受因果,才了悟一切的呢?

华池县19889557730: 佛家讲断情执的缘由? -
达凡奥泰: 因为情爱而造种种业,因为造业而受苦轮回无尽,所以釜底抽薪先断情

华池县19889557730: 修佛者怎么灭贪憎痴慢疑,我感觉不好灭,就算止住行为,每天念佛找清净心,可是过后一离开念佛或禅定,贪 -
达凡奥泰: 呵呵,这里可没有高僧,你这种情况正常的,都让你灭了,你不得阿罗汉果啊,佛讲戒定慧,这是最基础的次序了,没有戒,就没有大定,就不会有般若智慧.楞严经呢甚至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三渐进(受所有戒律,吃无辛都不行),要四种...

华池县19889557730: 情执业障很重,怎么消除? -
达凡奥泰: 要知道,自己如真实学有所成,之后来渡人,此事可成.然如自己没有真实学成,想渡人,此事终不可以.如果自己没有成就,如何以自己真实收获,向人以身证明,其为善为妙.如不能,如何使他人得以信服.不能使他人得以信服,别人又怎能认可我所做所言.如做事,不当先为自已,使自己得以真实改变,得以真实收获.而去言说去帮别人,终不可以.常人终不知你到底为何.因为别人问你,你改变了吗?你收获了吗?你说,没有.众人岂不生此意,你是在以不实之言,欺骗于他吗.好事要真实做好做到,非常非常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