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罗锅和宰相,为啥存在感那么低?

作者&投稿:恭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刘墉不是宰相也并非“罗锅”,这是怎么回事呢?~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轰动一时,剧中主人公刚正清廉、不畏权贵的罗锅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剧的创作与演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因为,历史上的“宰相刘罗锅,既非宰相,更非罗锅”。
明朝以前,历代王朝均有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变下令废除宰相一职。其后,明朝设立了“内阁”,成员为“内阁大学士”,由皇帝钦定,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到了清朝,“清承明制”。由于大学士是皇帝之下文武官员里的最高职位,所以,他与宰相无异。而刘墉在乾隆五十年,和嘉庆二年都当过大学士。于是,电视剧在需要突出主角的情况下,便以宰相称之。
至于说刘墉是“罗锅”,那更是笑谈。由于清朝选官注重“身、言、书、判”的标准,科甲出身的刘墉,不可能是“罗锅”。有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那时的刘墉已经八十多岁了,弓腰驼背可能是衰老的征兆,而非恶疾。
刘墉一生,虽无宰相之名,却曾履宰相之职。清廉刚正之余,不乏灵活机变之态,尽显为人处世之道。而罗锅之名,在后人看来,钦佩之美誉更多于敌对之嘲讽。

李宝田老师主演的《宰相刘罗锅》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剧中刘罗锅这个形象被刻画得深入人心。在很多人心里,估计早已把剧中的刘罗锅当作是历史上真实的刘墉了。
不过电视剧和历史还是有区别的。就以《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来说,剧中就有一些情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上的刘墉出生并不卑微,而且刘墉也称不上是宰相。至于“罗锅”一说则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刘墉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都是朝廷的官员。尤其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官至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刘墉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出生卑微。相反,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刘墉算是一名标准的官二代了。除了身世有所出入,剧中至少还有两个地方值得斟酌。那便是刘墉是否是宰相,以及刘墉是否驼背很严重。
刘墉的科举之路比较特殊,他并不像一般的学子那样从秀才开始一步一步去考取功名。刘墉是通过他父亲刘统勋的关系,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直接以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在这次考试中,刘墉考了全国第五名,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考中进士后,刘墉先是在翰林院任职,之后又当过学政、知府、总督、尚书,最终位列体仁阁大学士。
清朝从乾隆时期开始,一共有三殿三阁六种大学士。而不管是哪一种大学士,品级都是正一品的。清朝的大学是还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中堂。刘墉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可以称呼为刘中堂。至于能否称为宰相则需要斟酌。

我们都知道,自从朱元璋废除胡惟庸后,宰相制度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之后明朝和清朝都没有再设立宰相一职。所以严格来说,清朝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不过与宰相相当的职务还是存在的。比如明朝的内阁首辅就被视为等同于宰相。而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称为阁老,是明朝最顶级的几位官员,凡是进入内阁的官员通常被视为位列宰辅。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可以称得上是宰相。
而清朝的情况和明朝略有不同,清朝除了有大学士以外,还有像军机大臣这样权势非常大的官员。像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即是大学士又担任过军机大臣,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宰相。而刘墉只是当过殿阁大学士,理论上并不能算宰相,只能说位居宰辅之列,算得上宰相的副职吧。

刘墉驼背应当是事实,但是否严重驼背则不好说。刘墉往年被嘉庆帝戏称为刘驼子。虽然当时刘墉已经是年过古稀的老人,有点驼背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只是正常的因为年龄大而驼背,那么嘉庆帝应当不至于笑称刘墉为刘驼子。
而且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驼背,那么年纪大的时候也不会突然就严重驼背。所以,最可能的情况是,刘墉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些驼背了,等到他晚年的时候,驼背就更加明显了。所以刘墉驼背很可能是历史事实,但是应该不至于像《宰相刘罗锅》中演的那么夸张。

《宰相刘罗锅》这部剧主要是要把刘墉刻画成一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中国历史上诸如此类的清官一般都是出生寒门的,这就解释了剧中为什么要把刘墉的身世有意说成是出生卑微。为民请命的清官往往是鞠躬尽瘁而又接地气的,而“刘罗锅”这个称呼就是用来体现这两点的。

导读:刘墉,雍乾两朝名臣刘统勋,也就是著名的“文正公”之长子,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因为《宰相刘罗锅》、《乾隆王朝》的热播,再加上相声、民间传闻、文人趣说等等形式的传播,后世对于刘墉的印象颇为深刻,也大多将其视为清代直臣、铮臣、清官的代名词。尤其是《宰相刘罗锅》中,刘墉勇斗和珅的桥段演绎,让刘墉的历史地位和正面形象得以稳固流传;但在《乾隆王朝》中,刘墉却是一个对和珅颇为相知、相扶,对其颇为理解和支持的形象存在。

那么,清朝历上真实的刘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和和珅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关系存在呢?

或许,历史上真实的刘墉会让您失望了!或许,会颠覆您对刘墉的认知了!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其所在的刘氏家族乃系当地的名门望族。刘氏一门的兴旺大致发源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这个在前明做过举人,顺治年间又成为进士的刘必显,其所在的时期,刘氏一门已经通过读书改变了时代务农的命运,逐渐走向了政坛,成为当时小有影响的较大家族。刘必显担任过户部员外郎,相当于国务院副司局级干部。后来,官至从五品的奉直大夫,相当于一个名誉官职,享受从五品待遇。也就是说,刘必显虽然并无多少实权,但对于当时的诸城县而言,刘必显的官职还是很拉风的!


刘墉的祖父刘棨(qi),康熙朝进士,官职四川布政使,从二品,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

由刘棨开始,刘氏一门开始腾飞。也是由刘棨开始,刘氏一门的敢直言、做清官的家风开始形成,并代代流传。

刘墉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清朝雍乾两朝著名的大清官,后世尊称

“文正公”

的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乃系响当当的正国级干部。

《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记载: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从乾隆皇帝对于刘统勋病逝后的悲痛表现,尤其是为其亲赐古代文臣最高等级的“文正”谥号,就足以证明刘统勋为官如何,官风怎样。

《中国名人志》这样评价“文正公”刘统勋:

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为官刚正、清风独标。乾隆称赞其为“真宰相”。刘统勋逝世后,得到乾隆皇帝御赐“文正”谥号,这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

刘统勋将刘氏一门的地位和影响拉向了顶点,也就是说,自他的儿子刘墉开始,刘氏一门的为官之风、从政之道开始下滑了!


作为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刘墉在乾隆十六年,以蒙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考中了二甲第二名的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入散馆担任编修,得以正式进入仕途。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蒙荫”即为“恩荫”乃系清朝时期有功官员“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恩典,即为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清朝时期,给予

“文职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的特权,即为“恩荫”。

也就是说,刘墉不用再通过其他普通学子一样,参加院试、乡试的层层筛选,可以直接进入中央层面的考试。也就是说,自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第一关开始,刘墉就已经开始享受先代荫德,开始有别于其父、祖。

关于后世对刘墉的误解,我们在进行逐一说明:

01 刘墉到底是不是“宰相”?

宰相,是封建社会最大的官,是皇帝的助手,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的设立大约始于东周,以后的朝代都有宰相。但是到了明朝初年,因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一怒之下,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从此不再设宰相,将宰相的权力收归皇帝。

清入关前就不设宰相,入关后清承明制,也不再设宰相。一直到清灭亡,清政府都没有设过宰相。清朝不设宰相,而以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之职。内阁在乾隆皇帝增设体仁阁以后,正式由三殿三阁组成,位置从高到低的排列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每个殿阁设一个大学士为最高长官。


其实,早在雍正朝时期,增设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后,内阁大学士便开始逐渐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到了乾隆朝时期,也就是刘墉最高官职——体仁阁大学士(尚未到“殿”级大学士)的时候,大学士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实质上,都早已经没有了“宰相”的意思。

也就是说,刘墉最高担任的这个正一品体仁阁大学士,只是一个虚职,一个丁点实权没有的荣辱官职。

而且,在《清史稿》中,对于刘墉这样一个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人物记载,加上标点符号也只有短短的462个字,相比较而言,其父刘统勋的记载是2595字;被后世强行安排成刘墉对手的和珅,更是有着3364字的记载。

这是为何?

因为,刘墉在清朝时期,本就是个存在感极低的官员,并非后世演绎的那般传神。

02 刘墉到底是不是“罗锅”?

关于刘墉被后世称为“刘罗锅”

的说法,也只是影视剧演绎、民间口口相传之误导所造成的。

古代科举,不光有笔试,还有一样就是目测,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参加“面试”的殿试。凡身有残疾、相貌恶劣的,全不录取,为的是维护官员的形象。传说中的钟馗,虽然才学极高,但因相貌不佳,而未能进科举。


如果刘墉真的是个罗锅,不但进不了内阁,就是科举这关都过不了,早就给刷下来了。

关于刘墉被称为“刘罗锅”,有两个传播较广的来源。

一是,刘墉有一天上楼,皇上看着刘墉弓身爬楼梯的样子很可笑,就出了个谜:“后辈(背)更比前辈(背)高。”

这难不住刘墉,他随口就说“罗锅”。皇上大笑,说:“你就是罗锅!”

刘墉马上说:“谢主隆恩!”

因为皇上的金口玉言,从此刘墉不罗锅也得称罗锅了。

二是,嘉庆皇帝曾经于朝堂公开称呼刘墉为“刘驼子”,也被很多人当成了刘墉是罗锅的证据之一。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乾隆皇帝禅位于皇十五子永琰的时候,是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此时的刘墉已经76岁高龄。如此高龄的老人,于朝堂站立,还能挺直腰杆、精神抖擞吗?

也就是说,嘉庆皇帝对其“刘驼子”的称呼不能当成刘墉罗锅的证据。

另外,1958年,考古专家在开展对刘墉墓发掘的时候,发现了刘墉的尸骨。通过观察刘墉的尸骨,专家惊奇地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在1米9左右,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至于刘墉为什么会驼背,就要考量一下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身高了,据考证,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点。一个身高一米九的大臣站在一个一米六高的皇帝身边,应该怎么办?

仰首挺胸,让皇帝仰视吗?当然不行!为了给足两位皇帝面子,刘墉也只能“弯下腰来”侍奉。


03 刘墉到底有没有斗过和珅?

关于刘墉和和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从官职和年龄两方面入手。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和珅比刘墉整整小了30岁。

当然年龄的差距,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根据《清史稿·列传八十九》的记载,我们来看下刘墉的仕途升迁情况:

乾隆十六年,刘墉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此乃刘墉仕途之起点。

乾隆二十年,刘墉受其父刘统勋牵连,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二十一年,担任安徽学政;

乾隆二十四年,调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调任山西太原知府;

乾隆三十年,升任冀宁道台;

乾隆三十一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因罪发配;

乾隆三十四年,因其父影响,被调任江宁知府;

乾隆三十七年,调任陕西按察使;

乾隆四十一年,调任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 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乾隆四十五年,调任湖南巡抚;

乾隆四十六年,调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兼理国子监事务。

乾隆五十一年,任职玉牒馆副总裁;

乾隆五十二年,被罢免协办大学士职务;

嘉庆二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四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也就是说,除了嘉庆四年,嘉庆皇帝亲派刘墉“办理”

和珅案以外,刘墉也只在乾隆四十一年,担任内阁学士期间和乾隆四十六年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有可能和和珅之间发生对抗。

我们再来看下在此期间,和珅是一个什么状态:

《清史稿·卷三百十九·列传一百六》记载:

四十年,直乾清门,擢御前侍卫,兼副都统。次年,遂授户部侍郎,命为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骎骎乡用。又兼步军统领,充崇文门税务监督,总理行营事务。

也就是说,刘墉担任内阁学士的时候,和珅已经成为军机大臣,并且掌握着步军统领衙门,已经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了。“内阁学士”是干嘛的?

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下的协助公务处理官员,掌握着参与重要政务的权力。但是,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朝政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而且,在乾隆朝时期,内阁学士有没有参与政事的权力,完全由乾隆皇帝指定。很明显,刚刚因为“朝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才调任的刘墉并不在参与政事的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刘墉根本没资格、没实力也没有任何的权限和和珅斗。


再来看下刘墉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和和珅之间的关系。

《清史稿·志九十·职官二》记载:

左都御史掌察覈官常,参维纲纪。率科道官矢言职,率京畿道纠失检奸,并豫参朝廷大议。凡重辟,会刑部、大理寺定谳。祭祀、朝会、经筵、临雍,执法纠不如仪者。

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墉才真正拥有了弹劾和珅、和和珅对抗的光明正大之理由和权限。

但是,此期间,刘墉和和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发生冲突了吗?

乾隆四十七年,山东巡抚国泰“营私舞弊”案的爆发,就能说明一切!

这样一个纨绔子弟任山东巡抚后,与前大学士于敏中之弟布政使于易简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贪纵营松,征赂诸州县”。没几年,闹得各州县全部亏空。

乾隆四十七年,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贪得无厌,乾隆帝派和珅、刘墉与钱沣 一起审办此案。

对于当时和珅和国泰之间的亲密关系,乾隆皇帝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对于国泰这位皇亲国戚的包庇念头,也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


从乾隆皇帝对此案审理做出的人员安排就能看出来。

和国泰关系亲密,乾隆皇帝为什么还要安排和珅前往,并担任主要负责人?这无疑是乾隆皇帝给国泰安上的一份保险。

钱沣,刚直铮臣,自然不必多说,肯定会秉公办理;当时就政治智慧和官场圆滑,肯定不是和珅的对手,肯定会被和珅完全掌控。

关键是乾隆皇帝为何会派遣刘墉前往?

因为刘墉是左都御史,乃系贪腐案件的必要人选?

当然不是!

当时的刘墉,在乾隆皇帝眼中,只是一个庸碌圆滑之辈,身上有一些光环,但却没有出头担当的魄力。让其参与此案审理的原因只有一个:让刘墉这个有着其父——社稷名臣、“文正公”刘统勋影响下的铮臣、清官形象来为国泰案粉饰,是再合适不过。

有刘墉在,有这个清官楷模之子在,谁还说和珅乃至乾隆皇帝有包庇国泰的嫌疑呢?

虽然“国泰案”最后审理的结果并未按照乾隆皇帝、和珅的预设目标发展,但在“国泰案”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钱沣,和在该案背后操控一切的御史王杰。刘墉,只是被架在清官、铮臣的位置上下不来,配合钱沣完成了对国泰“伪造库银”的清查而已。


而且,在“国泰案”审结完毕以后,和珅又被乾隆皇帝加上了一个“太子太保”的头衔,用以安慰其在“国泰案”的损失。也就是说,或许刘墉对于和珅有看不惯的地方,当时面对他的权势滔天、皇帝宠信,刘墉也只能虚与委蛇、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敢正面得罪,更谈不上对抗、斗争了!

另外,在刘墉担任左都御史这一“纠察官员得失”的最高领导期间,没有任何史料文献记载刘墉曾经上疏弹劾和珅过!而且,在乾隆四十七年以后,刘墉的从政之道、为官之风陡然改变,表现出了为人和善;诸事、诸人“都可”的“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状态。对此,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也曾经对其数次训斥。

这都足以说明,刘墉根本就没有斗过和珅。

相反,作为比和珅长30岁的老前辈,刘墉在担任大学士期间,还经常为和珅说话、站位,数次劝勉和珅。

等到嘉庆四年,嘉庆皇帝列举和珅的二十款罪状,刘墉被命审理“和珅案”

以后,刘墉才“马后炮”的恢复了不畏权势、刚直铮臣的一面。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其临终,“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也算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了。其死后被赐予的“文清”谥号,虽然远不及其父刘统勋的“文正”高贵,但也排在23位,也算是对得起刘墉半个多世纪起起伏伏、官风不定的仕途生涯了!




历史上刘墉是罗锅吗?
历史上刘墉不是罗锅。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一老了,背也就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也有另一种说法,刘墉常年低头弯腰练习书法导致了驼背现象,但无论如何,年轻时的刘墉是绝无驼背症状和刘罗锅这个外号的,这一点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曾经在《北京晚报》...

历史上刘墉真的是“罗锅”吗?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挪用并不是真正的刘罗锅。,刘罗锅其实在历史上是出生于宦官,人家为什么说他叫罗罗锅呢?主要是由于在相声段子里面将牛镛模仿成一个萝卜身材,她的身材非常的不好,又矮又胖,整个身材非常的不好,所以当时一直流传到民间,到现在都叫刘墉叫刘罗锅。一、美男子变丑男其实在真正历史上...

清代刘墉官衔几品?真的是罗锅吗?他的作品有什么?
清代刘墉官衔一品,史书并未见“罗锅”二字,如果说是为了避讳,但是当时和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和记载里,也没有发现“罗锅”二字。只是在嘉庆皇帝的实录里,有“刘驼子”的记载,但当时刘墉已经年近八十,驼背很正常,并不能说刘墉是驼背。所以刘墉并不是罗锅。刘墉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

清朝时期,宰相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这个刘墉果然机智。但是其实这个外号跟乾隆没有关系,是嘉庆封的。而且不是说罗锅,而是说驼子。史书上记载,嘉庆称刘墉为刘驼子,但是当时刘墉已经八十多岁了,加上他经常伏案读书,难免会驼背,但是也不能说他年轻时候就是罗锅。清代的选官制度,只要你要参加科举就要符合“身,言,书,判”...

历史上的刘墉是“罗锅”吗?
历史上确实有刘墉这个人,但是刘墉并不是罗锅,刘罗锅只是存在在我们的故事当中。记得那年在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事后有一句歌词让我记忆犹新,“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所以说刘罗锅是罗锅这件事情,只存在于民间故事当中,可能是人们为了对这位刚正不...

《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真的吗?
人们叫刘墉宰相,是应为百姓知道他为官清廉,官又很大,但是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就不清楚了,因为在老百姓心中宰相这一官职最大,所以就叫他宰相了。而刘罗锅这个外号其实跟他的身高有关,刘墉辅佐过乾隆和嘉庆两任皇帝,这两位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刘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会比皇帝高出一节...

宰相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山东人,字崇如,号石庵,在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我们要知道清朝科举对考生们的身,言,书,判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身代表的就是身形,五官要求端正,仪表堂堂,倘若刘庸是一个罗锅显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像其他刘庸的才学自然不在话下,毕竟刘庸才学造诣还是不错...

《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真的吗?
荧屏上的《宰相刘罗锅》里,刘罗锅是一个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清官。他心怀百姓,惩贪治腐,常常让乾隆身边的“红人”和珅丢人现眼。实际上的刘墉即不是罗锅,后期也没有那么刚正,才高嘴利肯定是有的。实际上的刘墉出身于官宦世家,祖孙三代都是官居高位。他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时进士,...

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一个罗锅吗?
刘罗锅就是刘墉。但是在历史上他其实并不是真的一个罗锅,只不过后天由于一些因素让他变成了罗锅。他的身高其实并不矮相反他的身高非常的高,由于经常在君主身边进行办公,所以他一直在弯着腰侍奉乾隆帝。据史书记载刘罗锅当时身高有1米9多,可以说在当时身高已经非常高了。刘罗锅从小接受的就是那种贵族...

刘墉真的是罗锅吗?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其实并不是罗锅,在古代,选拨官员是要考核外貌的,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他长相丑陋,那么,他是不可能被选中的,所以,刘墉外貌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绝对不丑陋,也不可能是个罗锅,要不然,他怎么可能进入仕途呢。他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是和他个人的身 他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

江达县13826162151: 为什么说刘墉非宰相?为什么说刘墉非宰相,更非罗锅?
苌别复方: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不仅引起了全国关于反腐败的大讨论,轰动一时,而且剧中主人公那刚正清廉、不畏权贵、幽默诙谐的“罗锅...

江达县13826162151: 历史上的刘墉真是个罗锅吗?
苌别复方: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江达县13826162151: 宰相刘墉真的是个罗锅吗 -
苌别复方: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江达县13826162151: 《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真的是宰相吗 -
苌别复方: 我们看《宰相刘罗锅》,讲刘墉的职位达到宰相.事实上刘墉并没有到宰相这一级别. 清代没有宰相一职,但却有类似宰相级别的职位,《清史稿》中讲到: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军机处是雍正八年建立的,那么雍正八年以后...

江达县13826162151: 为什么刘墉的官一直高不过和珅呢 刘墉的罗锅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
苌别复方: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四十一年后,和珅的官运达到了顶峰,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一连串令人眼...

江达县13826162151: 历史上的刘墉真的是个弯腰驼背的罗锅吗 -
苌别复方: 《宰相刘罗锅》里,刘墉一直被人叫做刘罗锅,因为是个驼子,顶个罗锅,乾隆帝和和珅没事就拿他开刷.虽然其貌不扬,但刘罗锅是个刚正廉明、足智多谋的清官,很有智慧,经常让和中堂出丑,大快人心,就连丑陋的“罗锅”也显得十分可...

江达县13826162151: 刘庸不是罗锅,为什么他的外号叫罗锅呢! -
苌别复方: 那么,为什么都管他叫刘罗锅儿呢?这里边儿有来历.是因为皇上封他为“罗锅儿”.封官儿有封罗锅儿的吗?他……这……也不是真正封的,是他跟皇上讨的.说了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因为刘墉这个人,能写会画,学问好.老趴桌子...

江达县13826162151: 《宰相刘罗锅》所说中的刘墉真的是驼背吗 -
苌别复方: 刘墉真的是“罗锅”吗?史学家姜纬堂先生在《刘墉绰号“罗锅”考》一文中断定,刘墉并不是罗锅.清代选官取士,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这四条标准中,“身”居首位,要求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他面试这一关就过不了.当不成进士,还有另外一个入仕门路:应“大挑”一科.这一科只论相貌,如果身体不正、肩不平,肯定落选.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也总不至于身体残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