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成就了唐诗,如果没有科举制唐诗还有今天的地位吗?

作者&投稿:潘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著名诗人孟郊,曾连续两次应试落榜。贞元十二年(796年)他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这一次得中进士,那一年他四十六岁。中第后他非常兴奋,想想之前遭受的冷遇,顿时感觉扬眉吐气了。便作诗《登科后》抒发自己的情感。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的前两句,把他过去两次应试不第,那种失落心情和遭受冷遇的处境。跟如今考取功名,得意的情境进行对比。突显出高中后一舒心中闷气,从此鱼跃龙门的思想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

通过孟郊的这首诗,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一朝中第便是一飞冲天,从此进入人生的另一个轨道。



在宋朝甚至有"榜下捉婿"的传统,说的是各地的富绅、官吏,在放榜之日争相挑选登科士子做女婿。有时候他们甚至直接用抢的。

戴建业教授,解读"一日看尽长安花"时说:"孟郊一天之内把长安的美女看了个遍,因为他登科后,很多达官贵人、乡绅富豪都抢着让他当女婿。"他把长安花,比作长安的美女,虽然这样解释有点夸张,但也蛮有趣味的。

科举这种相对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及登第后,能彻底的改变人生命运。这让天下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极大的刺激了唐人的读书热情,使得天下文风极盛,特别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唐朝重视科举的原因

由于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等,官员选用制度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门阀、士族越来越强盛,隋文帝感觉到对士族的掌控,到了有些失控的地步。便开创科了举制度,想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一些非士族官员,慢慢的改变当时朝廷的格局。

由于起初制度不完善,加上门阀、士族不甘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和抵抗科举制度的推广。由于隋朝时间太短,科举制度还在完善的过程中,隋朝就没了。所以,在隋朝时期科举几乎没有什么建树。

隋朝的科举制度,推行的并不成功,那为何唐朝建立后,朝廷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推行科举制度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1、集权中央。隋朝科举制度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门阀、士族的阻挠。隋朝的迅速灭亡,表面上看是因为隋炀帝的昏庸,实际上也是因为士族势力太过强大。唐朝本身也是在"关陇士族"的帮助下,才得以建立的。

唐朝的掌权者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要中央集权,不能让士族进一步做大。只有这样,才不会步隋朝的后尘。


九品正中制,便是士族做大的根本
。要想中央集权,要想一步步削弱士族的势力,必须找到一种有利于朝廷的官员选用制度。

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推行的不太成功,但是制度本身还是符合当权者利益的。所以从唐高祖开始,朝廷一直致力于科举制度的推广。

到唐太宗时期,"山东士族"依然非常强势。太宗期间,朝廷与"山东士族"有多次碰撞和摩擦,唐太宗把削弱"山东士族"的实力,当成头等大事来抓。甚至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在重修的《氏族志》中,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所以使得太宗更是重视科举制度。

科举的推行对朝廷意义非凡,这也是唐朝对科举如此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唐高宗、武后,甚至亲自主持考试,这便是殿试的由来。

《旧唐书·高宗本纪》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 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通过朝廷的一系列措施,加上科举制度的顺利推行。到武则天时期,"山东士族"的实力和形象了都大幅下降了。这也证明了科举的作用。

2、选拔人才。初唐时期天下初定,人才的缺乏,也是朝廷大力推行科举制度的原因。旧的人才选拔机制,看的不是才华,而是家族品阶。古人说的"士、农、工、商"只有出身"士族"才有选拔为官的可能。

戴建业教授:"如果你想当宰相,你必须出身一、二品士族,如果你出身九品之家,那么你最多只能当个县令。"

出生时,便已经定下了这辈子能不能当官,能当个什么官,哪里还有人肯努力读书。士族们不会,出身寒门的更不会。所以,朝廷人才匮乏。

科举的推行,可以缓解朝廷人才匮乏的状况。而且选才的面也宽了。

3、初唐时期科举制推行的成功,大大的制约了门阀、士族的发展。科举制的推行,为朝廷选拔出了一大批治世之才,像姚崇、张九龄等。使得中晚唐的掌权者,更加坚定的推行科举制。随着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对朝廷的贡献越来越大,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朝廷也越来越重视科举制的推行。

高宗时期宰相薛元超说:"平生仍有三恨,其中之一,便是不以进士及第。"都官至宰相了,还遗憾不曾考中过进士。可见,当时通过科举考中进士,是多荣耀的一件事情,这也反映出,当时科举制推行的有多么成功。



为什么说科举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科举制的成功,大大的促进了唐人读书的积极性,也使得唐人对文化的渴求,对文人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的高度。唐诗也在那个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为什么说,科举促进了唐诗的发展呢?原因有三:

1、科考形式的内容。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考,叫制科。制科仍然留有一定的察举制影子。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

常科名目则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等。虽然科目繁多,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空,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

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考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士子真正的才华,对经文、典籍、史书的理解,对时事政务的看法。

明经则简单的多,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因为,进士科主要考的是诗、赋。所以,吟诗作赋便是当时的一种风尚。读书人不但要学经研典,读诗、作诗,更是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向。可以说,作不好诗肯定是不会进士登第的。

所以,科举制的推行,大大的促进了唐诗的发展,而且是极其快速的发展。



2、参加考试的资格。

科举制推行以后,再也不是,只有士族才能入朝为官了。"农、工、商",天下人都可以参加科考。这让那些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让天下读书人都看到了希望。也使得读书人更多了,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改变家族的命运。

"士族"毕竟少数,所以科举制推行以前,读书人不多,喜欢作诗者更少,可以说科举制推行之前,作诗是贵族的游戏。科举制的推行,使得全天下有志之士都来读书、作诗。所以科举制的推行,呈几何倍数的增加了读诗、作诗的人口。

3、登科后鱼跃龙门。

一朝登科,便是鲤鱼得跃龙门,彻底改变命运。这一点才是正在刺激天下人读书、读诗的核心因素。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诗这种文学体裁,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也在数量上,质量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科举对唐诗具体有哪些影响

唐朝,是中国诗文化史上,成就最高的一个时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哪一个时代的诗作能与唐诗媲美。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羽的分析非常客观和中肯。确实是因为,把诗作为唐朝科举的必考科目,使得唐朝在诗文化的成就上,达到了一个无法匹及的高度。

科举到底对唐诗有哪些影响呢?

1、社会风气形成。

官员的选拨,改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以后。天下士子有了机会,只要能寒窗苦读,便有出头的机会,而那些"士族"们,想要入朝为官,也必须努力读书才行。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下子就变了,变得人人都"爱"上了读书。人人都以进士登第为荣,变成天下读书人,人人习诗作诗。作得一首好诗,便会被世人尊敬。

2、诗不再是士族专属。

唐以前,庾信、谢灵运、吴均、鲍照、谢朓、沈约包括陶渊明,这些名诗人,个个不是出身"士族",就是祖上为官为将。

在唐以前,不能绝对的说诗是"士族"、"贵族"的专属,但大部分诗人的出身都比较好。最大的原因,寒门读书人太少,作诗则更少。诗便成了"士族"们的专属代名词。

而自科举制推行以来,读书人的数量呈几何数的增长。并且,想考科举的读书人必须学诗、作诗。所以,诗从科举开始,已不是"士族"专属了,而是天下人,"人人能诗"。

读书、作诗的人数量上的量变,便是科举制对唐诗最大一个影响和推动。



3、对唐诗质量上的影响。

诗的好坏,直接影响是否登第,可以说诗便是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所以,只有善于此道者才有机会,人生才会改变。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改变人生最好的方法便是作诗,而且需要作得一首好诗。

所以,对诗的学习和研究,在那个时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上作诗的人,在数量上也急剧的增加。由量变,而演变成唐诗的一个质变。

我们现代很多人说"好诗已经被唐人作完了",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哪里有好诗已经被作完的道理,只是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而已。敢不敢把写一首格律诗放进高考,占他个50分。我保证20年后,我们这个时代的李杜将会出现。

4、诗歌题材的充实。

科举制的推行,使得诗人们多了一个写诗的题材。我们都知道"饮酒诗"、"送行诗"、"边塞诗"、"田园诗"等等。而科举的出现,多出了一个"科举诗"。

像孟郊登第后写的《登科后》、还有很多关于科举题材的诗,比如:乡举里选、投文干谒、漫游邀名、中第的落榜的等等。

像千古名诗,张继的《枫桥夜泊》,便是他落第后出去散心时写的。比较著名的还有贾岛的《下第》。等

科举诗题材的出现,大大的充实了诗的题材

5、一大批著名诗人都曾登科。

张九龄、陈子昂、白居易、元稹、杜牧、王维、李商隐、柳宗元、韩愈、孟郊、刘禹锡、王昌龄、岑参等等,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曾经登第。这就能反应出当时的科举对诗的促进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么一大批著名的诗人曾经登第。他们大大的增强了,天下读书人的信心。而使得读书人、习诗的人更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所以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说科举制的推行,繁荣了诗文化,促进了唐诗大跨步的发展。

结束语

唐代科举的推行,对唐诗的繁荣和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的诗文化,在唐朝产生了质和量双重的极大突破。

科举制的推行,对中国诗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科举这种相对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及登第后,能彻底的改变人生命运。这让天下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极大的刺激了唐人的读书热情,使得天下文风极盛,特别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也会有今天的这个地位,因为即使没有科举制,也会有很多人会去做唐诗。

没有科举制度,唐诗一样有今天的地位,因为唐朝对文化人的观点持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自由发表,所以唐朝时期的诗歌,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唐诗的繁荣有何影响?
文举又分制举和贡举两类。制举根据皇帝诏令临时举行,科目繁多,无一定标准。能参加的多为有名之士或现任官员。但这是非正途出身,为人看不起。贡举才是科举中的主要内容。贡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道举和童子科等。秀才科最贵,后因太难被废止。进士科影响最大,主要考察...

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繁荣有什么影响1000字左右 急 谢谢了
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

科举制度推行一千多年,它的优劣到底体现在哪里?
虽然现在对科举制度多有诟病,但在科举制度形成到取消所经历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的确是当时较为先进、合理、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而科举制度之所以被人诟病,主要还是在于明清时期的变质。科举制度形成的背景 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而在此之前,不论是秦汉时期的察举制、征辟制,还是魏...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
科举制为了防止各种作弊,在宋朝后都会经过糊名和誊录,让主考官只能凭借文章优秀程度来评判好坏,所以说科举考试制度确实是非常公平的一件事情。科举制度主要考的是经义、进士、法律、文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除此之外,...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从科举制角度
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得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诗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中国是...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察举制。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在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教育、社会...

唐诗对后世的文学的深远影响
1、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唐代科举制就要专门的考诗歌。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总之唐代...

隋唐经济、文化、科技成就简述?
经济:农业:筒车灌溉技术和曲辕犁耕作技术的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瓷器,苏锦得到发展。比如唐三彩。文化:隋朝创立科举制,激发了才子的信心。最为著名的则是唐诗的盛行,比如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科技: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堪称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唐朝初年,雕版印刷术发明,大大促进...

科举制的文化常识
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乡举里选,垄断仕途。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

唐诗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文学地位是什么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唐代科举制就要专门的考诗歌。唐诗题材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表达爱国思想;有的描绘...

中阳县19673496364: 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
机钥阿胶: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中阳县19673496364: 唐诗繁荣与科举制有何关系 -
机钥阿胶: 促使唐诗空前繁荣的原因有 ①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 ②科举制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自信乐观、昂扬进取 ③太平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

中阳县19673496364: 简述唐诗繁盛的原因(不少于三点) -
机钥阿胶: 首先,科举制的诞生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第二,政局的稳定;第三,经济的繁荣.

中阳县19673496364: 唐代的科举制度对唐诗的繁荣有何影响?
机钥阿胶: 思路:一、唐代科举制的内容:文举和武举.文举又分制举和贡举两类.制举根据皇帝诏令临时举行,科目繁多,无一定标准.能参加的多为有名之士或现任官员.但这是非正途出身,为人看不起.贡举才是科举中的主要内容.贡举科目主要有...

中阳县19673496364: 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
机钥阿胶: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统一标准,全国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适应这些标...

中阳县19673496364: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
机钥阿胶: 1.改善了有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知道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希望对你有用!

中阳县19673496364: 科举制的利弊是什么?请说出科举制的利弊 (不要说太多,概括一点,但要全面) -
机钥阿胶:[答案]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

中阳县19673496364: 唐朝的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重要影响 -
机钥阿胶: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利于唐诗的繁荣.

中阳县19673496364: 选择题:科举制的实行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机钥阿胶: 选C,124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始于隋唐时期.它的实施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广大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