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经典33句禅句

作者&投稿:陀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六祖慧能的经典佛语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一】   1、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2、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3、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4、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5、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6、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7、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8、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9、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11、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12、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13、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15、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16、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17、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18、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19、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20、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21、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22、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23、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26、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27、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28、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29、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30、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二】   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6、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8、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9、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1、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18、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19、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

《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其弟子法海等集录。

一、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是《坛经》所传的修行法。所谓“无念”就是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所谓“无相为体”一切物象,皆是缘起自性空的。物象本无,故称为无相,无相之体是实相,故称为无相之体。无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

二、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萨果自成。
心地,就是自性。你自性里含藏着一切的种子。现在由得到及时之雨,普遍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来了。顿悟,立时明白。你要知道有情的众生,你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又要结果。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四、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这句话非常要紧,我们必须知道,禅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哪里一样不是禅的境界?
五、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觉得别人有错的观念,这就是自性中本有最好的防止犯错的守戒行为;在自己的心中,从来没有对佛法的怀疑与迷惑,这就是自性中本有的无上般若智慧;自己内心宁静安详,这就是自性中本具的无上禅定。

六祖经典33句禅句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翻译: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是清净地,只要自己觉悟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

2、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翻译:只要修持《金刚经》,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佛性,当下成佛。

3、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翻译:从自己心里经常产生智慧,能不离开自身的佛性,就是在耕种福田。

4、神秀大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六祖惠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五祖弘忍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7、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翻译:最高的觉悟,必须在言语背后能够认识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认识到本性不生不灭,在任何时候,每一个念头,都能见到本性,应对万事万物时没有丝毫滞碍。

8、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翻译:要想学最高的智慧,就不能轻视初学者。最下等的人也许有最上等的智慧,最上等的人也许会埋没智慧。如果轻视初学者,就有无限大的罪过。

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翻译: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清净,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不生也不灭,没想到自己的本性本身就是圆满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不会动摇的,没想到自己的本性就能生化出万事万物。

10、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翻译:如果不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佛法也没用;如果认识了自己的本心,认识了自己的本性,那就可以叫大丈夫、天人师、佛。

11、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翻译:你成为第六代祖师,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广泛超度有情众生,使佛法永远流传,不要让它中断了。

12、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翻译:迷失的时候是老师度我,觉悟了就自己度自己,虽然同样都叫度,那用处可不同了。

13、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翻译:当时有风吹动了旗子,一位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位僧人说是旗子在动,争论不休。惠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是各位师兄们的心在动。”

14、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翻译:要知道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他们的佛性其实并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因为在迷失和觉悟方面有所不同,才有愚蠢和智慧的区别。

15、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翻译:世人整天口里念诵般若,却不认识自身本性的般若,这就像嘴里整天评说食物,终究不能让肚子饱,只是口头不停地说空,就是经历千万劫数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佛性,终究没有任何益处。

16、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汉语的意思是用大智慧通达彼岸。这是需要用心修持的,不在于口里念叨,只是空口而念,却不用心修持,那就像梦幻、虚妄,像露水、闪电。口里念诵,心中修持,那就能心和嘴相应。人的本性就是佛性,离开了人的本性就没有其他的佛。

17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翻译:摩诃就是大,人的心胸度量之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既不是青黄红白,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恼怒没有欢喜,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头也没有尾,诸佛所在的净土,通通都如同虚空。

18、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翻译:世界本身是虚空的,能够包含万物万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大洋,众多的须弥山,都在这虚空之中。世人的本性虚空,也像世界虚空一样。

19、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翻译:自己的本性中能包含万种佛法,这就是大,万种佛法就在每个人的本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切人的善或恶,都既不选取也不舍弃,也不受沾染和影响,心保持虚空,这就可称为大,也就是摩诃。

20、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既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翻译:心的度量十分广大,遍满十方法界。心的作用是了了分明的,运用它能知晓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去和来都很自由,心体的应用没有任何的滞碍,这就是般若。

21、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翻译: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念头都不愚昧,总是以智慧来处事,这就是修行般若。

22、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翻译:般若无形无相,它就是智慧心,能够这样思维,就叫般若智慧。

23、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翻译:如果执着各种境遇而起了生灭心,就像水有波浪一样,就名叫此岸;离开了各种境遇而没有了生灭心,就像水永远在流动,就名叫彼岸,这就叫波罗蜜。

24、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翻译: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了就是凡夫,后一个念头觉悟了就是佛。前一个念头执着于境界就是烦恼,后一个念头离开了境界就是菩提。

25、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翻译:不觉悟时佛就是众生,一念觉悟了众生就是佛。

2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翻译:真正的修道之人,不去看世间的过失。如果看见他人的过失,那自己的过失就大了。他人讲是非而我不讲,我讲是非就是过错。不去看他人的是非与过失,就等同于消灭了烦恼。

2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翻译:佛法在人世间,不可以离开人世间去寻求觉悟。离开人世间去寻求觉悟,就好像求兔子的角,了无可得。

28、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翻译:无上菩提(智慧)只能向自己的内心去寻觅,哪里需要向外在世界去寻求。

29、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翻译:什么叫坐禅呢?对外在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都不产生念头,这就叫“坐”;对内能认识到自己的真如佛性是永不动摇的,这才叫“禅”。

30、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翻译:外在离开各种境界不受干扰就是“禅”,内在保持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

31、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翻译:自性三件宝物: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道;僧,就是清净。

32、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翻译: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的化身,是指你的行为。

33、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

翻译:我的所见,是经常看见自己的过失,而看不见别人的是非好坏,所以说即是见又是不见。




佛句子短句子经典语录
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

经典禅意的语录
94、品格修养是习禅的毕生要务,重要性远超机锋妙语,法昭禅师有偈:同气连树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95、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净慧法师 96、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97、其实人生有很多...

有关佛语一日禅经典短句(精选99句)
43、 禅,就像哑巴吃蜂蜜,甜味滴在心里,你只有经验,不能说话。 44、 【佛心禅语】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自善,乐道人善。 45、 【佛心禅语】 因为慈悲,可以自利他,有智慧,自觉意识到他。 46、 【天天禅语】如果心照顾得好,生活就会幸福;相反,痛苦更大。 47、 一个民族有一种民族文化的琼浆玉液,...

净化处理内心的禅理短句子(精选99句)
3、 【佛语禅话】常观,处逆境用因缘观。 4、 要强化责任,淡化感情,才能提起放下。 5、 于众伎乐现在自娱自乐,内不舍念佛三昧。 6、 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省要。·破相论》 7、 【天天禅语】顺境用无常观,逆境用因缘观。 8、 不计后人,无恶而不为。杂阿含经卷38,第1076经 9、 如果平时没有积累...

精选50句道家经典禅语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下面给大家精选了50句道家经典禅语,喜欢的朋友可以读一下!1.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2.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3.是非天天...

感悟人生禅语(精选99句)
44、 多么美丽的感伤,只有你,才能完成禅与诗的无痕结束,只有你,才能把经卷当作情书来读。 45、 淡泊名利,只有超越名利之心,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庄子人生世界中的逍遥游。 46、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时间和空间是永恒的。几千年来,人事变动频繁,只是因为人们的欲望! 47、 【佛教大师经典语录】什么是...

有关佛语佛悟人生短句子(精选99句)
41、 禅是禅,非禅,凡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慈悲。 42、 那一生;我跪拜佛前,禅心礼佛,求我诚实安静,再轮回重逢。 43、 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波罗蜜的名字。《华严经》卷37,十地品 44、 【天天禅语】懂得克勤,就不会堕落;懂得克俭,就是有福生活。 45、 下几点飞红落翠收拾无非诗料,窗前一...

经典佛家禅语禅学全集(精选50句)
33、 佛教禅语:大眼猫头鹰栖息在古树下。僧侣们发现树叶上有亮点和翅膀,所以据说有怪物,每个人 34、 佛教禅语:吃点亏没关系,退让三分也没关系。春天看柳绿,秋风看菊花黄。《憨山大师醒世歌》35、 佛教禅语: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把窝移低一点,灾难就这样发生了。人们抓...

经典禅意的语录95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窗子,打开是尘世烟火,关上是云水禅心,禅如一朵花,开在心中,会让生命豁然开朗。以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简单来生活,快乐就会一路相随。 10、"志工"是将真诚的爱,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并身体力行的人。 11、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东晋)竺道...

有关佛语禅心心灵禅语(精选99句)
85、 【佛语禅话】从来没有杂念、恶意,要培养善念,还要进一步——不执着。 86、 【天天禅语】心要干净,做好内外环保——珍惜地球资源,照顾生命资源。 87、 我们把所有的众生都当成佛,我们的心就是佛心;用佛心做佛,佛光普照。 88、 抛弃吉兆、凶兆、梦兆和命相。《经集》第二品,第十三章《正确*行经》 89、...

广东省18331305789: 佛语童心10条语录经典台词 -
长兴嘉鼻渊: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

广东省18331305789: 十大佛教经典语,你最中意哪一句?
长兴嘉鼻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因为其师兄在打扫禅寺时道出的:“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谒句 .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菩萨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明心见性的禅机.是啊,人性本来清净,怎么会沾染尘埃?为何又沾染了尘埃?值得人们思忖!

广东省18331305789: 经典的禅语有那些? -
长兴嘉鼻渊: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广东省18331305789: 求经典的佛教名句. -
长兴嘉鼻渊: 北宗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宁静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回五祖弘忍时所说) 释迦摩尼: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附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传迦叶法的时候所说) 圆悟克勤:巍巍峭迥出云霄,顶锁水寒势外遥;坐观四望烟笼处,一带青山万水潮.(《碧岩录》)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楞严经》: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

广东省18331305789: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对语 -
长兴嘉鼻渊: 这本身就是,六祖大师的完整的四句偈. 所以,没有对语. 我等凡人,就更不可能悟出此等大彻大悟的句子. 详见《六祖坛经》 此题无解. 阿弥陀佛

广东省18331305789: 菩提本无树、明镜矣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
长兴嘉鼻渊: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广东省1833130578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出自那里?以及作者和说的什么意思?
长兴嘉鼻渊: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

广东省18331305789: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谁的诗歌? -
长兴嘉鼻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六世祖惠能法师写的禅诗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

广东省18331305789: 禅的宗旨是什么?和佛的宗旨有什么区别?有哪些著名禅经? -
长兴嘉鼻渊: 上一位朋友讲的都和我的意见相同.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些,如果博克多同学是初学佛学者,一定要找个好的老师指导禅学,又或许参与正信佛教活动(也就是非迷信的活动),当然也要从佛教基本道理学起,例如佛教历史,佛教演化史,各个宗派等等.要不然,纵然在禅学上又很高深的的大道理,但心灵上却留着一个空虚的无底洞.我本身也是禅学和净土宗的修行者.大家互相加油吧!北风清扬 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