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评价苏轼「 ”以诗为词”,那对于诗和词,宋人是怎样区分的?

作者&投稿:强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苏轼的宋词创作,不管是与他同时代的、还是南宋的词论家,都有一个综合评价,叫"以诗为词"—— 最先提出这个说法的,是苏轼门生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胡仔《渔隐丛话》)之后,李清照在《词论》中评苏轼:"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北宋词论家对于苏轼"以诗为词",多是批判的,其依据是诗与词本属不同文体,不应将二者混淆。但到了南宋,苏轼"以诗为词"的作为却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王灼《碧鸡漫志》评苏轼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中也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以诗为词"成为苏轼词作的标签,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创作呢?宋人既给出这种评价,他们又是怎么划分诗与词的呢? 诗与词的划分,在于"是否配合燕乐演唱"吗? 词是脱胎于音乐的文体,其本质是音乐文学。唐中期以后,随着燕乐这种音乐体裁的形成,才逐渐出现了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词。 于是,便有当代学者从"是否合燕乐演唱"这一角度,来辨别诗与词——"就词与徒诗来说,在于合不合乐。就词与其它合乐诗(如乐府)来说,在于合什么乐。"(刘石《试论"以诗为词"的判断标准》) 其意思是—— 不配乐演唱的诗,是徒诗; 燕乐形成前、配合传统音乐演唱的诗,是合乐诗(也叫声诗); 唐宋时期,配合燕乐演唱的,是词。 但如此区分,是有问题的—— 首先,有相当一部分唐诗,也合燕乐演唱。李清照《词论》中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任半塘《唐声诗》夹注说:"乐府指长短句词,声诗指唐代诗歌,二者同时并著。"且唐人"旗亭唱诗"的故事也广为传播。(我写过相关文章,链接放在文末) 其次,南宋时的很多词,已经不合燕乐演唱。宋朝南渡后,大量歌谱流失。张炎《国香序》讲到一个故事:"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 *** 《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这说明:南宋时周邦彦词之曲谱大量失传,而沈梅娇这名歌妓还能唱两首周词,这样的人凤毛麟角,值得特别一记。 张炎《西子妆慢·序》说:"吴梦窗自制此曲,余喜其声调妍雅,久欲述之而未能。甲午春,寓罗江,与罗景良野游江上。绿荫芳草,景况离离,因填此解。惜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可见,张炎所填《西子妆慢》一词,因"旧谱零落",是"不能倚声而歌"的。 张炎《西子妆慢》 白浪摇天,青阴涨地,一片野怀幽意。杨花点点是春心,替风前万花吹泪。遥岑寸碧,有谁识朝来清气?自沈吟,甚流光轻掷,繁华如此! 斜阳外,隐约孤村,隔坞闲门闭。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危桥静倚,千年事、都消一醉。谩依依,愁落鹃声万里。 回到苏轼的"以诗为词"上,这一评价同样不是基于"是否合燕乐演唱"而给出的。虽然北宋时,常有人批评苏轼词"不协音律",也有人说苏轼词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但苏轼"以诗为词"之作,绝大多数还是能演唱的。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综上,"是否合燕乐演唱"不能成为划分诗与词的根本标准。这忽视了部分唐诗同样可入燕乐演唱的事实,也忽视了南宋词往往脱离音乐、成为纯粹文学作品的事实。 宋人是以功能不同,划分诗与词 诗言志——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教育子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是,诗可以抒 *** 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自古被视为教化民众的工具,它依附于现实社会和政治,是不允许用来谈论男女情爱的。所以,中国古代文人诗歌,没有描写男女情爱的传统,只有偶尔零星之作。 词言情—— 这里的"情",专指男女相恋相思之情。南宋词人对此有具体说明:"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乎淫,谓不淫非词也。"(汪莘《方壶诗余自叙》)这是因为词配合曲子演唱,是从歌舞酒宴、娱乐场所流传开的,其最初的功能就是供人娱乐消遣。莺歌燕舞的环境里,自然是演唱相恋相思之"艳情"最为吻合。 唐宋时期,人们对"词为艳科"有明确认识,他们也知道填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所以有人当官成名后,便想"自扫其迹"—— 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布于汴、洛。洎入相,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然相国厚重有德,终为艳词玷之。契丹入夷门,号为"曲子相公"。—— 孙光宪《北梦琐言》 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寓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胡寅《酒边词序》 除了"自扫其迹",宋人还从理论上论证诗词同体,试图拔高词的地位。北宋黄裳为自己的词集作序,说道:"予之词清淡而正,悦人之听者鲜,乃序以为说。"南宋胡寅《酒边集序》更论证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宋人"自扫其迹",又试图证明诗词同体,这说明,关于诗和词,宋人注重的是它们功能的不同、文体地位的不同,即"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 综上,宋人评价苏轼"以诗为词",是说苏轼词摆脱了"艳情",而抒写人生志向,其功能向诗看齐,向教化靠拢。 苏轼"以诗为词",有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原因 客观上,词至苏轼,已经有了"以诗为词"的创作积累。 中唐的白居易、张志和等,是最早填词的文人,他们的词受唐诗影响颇深,或写江南风光,或抒隐逸之志,都与艳情无关。只是这样的创作在当时不符合流行趋势,所以追随者极少—— 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词作里痛悼亡国,"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只是他的"以诗为词"是因身世背景使然,并非有意追求—— 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入宋之后,文人视野开阔,宦海风波、人生感慨、怀古咏史,都可以拿来入词,气象万千。如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边关将士忧国思乡之情;欧阳修《朝中措》:"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塑造了他豪放旷达的"文章太守"形象;还有王安石《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通过感叹金陵的历史兴亡,寄托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前人这些创作经验的积累,为苏轼词风转移做好了铺垫。 主观上,"以诗为词"是苏轼的有意追求。 苏轼是一个极富个性、也极富变革精神的文学家,他不想沿袭模仿前人,不愿委屈自己去适应委婉含蓄的词风,更不甘心屈居于柳永等词人之下。在词的创作上,他是主动地追求别具一格,是有意识地"以诗为词"。 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苏轼跟好友鲜于子骏夸耀自己的一篇词作,他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信中所夸耀的词作,就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特意强调,这首词"无柳七郎风味,自是一家",这说明他填词时以柳永为靶子,努力追求一种不同于柳永之婉约的审美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之豪放、那种强烈的抗敌政治主张、和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是苏轼在大张旗鼓地"以诗为词",大张旗鼓地告诉世人:词亦能言志。 结语 苏轼"以诗为词"之作,其实只有数十首,与他三百多首词的总量相比,只是很小一部分。但他以文坛领袖身份作出这种变革,自然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北宋时期,很多词论家不认可苏轼的变革,认为他混淆了诗与词两种文体的界限。但南宋以后,当半壁江山沦陷,宋词也走出了风花雪月的象牙塔,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因此苏轼"以诗为词"的作为,在南宋获得了更多肯定。 相关阅读: 从「 ”采诗入曲”到「 ”为曲填词”,词是如何从音乐中逐步脱胎而出的 描写情爱的花间词,有违封建礼教,为何能在晚唐五代展现生机?




德阳市15288113878: 宋人对苏轼的词如何评价? -
夷俩吡嗪: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作没有一点新意,开始是模仿刘禹锡,后来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御定《诗醇》时,作者却不同意陈师道的观点.他评论苏东坡的诗时说: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作真是独立千古,不能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陈师道却认为苏轼的诗开始学刘禹锡,后来学李太白,这样评价是对苏轼的诗作并不了解的缘故.“ 佛印是这样评价苏东坡的: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

德阳市15288113878: 如何评价苏轼的以诗为词 -
夷俩吡嗪: 传统上说,“诗以言志,词以怡情”.苏轼以前,词的内容脱不开咿呀软语、迷怨痴缠,苏轼将壮志豪情、人生体悟这些本该是“诗”才能表达的东西,用词来呈现,使得“词”也可“言志”,极大拓宽了词的思想边界,也是在这里,词彻底从伶工词变为文人词.词与诗在他这里不再泾渭分明,这也是李清照讥讽他的词都是“句读不葺之诗”的原因.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参考.

德阳市15288113878: 古今中外名人对苏轼的评论 -
夷俩吡嗪: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

德阳市15288113878: 对苏轼的评价有哪些? -
夷俩吡嗪: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

德阳市15288113878: 宋人激烈争论苏词的焦点是什么? -
夷俩吡嗪: 讨论: 批评苏轼者认为苏轼主要犯了什么“错误”? 苏轼“自是一家”论和豪放词的出现掀起了词坛论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苏轼打破声律是否可取,二是用词抒写豪情壮志的得失,三是词的风格是豪放壮美,还是婉约优美.讨论: 支持苏轼者,主要是怎样为苏轼辩护的? 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疆域.你认为怎么样?

德阳市15288113878: 对苏轼诗词的评价 -
夷俩吡嗪: 苏轼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

德阳市15288113878: 过去的文人怎样评价苏轼 -
夷俩吡嗪: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

德阳市15288113878: 词论的作品鉴赏 -
夷俩吡嗪: 李清照的《词论》,叙述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 (1)一词的雅俗问题;二词的音律问题;三词“别是一家”的解说. (2)一二两点是为了论证第三点而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