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从什么方面体现了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作者&投稿:邴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这里的三分,是什么意思?~

不是对天下事预测个个三成的意思 意思就是整个天下将被三个势力分割 江东 西蜀 和中原及以西和以北地区 就是后来的东吴 蜀国 魏国

  三分天下的策略,简单的将就是“联吴抗曹”及“取荆州夺益州”,这是在诸葛亮“隆中对”中阐述的!

  “隆中对”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之功。
  “隆中对”的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据“隆中对”战略的实施造成的。蜀国战略基本是依靠诸葛亮的把握,而诸葛亮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来规划。所以说“隆中对”的战略得失决定了三国的历史。

  首先来分析一下“隆中对”的战略。
  诸葛亮以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chere.net 西西河 稍息]

  认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便有望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战略是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等待或者创造机会,两路出兵,最终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战略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十年当中,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英雄辈出,群雄混战,诸葛亮冷眼旁观,为什么竟十年之功才得出“隆中对”这个战略呢?

  天下的形势很清晰。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在中原混战中,几乎是按兵不动,并未参与争夺天下;张鲁占据汉中,不思进取;公孙度占据辽东、马腾占据凉州,远离中原;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占据扬州,张绣占据南阳,吕布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中原混战之后,北方渐渐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官渡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也稳定了江东。)

  要想争夺天下,必须要有根据地。荆州、益州在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经济比较发达。荆州是军事要地,益州地方富饶。更主要的是,荆州、益州的刘表、刘璋都不是能够守住自己地盘的人物。而且,北方、江东已定,荆州、益州已经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用武之地了。

  然而“隆中对”毕竟只属于纸上谈兵。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其恶劣。一方面,曹操积极备战,准备南下。另一方面,刘表及其手下大将都不信任刘备。荆州要怎样得到,怎样应付曹操的大军,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

  这个时候诸葛亮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刘琦。将刘琦拉拢过来,一方面可以吸收刘琦的兵力,包括训练精良的水军,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以刘琦为旗帜,平定荆州的领土。

  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诸葛亮亲自上阵,到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了孙权联吴抗魏。
  这个策略很成功。联吴抗魏,在赤壁一战取得了极大的胜利。更主要的是,赤壁之战前,刘备可算是没有地盘、没有部队。赤壁之战后,刘备竟有足够的实力迅速的占领了武陵,零陵,长沙和桂阳四郡,算计孙权,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不久后更是分兵入蜀,到夺取益州、汉中,建立自己强大的政权。其实力增长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不能不说与诸葛亮的战略有莫大的关系。而诸葛亮的非凡手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对于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局势的把握,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是绝不比管仲、萧何差的,他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草庐对》中提出“天下三分”的格局。
人们常用“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高度评价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我觉得若将其中的“知”改为“定”,更能体现《草庐对》的价值。《草庐对》中的智慧含量不仅遥不可及,而且非常独特,它与当年沮授、荀�不约而同地建议袁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根本的不同。“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有一种“先入咸阳者为王”的意味,但三分天下的谋略,则仅适合于刘备,尽管刘备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显然,对曹操而言,天下削平净尽,只剩下一个江东;而对孙权而言,曹操“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所以他虽然自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但也仅限于借助“国险而民附”的地利、人和优势,与曹操分庭抗礼,搞南北朝。
换言之,在曹操眼里,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在孙权眼里,中国可一分为二;仅仅因为卧龙冈上冒出个诸葛亮,才使中国突然出现三分天下的可能。诸葛亮硬是以自己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智慧,从魏吴争斗中虎口夺食般地为刘备抢下一片天地。这样,随着诸葛亮走出卧龙冈,一个国家的雏形也于焉萌生。
虽然我们应该把赤壁之战的荣誉公正地还给周瑜,但在诸葛亮的《草庐对》中,事实上已将曹操兵败预先算计在内。诸葛亮的目光还要长远得多,他清澈的双眼仿佛在天地间划出两个圆弧,这便轻巧地把一座“用武之国”荆州和一个“天府之土”益州,理论上交到刘备手中。至于实践效果,则简单到只取决于一个前提:“将军岂有意乎?”
诸葛亮没有过多地考虑刘备有意与否,他的思绪刹那间已穿越了时空,不仅进一步为刘备勾画了蜀汉的内政外交,还亲历如睹地设想到了兴复汉室的前景。奇妙的是,诸葛亮的每一步设想都包含着具体的可操作性,先后次序之谨严亦与围棋国手行棋相似,算路绵长,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兼顾到了每一个具体环节。
知行合一的诸葛亮,岂止是“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未出茅庐,他甚至已将日后的“三分归一统”算计成大功告成前最后一个官子。
天下三分自荆始
民间流传的借荆州,其实只能说是借南郡,更精确一点儿应该说是借江陵。(当时的荆州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
赤壁之战后,周瑜全力攻南郡的首县江陵,但攻了一年也未能攻下,刘备趁这期间以武力迫降了荆州的南面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不过东吴也占领了之前由刘琦、刘备占据的江夏郡。最终是荆州被瓜分,曹操占一个半郡:南阳郡和南郡的一半(襄阳等);孙权占一个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一半(江陵等);刘备占四郡。因此,三分天下其实是从三分荆州开始的。
从结果看,刘备占了便宜,孙权自然不会满意。不过由于有周瑜在,因此孙权并不太害怕刘备坐大,再加上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因此荆州的格局就暂时稳定了。
而建安十五年,所谓的“借荆州”上演了。按《先主传》记载,刘备是先被属下推为荆州牧,后才到京口见孙权,求督荆州。开始由于周瑜的反对,事情并不成功。不久周瑜身故,鲁肃掌权,极力赞成由刘备督荆州。于是,孙权上奏朝廷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备推举孙权为徐州牧,并且双方交换了土地,孙权将所拥有的南郡的一半(江陵等)“借”给了刘备,而刘备也将长沙郡的一半划给孙权,孙权将其命名为汉昌郡,由鲁肃为太守,后来就不知怎么被炒作成“借荆州”了。
在“借荆州”过程中,鲁肃将刘备集团推上了与曹操争夺荆州的对抗前线,而孙权集团则可以全心全意攻打合肥一线。此前刘备集团完全躲在孙权集团的背后,曹操只有完全占有南郡,才

能与刘备的疆土接壤,而且一旦有变,孙权将腹背受敌。而对诸葛亮来说,荆州战略是他“三分天下”的基石,双方各取所需,也算公平。
只是世事难料,像吴蜀这样的同盟,本不牢靠,再加上孙权割据一方的意愿大大超过夺取天下的意愿,因此据长江、夺荆州,甚至与刘备集团翻脸就成了必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结果。
失却荆州时局艰
赤壁之战后,刘备将荆州“借而不还”,东吴人非常愤怒,觉得刘备有背信弃义、过河拆桥之嫌。荆州本就是换来的,刘备与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归还。在诸葛亮为蜀汉圈定的原始版图中,荆州与益州乃是国家张开的两翼,夺取荆州,威慑孙权,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以后,诸葛亮只需旋转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顺势一抹,就可以将益州纳入怀中。对付区区刘璋、张鲁,实在是小菜一碟。一块谁也没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外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备的天下。
《草庐对》的决策,正在有条不紊地得到贯彻。
这时,两桩互为连贯的事件,打乱了诸葛亮的步骤。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荆州不复为刘备所有;接着,忧愤填胸的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以一种“不爱江山爱兄弟”的激情,尽起蜀军全部兵力,为关羽报仇。夷陵惨败,使得蜀汉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的实力更趋衰弱。不久,刘备即在白帝城愤愤去世,将自己可笑的宝贝儿子刘禅和一个脆弱的国家,托付给诸葛亮。
公元223年4月,42岁的诸葛亮,迎来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第二个阶段。受命于危难之中,诸葛亮以他的卓越才能稳定了局势,通过主动与东吴修好,“团结和亲”,免除了一个强敌的威胁,此后吴蜀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同时,在“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下饱受打击的蜀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又渐渐开创出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吏不容奸、人怀自励”有所作为的局面。
《草庐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案,也终于等到了可以实施的时间。由于外部环境相对平静了些,诸葛亮遂率军南征,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虽然颇像一种猫玩耗子的军事游戏,但诸葛亮的本意不在炫耀自己,而是想从心理上摧毁敌人,使得以孟获为首的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心悦诚服,从此不敢再生事端。
天下三分,对曹魏政权已经成了一种无奈的现实,曹丕此前征伐东吴,再次以失败告终;对孙权而言,则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他甚至考虑起派船队去夷州(今台湾省)的事情来了;唯独对诸葛亮是一种不可忍受的事实。他坚定的信念,使他几乎一刻也没有忘记所谓的“恢复汉室”,即使曹魏一方几乎暂时忘却了他的存在,即使他治下的蜀汉恰恰是三国中实力最为不济的。就在“七擒孟获”后的第三年,曹丕死后的第二年(227年),诸葛亮率大军进驻汉中,由此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隆中对


葛亮的作品评论
——韩少功(作家) 《七声》以白描手法写出七则南京和香港的人物故事,包括了外祖父母毕生不渝的深情(〈琴瑟〉),一个木工师傅的悲欢人生(〈于叔叔传〉),一个叛逆的女大学生素描(〈安的故事〉),一个弱智餐馆女工的卑微遭遇(〈阿霞〉)等。葛亮不再诉诸《谜鸦》的神秘奇情,转而规规矩...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句话原句是什么?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出自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意思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原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80寿辰聚会上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进行的主题演讲...

求一篇诸葛亮的故事
上面说过,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突出品格之一便是智慧,但那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隆中对》就是其集中体现。至于军事方面,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

葛亮作品精选:绘色+朱雀+七声图书信息
这部作品是由著名作家葛亮精心创作的,集结了其经典之作,被收录在作家出版社的首版书籍中,发行日期为2010年9月1日。该书采用平装版,拥有总计1076页的内容,语言为简洁易懂的简体中文,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欣赏。书籍的开本为16开,尺寸适中,尺寸为22.2厘米宽、16厘米高,厚度仅为6.2厘米,方便携带和...

关于三国诸葛亮的问题,懂的来@.@
不过,他的奇谋方面一直没有表现。难怪陈寿虽然非常推崇诸葛亮,也不得不评价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再说庞统,他和诸葛亮一样,很明显也是治理内政的人才,而非智谋之士。他的出场,要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他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没有献什么连环计,那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出山后第一个官职是耒阳令,因为不理政...

语文教科书第28课《出师表》内容讲解,谁知道
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

猪葛亮隆中对策
对内改革政治;待时机成熟,兵分两路,令得力将领率荆州的军队向宛城(今河南南阳)、洛阳进攻,主力出益州攻秦川(关中一带),进图中原。这样,将军的统一大业可以成功,汉朝江山就可以复兴了。”这一席宏阔之论,分析精辟,见解独到,高瞻远瞩,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给我诸葛亮,周瑜,鲁肃的资料
周瑜在吴侯各方面的表现,也没有令孙权失望。 周瑜并不只是会听琴声,他最擅长的,就是打水战。在赤壁之战中,就是周瑜领著大兵,按著他所熟悉的水路放火,才能如此成功;虽然周瑜擅长打水战,但是如果要周瑜上岸打战的话,那麼成功机率就不是像打水战那样高了。 在与蜀汉合作时,周瑜见识到了孔明的厉害,一心只想除掉...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

城关区19310901323: 诸葛亮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是怎么做到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诸葛亮未出茅庐是指 刘备三顾茅庐之前 -
匡侍盐酸:[答案] 虽然当时孔明尚未出山,可是他是关注天下形势的.在演义中,刘备访他不着时,遇到了崔州平等一干士人,事情虽未必真实,可证明当时士人间的交流与讨论还是比较多的.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条理清晰说出了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城关区19310901323: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未出茅庐就已知三分天下? -
匡侍盐酸: 古代没有发达的传媒,为何诸葛亮囿居一隅能预知天下三分?其实,诸葛亮未出山之前早已建立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这些社会关系对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极为有利.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别嫁给了襄阳最有势力的庞家和蒯家.诸葛亮的丈人黄...

城关区19310901323: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匡侍盐酸: 最能体现的就是隆中对策,因为俗话说未出山,已知三国鼎立的局面

城关区19310901323: 《隆中对》中从哪些方面看出诸葛亮的才能 -
匡侍盐酸: 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事 向刘备讲明:1不具备向东南北发展的可能2占据荆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强

城关区19310901323: 诸葛亮为什么未出茅庐就能三分天下,他是怎么做到的? -
匡侍盐酸: 诸葛亮的信息是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得到的:一,诸葛亮隐居的襄阳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又是荆州的首治所在地,消息本来就比较灵通;二、刘表统治下的荆州社会治安相对稳定,所以中原的许多知道分子纷纷来到这里,躲避战乱.这些人对时局相当了解,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外面的信息;三、诸葛亮在身边还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游网,这个网里有许多当世知名的大学者、大名士,他们也诸葛亮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正是因为诸葛亮有了这样多的信息来源,再加上他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才使得他能够“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城关区19310901323: 急!求《隆中对》中对诸葛亮的人物分析!(不少于300字) -
匡侍盐酸: 一言以蔽之,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具体说:体现了诸葛亮以下特点和才干一、丰厚的知识积淀对策仅295字,若单从知识的角度聚焦一番,便已让人折服.仅文中提及的人名就有八位,皆为古“今”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或褒或贬,分寸有度...

城关区19310901323: 诸葛亮为何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
匡侍盐酸: 因为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所以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城关区19310901323: 隆中对中从哪些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匡侍盐酸: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算从侧面表现诸葛亮才能吧.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城关区19310901323: 诸葛神君【诸葛亮】最令人佩服的是哪方面 -
匡侍盐酸: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这个鲁肃早就提出过了,其中没提到刘备而是刘表,那是因为刘备当时还是丧家之犬.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体现了他专权独断的风格,“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云云.包括他走了什么事情交给谁处理都安排好...

城关区19310901323: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 )之事,《三国演义》中的事迹有:火烧( )、七擒( )、六出( )、挥泪斩(... -
匡侍盐酸: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之事,《三国演义》中的事迹有:火烧(博望)、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