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为什么要等弟弟公开造反后再下手?

作者&投稿:顾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为什么要等弟弟公开造反后再下手?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初年,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妻子武姜一直厌恶长子寤生而喜欢小儿子段。寤生(郑庄公)当上国君后,武姜便和段一起谋划推翻郑庄公。

于是段在武姜的支持下放肆地扩充势力,成为与郑庄公比肩的太叔段。很多忠于社稷的大臣实在忍不下去了,建议郑庄公下手除掉太叔段,而郑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自以为时机已到的太叔段公开起兵造反,结果被早有准备的郑庄公一举击败。既然早有准备,那么郑庄公为什么一定要等弟弟太叔段公开起兵造反后再下手呢?

西周的礼乐文化和宗法制度在春秋初期依然还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国人贵族还是非常看重对母亲的孝和对兄弟的悌。而郑庄公的难办之处在于:他在国内的最大政敌恰恰就是亲生母亲和弟弟。

如果郑庄公刚继位就下手除掉弟弟和母亲,肯定会引发国人贵族的非议和离心离德。在中央集权尚不强大的春秋初期,国人贵族的离心离德将严重威胁郑庄公的君位,不利于郑国之后的发展。

郑庄公是春秋第一位乱世英雄,当时已经开始考虑让郑国成为诸侯之首。郑庄公不仅要消灭太叔段这个内患,还要几乎没有后遗症。而只有让太叔段自己被国人抛弃,郑庄公才能实现目的。

因此郑庄公纵容甚至鼓励太叔段肆意妄为而被国人怨恨,最后在引导他走上起兵造反的不归路。这样一来不忠不孝不悌的人就是太叔段,郑庄公便没有后遗症地解决了郑国最大的内患。




左传全集《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赏析与注解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0]。” 【注释】 [7]请制:请求以制邑作封地。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北。 [8]岩邑:地势险要的城邑。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9]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10...

“多行不义必自毙”在表现郑庄公性格上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体现了郑庄公深谋远虑,同时也刻画出了他的阴险虚伪。

先王之制:的翻译是什么
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译文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1、郑庄公和共叔段出生 春秋时,郑武公娶武姜为妻,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因庄公是倒着生出的,所以取名“寤生”。武姜厌恶庄公,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就屡次向武公提出请求,但武公就是不许。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武姜又替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他。2、...

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由于字数限制,请自己搜原文和译文_百度...
”时,他才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块帷幕:表明这是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郑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原文选段: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

多行不义必毙的主人公是谁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果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造句和典故
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为什么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解释】: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出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示例】:“~”,这是有史以来的天经地义。 ★郭沫若《武则天》第四幕 【近义词】:作茧自缚、作法自毙、自食其果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他的弟弟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柳城县15276975465: 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俩最终以兵戎相见的原因有哪些?由此可以得到哪些历史教训? -
潭刻厄贝: 原因:1.政权的分化,2.郑庄公才继位,权利不稳固.3.姜氏权利过大.2.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中的矛盾激化. 历史教训:1.封建制度的弊端性(这个大多历史题都用得上)2.一个先进制度在代替落后制度时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

柳城县15276975465: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
潭刻厄贝: 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 深得母亲姜氏的喜欢.姜氏为他向庄公讨封京 地,庄公答应了.于是共叔段就在他的京地修起 都城,把城墙修得很大,完全...

柳城县15276975465: “多行不义自毙”中的毙和必分别指什么?整句又指什么? -
潭刻厄贝: 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

柳城县15276975465: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
潭刻厄贝:[答案]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柳城县15276975465: 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由于字数限制,请自己搜原文和译文 -
潭刻厄贝: 读罢此文,给我印象最为深刻莫过于郑庄公同大臣之间的几次对话.郑庄公乃是一国之君,对付向他弟弟共叔段这样的人物本来是易如反掌的,但是他却一次次回绝了大臣给他的速战速决的建议,而是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

柳城县15276975465: 《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谁“多行不义必自毙”? -
潭刻厄贝:[答案] 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

柳城县15276975465: 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谜语故事, -
潭刻厄贝: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可是他们的母亲姜氏却比较偏爱小儿子.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

柳城县15276975465: 多行不义必自毙下一句
潭刻厄贝: 多行不义必自毙下一句为子姑待之.译为“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出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柳城县15276975465: 大学语文 《郑伯克段于鄢》题 急! -
潭刻厄贝: 原因: 可以说,兵戎相见的根本原因是对权力的渴求.而主观原因是姜氏偏爱共叔段. 客观原因是:1)武姜欲立共叔段,公弗许;2)共叔段凭着母亲的溺爱肆意妄为,终于多行不义必自毙.历史教训:1.封建制度的弊端性(这个大多历史题都用得上)2.一个先进制度在代替落后制度时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希望能帮你

柳城县15276975465: 《春秋》原文怎样讲述“郑伯克段于鄢” -
潭刻厄贝: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隐公元年没有写隐公即位,原因是隐公仅仅是摄政而已,将来他会讲王位交给其同父异母兄弟桓公.这年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国家间的结盟、惠公去世后的遗留问题和国君间相会等等.其中唯一一件战争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段“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计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