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后,有什么今人或者近人的优秀著作?

作者&投稿:兆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蔡的古今中外名人有哪些啊~

蔡 邕: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通经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词赋,又工隶书,曾创“飞白”书,且善画,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蔡 伦:桂阳(今湖南省郴州)人,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他总结西汉以来用汀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被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 襄: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北宋时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 锷:湖南省邵阳人,自幼聪明好学,立志献身我国民族事业,早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湖南省双丰人,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早年积极参加民主救国运动,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人,蔡邕之女,东汉时著名女诗人,她天生丽质,博学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自幼学习孔孟和“二程”理学,博学而聪悟,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元培:浙江省绍兴人,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积极倡导科教育人,实行先进办学方针,提倡民主、科学,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和森:湖南省双丰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早年积极倡导并参加革命运动,历任我党重要职务,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年从军,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事业,曾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军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清末洋务派。他受张之洞之命,创办湖北炮厂,织布局 ,马鞍山煤矿局等。并精通速记术,将速记应用于翻译,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敬氏来源:

  一、黄帝之孙敬康,其后以名为氏。见《姓苑》。

  二、春秋陈厉公之子谥号敬仲,其后以号为氏。尚扬父亲家族当源于后者。陈厉公之子,名完,逃奔姜姓齐国,被认命为工正。工正即中古的将作大臣,相当于现代建筑部部长。其后有两支显姓:一支姓田,为田姓齐国的王族;一支姓敬,时在公元前七世纪。西汉刘向《说苑·佚文》:“齐王起九重之台,敬君工画,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忆其妻,遂画其像,向之而笑。旁人瞻见之,以白王。王召问之,谓敬君曰‘国中献女无好者,以钱百万请妻,可乎?不者,杀汝。'敬君伧惶听许。”这里的齐王应是姜姓齐王,而敬君应是工正敬仲的后人。历代工正(将作大臣)多擅画,如阎立本父子曾分别任隋唐两朝的将作大臣。尚扬与敬君是否有缘,至此尚有疑点。而尚扬相信他与敬君有缘是无疑的。(尚扬是当代中国画家,为敬姓之后,居北京)

  敬氏祖先为春秋时陈国公子完(即敬仲),陈国为周武王求虞舜之后裔而封的。所以都可以说是虞舜之后。敬仲早年逃亡对齐国,子孙有姓田的,姓敬的,姓陈的,田姓之中又分出姓法的,所以文,敬,陈,田,法都是起源于陈国而同以虞舜为祖先。

  敬重完厉公之子,陈宣公21年,即齐桓公14年奔[姜]齐,其子孙有的以其谥为姓,即姓敬。(详见敬重完世系)庄公灵,桓公三子。

  敬姓也,《姓苑》:“黄帝孙敬康之后”,又《风俗通》:‘陈敬仲之后’,按汉有扬州刺史敬歆。”

  《舜裔姓说》:“敬氏,敬仲之后,陈姓族。”

  《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唐后大朝乃宋,宋承唐业,亦承唐讳。北宋大臣文彦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讳,其祖父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

  汉代有位杨州刺史姓敬,叫敬歆。

  上述敬姓,不止一个来源,根据族谱,石羊为陈敬之后。有关史实中显示敬仲为一关键性人物。为文,敬,法,田,及部份陈姓者的始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一文中有详细叙述。(注四,注五)图一部份资料根据该文而来。敬仲之后,姓敬的与姓陈的都远不如姓田的多,陈姓的主流大概还是陈国宗族后裔。我所见到族谱资料只提到「敬同犹居齐国」「敬教始迁平阳」。按平阳即现在山西汾阳县,离文彦博的家乡介休县只约100公里(注六)。族谱上提到「燕公避后石敬瑭讳改姓文」字样,《宋史》文彦博「...... 其先本敬氏,以避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查石敬瑭称帝于公元936年,文彦博出生为1006年,由敬姓改为文姓,离文彦博出生只70年,故可推知燕公大约文彦博的祖父或曾祖父。那时山西正是石的统治区内,故不得不避讳。若不在石的治区内,便不必改的。(见注六)《宋史》载彦博寿九十一,有八子,皆要职,二子出仕江西,族谱经十一代至石羊始迁祖宁福公。

  敬(jing)

  (1)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史称敬仲,其后人以敬为氏。

  (2)改姓,清代四川人苟华南,高宗令他改姓敬氏。郡望: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任颍川丞,清同柳郭讨武氏乱,名并袁张” 上联说隋代蒲坂人敬肃,字弘俭,开皇初年任安陵令,后历任秦州、卫州司马,炀帝时官颍川郡丞。为人正派耿直,为官清廉能干,晚年离职时,家无余财。当时大臣薛道衡说他“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更甚)”;大臣苏威说:“守、令以清廉出名的,第一是柳俭(弘化太守),其次是郭绚(涿郡丞)、敬肃。”下联说唐代绛州太平人敬晖,字仲晔,年轻时举明经,圣历初年官卫州刺史、中台右丞。当时,女皇武则天宠信权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放纵武氏亲族为非作歹,政治败坏。敬晖与大臣袁恕己、张柬之、崔元(日韦)、桓彦范等队,讨伐武氏之乱,杀张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任侍中,封平阳郡王。后又被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贬为崖州司马,被广州都督周利贞害死。

  《新唐书•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敬氏出自妫姓。陈厉公子完适齐,谥曰葆仲,子孙以谥为氏。敬仲之后至秦有敬丕,丕生教,为河东太守,子孙因官家焉。裔孙韶,汉末为扬州刺史,生昌,封猗氏侯。昌生归。 敬氏宰相一人。晖。”

  革李唐之命,武则天是主要实践者,恢复李唐王室,首推狄仁杰,还有一位主要参与者是临汾人敬晖(?—— 706)。敬晖,字仲晔。长安三年( 703)任中台右丞,即右宰相,极力扼止武三思及张易之兄弟的胡作非为。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与敬晖、桓彦范等联合,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复位后,敬晖­以大功进爵齐国公,享受免死罪10次的优待。

  《旧唐书 本纪第十一 代宗》:“秋七月己卯朔。辛巳,观军容使鱼朝恩封冯翊郡开国公,宦官程元振为镇军大将军、保定郡开国公。乙酉,襄州剌史裴�长流费州,赐死于蓝田驿。庚寅,诏不许匦使阅投匦人文状,赐道州司马敬羽自尽。来瑱自襄州来朝。郭子仪自河中来朝。”“甲子,以兵部侍郎张仲光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大理卿敬括为同州刺史、长春宫等使。”

  《梦溪笔谈》:“如今姓敬者,或更姓文,或更姓苟。以文考之,皆非也。敬本从苟、音亟。从攴,今乃谓之苟与文,五音安在哉?以为无义,不待远求而知也。然既谓之寓,则苟以为字,皆寓也,凡视听思虑所及,无不可寓者。若以此为妄,则凡祸福、吉凶、死生、变生、孰为非妄者?能齐乎此,然后可与论先知之神矣。”

  宋朝时有一支姓敬的人改为文氏。依《宋史·文彦博传》记载,文彦博的祖先是敬氏,因避晋高祖石敬塘名讳而改为文氏。由此看来,望族居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

  文姓出自敬姓避讳改姓。出自敬姓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塘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宋代文彦博、文天祥,其祖先(在唐五代时)皆为敬姓。

  避讳改姓的,宋代名臣文彦博,其祖先本姓敬,为了避后晋高祖石敬塘讳,才改姓文;姓敬的人又有改姓苟的。后晋谨十一年而亡,有些敬姓的后代恢复了旧姓,有些则不恢复。

  卢纶,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迁徙分布

  (缺)敬姓出自黄帝孙敬康之后,据《姓苑》载:“黄帝孙敬康之后。”又《风俗通义》云:“春秋时齐国有敬君。陈厉公之子仲,谥为敬,其支孙以谥号为氏。”按,汉有扬州刺史敬韵,南北朝时北周有敬珍。北宋有个大臣,叫文彦博,祖上本来姓敬,他的曾祖父在后晋做官,后晋高祖是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敬”字犯了讳。当时有规定“为了避讳,敬字得拆开,一分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文彦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可没多久,后晋为后汉所灭,上来的皇帝叫刘知远,姓敬的不存在避讳问题了,有些敬姓的后代恢愎了旧姓,有些则不恢复。可过了十多年工夫,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的爷爷名叫“敬”,这样姓敬的又犯了讳,只好再次改姓文氏或苟氏。敬姓望居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历史名人

  敬 珍:字国宝,西魏时河东蒲阪人,汉杨州刺史韶之十世孙。父伯乐,州主簿,安邑令。珍伟容仪,有气侠,学业骑射,俱为当时所称。祥即珍从祖兄也,亦慷慨有大志,唯以交结英豪为务。珍与之深相友爱,每同游处。及齐神武趋沙苑,珍谓祥曰 :“高欢迫逐乘舆,播迁关右,有识之士,孰不欲推刃于其腹中?但力未能制耳。今复称兵内侮,将逞凶逆,此诚志士效命之日,当与兄图之。”祥闻其言甚悦,曰:“计将安出?”珍曰:“宇文丞相宽仁大度,有霸王之略,挟天子而令诸侯,已数年矣。观其政刑备举,将士用命,欢虽有众,固非其俦。况逆顺理殊,将不战而自溃矣。我若招集义勇,断其归路,歼馘凶徒,使只轮不反,非直雪朝廷之耻,亦壮士封侯之业。”祥深然之,遂与同郡豪右张小白、樊昭贤、王玄略等举兵,数日之中,众至万余。将袭欢后军,兵未进而齐神武已败。珍与祥邀之,多所克获。及李弼军至河东,珍与小白等率猗氏、南解、北解、安邑、温泉、虞乡等六县户十余万归附。太祖嘉之,即拜珍平阳太守,领永宁防主;祥龙骧将军、行台郎中,领相里防主。并赐鼓吹以宠异之。太祖仍执珍手曰 :“国家有河东之地者,卿兄弟之力。还以此地付卿,我无东顾之忧矣。”久之,迁绛州刺史。以疾免,卒于家。子元约,性贞正,有识学。位至布宪中大夫。

  敬 肃:字弘俭,隋代河东蒲阪人。少以贞介知名,释褐州主簿。开皇初,为安陵令,有能

  名。擢拜秦州司马,转幽州长史。仁寿中,为卫州司马,俱有异绩。炀帝嗣位,迁颍川郡赞务。大业五年,朝东都。帝令司隶大夫薛道衡为天下郡官之状,称敬肃曰:“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当涂用事,其邑在颍州,每有书属敬肃,敬肃未尝开封,辄令使者持去。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由是述衔之。开皇八年,朝于涿郡。帝以其年老,有能名,将擢为太守者数矣,辄为述所毁,不行。大业末,乞骸骨,优诏许之。去官之日,家无余财。岁余,终于家。

  敬 晖:字仲晔,唐代绛州太平(今山西省襄汾西南)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事家、政治家。圣历元年(698年)任卫州(今河南省汲县)刺史。当时为防突劂,发民修城,由百夏至秋,农田谷米成熟,无人收割,强令农民继续修城。敬晖对地方官说:“你们以为把城修好才能保证安全,其实军民无粮食吃是守不住的,所以不能只管修城而不去收割成熟的谷物。”即令罢修城之役,使农夫返家秋收。为此“吏民感之,咸歌咏之”。不久升任兵部侍郎、中台右丞。武则天幸长安,令敬晖为洛都(洛阳)副留守。在职以清谦闻名朝野。当时,女皇武则天宠信权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放纵武氏亲族为非作歹,政治败坏。敬晖与大臣袁恕己、张柬之、崔元暐、桓彦范等队,讨伐武氏之乱,杀张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任侍中,封平阳郡王。后又被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贬为崖州司马,被广州都督周利贞害死。

  敬 播:唐初著名的文、史学者,与令狐德棻共同制订《晋书》体例。有一则典故“只问刀子”就是讲敬播的:唐时,崔行功与敬播行路,敬播腰佩着棕榈木柄的刀子,走得较慢。崔行功问:“这是什么木?”敬播说:“棕榈木”崔行功说:“我只问刀子,不是问谁佩的。”(意为嘲讥敬播像本头一样。)

  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2、堂号(缺)

  ---

  【敬姓宗祠通用对联】

  〖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任颍川丞,清同郭柳;

  讨武氏乱,名并袁张。

  ——佚名撰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蒲坂人敬肃,字弘俭,开皇初年任安陵令,后历任秦州、卫州司马,炀帝时官颍川郡丞。为人正派耿直,为官清廉能干,晚年离职时,家无余财。当时大臣薛道衡说他“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更甚)”;大臣苏威说:“守、令以清廉出名的,第一是柳俭(弘化太守),其次是郭绚(涿郡丞)、敬肃。”下联典指唐代绛州太平人敬晖,字仲晔,年轻时举明经,圣历初年官卫州刺史、中台右丞。当时,女皇武则天宠信权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放纵武氏亲族为非作歹,政治败坏。敬晖与大臣袁恕己、张柬之、崔元暐、桓彦范等队,讨伐武氏之乱,杀张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任侍中,封平阳郡王。后又被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贬为崖州司马,被广州都督周利贞害死。

温大雅(约573~629)唐初史学家。字彦弘,(一说其名彦弘,字大雅),后人记述其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弘的名讳,而改以字行。隋朝时曾入宫为东宫学士,后出为长安县尉。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为随军记室,对唐李渊自太原起兵至称帝止,凡三百五十七天的史事,进行了详细地记述。后遂成《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共3 卷。成为研究隋亡唐兴的重要历史资料。唐王朝建立后,因其功及才能,擢升为黄门侍郎,终累官迁至礼部尚书等职。据史料考证,曾对有关王室及官属做过记述,即《今上王业记》(6 卷)、《大丞相唐王官属记》(2 卷),今已散失。(王瑞)《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撰。3 卷。上卷记李渊起兵至发引48 日事,中卷记从太原进克长安126 日事,下卷记摄政至即帝位183 日事。作者曾任李渊记室参军,所记唐王朝创建的经过,多出本身见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字冲远,唐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幼时曾从刘焯问学,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隋大业(605—616 年)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隋亡唐兴,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洒等职。曾奉太宗命与颜师古等共编《五经正义》(180 卷),融合南北经学家主张,成为经学注疏之“定本”,科举考试之准则,收入《十三经注疏》。另还参与编写《隋书》。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之作,共416 卷。南宋以前,经、疏分别单行,自南宋绍熙年间始有合刻本。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均有刊本。清朝乾隆初年有武英殿本,后有阮元据宋本的校本,每卷末附有校勘记,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该书中《周易正义》10 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20 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70 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42 卷,《仪礼注疏》50 卷,均用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63 卷,汉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0 卷,晋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28 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20 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20 卷,魏何晏等注,宋邢彦疏;《孝经注疏》9 卷,唐玄宗注,宋邢彦疏;《尔雅注疏》10 卷,晋郭璞注,邢彦疏;
《孟子注疏》14 卷,汉赵歧注,宋孙彦疏。房玄龄(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唐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东)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起兵反唐,攻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助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夺取帝位。李世民称帝后,任其为宰相,命其制定律令,选拔人才,监修国史,“贞观之治”时期的重要政策与措施,皆有其参与谋划,为贞观名相。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太宗身边重要大臣和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受诏与褚遂良、许敬宗重撰《晋书》,列今二十四
史之一。另与高士廉合著《文思博要》;另参与监修及撰写的《高祖实录》、《今上实录(《太宗实录》)以及《大唐仪礼》,自撰书《贞观格》却尽佚。《晋书》唐房玄龄等奉敕撰。贞观十八年(644 年),唐太宗下诏修撰《晋书》,以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参加编写的有房玄龄、令狐德棻,褚遂良、许敬宗、李淳风等二十余人。他们在原有十八家晋史的基础上,以臧荣绪《晋史》为蓝本,参考诸家晋史、杂记,加以剪裁,到贞观二十年(646 年)全书告成。因唐太宗曾自撰《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的论赞,故旧本题为“御撰”。全书有帝纪10卷,志20 卷,列传70 卷,载记30 卷,合计130 卷。上起两晋武帝泰始元年(265 年),下迄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 年),记载了两晋一百五十六年的历史。本书为纪传体的断代史,但改“世家”为“载记”,用以记载十六国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凉、南燕、北凉、夏等十四国政权的兴亡状况。西凉李嵩,因被唐朝皇帝认为始祖,前凉张轨,原为晋臣,故皆置于列传而不入载记。书中保存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晋书》是第一部由史馆官修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以后到隋的一些纪传体史书都由私家撰述。隋统一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三年(593 年)宣布禁止私人撰述国史和评论人物,把修史之权进一步掌握在封建国家手中。从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我国史官之设,由来已久,自后汉至唐初,已有设馆修史的事实,但正式设置史馆以修国史,则始于唐代。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修史一事统由宰相领导。自此之后直到民国史馆之设,迄未中断。《晋书》缺点甚多,唐朝初年,晋代史料虽极为丰富,但由于编者没有认真选择、慎重考核与充分采用,造成该书取舍失当,内容不够充分。同时作者有时还把《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无稽之谈收入书中,更属不当。此外,由于参加编修的史官多为文学之士,重词藻而轻内容,其行文留有六朝骈偶绮丽的余风,也不甚合于史笔。由于唐自安史之乱后,诸家晋史完全失传,只有唐编《晋书》得以独存,因而成为研究晋史的重要参考书籍。魏征(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唐魏州曲成(今河北馆陶)人。少时孤贫落泊,遂出家为道。隋末投奔李密瓦岗起义军,瓦岗军败,转归唐。
后为窦建德军俘获,念其才,收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又入唐,官至太子洗马,为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建成死,太宗以其耿直,擢升谏议大夫。后又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前后陈谏二百余次,反复告诫太宗隋亡唐兴之理,劝太宗居安思危,急人民之所急,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无为而理”的道理,以敢于犯颜
直谏为历代史家称道,后封郑国公。著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行世。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而其著《自古诸侯王善恶录》、《时务策》及《谏事》等书,均佚。《隋书》唐魏征等撰。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 年)命修隋史,由房玄龄监修。参加纪传部分监修的由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
年)完成帝纪5 卷、列传50 卷。贞观十五年,太宗又命于志宁、李淳风等修十志。高宗显庆元年(656 年)完成,计30 卷。十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而作,称《五代史志》,后各史单行,遂并入《隋书》。本书帝纪和列传上起隋文帝开皇元年(351 年),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 年),记载了隋朝三十八年的历史。叙事简明、体例严谨,质量较高。列传中所记人
物很多、资料丰富。但由于此书成于众手,加以篇幅庞大,其中亦有自相矛盾之处。十志价值很高,历来为学者所推重。其中《食货志》记述了南北朝后期的经济情况,对东晋以后的南朝及北齐、北周、隋朝劳动力占有的品级制度和货币制度叙述详细。《刑法志》记载了五代律书的编定及立法和毁法情况。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某些特点。尤其是《经籍志》发展了我国古代
目录学,实为古代一部目录学巨著。此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各部下再进行分类。其分类法对唐以后目录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被一直沿用到近代。《隋书》虽然对隋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有所揭露,但仍有一些地方为之回护,如对文帝之篡夺,炀帝弑逆,都讳而不书。至于书中记年失检,记事差错,记述人物编次失当,其现象也有所存在。颜师古(581~64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属山东)。十一世祖颜含随晋元帝渡江,祖颜之推辗转自南朝入隋,遂定居京兆。李渊入关,授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皇帝诏敕。太宗即位,迁中书侍郎,奉命考订“五经”文字,撰《五经定本》,颁行全国。又参与修撰《隋书》,尤精于《汉书》,博采班昭以下二十三家音义,删繁补略,加以己意,撰成《汉书注》,至今仍为最流行之注本。另有《匡谬正俗》8 卷等。《汉书注》唐初颜师古撰。由于《汉书》喜用古字、古词,刊出后皆以为难读,行世不及百年,已有许多史家为其作注。到唐朝初年,注本已达数
十家。但各家所注都有穿凿附会、离析本文的现象,差错很多。颜师古集二十三家《汉书》注之大成,纠谬补阙,重新编排次序,寻文究例,再次对《汉书》作注。颜注将其所引各家旧注一一载明,并能使“其指趣略举,结约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备悉。”包存了各家旧注的大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审定,为今天研究颜注前的各家注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资料。对于《汉书》
中的古字、词,颜师古也进行了较细致的注释翻译。由于颜师古的《汉书注》考证详细,错误较少,历来被认为是各家注中较好的一种,是读《汉书》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 李延寿 唐初史学家。字逻龄,唐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祖籍陇西(今甘肃临洮)。唐太宗时期,历任太子典膳丞、崇文馆学士、符玺郎并兼修国史。曾参与修撰《晋书》、《隋书》及唐朝国史,并著《太宗政典》一书,继承其父未成之编年体南北朝通史,以一人之力,整理南北八朝史事,删节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八书,并摭拾多种杂史,经16年,编成纪传体《南史》、《北史》共180 卷,唐高宗阅后极为褒扬,欣然作序,并下诏颁布全国,成为当今二十四史之一。《大唐开元礼》唐开元中敕撰,150 卷。唐初礼司无定制,遇事临时议定礼仪。开元中从张说奏,取贞观、显庆礼书,折衷异同,以为定制。由徐坚等创始,萧嵩等完成,开元二十年(732 年)颁行,名为《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嘉、军、凶五礼。杜佑曾采其一部分,载入《通典》。新旧《唐书·礼志》亦以此为蓝本。长孙无忌(?~659)唐初大臣。字辅机。唐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长孙皇后胞兄。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太子,拥世民即位。因功及皇亲,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魏国公(贞观十一年,即637 年)。曾奉命与房玄龄共同修订唐律。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受命与褚遂良共同辅佐李治(即高宗)即位。后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政事。又奉命与律学之士对《唐律》逐条解释,遂成《唐律疏义》(30 卷)一书,是留传至今最为古老最完整的中国法典,成为中国
法章的代表作。显庆元年(656 年),曾与令狐德棻共修武德、贞观两朝国史80 卷。又主持修撰《太宗实录》。永徽6 年(655 年),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显庆四年(659 年)以“谋反”罪名,流放黔州,并被迫自缢死。《唐律疏义》唐朝长孙无忌等撰,30 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自高祖而太宗,历时二朝方修订
完成,共12 篇,502 条。高宗永徽年间,诏令长孙无忌领衔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即为“疏”,“疏”亦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疏”、“律”合而为一,称《永徽律疏》,后人通称《唐律疏议》。令狐德棻(583~666)唐初史学家。唐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高祖李渊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累迁至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唐初由于战乱所致,经籍散失,于是建议购募遗书,又使专人补录,数年群书渐备。又奏请重新修撰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并参与修撰《艺文类聚》及《五代史志》(即今《隋书》诸志),曾主编《周书》、《太宗实录》及《高宗实录》。贞观18年(644 年),受命重修《晋书》,亲制体例,撰写序例及诸纪传。据载他还编过《凌烟阁功臣故事》、《令狐家传》等书,后亡佚。吕才(600~665)唐初哲学家。唐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精阴阳、方伎、舆地、历史诸书,尤长于乐律。太宗时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奉诏刊
订《阴阳书》,删减旧传讹伪、穿凿、不可信者,成书53 卷,合旧书47 卷,共100 卷,颁行全国。确认“极微”与“气”是世界的本源,注意从对立关系中寻求事物变化的原因。反对宗教迷信,对“禄命生成”说、“风水”说、“五德”说进行了不懈的抨击。今《唐书》中《卜宅》、《禄命》及《卜葬》等为其朴素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作。贞观年间受诏参论乐事,为《秦王破阵
乐》协音律。显庆年间,亦奉高宗命修订《白雪》律。又曾参与著《文思博要》《姓氏录》等书,其力作《隋书》(20 卷)今佚。刘知几(661~721),唐史学家。字子玄。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永隆年间举为进士。后任获嘉主簿十九年,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监修国史。中宗时官太子中允、秘书少监等,参与编写《则天皇后实录》。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被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原因是他直言敢谏为其子犯罪辩解,最后死于贬所。毕生攻读史书,精研各史,曾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唐书》(80 卷),又与徐坚、吴兢共撰《则天实录》(30 卷),与吴兢撰《高宗实录》,另外还自撰《睿宗实录》《刘氏家史》及《刘氏谱考》
等书。长期从事史馆修撰,洞悉史馆利弊,以为“史家”须兼“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尤重“史识”。强调著史须直笔,不掩恶,不虚怖,要以“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态度修史。所著《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书,该书分析论证前此各种史书之优劣得失,各家史书及体裁之源流特点,颇受历代史家推崇。《史通》唐刘知几撰。该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书共20卷,原有52 篇,今存49 篇,分内、外两部分。内篇36 篇,外篇13 篇。综观全书内容,内篇多论史籍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则多论史官建置的沿革和史书得失。书中作者对与修史有关的许多问题,都具体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卓越的识见和才能。书中,作者对过去的历史著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把已往的史书分为《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六家,一一探其源流,述其意义和作用,评其优劣得失。同时,又把编年与纪传作为“正史”的二体,追本溯源,论其长短,辨其利弊。对于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尚书》、《春秋》,刘知几敢于提出异议,批评《春秋》“真伪莫分,是非相乱”,对书中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指责为“爱憎由己”,“厚诬来世”。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史学思想。对于如何编写史书,刘知己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如他提倡编写纪传体的断代史,并主张增加都邑、氏族、方言、方物四志。认为史书的内容应详近而略远,史家在编撰史书时,对史料应“博采”和“善择”。他还认为编写史书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主张史书的语言措词应在如实反映历史真实情况的前提下,采用当时的语言,反对摹拟古文和用浮词滥调。这些主张在当时是颇有见地的。史家的品质才干直接关系到所编史书的
质量。对此,刘知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了“才、学、识”为史学“三长”的主张。认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中“史识”尤为重要。这一理论不但是对以往史学思想的总结,而且也是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对后世史书的编写及历史评论学的建立,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本书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肯定作者及其巨著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者史学思想的局限。他对农民起义采取了轻蔑敌视的态度。他一方面反对灾异说,认为灾样的存在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但另一方面,在谈到编写史书的目的时,他又列上“族怪异”一条,这说明其无神论思想并不彻底。另外,他虽提倡直笔,但为维护“名教”又主张一定程度上用“曲笔”。这些都说明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仍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
务的。张说 (667~730)唐朝著名大臣。字道济,一字说之,唐范阳(今北京)人,有说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一等,授太子校书郎,曾参与修撰《三教珠英》,累迁风阁舍人。因得罪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而被发配岭南。中宗时,被召回京,任黄门侍郎。睿宗时,任太子李隆基侍读,不久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劝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监国。玄
宗即位,擢中书令,封燕国公。力助其诛杀太平公主。曾三度为相,三度遭贬。任过朔方节度使,天平军大使、幽州都督。文思敏捷,朝廷公文多出其手。曾与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撰《今上实录》(2O 卷,与唐颖合作)已佚。又曾主持修撰《唐六典》行世。写诗亦有特色,传世有《张燕公集》。吴兢 (670~749)唐史学家。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则天
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即位后,任为后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与刘知几等共撰《则天实录》。玄宗称帝时,任卫尉少卿、谏议大夫,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并仍参与编修国史。前后任史馆三十载,致力于史学著述,有《中宗实录》(20 卷),《睿宗实录(5 卷),《唐春秋》(30卷),《唐书备阙记》(10 卷),《太宗勋史》等,据传其能秉笔直书,刚
直不阿,所著《则天实录》有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谋反事,后张说为相,请其删改,不听。另有《贞观政要》行世。《贞观政要》唐吴兢撰。其认为玄宗即位前后的政治状况,不如“太宗政化,良足可观”。故编写《贞观政要》一书,概述贞观年间政事的纲要,希望统治者能以此作为借鉴,以便维持和巩固唐朝政权。该书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体例新颖,条理清晰,简明扼要,风格别致。全书共40 篇,合为10 卷,约八万字。分类编辑贞观年间(627~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与名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刘洎、马周、戴胄、孔颖达、岑文本、姚思廉等四45 人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记载政治上的一些重大措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太宗君臣论政的情况。书中所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如对于治国的方针、原则及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对于官府的设置,法律的制定以及官员的选拔任用与培养,对于君臣的作风和相互关系等问题,均有所论列,保存了许多有关贞观政事的
资料,是研究唐初政治制度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张九龄 (678~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进士,初任校书郎,后任右拾遗,迁左补阙。时吏部选拔官吏,常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级,以公允著称于世。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为官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玄宗怠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曾预知安禄山必反,建议玄宗早作处置,未被采纳。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由于李林甫背后进谗言,被罢相。任相期间,曾继张说监修《唐六典》。罢相后,李林甫改为监修,该书为盛唐官制重要典籍。其《感遇诗》十二首作于被贬之后,
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曲江集》、《千秋金鉴录》等书已佚。曾参与《朝英集》的编辑工作。《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题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出于张九龄等之手。30 卷。以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等为目,述其职司、官佐、品秩。这些制度规程在当时虽未完全实行,但唐人讨论典章,也常加引用。其中内容很多能够反映唐代政治、经济实况。司马贞 唐朝史学家。唐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毕生研究史学,尤长《史记》研究,发现褚少孙所增补之《史记》漏洞百出,出现多处错误,而诸家注释又简陋粗疏,遂作《史记索隐》,凡30 卷。前二十八卷博采诸家音释之长,间参个人见解。后二卷乃自作之述赞及补《史记》条例,并补作《三皇本纪》。


唐朝二十四功臣是谁啊?怎么没有程咬金、徐茂公啊!
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被李世民称为“唐初三大名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李道宗和薛万彻)。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

唐朝之后还有哪个朝代?
唐朝在宋朝之前。 唐朝之后是五代,五代之后是宋朝。一、唐朝(618年—907年)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

岳阳楼记的翻译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

唐太宗手下有谁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

唐朝历史上古人们休闲娱乐时分流行玩什么?
唐朝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朝代,国富民强,在舒适休闲的常态生活下,民间的文化氛围也一定很高涨,想必娱乐活动也很丰富,一直在想,唐朝人都在玩什么?是不是象今人一样痴迷某种游戏?或者今之打麻将一样全国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当然唐朝的梨园文化已经有了一定发展,贵族之间经常豪门夜宴和相互狎玩观赏,达官贵人搞个...

唐宪宗以后的唐朝皇帝为何都不册立皇后?
唐朝皇帝多不肯立后,首要原因就是怕后宫干政。古代有句话叫做“牝鸡司晨,惟家之累”,意思就是说如果母鸡打鸣,那这个家就要破败没落了,后来就引申为妇人沾染朝堂会引来祸端。虽然这个说法在今人看来非常不当,但在历史上也不是半分道理都没有,因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唐朝本身也有。比如汉太祖...

巴陵郡至有唐以来文言文翻译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群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

武则天过后谁当的皇帝?他们什么关系?
于是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随即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武则天的第三子),随后徙居上阳宫(洛阳紫微城之西,亦称“西宫”)。李显复位后,上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二月,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

岳阳楼记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倒装句是什么,速求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在岳阳楼上刻画古代和如今圣贤人(当时为宋朝)的诗赋,原句为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

有关李煜
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红颜知己南唐后主李煜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

全南县17294401707: 隋朝后的古代名人有哪些啊 -
游蒋二羟: 唐宋诗人名人, 李白杜甫李商隐 苏轼韩愈王安石 等等等等

全南县17294401707: 中国隋唐以后 哪些人物以行事谨慎著称?要有名的
游蒋二羟: 隋朝有宰相高颖,唐朝就更多了,唐太宗时的房玄龄、魏征.唐高宗、武周时的狄仁杰,唐玄宗时的姚崇、宋璟等都是

全南县17294401707: 隋朝以前我国历史上领先的成就有哪些? -
游蒋二羟: 1)唐朝初年,发明了雕版印刷.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造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隋朝刘焯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3)唐朝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6)唐高宗时,政府组织编写《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7)隋朝李春设计、主持营建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全南县17294401707: 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的小故事200字以内
游蒋二羟: 魏征乃唐太宗贞观期间的丞相,很多功绩也经常受太宗赏赐.有次,唐太宗要赏女人给魏征,还说好像什么都赏过,唯独女人没有赏过.魏征不敢要,说是要问过他家里的夫人.太宗气,天子赏臣子,如何不可?满朝文武哪个不是三妻四妾....

全南县17294401707: 举例说明在科举制度下出现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科举不第的才华之士
游蒋二羟: 张居正,唐伯虎 这么说吧,历史上隋唐以后著名的文臣大多都是科举出身的

全南县17294401707: 隋朝杰出人物有哪些? -
游蒋二羟: 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洛阳、长安、扬州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善画故事、人马、山水、楼台;人物的描法细致,后再用...

全南县17294401707: 隋唐勇士排行前20位分别是哪些人? -
游蒋二羟: 隋唐好汉排行一共只有十八位. 第一好汉:西府赵王,李元霸.一对擂鼓瓮金锤是当年汉朝时马超的先祖,汉伏波将军马援使的.共重320斤.历史上就只有这两个人使得动.第二条:天宝大将宇文成都,凤翅镏金镗. 第三条:三公子裴元庆...

全南县17294401707: 唐代有哪些著名人物画家? -
游蒋二羟: 唐代以前的画家,大都以人物画为主,就是少数以山水、花鸟或其他画种见长的画家,也多是擅长人物画的.但以妇女为主体,描写现实社会的妇女活动为主要题材的仕女画,则出现在盛唐以后,其代...

全南县17294401707: 有哪些电视剧是继隋唐英雄传之后的? -
游蒋二羟: 隋唐后就是五代十国了,《隋唐英雄传》只演到李世民登基,要是想接着看可以看看《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大唐飞歌》、《武则天》,若不想看唐代的了就看之后的,不过五代十国的很少,基本都是宋朝建朝前的,比如《绝代双骄》,主要讲赵匡胤的,有部《吴越钱王》好像也是这个时期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