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作者&投稿:答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在《易经》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经过科学改造后也能适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学中有不确定原理、引进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难掌握,而东方人极易接受,这不能不说与东方思维方式有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逍遥游》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逍遥自在。《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辩证思维是指以bai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 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 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 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理性思维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
  (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这种思维方式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为有机整体,使人能下化万物,上参天地,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制天命而用之,这就能使人们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客体。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医学、军事、农业、艺术四大实用文化之所以能领先于世界,无不受益于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但这种笼统的整体直观是主客体不分的,客体的形象与属性、特征与主体的主观体验和神秘的情感融为一体,这就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且这种整体缺乏对部分的精确分析,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因而具有明确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偏重直觉体验。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传统思维把体验视为高于理性思辨的一种认识本体的主要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籍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以明、见独”,孟子的“尽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顿悟”和后来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求理于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直觉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是悟性、意志和情感的内在联系。直觉思维较之逻辑思维的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对于伦理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弊端是:这种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4)崇尚中庸调和,具有辩证性。中国传统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和统一。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程颢的“物极必反”,朱熹的“一中生两”等论述都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但是,这种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以追求和解、协调、统一为目的,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不注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差异、排斥、斗争,这种尚同不尚异、尚统不尚变的中庸思维优势是有利于人们和睦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使得古代中国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中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弊端是从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不符合科学辩证法的精神,容易导致思想的封闭保守,阻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它在一定程度上铸成了中华民族中正持平、均衡保守、循规蹈矩的民族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2、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
  (1)以“物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指自然科学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文化精神,它具有求真、理性的特点。由于西方人认为万物皆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知道物之性就能通晓人之性,并且把人和自然看成永恒对立的,二者处于不断的生存竞争中,这样,就形成了站在自然界对面冷静地观察辨析客观物质世界,习惯于把精神与物质对立开来思索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逻辑出发点就是“物本”,即以自然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的内地规律,征服、改造自然,并把一切对象包括人都还原为自然或物来研究,赋予一切对象以物的特性,即“物化”,强调用观察、实验、论证的方法对一切对象进行客观的、理性的研究,反对主体的投入和作用。因而就使得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科学精神。它的优势是有利于对社会的变革,创新和对自然界的探索,改造,从而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跨越式,质变式发展。弊端是容易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社会的和平稳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尤其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2)重局部分析,重逻辑思维及重实验,实证。由于西方认识事物的主客体截然二分的特点,使得他们注重对自然的研究,并使得自然科学如: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也使人们的逻辑思辨能力日益完善,和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自由论辩中逻辑与修辞的发展,使得西方民族具有善于分析、区别、偏向重局部分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西方绘画上,就是对每个细节力求形似,人物和动物绘画都要以解剖学为基础,静物、风景则讲究透视比例的立体感,审美情趣则注重对审美对象加以系统的条分缕析。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以亚里士多德的演绎为发端,建构了一个相当严密的演绎推理体系,这种逻辑思维强调概念、判断、推理的严密性,到了十六—十七世纪,培根创立了归纳逻辑,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罗素创立了现代逻辑实证主义,它以经验为前提,以归纳为方法,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科学知识的经验及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由于重归纳、演绎推理,使得西方文化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时,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西方人在对自然有研究中培养了严谨精确的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这种精神在现实中的落实就是实验,实证。这种方法在近代倍受推崇。在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一切都只有经过实验的检验或理性论证证明其符合理性原则,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它们具有严密性、分析性、准确性、论证性、结论也较可靠,它们在使近代科学获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批判性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推动着科学的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不断地创新,诞生了一门又一门新学科。弊端是:不易达到对事物直接与全体的认识,而且过于注重分析、实验、实证容易造成思维的片面性、固定性、反映在哲学上就表现了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
  综上对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征和利弊的分析,可见各具特色、各自具有合理的内核和价值,也各有利弊,其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其封闭保守、漠视个性、忽视理性等诸多弱点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变革。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必须在保持本民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借鉴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陷,建立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应包括以下几点:
  1.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确立个体独立性思维方式就是使个人由某种关系,某种群体的附属物成为独立性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思维,能自立,自主,自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据我国传统思维方式过分强调集体(整体)性忽视甚至抹杀个体性的弊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更应该强调个体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时代精神。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自己的个性,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一个人云亦云、唯书唯上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这种意识如果成了一个民族的普遍心理,又不去改变它,这个民族将与现代化无缘。当然,我们强调思维主体的独立性,并不排斥整体性,而是强调要摆脱教条主义、集群理念等各种框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允许、尊重和倡导个人的积极探索。只有在允许个人的独立存在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的集体和社会中,人们的创新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这样的集体和社会才是活生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集体和社会。
  2. 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直觉感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重直觉感悟而轻科学理性。因此,在高科技神速发展的当代,应该深刻认识其局限性与保守性,努力使思维方式具有坚定的理论思维依据,突出科学理性。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引导人们的注意力从聚焦于对人生、人事、人际关系的主观世界的揣摩、探索,扩大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个世界的科学探索上,更多地应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客观公正、精确严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因此,科学性是思维方式不可或缺的属性。其次,必须重视学习和掌握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理性精神的实质是崇尚探索、质疑,以事实为基本出发点,重视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追求事物的精确性和规律性。为此要弘扬质疑、批判精神,破除唯上、唯书、唯权威的思维习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认识。还应当重视科学实证方式,大胆假设,严密论证。不仅对自然界的研究,即使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要重视观察、实验、数理统计等实证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促进认识的严密精确。
  3.注重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中庸调和思想的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求同思维有余,求异思维不足,只强调“一”而忽视“多”,其结果是导致人们从思想、观念到行动,一切都逐渐陷于僵化、简单化、趋同化,久而久之,人们普遍潜在的创新性思维源泉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疑思维,而要树立求疑思维就应当敢于怀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要培养求异求变的思维方式,就要创造民主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机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破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4. 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重人生之道、轻事物之理的内倾性的思维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们思维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人们习惯于从现有的知识和传统的经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用过去说明现在,用道德、政治的眼光去观察、判断和评价事物,忽视对世界上的新事物、新变动、新成果的客观了解、借鉴。封闭就意味着落后。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民族都被联系起来了,任何封闭、孤立自己和与世隔绝的做法都意味着自我淘汰。因此,任何国家、民族必须寻求关系协调中的自我发展。何况在多元世界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利害、合作、依附、从属等种种关系不断分化、重新组合,关系始终处在变动的状态中。因此,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更新、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自我生存与发展。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在《易经》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经过科学改造后也能适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学中有不确定原理、引进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难掌握,而东方人极易接受,这不能不说与东方思维方式有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逍遥游》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逍遥自在。《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辩证思维是指以bai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 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 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 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于理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就是循序渐进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是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人。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思维方式已经遭到了变革,也是退步的一种表现。

我思维的影响可能就是有那种弓箭迷信思想吧,不过这已经慢慢的在改关了

中国传统思维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着中国人的科技发展

其实我觉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的话,现在我们慢慢都已经改进了。


中国影像的特点
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b]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外文化有哪些差异

论中国法治的主导思维是辩证还是逻辑
这主要是由 于受到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以及共和国建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维灌输的惯性作 用,对这种逻辑思维的认识的不足,此外就是受到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于传统逻辑的批判的影 响,使得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这种逻辑思维主导的论断产生了怀疑,有人甚至提出了 辩证思维是中国法治的主导思维的...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5篇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娱乐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韩流”、“日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中国崛起,其迅猛的来袭与渗透,不仅主导了我国影视业文化等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日饭”、“韩范”,成为了...

西方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与中国传统民乐相比学习西洋乐器的人偏多,例如西洋乐器中的代表性的键盘乐器,其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色彩,所以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西洋乐器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外向型和扩张性的特征...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大国,大国不只国土面积大,人口也多,而且还普及了文字教育,所以人才也多,不是天才根本入不了统治者的眼,入了眼后也是想杀就杀,根本就不在乎,因为随时可以从大量人口里再选出一位来。对人才不珍惜,同样对知识不珍惜,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科学,四大发明,天工开物,...

关于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特点
从观念结果来看,思维创新也是观念更新的结果。从方法结构来看,思维创新的本质在于方法的创新,没有新的方法,就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产生。 5、动态多变性动态多变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思维方式的静态超稳定结构是阻碍思维方式变革和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严重障碍。革除传统思维方式的弊端,就必须变静态为动态...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在你看来,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到底差距有多大?
美国的电影,最起码有故事性,有一定的道理,拍的片子,能够让人思考一些问题!而中国的电影除了感情纠葛,就是三角恋,不管是电视剧也好,还是电影也好,总是离不开感情这两个字。还有就是美国的科幻片,就算是科幻片中,也会有一定故事性和一些值得人考虑的东西!还有就是战争片,比较真 !

仪征市18761467903: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范厕欣顺: 原句思维就是说明了一种天下万物的根源本质.世界的道(本质,真理,规律等)在古人眼里本就是触不可及,但又能通过万物表象,也就是事物现象反映出来,这就是“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而现象又通过客观物质为载体...

仪征市18761467903: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
范厕欣顺: 一、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 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

仪征市18761467903: 道家学派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有哪些? -
范厕欣顺: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著道德经,宣扬无为而治,认为事情带了该发展的时候就一定会变化.后来的张天师又和武术结合创造了太极,阴阳结合,亦动亦静,天人合一,强调只要根基稳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自岿然不动,以四两拨千斤,大开大合,收放自如.道教信奉的祖师是太白金星,如今的道教与佛教并重,尤以四川青城山三清观出名

仪征市18761467903: 道家学派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有哪些? -
范厕欣顺: 整体思维.从先天到后天,历时性整体思维.从无极到身边,共时性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天人合一.

仪征市18761467903: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
范厕欣顺: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

仪征市187614679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范厕欣顺:[选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仪征市18761467903: 道家学派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有哪些?
范厕欣顺: 道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道教系列条目 基本教义 道,德,三清,修炼 重要人物 老子, 庄子, 张道陵 张角,葛洪,陈抟,王重阳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 道教宗派 正一道...

仪征市18761467903: 儒释道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范厕欣顺: 儒道释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 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第二, 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建议阅读《中国古代文论》,导论.

仪征市18761467903: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特征在科技创造中如何扬弃
范厕欣顺: 中国、巴比伦、埃及与印度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文化的历史最为悠久,这与中国文化形成的特殊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化从发迹到今日,历经长时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