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在农村非常常见,那么农村的留守儿童都面临哪些困境?

作者&投稿:宥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留守儿童的困境~

留守儿童面临人格困境

  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4%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强调,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发觉,但影响深远。

  “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五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六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段成荣说。

  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着更柔弱内向的性格、更自卑的心理、更逆反的思想和更寂寞无聊的情绪。

  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专家指出,精神上的空虚极易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公安部的调查显示,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普遍高于非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自杀率,是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人格缺陷问题的注脚。这一状况为中国数千万家庭的幸福,乃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留守儿童存在教育误区

  “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缺失问题,集中在亲情缺失、生活照料缺失、学习辅导缺失、安全保护缺失等等。”全国妇联儿童部副部长吴新平表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范兴华也指出,留守儿童的人格缺陷主要从家庭处境不利来找原因:“第一缺少父母关爱,第二家庭气氛冷清,第三学习管理不善。而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没有足够的文化和精力来帮助留守儿童,别说心理上的矫正,甚至连儿童的安全都可能无法保证。而且祖辈本就与孙辈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特别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祖辈监护人更无法约束其逆反心理,进行有效的指导。”

  专家指出,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同样存在很多“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治教育关注较少。由于缺少有效的约束和管教,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一些恶习,导致有的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等等,而农村学校在缺乏有力的监管的同时,也往往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造成留守儿童的人格缺陷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但人们往往有意无意给他们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甚至偏激地把他们理解为旷课、逃学、辍学、偷盗、吸毒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出现一点破坏性行为,人们就怀疑可能是留守儿童所为。“不要和某某一起玩,他是没人管的孩子。”不少家长都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

  “这样一种标签化的倾向,不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我们做研究,包括制定政策,都应该避免对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的倾向。”段成荣说。

  多方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专家指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消除留守儿童这个人口群体。“要提高流动人口福利待遇,增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机会和能力,从而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进城,真正成为城市的内在组成部分。父母和孩子居住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政府不能简单地把流动人口当成劳动力,剩下就不管了。”段成荣强调。

  近年来,不少城市出台了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对达到一定居住年限、社保缴费年限的流动人口,可在子女教育、计生服务、就业保障、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享有“同城待遇”。不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那些尚未进城的留守儿童,社会各界的关爱尤为重要。事实上,目前各界人士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人格健康的公益活动不断增加,推动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在留守儿童众多的贵州省,部分县市启动了代理家长行动。各级干部、教师、企业负责人和社会知名人士,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结对代管留守学生,提供亲情关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管教缺失的问题。

  湖南省娄底市计生委主任刘力也认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认为重点在于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高刚则提醒,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留守儿童文化活动荒漠化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尽量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同时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对优秀留守儿童进行宣传奖励,营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或正面评价氛围,培育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

罗明灿,男, 1962年9月出生。大专文化,武胜县万隆镇小学高级教师,武胜县万隆镇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成员。

万隆镇大部分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于是留守在家中的孩子的教育管理就成了学校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2006年上期,看到无数的留守学生假期因无人管理而导致行为习惯变坏和学习成绩下降,罗明灿同志心急如焚,主动与社区联系,成立了 “留守学生家庭式托管中心”,负责管理留守学生不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如今,已经有10余名在假期无人看管的问题留守学生住进他的“家庭式托管中心”。尽管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富裕,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把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用于这10余名留守学生的身上,在学习上辅导,在生活、安全上关心。特别是有一个叫陈文凤的同学,由于父亲死亡,母亲在狱中服刑而无人看管。从1999年9月开始,无人看管照顾的陈文凤就被罗明灿收留照顾,几年来罗明灿从没有向她收取任何生活和学习费用,如今,这个学生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已在重点学校读初中。其他的被他照顾管理的留守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罗明灿同志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引言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 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 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1]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父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2]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特殊的生长环境使他小学还未毕业就早早辍学,开始在一家馒头厂打工,不慎一只手的三个指头被机器搅断。生理上的残疾使得他性格孤僻,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令我们心痛的不仅如此,他的道德观念甚弱:离开馒头厂后他又到一个家庭小厂去作伙计,一次他奶奶不放心去看望他,把他的名字泄露给大家,他怒骂他奶奶“老不死的”,还有其它不堪入耳的话语。奶奶走后他仍在骂骂咧咧,好像他奶奶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似的。周围的人有的叹息、有的嘲笑。我们该做如何感想又该怎样去做呢?谁又该对的他悲剧人生负责呢?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13岁女孩在网吧产下一婴儿。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这是怎样荒谬的事实!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滋扰。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38.09%行为表现好,43.97%行为表现较好,14.95%存在违纪行为,0.15%存在违法行为。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又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地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3]那么至少将有34500留守儿童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人民网北京3月2日讯记者赵颖报道:“国务院支持全国妇联,联合中央14各部门,成立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工作小组,专门来抓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了,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确保落到实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300万,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国家要做六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首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要弄清楚。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第二项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第三项工作,要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国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确保他们落到实处。

第四项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同时,还要表扬留守儿童的先进分子和留守儿童的先进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把他们动员起来。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我想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五项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这些作用。另外我们现在针对家庭在城里做工,我们办理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

顾秀莲说,实际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近,国务院就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儿童问题也统一规划进去了。现在各个部门,除了中央、国务院重视,各个部门都在重视。比如说,公安部门也下了通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力,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教育部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入学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全国妇联从上到下启动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比如说,四月妇联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留守儿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搞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这个行动使得2409个乡镇,有39万个留守儿童受益,现在各地都在做,比如江苏、福建,他们已经把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学校,……,结合起来解决。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务工地点去上学,但大城市的好学校门槛太高,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学条件还不如家乡的学校。再加上现在国家已经在全国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全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乡读书。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家庭篇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

3、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 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篇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建议不要想太多 想多了累
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大量的农民为了生计涌入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同时,因积分入学政策、户籍制度以及城市学费高昂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把幼小的孩子留在家里,给老人照顾,因此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问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也很难得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的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且文盲居多,往往只能照顾孙辈的日常起居,学习上的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溺爱,他们更加放任孩子,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交流、沟通上的“代沟”。因此,隔代监护人不仅大多缺少监督孩子学习的意识,而且孩子也往往不服其管束。这样一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变得任性妄为,在家中不听从老人们的话,在学校经常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混迹在一起。在不少教师眼里,“留守儿童”已与“双差生”划上了等号,属于不讨人“喜欢”的一群,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家中得不到本该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这样的作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长久的阴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厌学甚至厌世心理的产生。

很多留守儿童,在只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就辍学了,有的到职业学校学习谋得一技之长,有的进入了工地从事着繁重的体力活,有的则南下打工,大多数的他们,走上了他们父辈曾经走过的路。相当一部分80后和90后农民工有着身为留守儿童的童年记忆。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使儿童缺乏爱与关怀的亲密体验,亲子分离的留守经历使很多儿童内心孤独、自我封闭,甚至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产生了极其不利的消极影响。

如今,曾经有着留守经历的新一代农民工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如何为人父母”的考验,他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家庭观和人生观将对自己的养育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从根本上决定着新一代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氛围以及他们是否会成为问题群体。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能够融入这些城市,曾经的留守经历让他们不愿孩子们再遭受同样的痛苦,然而城市高昂的房价和巨大的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望而却步,使他们迫不得已做出将子女留守乡村的决定,留守儿童的代际传递就这样进行着。

中国在经历城市化,农民进城务工是大势所趋。不去打工,可能连家都养不活;扔下孩子,背井离乡去打工,这是千万农民无奈的选择。中国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仍将继续深化城市化和工业化 ,这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将脱离土地,更多的资源将流向城市,也意味着留守儿童的现象会更加普遍,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严重。



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心理。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孩子大都跟着老人一起生活。老人自身生活就比较困难,还要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是几个,能照顾得过来吗?所以说留守儿童心理上缺少父爱或母爱,身理上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要面对的问题太多太多,只有努力改变现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很多困境,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特别是三至六岁,是性格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大多跟着老人在一起生活,要么就是溺爱,要么就是放养,孩子缺少正确的引导,出了很多问题少年

农村留首儿童作为社会转性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通面临学校适应困境,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困境。期望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为留首儿童展开协同行动。让留首儿童从困境中走出来。

留守儿童在农村非常常见,农村的留守儿童都面临着教育困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要表现
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

农村中的守活寡现象为何现在越来越严重?
两人见面时间都很少,人们把农村这种现象称作“守活寡”,这些妇女则被称作“活寡妇”,尽管听着不怎么顺耳,但是为了生活,也是无奈之举。夫妻双方,因为家中有地,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还有孩子上学需要有人帮忙起居和促进学习,为了孩子的前途而不得不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

如何看待建议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_百度...
在安全性上,要时刻提示;在生活中,尽量出示协助;在心理状态上,要仔细观察,多方面沟通交流;学习方面,要多予具体指导;在相处上,激励她们融进大班集体团体中,降低其内心的孤单和孤独,使其维持性格开朗的学习培训与生活心理状态。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不仅做观念路面的领路人,又要做小孩学习进步的引领...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

湖北7岁失踪女孩已遇害,被埋自家百米外,此案哪些细节气的人抠墙?_百度...
是否可以这样做,去哪里必须得到父母同意。再有,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多让有资深人士说说,杀人放火,是多么不道德不可为的事情。杀人偿命是恒古不变的律条。我们小的时候,这些规则,老人时刻念叨在耳…………农村太不安全,特别是流守儿童,父母出来打工,...

当前农村山区小学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如何才能使他们得到良好的生活照顾...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爱学习,懂礼貌,守纪律蔚然成风,他们当中有的奋起直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的初步形成了自立、自理意识和能力,在全县语文素养展示和写字比赛中获奖,有的成了学校文体骨干。2008年以来,全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少年无一例违法乱纪现象,无...

父亲在外工作(不是打工),就是留守儿童?
你不属于真正意义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外打工,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料而形成的群体,并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下面文章就是剖析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 一、何谓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

“流守儿童”是什么样的孩子?
流守儿童就是指那些父母都去外面务工,只留下孩子在家跟其他的亲人,这些孩子就叫作留守儿童了

守留儿童还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离异或死亡或无监护能力,由其他亲属监护...

留守儿童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留守儿童是一个群体,是一个集合名词。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第一类孩子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忽视;第二类就是...

沙市区17857548762: 留守儿童多在农村的原因 -
潭桑惠尔: 我是在农村基层工作,留守儿童多在农村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条件差,年轻的父母要外出挣钱,他们大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夫妻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另一类是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他们大都是一年回来一次,每年春节是他们和老人、孩子团聚的日子.这两类人也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他们也舍不得把儿女放在家里,交给年迈的老人照看自己的孩子,可是,不出去挣钱怎么养活一家子人呢?更不要说还要供小孩上学了.

沙市区17857548762: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潭桑惠尔: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

沙市区17857548762: 何谓留守儿童? -
潭桑惠尔: 留守儿童分城乡两种,城市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赴外地工作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刚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打工的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与父母相处时间较少,有的由隔代人看管,其外在表现就是融入社会困难.

沙市区1785754876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
潭桑惠尔: 一、情感缺失.有调查表明,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顷诉的对象.再者他们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

沙市区17857548762: 哪里的留守儿童最多 -
潭桑惠尔: 留守儿童多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广大农村,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等省份

沙市区17857548762: 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
潭桑惠尔: 不管怎么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个棘手的事已成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一般情况下孩子都托上了年纪的老人照理,除了照顾他们吃住,老人们一般不会管理孩子的其他事情,更谈不上,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了.二是家长的培养...

沙市区17857548762: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 - 上学吧
潭桑惠尔: 如果是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近亲属监护;如果是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监护或者其他近亲属监护.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沙市区17857548762: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
潭桑惠尔: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但却把他们的子女留在了农村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使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下面本人就留守儿童教育存在...

沙市区17857548762: 政治问题:为什么要关爱保护留守儿童?
潭桑惠尔: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