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多少节度使?

作者&投稿:偶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有多少节度使?~

全唐数下来当过节度使的、还是某个时期设至的?
如果是全唐数下来的话,偶是需要分数奖励滴,呵呵:》
开元时期是10节度使
晚唐时期是35节度使

唐玄宗截止天宝初年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
一,安西节度使——职务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城,统龟兹、焉、于、疏勒四镇统兵24000;
二,北庭节度使——职务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治所在北庭都护府,屯伊州、西州二州境上,统兵20000;
以上两镇内外相连,专对西域天山两路的诸国。
三,河西节度使——职务是割断吐蕃与突厥两国的交通。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
以上一镇兼顾西方和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四,塑方节度使——职务是防御突厥。治所在云州,统兵64700;
五,河东节度使——职务是防御突厥。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
以上两镇相互应援,专对突厥。
六,范阳节度使——职务是压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
七,平庐节度使——职务是招抚室韦、靺鞨,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
以上两镇专对东北诸国,主要是奚、契丹。
八,胧右节度使——职务是防御吐蕃,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
九,剑南节度使——职务是西抗吐蕃,南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治所在益州,统兵30900;
以上两镇专对吐蕃。
十,岭南五府经略使(唐肃宗至德元年,升为节度使)——职务是绥靖境内各少数民族。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对朝廷保持独立状态之河北三镇,甚至全无上供。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唐代节度使的首次出现,在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其正式和有计划的设置,是在继睿宗之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中,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

节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然而后来渐渐地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节度使手握军权,如果在任命节度使的问题上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节度使一旦起兵造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范阳(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唐 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候、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对朝廷保持独立状态之河北三镇,甚至全无上供。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宋辽金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 (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 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此外,辽圣宗耶律隆绪亦将统领上京、中京地区契丹及奚族的五十一部首领令隐改称节度使。金于胡里改等路亦设节度使,管辖部族事务。元代废。

全唐数下来当过节度使的、还是某个时期设至的?
如果是全唐数下来的话,偶是需要分数奖励滴,呵呵:》
开元时期是10节度使
晚唐时期是35节度使

39节度使


各个朝代地方官职,牧,节度使,郡守之类的
唐朝开始有节度使,并且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隋朝已经比较完善,汉代已经初见踪迹),三省六部制代表着各部尚书和侍郎、员外郎等职位的开始。另外地方官,则可以根据地方官制来推算:比如秦朝郡县制,有县令、郡守。汉代郡县制(不同的是多了州的概念),有县令、太守、州牧\\刺史(州牧比刺史正式,刺史只是...

节度使是哪个朝代产生的
唐玄宗以后至五代时最高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成为正式职衔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之时,玄宗开元、天宝之际,为了御边的需要,缘边陆续设置了安西、北庭、河东、河西、朔方、范阳、平卢、陇右,剑南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节度使为差遣职,其官署称为使府、幕府,幕职有节度...

唐朝后期节度使和周朝诸侯国以及汉朝,晋朝,明朝封国1哪个权力更大?
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周朝的诸侯国以及汉朝、晋朝、明朝的封国,它们的权力大小各有不同,具体取决于各个时期的制度、历史背景和实际操作中的情况。以下是对于这些权力的一些概览:1. **唐朝节度使**:唐朝后期,节度使制度成为地方军事和政治实体的代表。他们通常控制着一定范围内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成为...

节度使在隋朝是几品?
对于您的问题,隋朝并没有设立节度使这一官职,因为其正式设立是在唐朝的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题主的问题中,看似简洁的表述实际上包含了需要深入探讨的点。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下节度使的历史背景。节度使这一官名的出现并非始于隋朝,而是在唐朝时作为一种独特的“使职”制度开始兴起。不同于隋代的...

谁知道唐,宋,清各朝的官衔名称列举一些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平时需要经常上朝吗?
不需要的,只需要每年定时朝见皇帝即可。本来节度使是军职,相当于带兵防御外敌的将军,常驻在靠近各地边境的军镇里头,离长安距离都比较远,不可能随时上朝的。但是他们每年需要定时回长安述职,或者皇帝有时也会召见。最有名的节度使安禄山到时常在长安,经常上朝,但那是他干爹唐玄宗和干妈杨贵妃留着他在...

五代时期的节度使在政治上对各国分别有什么影响?
五代节度使辖一州或数州,势力较大,十国节度使一般仅领一州,置监军,势单力薄,故据地自雄,不听朝命和作乱之事较少发生。前蜀节度使有的由宦官任职。后蜀节度使多兼领禁军统帅,或以他职留住成都,因此,在方镇主军务的僚佐则“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为革此弊,后蜀主以朝官知...

谁能告诉一下,唐末及五代时期的节度使,下设的官员及官名啊?
《新唐书》卷三十九下《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

明朝还有节度使吗?
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宋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元代废节度使。

各朝代的官位和大小顺序
正二品:特进(就是实际上什么职务都没有,但被特批入朝议事者)、尚书令(后省此官)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后改为节度使)、大都护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中央各卫”大将军;天宝三年升“太常宗正”二寺卿;大历二年升“中书门下”二省...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朝的节度使一般有几个?不要抄袭,我只要数字! -
函婉五味:[答案] 唐玄宗截止天宝初年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 一,安西节度使——职务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城,统龟兹、焉、于、疏勒四镇统兵24000; 二,北庭节度使——职务是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治所在北庭都护府,屯伊州、西州二州...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朝有哪些节度使?求节度使势力分布图 -
函婉五味:[答案] 节度使极多,最多时有四十几个,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你可以看看谭琪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有详细的解释和地图标注.

集美区19761098151: 除安禄山外还有谁是节度使? -
函婉五味: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很多,唐朝的节度使有200多个,如安禄山 史思明 高仙芝 田承嗣、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封常清等等.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末有多少节度使 -
函婉五味:《旧唐书*志二十四职官三》节度使: 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至德已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 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 无员数也. 随军四人. 皆天宝后置.检讨未见品秩. 唐末大约有二十多个节度使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朝被分割的制度有哪些? -
函婉五味: 十大节度使制度,当时唐朝共有59万兵力,其中十大节度使就占49万,中央只有10万,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不少节度使割据一方,形成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望采纳

集美区19761098151: 晚唐时期有那些节度使? -
函婉五味: 唐代节度使的首次出现,在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其正式和有计划的设置,是在继睿宗之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中,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

集美区19761098151: 说说唐朝行政区的划分情况? -
函婉五味: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裁并州,郡,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又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又从长安城周边从关内道中划出若干州、县,组成京畿道;从洛阳城周边划出若干州、县,组成都畿道;这样唐朝的行政区就从十道变成了十五道;唐朝设置的节度使: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洛阳、平卢、剑南、岭南;其正式设置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朝玄宗时,全国共有多少个护府节度使?? -
函婉五味: 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朝中期节度使有那些 -
函婉五味:[答案] 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

集美区19761098151: 唐朝设置的十个节度使相对来说哪个节度使的防区更险要重要性更大在安史之乱之前 -
函婉五味:[答案]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