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主要性格及具体事例

作者&投稿:桑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备的特点事例有哪些~

刘备的性格特点
一、丰富多-维的性格特点
已故学者傅继馥先生在《类型化艺术典型的光辉范本》一文中曾说:“《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特征,它表现得非常突出,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是一个突出的主要特征,就足以支撑起整个的形象。其艺术特色和艺术效果接近于雕塑和戏剧,因为,雕塑常集中表现人物的某一特定的情绪。‘戏剧中主角大半比史诗中的主角较为简单’。”他又进一步指出:“《三国志演义》人物的主要特点,绝大多数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的表现。例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董卓的残暴、赵云的勇、周瑜的量窄┅ ┅等等。”其实,典型的性格都就是多元化的有机组合,单就刘备的性格特点而言。他也绝不是一个“仁”字而概括得了的,而是丰富多-维的。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重情贵义等性格特征也是相当感人的。“三顾草庐”时,“一顾草庐”,不见孔明,刘备心中“惆怅不已”,这是求贤不得的失望心理。关羽、张飞体现出厌倦情绪。后来,刘备打听到孔明已回,便教备马,这次又未能见到孔明,因而心中“悒怏不已”,这是“二顾草庐”的情景,到“三顾草庐”时,关羽认为刘备弟兄三人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张飞甚至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后来兄弟三人终于见到孔明,但孔明却高卧不起,张飞就发起怒来,认为孔明实在是傲慢无礼。这就体现了刘备的思贤若渴,虚怀若谷,不访得大贤,决不罢休的性格特点,其求贤之心着实感人至深。
荆州失守后,关羽死于敌手,这使重情贵义的刘备极为震惊,他执着恪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桃园兄弟结义之情。当他听到关羽的死讯传来,便大叫一声,昏绝于地,哭道:“吾与云长,誓同生死,彼若有失,孤岂能独生!”“孤能独享富贵乎?”他“一日哭绝三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招魂祭奠,号哭终日。”他甚至泪尽血枯,仰天长叹:“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能忘也!”简直悲恸欲绝。然而接踵而至又是张飞的遇害,刘备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他声嘶力竭,欲哭无泪,只好绝望地说:“二弟俱亡,朕安忍独生哉!”因此,他誓为二弟报仇,兴兵伐吴,不惜一切代价,不顾吴蜀联盟,不考虑共同的敌人是北方的曹操,甚至不惜抛弃多年浴血奋战得来的江山社稷,也要与东吴拼个你死我活。不论是跟随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赵云,还是向来“以师礼待之”的诸葛亮,谁来劝说,他都不肯听信,还说什么:“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甚至孙权派诸葛谨前来赔礼,好言安抚,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都不管,这更突出地体现了刘备重情贵义的性格特点。
二、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论及《三国演义》的人物性格刻画有这样一段话:“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我们不能否认《三国演义》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轻孙”的思想倾向,但真正客观地去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如刘备,他的性格特点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矛盾的。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理想的仁君英主,作者用大量笔墨对他予以热情歌颂,在他身上,寄寓着作者甚至是广大读者的美好理想,他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是一位仁慈的长者。他爱民如子,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重情贵义,但小说中也写了他性格中的很多弱点。
总体上看刘备,为人总是秉性谦恭、虚怀若谷、待人彬彬有礼、亲切大方,但有时却有些自傲自得。小说第三十四回中写刘备依附荆州刘表,酒席上刘表见刘备忧愁,便提起当年刘备与曹操在许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情景,并以此劝慰刘备不必忧愁功业不建,这时刘备乘着酒兴便对刘表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句话不能说没有体现出刘备的远大志向,但说得不是地方,不是时候,显得有些高傲,因为他小觑了天下多少英雄豪杰,当然也包含着刘表,所以连懦弱无能又与刘备联宗的刘表都不觉“闻言默然”。
刘备很有涵养,一般都喜怒不形于色,说话非常谨慎,很注重方式,更注意看对象,但也时有酒后发狂言的情形,小说第六十二回写刘备攻克涪关,劳军设宴于公厅,不觉酒甜,便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却回答说:“伐人之国而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便不高兴地说:“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显然酒后吐出真言,其中也有几分骄纵自负。同时,他以纣比刘璋,以武王自比,也不太切合他当时的身体。所以庞统听后便“大笑而起。”
当东吴派鲁肃前来索取荆州时,刘备听从孔明之计,大哭,一时哭得很伤心,竟然变假为真,这表明一贯以诚待人的刘备也会作假。他心中也的确有隐痛,心里实在不愿把荆州归还东吴,但赖账不还,又怕遭人唾骂,可素以仁德真诚著称的刘备也善为虚伪之状,类似者还有他称帝之事,大小臣僚上表劝进,他却勃然大怒,执意不肯,但后来却对孔明说:“非吾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同样是虚伪的,至今不还有“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的说法吗!这件事中虽不能说刘备没有惜才爱将之真心,但把亲生儿子掷于马前,总显得有点过火,有点做作,不十分可信。
刘备一生也确实能识贤才,礼遇贤能之士。在任用马谡的问题上,他看得比孔明要准,明显地高出孔明。他对有才能的人总是待以厚礼,让人感激不尽,甚至竭尽终生之力也难以报答知遇之恩,如他“三顾草庐”求得的大贤诸葛亮,为蜀国的事业真是鞠躬尽瘁,直至“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有时也不免以貌取人,慢待贤才。庞统的才能只是比孔明略逊一筹,小说曾借司马水镜之口说刘备,不论是伏龙“孔明”,还是凤雏(庞统)。得其一则能安天下,但是庞统前来投奔,只因庞统长得丑陋,他竟以一个来阳县令的极低职位轻率地打发了他。多亏后来张飞,孙乾亲眼目睹了庞统来阳理事的惊人才干,庞统才得以重用,未失去大贤。另外,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又是最不得其人的。孔明也知道关羽刚愎自用,固执已见,但刘备示意让关羽镇守荆州,而孔明受刘、关、张桃园结义之约束,也不得不顺从刘备的意愿,只好牵就了关羽,尽管孔明为他亲自制定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但关羽却置若罔闻。根本不放在心上,一意孤行,终于失去荆州。这幕悲剧的种子应该说是刘备亲手种下的。假如当时派赵云镇守荆州,也不会有这样的后果。即便是猛张飞去镇守,也还是谨记孔明叮嘱的,唯有关羽才这样骄纵轻敌,以致酿成大祸。
作为一位大政治家,一代枭雄,刘备的确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奋斗不息的。但是自打得了孔明之后,他便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气度,有时就像一个傀儡,任孔明摆布,言听计从,让装哭便哭,没有个人主见,缺乏英雄气概和领袖风度。
刘备招亲东吴,这本是周瑜、孙权定下的“美人计”,想以此制服刘备,从而乘机夺回荆州,刘备当初本来知道这一点。但是,到了东吴,假戏成真,他真的成了吴国太的“乘龙快婿”,却被声色所迷恋,竟然不想尽快回荆州谋划强邦立国之大事。若不是孔明委托赵云按事先定好的三条“锦囊妙计”行事,后果不堪设想。
刘备一生总的看来抱负宏伟,理想远大,为此他奋发进取,不敢懈怠。但小说也曾写他有时胸无远志。一次,孔明看见刘备拿着 牛尾编帽子,就曾严肃地指出:“明主无复有远志,何事此而已耶!”刘备马上就领会了,翻然改过。
刘备的仁慈向来令人景仰,但其中也有妇人之仁和迂腐之仁。妇人之仁体现在刘备竟然对软弱无能的刘璋大发恻隐之心,恰如孔明所批评的,这是“妇人之仁临事不决”的表现。刘表曾让荆州给刘备,诸葛亮便示意刘备接受,但他却推辞不受,如果说这是不忍心夺人基业,出于仁义还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后来刘表病逝,蔡氏集团控制了荆州大权,公然废长立幼,并且还准备献出荆州,投降曹操。在这关键时刻,孔明等人曾建议以“吊丧为名”,一举清灭蔡氏集团,从而夺取荆州,可是刘备却仍然执意不肯,还说什么这是“执其子而夺其地”。结果,竟然让曹操轻而易举地得到荆州。孔明眼看着大好时机错过,也无可奈何。而曹操大军乘胜追杀,孔明也只好随着刘备逃窜流离。而赤壁大战后,周瑜打败了曹操,但刘备又赖住荆州不放,东吴经常打发人来索讨,局面非常被动。刘备的所做所为好像是仁慈,其实则是非常愚蠢,非常可笑的。如果刘备果真心中念念不忘刘表托孤之义,起码也应该扶持刘琦以保住荆州,这样荆州也不致于被曹操得到,刘备也总算有一块立足之地。
刘备重情贵义,他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终其一生,情同手足,肝胆相照,但是,当关羽、张飞相继死后,他痛断肝肠。便丧失了理智,为兄弟之“义”,而不顾整个国家之事。不听任何人劝阻,哪怕是孔明、赵云相劝,都不能改变他的主意,于是兴兵大举伐吴,诸葛亮和鲁肃二人多年呕心沥血建立起的吴蜀联盟,在他手中断送了,自己也因准备不足兵败退守白帝城,怒目苍天,饮恨而亡,成了一幕惨痛的悲剧。
当然,刘备的性格特点还不止上述几方面,但足以说明刘备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统一。歌德说过:“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存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③ ”。刘备就是一个“多方面的内存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是“单一的杂多”的艺术典型,因而他的性格特征是具有复杂性的。
三、发展变化的性格特点
尽管《三国演义》很少直接描写人物性格的成因和发展,但人物性格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虽然他的发展变化不是非常突出。有时发展较慢,变化较小,但他却基本打破了“古典式的静穆状态。”我们不妨细看刘备的性格特点。
早年的刘备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且看刘备的出场:“榜文行至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芬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短短的一段话,为刘备立了一个小传。第三十八回,刘备兄弟三人不辞劳苦,屈身枉驾,三顾草庐,终于寻访到天下奇才诸葛亮。可诸葛亮却“推睡不起”,刘备一行无奈又立了一个时辰,人才慢慢醒来,还要随口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然后才问一声:“有俗客来否?”这足以衬出刘备的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之心。刘备送徐庶,更是情意绵绵,无限惆怅。小说中写道:“诸将无不伤感,玄德不忍相别,送了一程又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泪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写得细腻生动,委婉缠绵,凄恻动人,突出了刘备爱才,惜才的一片痴情。
早年的刘备心胸宽广,从谏如流,志在匡扶汉室,励精图治,孔明可以豪无顾忌地批评刘备的“妇人之仁”和胸无远志,刘备不仅不怪罪,反而以“师礼待之”“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而晚年的刘备,尤其是当关羽遇害后,憨情代替了理智,因小义而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一意孤行,固执已见,不听忠告,大举伐吴,终于导致吴蜀联盟的彻底破裂,自己也忧惧成疾,饮恨而之,以悲剧的结果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刘备的性格特点既是丰富多-维的,又是复杂矛盾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以上分析也不免单薄肤浅,但刘备的光辉形象亦如《三国演义》,永远名垂青史。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扩展资料: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
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
卢植是一位文武双全很有学问的儒学学者,刘备投在他的门下自然长了不少见识。师从卢植读完书后,刘备有过一段失业的时光,他的家乡河北涿郡是一个四通八达、流动人口很多的地方,在这段时光里,青年刘备喜欢交游。
由于刘备得到过著名学者卢植的亲传亲授,获得了不少知识包括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把握,加之他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平易近人的精神气质,使得他的人缘极佳,许多青年人常围绕在他的周围,这些青年人当中有怒诛地方恶霸而逃亡在外的关羽。
有为人豪爽、以屠宰为业而颇有资财的张飞,有为人幽默滑稽、善于辩论、性格耿直的简雍……“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中山的两位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常年做贩马的营生,资财已达千金,常往来于涿郡。二人初见刘备便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手很长,双手下垂能过膝盖,耳朵很大,言语不多,说话时语气平缓,并不容置疑地说出自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再一深谈,更感觉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二人“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由此可见,刘备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让饱见世面的两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给了刘备很多钱,以资助其图大事。从一些史料看,刘备就是用这两位富商的赞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装,这支部队后来讨黄巾、南征北伐,成了刘备事业做大做强的原始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
刘表病重时,准备把荆州托付於刘备,并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荆州诸将又相继凋零。我死之后,就由你来摄政荆州。”刘备回答道:“您的诸位儿子当然是贤明的,请您安心养病。”有的人劝刘备应该听从刘表所言,备曰:“刘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儿子,人们必定会认为,我待刘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而此时刘表病死,刘表次子刘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刘备屯兵于樊城,不知道曹操军的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知道状况,随即率军离开,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可占据荆州,但刘备因和刘表同宗,不忍相夺。
刘备于城外喊刘琮,刘琮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刘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到当阳时,竟有十余万众,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备另派遣关羽乘船数百艘,让他和自己于江陵会合。有人劝说刘备:”现在应该迅速保住江陵,我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来了,我们怎么阻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富有魅力 富于韬略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扩展资料: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

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

卢植是一位文武双全很有学问的儒学学者,刘备投在他的门下自然长了不少见识。师从卢植读完书后,刘备有过一段失业的时光,他的家乡河北涿郡是一个四通八达、流动人口很多的地方,在这段时光里,青年刘备喜欢交游。

由于刘备得到过著名学者卢植的亲传亲授,获得了不少知识包括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把握,加之他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平易近人的精神气质,使得他的人缘极佳,许多青年人常围绕在他的周围,这些青年人当中有怒诛地方恶霸而逃亡在外的关羽。

有为人豪爽、以屠宰为业而颇有资财的张飞,有为人幽默滑稽、善于辩论、性格耿直的简雍……“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中山的两位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常年做贩马的营生,资财已达千金,常往来于涿郡。二人初见刘备便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手很长,双手下垂能过膝盖,耳朵很大,言语不多,说话时语气平缓,并不容置疑地说出自己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再一深谈,更感觉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二人“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由此可见,刘备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让饱见世面的两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给了刘备很多钱,以资助其图大事。从一些史料看,刘备就是用这两位富商的赞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装,这支部队后来讨黄巾、南征北伐,成了刘备事业做大做强的原始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向刘备献上了《隆中对》。

刘表病重时,准备把荆州托付於刘备,并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荆州诸将又相继凋零。我死之后,就由你来摄政荆州。”刘备回答道:“您的诸位儿子当然是贤明的,请您安心养病。”有的人劝刘备应该听从刘表所言,备曰:“刘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儿子,人们必定会认为,我待刘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而此时刘表病死,刘表次子刘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刘备屯兵于樊城,不知道曹操军的突然到来,到了宛城才知道状况,随即率军离开,路经襄阳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打刘琮,可占据荆州,但刘备因和刘表同宗,不忍相夺。

刘备于城外喊刘琮,刘琮因为害怕不敢出来,刘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荆州士人投靠刘备,到当阳时,竟有十余万众,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备另派遣关羽乘船数百艘,让他和自己于江陵会合。有人劝说刘备:”现在应该迅速保住江陵,我们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来了,我们怎么阻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富有魅力 富于韬略



刘备: 仁义、爱民
义薄云天——桃园结义,誓同生死;
尽忠汉室——韬光养晦,誓灭曹贼;
忍辱负重——忍辱吕布,深藏不露;
末路英雄——徐州失散,寄身袁绍;
刁买人心——刘备摔子,临终托孤;
求贤若渴——马跃澶溪,三顾茅庐;
问鼎三足——坐拥荆襄,称王汉中;
娶亲东吴——多亏孔明锦囊策,巧破周郎美人计;
血债血还——借得荆州永不还,折羽折飞自灭亡;
表里不一——虚言出兵助刘璋,真心谋取益州地;
经典评语:仁义其表,峥嵘其心。

  这里首先讨论的是,刘备的个人性格,以及在政治和军事上,当时人们对他是如何看的。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上疏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同书《鲁肃传》又载鲁肃同样进说:“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寄寓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周瑜、鲁肃是其时的杰出人物,当他们为孙权画策时,认为刘备是一名“枭雄”,“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同书<蜀志)的<黄权传)也说:“(黄)权谏(刘璋)曰:‘左将军(刘备)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意在言外,与周瑜、鲁肃的看法相同。这里的“骁名”,《后汉书·刘焉传》作“枭名”,李贤注:“枭,即骁也。”“枭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当然,如李贤注所说,“枭”、“骁”二字是通用的,有勇健之义,并非眨义词。问题在于,刘备被认为“枭雄”,是否可以作如此解释。

  当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中,其罪名为:“(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除忠害善,专为‘枭雄’。”这里根据的是《后汉书·袁绍传》。这篇檄文又收入《文选》卷四四陈孔璋(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仅“除忠害善”作“除灭忠正”,其他与《后汉书》同。对“枭雄”的解释,五臣注说:“(张)铣曰:‘枭,恶鸟也;雄,强也,言曹操如恶鸟之强也。”,Bp使不根据张铣的注解,从声讨曹操的檄文本身来看,显然,“枭雄”是一个严重的贬义词。檄文斥责曹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主要指曹操曾得袁绍大力支持,却反而企图消灭袁绍。这为人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可以用来正确解释当时为什么称刘备为“枭雄”。这里不妨举例宋考察这个问题。其一,当刘备在徐州为吕布所逐,投奔曹操,不但得到重视,并有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时,曹公(曹操)从容谓先主(刘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曹操认为,刘备与他才是当代“英雄”,甚至连割据河北的袁绍也不放在眼里。正当曹操如此称誉刘备之际,而在背后,刘备却正与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合谋,企图发动政变,除去曹操(《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其二,当割据益州的刘璋迎来刘备,“使讨张鲁”,但是,刘备却回军成都,迫使刘璋“开城出降”,自领益州牧(《三国志·蜀志·刘璋传》)。仅据这两个事例,如前引《文选》五臣注所说,“枭”是“恶鸟”,“枭雄”是“恶鸟之强”,刘备所以被看作“枭雄”,其正确解释应该如此。《三国志,蜀志·刘备传》注引《魏书》说过:“诸将谓(吕)布曰:‘(刘)备反覆难养,宜早图之。’”所谓“反覆难养”,指刘备生性反覆,难于驯养,如不早除,将遭反噬之祸,也应该是“枭雄”一词的最好注解。

  在东汉末年这个战乱时代,曾流行过“英雄”一词。据刘劭《人物志》卷中的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概括起来,即是“文武茂异”,具有文武两方面的卓越才能。但是,当时对这个词的使用比较广泛,有的不尽符合这个标准。如前所说,刘备曾被曹操称为“英雄”,《三国志·魏志·郭嘉传》注引《魏书》也说过,“(刘)备有英雄名”。实际上,刘备即不完全具备“英雄”的条件,仅是一般的泛称。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再据同书《贾诩传》,贾诩在与曹丕的对话中,也说过同样的话。程昱、贾诩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人物,虽然时隔多年,他们对刘备所作的评价却如此一致,这不是偶然的。不但程昱、贾诩二人,曹操的另一重要谋士、英年早逝的郭嘉,据同书《郭嘉传》注引《傅子》:“(郭)嘉言于太祖(曹操)曰:‘(刘)备有雄才。”’说明看法同样如此。曹操手下这三个非同一般的智谋之士,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场合,都强调刘备的“雄才”,即是在“文武茂异”两方面,仅具有“胆力过人”的“雄”,所缺少的是“聪明秀出”的“英”,因而,刘备并不是一名严格意义的“英雄”,从他一生经历来看正是如此。

  表现在政治上,刘备属于“恶鸟之强”的“枭雄”,在军事上,刘备也不是特别突出的军事家。当作战之际,刘备尽管“亲当矢石”(《三国志·蜀志,黄权传》),但这仅是“胆力过人”的匹夫之勇。至于运筹帷幄,作为一军统帅来说,刘备所缺少的正是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曹操的谋士赵戬曾对刘备作过如下评论:“(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三国志·蜀志·刘备传》注引《傅子》)孙权的大将陆逊也有过类似意见:“寻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拙于用兵”,“多败少成,’,这是来自曹操、孙权两方面对刘备所作的评语,是从刘备以往的战争经历得出来的。甚至在刘备的最后一战——吴蜀夷陵之战,当曹丕观察到刘备的战争部署时,曾加以轻视,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说:“初,帝(曹丕)闻(刘)备兵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曹丕不是军事家,仅由于在曹操身边多年,对军事有所知晓,战争的结果如曹丕所预料,刘备是以大败告终的。“拙于用兵”,“备不晓兵”,“每战则败”,“多败少成”,这不但是当时人们在军事上对刘备所作的评语,也是历史为刘备所作的结论。

  所有这些,说明无论在政治或军事上,刘备都不是当时特别突出的人物,为什么在鼎足三分中,却可以成为一国之主?当然,刘备自有他的长处,如“甚得众心”即是其一(《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同时,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即是刘备从荆州开始与诸葛亮的合作,因而,不是刘备开创了,而是此后诸葛亮开创了蜀国的历史。
  在刘备统治下的徐州,矛盾继续存在,仅是矛盾双方的地位有所转化而已。以外部矛盾而论,威胁不再是来自北面的兖州,而是东面的淮南,即是说,这时对徐州虎视眈眈的是袁术,而不再是曹操。至于内部,这时徐州豪族势力已居于统治地位,但是,原陶谦一方的力量仍然存在。因此,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徐州虽然经过这次变动,矛盾的日趋激化仍是必然的。

  在袁绍支持下,刘备被当地豪族推戴为徐州牧,这一行动当然激怒了袁术。“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出身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术,对于刘备这个“卖履织席”的小人物,所吐露出的这种极端蔑视的语言,表达了当时的愤怒心情。一场不可避免的“争盟淮隅”的战争终于爆发,这是外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在内部,刘备出任徐州牧这一行动,也必然导致原陶谦一方与当地豪族一方矛盾的激化。《三国志·蜀志·刘备传》说:“袁术来攻先主(刘备),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这一段记载虽较为简略,仍可看出,刘备所以失败,这是徐州内外矛盾同时激化的结果。对此,这里有详为分析的必要。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说:“(吕)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刘)备中郎将丹阳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张飞)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阳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吕布)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阳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阳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后汉书·吕布传》说:“时刘备领徐州,居下邳,与袁术相拒于淮上,术欲引(吕)布击备,乃与布书曰……布得书大悦,即勒兵袭下邳,获备妻子,备败。”这里以吕布袭下邳出于袁术的勾引,与当时情势不合,且与袁术的书信矛盾,本文不采此说。)对勾结吕布,反对刘备的许耽、章诳、曹豹三人,这里有必要加以考察。中郎将许耽是丹阳人,与陶谦同乡,显然属于陶谦亲信,这里称之为“(刘)备中郎将”,指的是刘备一方,而不是属于刘备的。下邳守将曹豹本来是“陶谦故将”(见后),这时任下邳相,显然出于陶谦所任命;作为陶谦的“故将”,如上所说,曹豹曾奉命与刘备率军抵御过曹操。据上引《英雄记》,当曹豹被张飞所杀以后,守卫下邳西门的“丹阳兵”,知道吕布率军前来,“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并开城门迎接吕布军队,显然,这支“丹阳兵”即是曹豹的部曲。至于章诳,其人为许耽军中的司马,也应该属于陶谦亲信。许耽、曹豹、章诳三人应该都是“丹阳兵”的统率者。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即陶谦所赖以统治的“丹阳兵”,当徐州易牧之后,并未转到刘备手里,其统率者仍旧是陶谦的“故将”。许耽、曹豹等人以及“丹阳兵”的背叛,终于成为刘备在徐州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注引《英雄记》说:“(刘)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这段记载与上引《英雄记》可以相互补充。当与袁术激战之际,刘备所派与曹豹共守下邳要地的,却是张飞。尽管张飞“雄壮威猛”,仅是一员战将,对如何守卫下邳,以及如何处理与曹豹等人的矛盾,据《英雄记》所反映,是十分粗暴的。曹豹一方面凭借“丹阳兵”“坚营自守”,一方招引吕布。其后果是,张飞为吕布所大败,失守下邳,刘备回救“兵溃”,又为袁术所败,徐州终于落到吕布手里。

  徐州的得与失,其间不过一年有余。但是,在刘备一生中,既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而“争盟淮隅”,又典型的反映了刘备的性格和才能(政治上和军事上)。首先,从依靠陶谦到取代陶谦的徐州牧高位,跻身于群雄之列,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刘备的“枭雄”性格,前面论述已多,这里不再重复。其次,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刘备与糜竺、陈登等豪族势力拉拢,虽然得以据有徐州,但是,刘备却被迫让许耽、曹豹等人继续身居高位,掌握兵权。再次,下邳是徐州州治,既是政治上也是军事上的要地,而任下邳相的,却是“陶谦故将”曹豹,作为刘备代表守卫下邳的又是张飞,如前所说,张飞对曹豹势如水火,必欲杀之而后快,终于导致徐州的丧失。在强敌压境的严峻时刻,为什么仍以“陶谦故将”曹豹担任下邳相的重任,又为什么以张飞这样粗暴的人物与曹豹共守下邳?答案只能是,尽管出于被迫,刘备政治和军事上都缺乏必要的才能,这不但不能缓和矛盾,相反,却促使矛盾迅速激化,造成最坏的恶果。

  《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说:“太祖(曹操)乃尽收复(兖州)诸城,击破(吕)布于巨野。布东奔刘备”,“备东击袁术,布袭取下邳。”当曹操收复兖州之后,吕布即投奔刘备,屯军于下邳之西(《资治通鉴》卷六二“布大喜引军水陆东下”胡三省注),因而得与许耽、曹豹等人合谋,乘机袭取下邳。对吕布其人,当时曹操曾评为“狼子野心,诚难久养”(《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也是一个“枭雄”型的人物。刘备为什么将吕布收留在徐州,而屯驻之地即在下邳附近?在与袁术激战之际,又为什么对吕布不加提防?因此,吕布得以充当袭取下邳这样重要的角色,并进而据有徐州,这是刘备自己在给吕布制造时机,同样是在政治和军事上缺乏必要才能的表现。

  此后,从投降吕布到被吕布逐出徐州,刘备“争盟淮隅”的宏图从此落下帷幕,仅为后世探讨刘备的性格和才能,提供了典型事例。

  作为“枭雄”的刘备后来终于取得荆、益两州,建立蜀国,这完全是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画。其间,关羽丧失荆州,以及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都是违背了这个策画中“结好孙权”的结果。至于三国鼎立的蜀国,更是诸葛亮所写的历史,与刘备完全无关。
  当时益州是安定富庶的地区,诸葛亮《隆中对》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法正对刘备的“献策”说:“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法正传》)庞统游说刘备时也说:“今益州国富民强,户门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号称“天府”的益州,除“殷富”外,更为重要的是,其地具有自然地理上的特殊条件,即所谓“险塞”、“险阻”,四周群山环绕,外敌不易攻入。当然,刘备对此更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的,不但刘备,孙权及其大将周瑜、甘宁同样看中了益州。《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引《献帝春秋》说:“孙权欲与刘备共取蜀,遣使报(刘)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曹操,无所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郡,诸葛亮拒南郡,备自住夷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也说:“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孙)权取蜀,故以咨(刘)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从刘备拒绝孙权取蜀的言词中可以看出,除益州的富强外,刘备也重视这个地区的“土地险阻”,“足以自守”。相对之下,如庞统对刘备的说词所指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庞统是刘备入蜀的主要谋士,对此,刘备应该是首肯的。庞统所谓“鼎足之计,难以得志”,这是明显的对《隆中对)的挑战,不但显示了庞统与诸葛亮的分歧,更显示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分歧。

  重视益州的“土地险阻”,所谓“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实际上这是刘备当时的心态。以“荒残”的荆州与“富强”的益州对比,以“用武之国”(《隆中对》语)的荆州,与“土地险阻”的益州对比,在刘备的天平上,益州是大大超过荆州的。既然“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因而刘备首肯庞统的策划,主要正是看中“足以自守”的益州,并拟步刘焉、刘璋父子后尘,在这里称王,甚至称帝,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如同前此王莽末年的公孙述。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说:“(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刘备)已得益州,遣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曹操)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联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这条史料十分重要。由于刘备心目中荆州已处于次要地位,可以将荆州给与孙权,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即须在刘备取得凉州之后。所谓“须得凉州”,从地理条件来看,益州与凉州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作为蜀地咽喉的汉中与凉州接壤,可以直接威胁汉中,进而更可以威协益州。凉州尚未到手,孙权即派吕蒙袭取长沙等三郡,刘备当然不惜以兵戎相见。待曹操定汉中,“蜀中一日数十惊”,权衡轻重,刘备思想中,益州安危当然远超过荆州,重新划定荆州的势力范围,与孙权“联和”,必然提上日程。对此,刘备与诸葛亮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

  一旦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之后,刘备志满意得,即自称汉中王。据《三国志·蜀志·刘备传》所载群下上刘备为汉中王的表,仅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汉中王“为国”不包括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呢?是不是荆州将给与孙权,这三郡已无足轻重呢?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即是说,刘备准备放弃荆州,在益州“自守”。自从庞统提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继而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隆中对》所提“跨有荆益”的策划,早被刘备置诸脑后了。这是刘备与诸葛亮的最大的分歧。

  既然荆州已无足轻重,为什么被孙权袭取、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却大举出蜀发动夷陵之战呢?对这次行动,如果仅从政治军事方面着眼,将十分难于理解。但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内心活动,因而不能忽视某一时期的个人心态。如果从这个角度加以考察,刘备为什么挑起夷陵之战,则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发动这次战争,蜀中群起反对。《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说:“先主(刘备)既称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在谏阻的“群臣”中,包括追随刘备多年的赵云在内。同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说:“孙权袭荆州,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
  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赵云所谏,从政治上说“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从军事上说更“兵势一交,不得卒解”,显然赵云反对东征孙权的战争。“群臣多谏”的具体内容不详,仅同书《秦宓传》说:“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吴,宓陈天时必无其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总之,群臣都是从政治、军事上考虑反对与孙吴作战的。对这些谏阻,为什么刘备不听,仍一意孤行?因而这里有必要不从政治军事上的利害,而从另一角度加以考察。

  劝说放弃荆州的,如前所说,出于庞统的献策,为刘备所采纳。此外,刘备内心深处还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章太炎曾说过:“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检论·思葛》)这很有见地。对镇守荆州的关羽,刘备极不放心,而关羽对刘备也心怀不满,不但易代(即刘备死后)将难于控制,即刘备健在之时也感到没有把握。如章太炎所说,假手吴人将关羽除掉,应该是刘备所思考的问题。关于此点,已另有评论,可参看。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说:“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诸葛)亮叹曰:‘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如果说诸葛亮不加谏阻,这是不可能的,其谏阻之词也应该仅是从政治、军事上着眼,与赵云相同。从所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诸葛亮认为,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远超过自己之上。法正背叛刘璋来归,刘备得以取蜀,因而获得高度信任,这是人所共知的,问题还不在这里,必然有其另外一面,即法正洞晓刘备的心态和隐情,敢于在刘备面前说他人不敢说或不愿说的话。

  刘备对荆州之失,尤其是对关羽之死负有责任,但为了掩盖,有必要故作姿态,打出“以复关羽之耻”的旗号,显然这是在欲盖弥彰,也为当时所了解,前引赵云的谏阻之词即仅从政治、军事的利害方面立论,不及触及所谓为关羽复仇的问题,当然不为刘备采纳。从刘备的心态来说,人们愈是不愿说“以复关羽之耻”,他愈要显示他与关羽之间“恩若兄弟”的情谊;反之,如果有人顺应刘备心态,指责关羽之过,再转而陈说伐吴的利害,刘备是可能自行转弯的,法正即是具备这样条件的人物。首先,法正是中途投奔刘备的,不像诸葛亮或赵云那样很早即与刘备结合,并深悉关羽的功绩。其次,法正本来是见利忘义,而且如《法正传》所说,更是“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的残酷无情的人物,对刘备有意除灭关羽,不可能如诸葛亮、赵云那样耿耿于怀。最后则是,法正是当时唯一敢于在刘备面说私房话的人。诸葛亮所叹息的“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原因很可能即在这里。

用现代话说:会使唤人的好领导——会利用自己出身造势;识才用才;虚心接受建议;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拉拢人心;巧用示弱
详见刘备经典的“几哭”,还有“摔阿斗”

虚伪(感觉称帝之前大都这样)小人得志(夷陵之战)


德国人的主要民族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是什么?
德国人的主要民族性格特点:实在、勤奋、准时、节俭、 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做事一板一眼 。表现:①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 “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 毁灭, 我今天仍然要德种下我的葡萄树”。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 不肯苟且的精神。②德国的国徽是一只尖嘴...

...农村题材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其独有的地位和成就而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来自农村,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时,农村题材...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
王允分别把貂蝉许与董卓和吕布,使二人猜疑...>> 问题二:《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探析 研究报告3000字以上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主要的地位,它带我们领略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烽烟四起的战乱年月,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性格各异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谋士的必备性格
智愚:这个技能的典故是取自荀攸的生平性格。曹魏五大谋士个个性格不同,荀攸不太爱说话,且非常守密。曹操也说荀攸是外愚内智、智可及愚不可及。因此插图的荀攸明显就采用这种风格。技能内容也是这样,同样秉承魏国卖血流,受到伤害后发动技能。效果是需要展示所有手牌给别人看,有点“愚”的感觉,然后再反击对手。正如...

个性与性格究竟有何区别?
(1)就目前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个性主要有下面五种定义: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主要事迹+性格特点~!
后来,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打败,最终归附曹操。武功高强,有勇善谋,多次建立奇功。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孙权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队八百余人守城,奋勇突击,大破吴军。吴军一听见张辽的名字,便人人胆寒,连吴国小儿夜间啼哭,一听说张辽二字便不敢哭了。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三...

关羽的主要事迹及性格
关羽的主要事迹及性格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下面是我整理的关羽的性格特点供大家参考! 关羽的性格特点一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

《海底两万里》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海底两万里》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本书确实值得去看,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情节构思可以说正是凡尔衲写作的一大特色。海底两万里》是海洋通俗小说的科幻门类,书中的尼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主要事迹
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主要事迹:1、躬耕南阳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城西卧龙岗)隐居晴耕雨读。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的自评多不以为然,只有好友...

中国十大古典小说人物绰号及主要性格。
李逵的性格中渗透着“真”和“直”的天性,但他头脑简单,做事鲁莽,此外还贪吃贪喝,耍泼耍赖,乱砍滥杀,破坏性很强。 主要事迹: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真假李逵:李逵回乡探母,路遇一贼剪径。贼人自称是黑旋风李逵,真李逵见其竟敢冒用自己的名号作恶,怒从心上起,一下擒住假李逵,正待行凶,假李逵苦苦求饶,口称...

石拐区15846222941: 刘备的主要性格及具体事例 -
伊封瑞立:[答案] 这里首先讨论的是,刘备的个人性格,以及在政治和军事上,当时人们对他是如何看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上疏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同书《鲁肃传》又...

石拐区15846222941: 刘备的人物性格 -
伊封瑞立: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石拐区15846222941: 刘备的性格和故事还有感受 -
伊封瑞立: 刘备的性格从几个故事中很鲜明地看出来来:一是有大志向,他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被曹操说中了争霸天下的雄心;二是虚心,他带着关张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自隆中对,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其耐心虚心非常人可比;三是善于收买人心,长坂坡赵云冒死救下阿斗,刘备内心最高兴,但他的第一个举动是把阿斗摔在地上,说差点折损了一员大将;四是讲义气,关羽死后刘备一定要讨zd伐东吴,最后夷陵之战大败.

石拐区15846222941: 求三国演义刘备性格特征及事例 -
伊封瑞立: 性格:懦弱,善良,重情义,仁义事例:1 刘备幼年丧父 和母亲靠织席为生 后来人们骂他贩履小儿2 他家有棵大桑树 繁茂如车盖 他曾在树下根小孩们说 将来当乘坐这样的华盖车 被他叔训了一顿 3 桃园三结义 和他有关 但事情是假的 他们没有结...

石拐区15846222941: 刘备性格? -
伊封瑞立: 在这里我来来谈谈刘备,其实他这个人,表面上以恢复汉室是个好人,人们也看到了当时的情形所以喃,我也不用说他是个好人了撒,但是内心很狭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几个观点: 1:他以恢复汉室为名,在群雄并起的时候想有所作为,...

石拐区15846222941: 给刘备写100字左右的人物介绍(时代、故事、性格或品质) -
伊封瑞立: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 ,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 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石拐区15846222941: 刘备的人物性格!!!急求!!200 - 300字左右谢谢
伊封瑞立: 刘备性格多侧面刘之仁一、刘备投奔刘表时,,刘表待之甚厚,刘表死时托孤于他,并说:“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刘备泣拜曰:“备...

石拐区15846222941: 求《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评价和故事. -
伊封瑞立: 刘备代表着仁义,占人和!吕布死后赵云、关羽、张飞当属绝世猛将!这些人都甘心为刘备而死,这说明刘备这个人他很注重人心.刘备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逃亡,也就是说他一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但是他有一群对他死忠的兄弟和部下,对他不离不弃!诸葛亮绝世牛人,心高气傲不也被刘三备感动的一沓糊涂了吗?如果刘备在现代绝对能拿个奥斯卡小金人!有很多他的故事代表词语: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石拐区15846222941: 刘备人称( )是他的主要性格特点 -
伊封瑞立: 刘备,字玄德,人称刘皇叔,仁善是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最能突出他这一特点的情节是携民过江.此外他还具有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等性格特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